第八章 研究羅馬法要知道它的宗教、歷史和政治及其帝國主義的失敗
一、宗教
古時羅馬希臘,同一種族,后漸繁衍,遂成兩部落。考其宗教,多出神話,兩族微有出入。羅馬神話,少于希臘,緣羅馬聚族而處,視聽一致,希臘則部落星散,以致由神話而幻生現象,視雷風云雨諸象,即神之化身,皆造象名神,膜拜祈福,遂因崇拜自然造化而攝于神權。
在羅馬人對于所拜之神,虔誠盡禮,儼然難犯,希臘人有時近于滑稽,甚至以侮弄之名,作神頭銜。觀兩族不同之著者,羅馬類為高貴之神,無配偶,無子嗣,希臘則神既有偶,亦復有嗣,常于阿林鄙亞山(Olympia)會集頂禮。查兩族宗教情形,始雖不同,自希臘隸羅馬后,希臘拜神之俗,遂浸淫于羅馬社會,無形融洽,而羅馬宗教,于是不變矣。
羅馬奉神問題,當考其最古之神,羅馬以農立國,勤于力田,由三小民族,聯為一族。其時三族文化幼稚,崇神觀念,不甚明了,然爾時之神,亦可得其大概。女拜受胎之神“Juno”,男拜孳生之神“Genius”,求衍嗣續以宏家庭;復拜門神“Janus”,為行旅及居家者祈禱;拜灶神“Vestal”,因享食而報庥;拜宅神“Lares”,祝其安宅。余如稼穡山川,莫不以為神所憑依,望天生畏,至對死者謂之曰鬼,亦加敬禮。且所拜之鬼神,訂有季節,遵行供奉,惟尚無祠宇,僅率眾設位,為禮拜之儀式而已。
至紀元前800年間,由民族而組成國家,于宗教上,置有僧侶(Pontifices),設神前燃火法(Flamines),行灼卜之術(Augures),造偶像,建廟宇,演神戲,且定規條,印行奇異神話,教令國民,定山陬為供像之所,名曰寺山(Palatinus)。于是神權思想,達于極點,至移其拜神之心,為國王建祠立像,供奉亦如神明,由此異邦各教,趁機涌入,結合秘密,推行社會間,變亂原有敬神之道,使各奇神異鬼,布滿國中,而羅馬人之宗教觀念,遂渺茫無憑矣。
羅馬所奉之神,其第一位曰丘比特(Jupiter),為尊嚴之天神。雷電風雨日月光輝,由神所生,國家境界,由神區劃,以為保障。且善惡皆其彰癉,政權默為操縱,故尊為羅馬城之福神。惟羅馬人心理,以丘比特之神格,為最優美而偉大,雖在羅馬軍事告廟,本有專神。然當飲至獻俘,必于丘比特前,致其敬拜。加以希臘隸于羅馬,將齊烏司(Zeus)之拜法,混入羅馬社會,于是丘比特,遂尊無二上矣。
第二位曰樂維洛(Jovino),乃羅馬之女神,后人謂為丘比特之妻,蓋影響于希臘神配之說,人之禮樂維洛,以為可有延壽之權,且司人婚姻,若孕婦臨產,必藉保胎,并能護家宅,初僅一部落之女神,爾后漸奉為女界大神,與丘比特并駕齊驅。祭獻太牢,重以月朔,以示至尊無上。且以白雁,為物圣潔,謂系樂維洛所特別眷愛者也。
第三位曰雅努斯(Janus),監守家門、城堡、牌坊,即古羅馬所拜之門神,后漸奉為武人之神。神之頭部有二面,據云:正面和平,背面猛烈。凡戰斗及調解,皆雅努斯暗為職掌,故當用兵之際,廟門不閉,必大亂敉平,始關。又謂新年為神所創,元旦即神之日,司天門之啟閉,為勞工之福主,所有營謀,當求佑助,以其神力無量也。羅馬人士,甚至謂雅努斯神格,較高于丘比特,故敬之者,獻麥食香酒粢盛及血食之類,每以月朔舉行。至新年元旦,為特別之日,人咸靜寂,相互饋贈,集于羅馬城雅努斯大廟,以慶神庥。然雅努斯神,歷史不一,有謂系意大利古代酋長?又謂系審美的宗教思想構成?說雖無定,其為羅馬專有,而非希臘之神,可考而知也。
