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失靈概述
(一)市場失靈的含義
市場失靈是與市場功能相對應的概念,簡單地說,它是指因市場機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其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因性
即市場失靈是市場機制自身所固有的。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市場機制的功能的有限性。也就是說,它不可能解決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問題。另一方面是指,在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會同時產生一些消極效果,如市場機制可以提高辦事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2.相對性
所謂相對性是指在社會經濟運行的各種調節機制中,如果其他機制能夠較市場機制在更低的成本下完成某項工作,或者能夠在相同成本下做得更多,那么,市場機制就是失靈的,應該由其他機制代替市場機制,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它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機制相對于政府機制而產生的失靈。即對于某種經濟活動的調節,如果政府機制比市場機制更為有效,那么政府就應當替代市場充當調節者。二是市場機制相對于企業內部組織機制而產生的失靈。美國經濟學家科斯認為,當企業內部組織的交易的成本大于公開市場上完成交易的成本時,企業為了提高效益就會縮小自己的規模,而原來一部分由企業內部組織的交易就會被市場上的公開交易所代替;反之,相對于企業而言,市場在資源配置上就是低效率的,也是就說,市場失靈已經發生了。三是市場機制相對于那些既非市場機制也非政府機制而言所產生的失靈。如果市場機制在某些資源的配置上的成本高于那些既非市場機制也非政府機制的成本,或者說二者成本相同,而這種既非市場機制也非政府機制的配置方式的效果更好,那么我們也說存在市場失靈。此時,資源的配置就應由那些既非市場機制也非政府機制的方式來進行配置。
3.變異性
市場失靈的變異性是指隨著特定條件的變化,市場失靈的強度和范圍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市場與政府的對比關系、它們自身狀況的改變以及經濟周期等因素的變化和戰爭等特殊事件的發生,都可能使市場發生全面失靈。
(二)市場失靈的表現
一般地,市場失靈主要有下列幾種情況。
1.公共產品的提供
眾所周知,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是以消費者的偏好為依據的。當消費者的偏好在市場上可以反映出來時,生產者就會根據市場發出的訊號采取行動,更多更好地生產消費者偏好較強的商品或服務。但是,對于那些消費者偏好在市場上反映不出來的商品和服務(如國防、警察、行政性產品與服務、公共設施、生態環境、文化教育、科技),即公共產品,市場機制就根本不能對這種資源發揮其配置作用。公共產品屬于共享產品,它在消費上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例如,公路兩旁的路燈,所有的行人皆可獲益,并且它提供給你的照明不會因其他行人的使用而遜色,也不會由于你的使用而不向其他行人提供照明。又如,國防、安全、教育等服務,不管社會成員為這些服務的提供承擔了多少費用,人們都可以接受同樣的服務。由于公共產品的價格很難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確定,所以它很難通過市場來提供。
盡管諸如教育、道路等公共物品也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滿足,但其成本過高、供應量有限等缺陷也會使得市場機制的作用表現完美。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享受這些商品和服務,政府機制或其他非政府機制就應當介入,以此來滿足社會對公共物品的需求。
2.市場經濟的壟斷
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有效性依賴于完全競爭的理性模式。這種理想的模式須具備下列先決條件:“①同種商品由大量較小的銷售者供應或購買者需要,其中無人能以其行動對價格施加可感覺的影響;②能自由進入市場,并且沒有限制價格和資源流動的阻礙;③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完全了解相關因素。”
但事實上,世界上根本沒有出現過完全競爭的局面。相反,市場經濟面臨的是不完全競爭。所謂不完全競爭,是指由于買進或者賣出數量足夠多的某一物品,以至于使該物品的價格受到影響。我們知道,規模經濟之所以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是因為它的優勢在于成本的降低。而在現實的生活中,這種持續的成本降低同完全競爭之間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在某一行業,一些生產規模大的企業,成本相對于中小企業要低廉,很容易形成規模經濟優勢。形成規模經濟之后,大規模的企業就會通過對一些專利性技術的占有和應用來限制新的競爭者的進入,并力圖獨占市場,操縱市場價格,以獲得額外利潤。壟斷形成之后,那種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資源,從而達到有效地滿足需求的情況便不復存在。壟斷存在的危害不僅僅在于謀取超額利潤,重要的是在于它破壞正常的市場運作,從而影響公平競爭。
盡管市場競爭是壟斷產生的根源,但市場本身并不能消除壟斷。政府的職責便在于針對因壟斷或其他非競爭性因素的存在以及所引起的非公平競爭采取直接調控或立法等相應措施,從而保證競爭的有效性。
3.市場經濟的外部性
所謂市場經濟的外部性,是指市場交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常常會對第三方或周圍環境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我們把對第三方或周圍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稱之為外部經濟,而把那些對第三方或周圍環境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稱之為外部不經濟。例如,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修建的道路、橋梁等設施,在利己的同時也利于社會,這屬于外部經濟。但企業購買小汽車的行為就不同,因為小汽車在給企業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污染了空氣,這屬于外部不經濟。
無論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它們都會都使得有關經濟活動的個體和社會成本之間、個體效用和社會效用之間產生差異,但這種結果卻不能在一個組織內部表現出來。例如,企業因修建道路、橋梁而給社會做出的貢獻無法計入企業的盈利上,所以,企業對于外部經濟行為并不會反應積極。也就是說,企業能不為之則不為,不得已而為之時,則會盡可能少為。企業因使用小汽車給空氣帶來的污染不用計入企業的成本,對于此類不經濟行為,企業當然不愿意投入資本去降低空氣污染。可見,對于外部經濟的短缺和外部不經濟的調控,不可能由市場機制來完成,而是需要市場機制以外的力量如政府機制等來完成。
4.市場波動與經濟的不穩定性
市場的發展始終都是以周期性的增長形式進行的。它的這種波動性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市場機制的有效性,往往會給資源分配、收入分配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此,市場本身是無法解決的。另外我們還知道,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價格信號和自由競爭發揮作用。由于商品的價格信號是在商品投放市場以后形成的,因此市場調節的滯后性和盲目性等特性又使得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可見,單靠市場機制并不能保持經濟總量的綜合平衡以及經濟的穩定增長。要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通常的做法是通過政府行為,即通過政府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途徑來保持經濟的穩步發展。
5.市場條件下收入的不平等
從理論上講,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公平和效率似乎是統一的。但事實上,由于自由競爭的利益驅動性,使得效率的取得常常是以犧牲收入分配上的公平為代價,因此其結果必然導致收入分配上的嚴重不均和兩極分化現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無論是從社會公平來講,還是從經濟效率來看,均不是理想的。從某種角度而言,改變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整個國民經濟的福利水平會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在收入分配上追求的是一種機械平等,其結果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的效率。正因為如此,在現代國家,政府的職能便在于通過稅收、轉移開支、直接干預市場、操作價格等有效手46段,進行無損于資源最佳分配和經濟效益的收入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