第四位曰瑪斯(Mars),據研究羅馬神學者言,此神為羅馬第一古神。希臘諸邦,奉事亦早。不過名稱,因地而異。羅馬人之奉該神,謂有生命能力,國中男子,皆敬祈膂力強健,以發揚尚武精神,并司戰事,故亦稱戎神。且以其職掌生活,有威權能力,遂謂為司雷之神,又謂春神,季春三月,所用歷名,即因神而得,其祭期亦在春三月也。其廟宇,在羅馬城一空場Forum,建筑極其壯麗,以便國人隆禮儀而赴盛會,祭品為剛鬣與牡牢,但須春3月生者,乃可備用云。
第五位曰薩吐努斯(Saturnus),為農業之神,祭期12月間,繼續舉行7日,為羅馬第一歡會也。在此時期,奴隸各得自由,主仆忘形,歡如昆季,筵飲嬉樂,欣喜異常。因該節創始,以薩吐努斯為幸福世紀主人,故羅馬人此舉,作幸福世紀之紀念。其廟宇在羅馬城之寺山,寺內藏有國家律令及國號紀元諸重要文件。
第六位曰維斯塔(Vestal),女界最虔敬清潔之神也。又為灶神,每飯必祝;兼司火神,事之必謹。其廟宇圓形,建于羅馬城,代以火焰,而以6女神官監守之,其數羅馬納族2人,替提族2人,盧克雷族2人,或致失慎,及守身不端罹罪辜者,均殺無赦。若火焰或滅,則用二法取火,一取之太陽,一取于摩擦之電。充女官者,必貞女始能備選,在10歲以下入廟,至30歲出,無終身監守者,該廟藏獻祭品甚富,凡祭他神,皆取給于此。羅馬人之心理,迷信該神廟,為羅馬政府榮權之證。廟中陳列品甚多,內有一鈀Palladium,為羅馬人攻破希臘某城所得,故一般人民對于敬拜該神,視為最重最潔之事,按年、月、日,頂禮不輟,尤以夏六月為最盛之會云。
又有女神曰維娜斯(Venus),羅馬人奉為戀愛之神,造以艷麗妙齡之象,主司人間情緣,撮合有情,成為眷屬,多情男女,桑間濮上,欲遂秘約,胥禱于神,于是淫風大熾,禱神祝詞,淫穢不堪(查該神為意大利古神,后為羅馬普通之神)。
復有女神曰米勒耳瓦(Minerva),羅馬人奉為司文之神,主人思想,美術,學業,亦為婦女手工技術之神,戰時亦敬禮之,其敬拜之由,以為戰勝之功,非僅機械戰斗,尤恃智力,庶操勝券。該女神既主動人之思想,故益啟敬心。一說為發明音樂之神,每年3月,必潔具樂器,奏于神前,以備祭儀。
又有孚努斯神(Faunus),司牲畜繁殖與肥碩,用游戲法,拜于曠野,凡海上地下山中壓魔漁獵等等神祇,無不具備。蓋羅馬自領有希臘后,染其陋習,造成蕪雜宗教,自此版圖日廣,吸收東方各教之惡俗,使人民融化于無形,故國內祠宇林立,淫祀觸目,幾于不可究詰。
羅馬人民,對于宗教,常在恐怖嚴厲中,受條例之限制,奉命令而屈從,絕無活潑自由之樂,充其畏懼之心,無論何事,見聞皆疑鬼神,靈性失其活潑,一身所處,遂成多鬼多神之環境,試就若輩供奉已死祖宗,無非疑懼鬼神之表現,孝子慈孫,一木主能懾其心志也。
總之,羅馬古代歷史,在未受耶教之先,已具有神之觀念。相傳羅馬原奉之神,無形狀,無由來,惟知有神之名詞,及疆域日拓,受軟化于東方之希臘,雖拜哲理之賜,已染崇偶之俗,故覺一神有一神之靈跡,即一神有一神之徽號,于是希臘之神號與形狀,乃移為羅馬之國神,此羅馬古代黑暗史,無容深諱者也。
羅馬人拜神之心理,與希臘不同,希臘人以哲學眼光,瞻仰神像,觸發一種高尚優美之旨趣,羅馬人則酷信神助。因此羅馬人,無事不有神,無物不有神,世所謂物神多神教者,厥惟羅馬。故羅馬之有識者,嘗自嘲曰:今見國中有名之神,多于稱名之人,極其弊,必醉心神事,荒棄人事。觀羅馬每年拜神之節,有135,可以想見其景象矣。
在紀元前300年間,羅馬有一著述家耶黑沫諾斯(Euhemoros)思救其弊,著書喚醒國人,謂無所謂神,神即人中有功德于民者,沒后奉以為神而已。國人因此事神之心日淡,犯罪之心日熾,政府亦不倡率,于是由迷神時代一變而成為無神宇宙,其效力亦云速矣!
二、歷史
羅馬社會的歷史,平民和貴族的階級,主人和奴隸的階級,地主和農奴的階級,相傾相軋,簡單說,就是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互相水火,或是明爭,或是暗斗,沒有止息。誠有如馬克思所云:“凡過去的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尤其是希臘和羅馬。”
故羅馬社會的歷史,一階級斗爭史也。而它的政治歷史,又無非是一軍事的歷史。社會的歷史,殊難細說,單說它的軍事的歷史,分為四期如下:
第一期 內征時代
古羅馬即今之意大利,意大利分南北中三部。先時羅馬僅有其中一城,旋以散尼特之戰,前后歷50年,羅馬屢戰屢捷,遂定有意大利中部全地。同時北部高盧(Gaul)蠻族,數犯羅馬境,肆焚掠,不久亦削平,時紀元前280年也。惟南部濱海,及西西里島(Sicily)等,系希臘舊殖民地,羅馬以未諳希臘戰術,初征不利,摧敗者再,羅馬人志不少屈,卒奮力殲其魁帥,余眾以計降服,而意大利全部,隸入版圖矣。時紀元前272年,是為羅馬內征時代。
第二期 外征時代
羅馬內地既平,漸欲施國威于地中海以外,時非洲強國迦太基(Carthege)海軍,與羅馬相對峙,因爭海上權力,大起沖突,自紀元前264年至紀元前241年,兩國兵連禍結。迦軍終敗,割西西里島以和,此為第一次布尼(Punica)戰爭。其后迦國名將漢尼拔(Hannibal)率兵由陸路出,逾阿爾卑斯(Alps)山,蜿蜒而來,陰行入羅馬境內,恣意蹂躪,凡10有6年,羅馬遠近震懾,國幾不支。有大將西庇阿(Scipio)者,好用奇計,潛軍渡海,襲迦國都城,迦軍腹背受敵,備多力分,卒至全軍覆沒,此為第二次布尼戰爭。
紀元前146年,羅馬之東征馬其頓(Macedonia)也,迦國乘間,希圖恢復,盡反舊地,羅馬憤甚,以西庇阿為總指揮官,軍士奮斗,一舉而陷落迦國全部,編為羅馬州郡,此為第三次布尼戰爭,是為羅馬外征時代。
第三期 內訌時代
羅馬當四征之時,希臘文明,于焉輸入,社會呈活潑氣象。后采用迦太基驅使奴隸之制,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社會之不平均,達于極點,此內訌之總因也。殆自格拉古(Gracchus)為護民官,倡政體改良說,為貴族所殺。繼起者貴族代表曰蘇拉(Sulla)平民代表曰馬黎(Marius),兩黨決戰,流血四十萬人,而俱就消滅焉。
旋有蘇黨龐培(Pompey)者,與凱撒(Caesar)、克拉蘇(Crassus)二人,深相結納,三分羅馬,龐主中區,凱主北部,克主東部,是為第一回“三頭政治”;又稱曰“前三雄”。事在紀元前60年,未幾克以北征道沒,龐百戰功高,被凱設計中害,凱自是專有羅馬政權,爰改正法律,廣興學藝,頗稱一時政績之美,以為黨人所忌,被刺。
凱撒有甥曰屋大維(Octavianus)者,交歡執政安東尼(Antonius),將軍雷比多(Lepidus),組成第二回“三頭同盟”,又稱曰“后三雄”。安東尼與屋大維中分羅馬,雷比多取非洲地。已而屋大維盡吞之,鼎足之形,遂歸統一。紀元前27年,屋大維上尊號曰:“奧古斯都”(Augustus),是為羅馬內訌之結果,名義上號稱共和,實際上已為首領制(Princips)矣。
第四期 首領時代
屋大維既統一羅馬,分元老院為司法、咨詢、評議三部,以削其權,自為平民議會議長,以便操縱。總攬全綱,劃通國為三十七州,有曰皇帝領邑、元老領邑。以羅馬府為中央政府,廣袤二十四里,人口二百五十萬,實行中央集權制。
屋氏知人善任,凡國內治安,邊徼防衛,靡不規劃周詳。而又獎勵文學,搜集圖書,旁及建筑雕刻諸術。發布禁奢令及強婚法等法律。又遣大將提比留(Tiberius)入北部日耳曼。波蘭哥巴的安(Langobardian)族于易北(Elbe)河下流,羅馬縣政府,始得立政權于萊茵、易北兩河之間。西洋歷史上,大書特書曰:紀元4年至5年。自此以后,始有公歷,歷史上遂以每百年為一世紀矣。
屋氏時代,疆域跨歐亞非三洲,東自幼發拉底(Euphrates)河,西盡大西洋,北界萊茵河,南訖非洲大沙漠,縱橫數萬里,交通稱便,規模宏遠,時人美為黃金時代;而奧古斯都,遂成為屋氏尊號之專稱,然史中不以帝稱也。
屋氏卒后(紀元14年),則直稱曰帝矣。所謂善帝五代者,即自內爾瓦(Nerva)帝(紀元96年至紀元180年)是也。此百余年中,如內爾瓦之定養育法,減輕租稅。圖拉真(Trajanus)帝之革新財政,改定地方行政。哈德良(Hadrianus)帝之獎勵文字,巡游國內,問民疾苦,安東尼·圖比烏(Antoninus Pius)帝之保護耶教。奧勒留·安東尼(Aurelius Antonius)帝睿哲好學,私淑“斯多噶學派”,又遣使取途南洋,與中國交通(漢桓帝延熹9年,漢稱羅馬曰大秦又曰犁靬)。此五帝時代,最稱盛治。雖內爾瓦以前,暴君間作,而紀綱整飭,文物依然,綿200年之久。
自紀元200年至紀元284年,內亂外患,叢見迭出,其間二十二帝,多由軍人廢立,有軍閥的諸帝之稱。適戴克里允(Diocletianus)帝即位,勵精圖治,銳意改良,知地大難獨理,分其國為東西二部,旋又析為四部,以重臣鎮各地,而己總領其上,政源既清,邊氛亦息,國勢一振。
繼位者為君士坦丁(Constantine)帝,分全國為四道,百十六縣,復一統帝國之舊,遷都比參修姆(Byzantium),以己名名其地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又用哥特(Goth)諸夷,編入軍伍,雖兵力暫強,而蠻族侵入之漸兆矣。
君士坦丁沒后,國復大亂,羅馬名合實分。至狄奧多西(Theodosius)帝,形勢雖尚統一,不久顯分為東西二部,東部稱希臘羅馬,西部稱拉丁羅馬,時紀元395年也。自是終羅馬之世,永不復合。
紀元476年,日耳曼種族繁盛之日,即西羅馬消滅之年,其時唯東部帝國,一線綿延,而地跨三洲,年歷千余,亦古名國也。其全盛時代,厥在優帝之世。帝自527年即位,用兵出奇,恢復舊土,其成績最著者,在編纂羅馬法典,歐洲各國,咸繼受之。又能東和波斯(Persia),北撫條頓(Teutons),南奪灣大爾(Vandals)地,西復意大利島,版圖不減羅馬盛時矣。
自帝沒后,政策蕩然,波斯遠侵,日耳曼近擾,時耶教盛行,羅馬教皇又牽掣國政,東羅馬亦以不競,1453年,土耳其王穆罕默德(Muhammed)二世誓吞羅馬,海陸并進,萃精銳之全力,先攻君士坦丁堡,都城既陷而東羅馬遂亡,時距西羅馬之亡,約及一千年矣。世界古國,遂不復占歷史上地位,可慨也夫!
三、政治
第一 執政官
自羅馬王者之跡熄,而改造共和,國中另有政權領袖,號曰“執政官”(Consul),職設兩員,任期1年,系一高貴名譽位置,故不定薪俸,有時微有供給,意若曰:位尊者不必多金。推政府之設兩執政官,不過欲其互相監視,且任期最短,不致獨攬政權,啟王政之復活,故曾為一次執政官,例不能再操政柄,或在解組期內,本身有訴訟關系,得起訴于法院,依法解決。
考執政官職權,與王權無異,凡海陸軍兵符,法律上之生殺予奪,元老院及自治會之開會與集議,財政之支配,皆有特權主持。余如往來公牘,必經執政官核閱,然后轉達元老院。故執政官在政治上之活動,亦非純粹自由,尚有一元老院為監視機關,使不得有絲毫越軌行為。
在初設執政官時,有統計全國戶口及核算稅率之義務。至紀元前440年間,此權悉歸監察院長(Censorate),紀元前360年司法特權,又別設裁判官(Praetor),即今所謂司法獨立是也。
至執政官之年齡限制,凡為執政官者,必自37至40歲以下,曾作軍官10年,轉任他項官職,負一時重望者,始能當選。但限制亦難一律,如卡烏司氏(Carvus),年23,已膺此選。若夫1年任期之限制,亦不盡然,如紀元前340年,元老院所擬新規,謂曾充執政官者,10年后得再任,或需才孔亟,亦可破除成例。若普步利可納氏(Bublicola),連任3年,馬黎氏(Marius),則連任6年是也。
選舉于百人團大會行之。有時選舉正副執政官,本應當日傍晚竣事,或因有當選資格者,運動各方,于是投票各團體,故意延緩。共和時代,規矩廢弛,難免無重寫混投之事,故檢查員須嚴重監視,毋使已投者,趁機廁入。
羅馬人迷信殊深,議會若遇鳴雷,或天變大雨,及因偶有議員死亡,皆以為不祥,登時閉會。而一般運動得票者,常以自身環境不佳,或因運動尚未成熟,則誑報雷擊,甚至造作緊急,下取紅旗,促使散會,以便少緩時日,別圖作用,比如紀元前55年,有卡多(Cato)者,欲得執政官,因事未妥協,則指使黨人,突傳雷鳴閉會,然后與各方接洽,又如龐培(Pompeius)將軍,因欲得執政官,曾行卡多之術。
執政官之膺選,純由自動,欲為執政官者率在公共演說場發表政治經驗,述其勛績,標舉興利革弊諸端,以示其才略,使一般人民,竭誠擁護。當其發抒意見時,服東方產之白衣(Toga Candida),雅潔華麗,俾觀者益動美感,猶復在場周旋接洽,揖讓有禮,且令心腹黨羽,于疇眾之中,品題譽揚,制造輿論。
不寧惟是,往往縉紳侯邸,廣集梨園,張樂設飲,以娛賓客,任眾游覽,不加制止。戚好明輩,厚具盛饌,代禮來賓,藉聯各方之感情,以助運動之成功。顧運動必期于成熟,而當選則決于票多,及得票被選,始行就職典禮。
依羅馬法,赴羅馬加鄙妥利努斯(Capitolinus)國廟,獻大祭于廟神。牲太牢,色尚白,國中元老及政府要人咸集,觀者率累千萬。于是新執政官向神盟誓,其誓詞不過:“保存民國,永泯帝制”等語。至受任之期,有在9月1號者,有在9月14,或在3、7月間者。
第二 元老院
自建筑羅馬城后,其國王即有組織元老院之舉。蓋就國內貴族中,年老而德行知識兼全者,選出百人以為元老。該元老即代政府運籌一切,擴張國勢,所以人民咸尊為國父。最初元老,出拉丁族,自后薩賓族與拉丁族聯合,在薩賓族,亦得選元老百人。當第五代王時,又加選一百。至第六代王當國,始于平民中,揀選元老。及羅馬改造民國,貴族與平民,畛域漸泯,于是元老院中人數,幾于貴族與平民同等。
羅馬民國之元老院,元老頗為重要,被選元老,必身死,始另派補充。而當時執政官任期,僅定1年,元老且有彈劾權,所以元老院不啻民國之統治機關。元老院之權限,國家宣戰與媾和,得決定或否認之。遣將征兵及調派軍隊,得頒布命令。由元老院派遣之統帥,必向該院請示,至藩屬及各民族,亦能由元老院按額派兵,并得特任委員,監視各將領。且有處分戰時俘虜及財產之權,但元老院人員,亦嘗開得勝會,歡迎凱旋統帥,所謂“歸而飲至”是也。各國公使,由元老院接待(按羅馬法,執政官不得接待外國公使)。其余如敬神拜偶,獻祭演劇,及記念節季,建筑廟宇,并拜神之規章,獻祭之僧侶,敬神解釋之書,星卜之輩,一切應付責任,均歸元老院主持。其重要者,國內財政機關,屬地各官署,有司之賢否,皆隸于元老院統轄,得支配而指導之。其關于買奴、用奴、釋奴諸事,亦由元老院管治。故國中文武官僚,無不惟元老院之命是聽也。元老院議決,稱為“Senatus Consulta”。
帝國時之元老院,由君主欽選派充,一切政事,雖倚重元老,然元老院開會與提案討論,須奉君命,但國君亦須征求元老院同意,且亦不能故反元老之主張。至奧古士都時,元老員額,竟有600之多,且帝國元老院后裔,等于閥閱,均有世襲封號。故邇時之元老院,比共和時代,已名存實亡矣。
考元老院組織法,有會長秘書。會議時有提出之議案,有問題之討論,凡百機要,各有部署。對于政府,得行使職權,干涉其行動。對人民方面,除訂正法律外,可受理訴訟案件,及求伸雪之上訴案,該院最大特色,及其出身,有各族之代表,洞悉國民情形,能發表政見,討論各問題,有正當之言論,不受黨派牽掣。然當日元老院第一主旨,惟以擁護羅馬民國,鞏固政府之尊嚴,為唯一天職。故元老院與政府,正如人體與心臟,其各官僚,不過如脈管血液,為四肢百體相互之作用而已。吾人考究羅馬之元老院,證以今世各國議會制度,追其本源,蛛絲馬跡,昭示吾人前者,靡不出自羅馬元老院之組織法也。
第三 國民會議
(一)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
計分10族,其會議范圍,僅屬貴族,一方面關于族人之管理,一方面關于國事之討論。例如選授職官,判定死刑,國內要政,國外交涉,以及對于宣戰等事。余如宗教問題,或貴族平民中偶有敗類,當驅遣出國,或國外間人,求隸國籍,應否收入貴族,及支配于平民,此會有可決及否認權,故此庫里亞大會,無寧謂為貴族議會之為當也。
(二)百人團大會(Comitia centuriata)
此為第六代王所創設,先由貴族與平民,特開籌備會,各舉代表50人,成立百人會。邇時雖貴族勢力少衰,人口視平民僅占少數,然對于國家義務,貴族與平民,仍各半平均,為對等之擔負。所以會議權限,與貴族議會同。至于征兵選將,以及民間繼嗣各議案,由此會審查決定,即備國家征調之常備軍,亦由各代議士,妥商擔任,以應國家之需要。
(三)平民大會(Comitia tributa)
查羅馬人民,合全國城鎮村集,共有35團體,該議會由平民全體組織,各團體中之男子年滿17者,即有代表資格,可以與會。此項會議,在紀元前471年,其勢力之伸張,已并駕百人團大會。而百人團大會亦重視此會,故其權限,與貴族同等,余如選舉僧侶,贊助國教,舉行國祭各事,悉由人民公決施行,但此會之實力,至帝制時代,漸形減縮,雖仍照常召集,而其會議情形,遂有名無實矣。
議會所選職官,分6項:
1.執政官任期1年。
2.市長(Magistratus)為城市主管官署,須年滿28歲。
3.財政部長(Quaestores),年齡以37歲為合格,權勢甚大,經收國稅及一切款項,并支給軍政等費。
4.營造官(Aediles),年過40,可以當選,治理民事,遇地方有大喜慶,開會游戲,以及招待重要賓旅,均歸其主持。
5.裁判官(Praetor)其在職期限為1年,通例于就職之始,發布法令,以在職中欲執行之法律,預告人民,稱曰榮譽法(Jus honorarium)。此等法律規定之事項,每年多相類似,故又名永久告示(Edicta)。榮譽法之內容,應社會事情事之必要而發布者,與市民法不同,其中有關于外國人之事項者,又與萬民法相類,唯萬民法比榮譽法之范圍廣闊,榮譽法僅于萬民法無關系之部分,始規定之,其范圍較狹也。
6.監察院長(Censors)2員,曾為執政官者,亦可當選,其權限范圍甚寬,任期5年,然僅18個月辦公,有彈劾官吏權,或取消其職任,元老院與議會及司法,皆可監察糾正,并視察人民行為。有不法者,褫奪其資格權,又如調查戶口,統計財產,執掌國史,以及國家各大工程,各項度支,皆得核議施行。即所選官吏,亦必得其同意,而路政一項,則與元老院同負責任,蓋即我國現代五權憲法之監察院也。
四、羅馬有無考試權
羅馬古時,尚無學校制度,責任全在父母,故所備教材,不過誦書寫字習算。至要者則羅馬法律等書,在孩童初學,一切知識,即深印腦海,迨習慣養成,雖經百端,不易搖惑。故習善習惡,重在始基。及至游身社會,經風俗之熏陶,視群眾之趨向,而性情亦不能不受軟化,當日社會習尚,咸注意于國神,蓋將以神明之鑒觀,一國人之心志,使人民愛國之念,與敬神之誠,各動以天良而不能自已。
羅馬學校制度,約在紀元前400年萌芽,但校課不深,僅合于小學高初兩等,如物理學、倫理學、人類學、法律學等,莫不備具大意,供教科之資料。迨紀元前200年時,漸被希臘文化,逐年進步,爾時羅馬人又喜聘希臘文學士,為學校之講師。每勝敵擄回之奴仆中,亦有學識優良之士,主人則命教其子弟,優以師禮,于是多辟一求學之門,即先登一進化之階。
一時學風所趨,除國設之學校外,又有民立學校之發起。此項學校分兩種:有集眾力公立者,有獨資私立者。羅馬此時教育,大有普及之希望,而學校課程,已漸進高深,綜其學科統系,則有歷史及地理,國文則有拉丁文學,外國文則有希臘文學。至于最見重羅馬社會者,則為律師之辯護,與議士政見之發表,必有最公允極痛快之言論,于是美詞學與辯論學,尤為重要。又有音樂體育,各科皆備。
查羅馬中葉,兒童學年,普通自7歲至17歲,皆學年也。其學校制度,非近今學制,大約官私合組,校師一如設帳授徒。求學者,束修以上,執贄請益,功課則自早至晚,一律勤修,無按時定格,校假以祭國神大典,放假數日,年非一次。按羅馬以人至17歲為熟年,受學在校,塾師常用夏楚,蓋羅馬法律,尊重人格,人既熟年,則應有一定之方針,以成畢生之事業。在羅馬城鎮中隙地,建有演臺,即熟年人受教處也。凡登臺演說者,或為政治家,或為軍事學家,或為發明之醫藥、理化、工藝及教育,神話各大家。
在羅馬當日,凡新熟年之人,即認為有公民資格,不拘政府何項機關,特許參觀。如海陸軍之操演,軍械之制造,郵電之交通,以及文官之法治機要,財政之出納表式等,皆準其謁受任之官司,聆經歷之訓練,及既得各官司教益,亦可隨性之所近,擇習一業,以謀生而立名。故羅馬人格高尚,亦由教育之善,有以養成。柏女士師其遺意,于道爾頓中校,大著成效者,實受羅馬之賜也。
五、羅馬帝國主義的失敗
羅馬帝國主義的失敗,不是失敗于不注重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已如上述,乃是失敗于不注重民生主義。原來羅馬經濟,皆由以帝國主義,侵略他國,以維持其國家,是以被征服之領土,必課重稅,設督理,定軍制,朘削人民之脂膏,納入本國之國庫,以供涂飾羅馬帝京及種種之用途。蓋彼所以設此大路,實非為人民謀產業交通之便利,乃為戰時俘虜品輸送之運途。
羅馬都城,宏麗異常,而各縣人民,不堪凋敝,征諸歷史,昭昭可考。其國家主義,雖甚發達,而經濟觀念,則不及希臘遠甚。俗尚奢侈,徒事消費,不知尊重民生,專以獎勵奴制為尚,如詢其富額之大小率數,即以奴隸多寡為對,凡畜奴隸多者,人皆以為豪,且有公開市場買賣奴隸之事,是以羅馬產業,多經奴隸之手所造成,而奴隸為輕賤之民,經濟亦遂視為輕賤之事,殆亦勢有必然者。羅馬貴族,奢侈愈甚,人民生活,因之愈困,馴至末期,全國騷動,蓋以當時僅有極富者與極貧者,奢侈者與饑餓者,互相對峙,而于此貧富懸隔之間,求一中等之家,絕不見一人以為之調劑。
厥后有思想家,如卡多(Cato)、西塞羅(Cicero)、塞那卡(Seneca)等,出而攻擊奢侈,主張節儉,并定奢侈禁制法,請政府施行,然人民腐化,已達極點,縱該數人力倡節儉,終歸無效,且此數人之家,奴隸羅列,一己之欲,猶不能克,而欲以節欲規人,將誰適從耶?至于賄買執政官(Consul)之頭銜,富豪巨室,以白金2,000斤,即可取得執政官(Consul)之徽號,并以1月1號,為舉行就職典禮之日,賄賂公行,恬不知恥,亦為其失敗之一大原因。
夫世界上國家主義之全能,領土之遼闊,莫有加于羅馬之上者,卒以奢侈蓄奴賄選之故,土崩瓦解,雖以羅馬人富有法律精神,亦無如何。迨耶教傳入羅馬,前雖加以逼迫,后且表示歡迎,認為羅馬國教,然不能救羅馬之亡者,何也?則因社會之腐化已深,不啻喪心病狂,雖有痛哭文章,視若無睹,無受治之余地,亦徒喚奈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