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例說明
1.稱引人名一概“臨文不諱”,如劉勰、保羅·利科、朱光潛氏。
2.西語人名與術語如有固定譯法,則不附原文;如無定譯,文中初次出現或相對陌生、容易混淆者,則加括號附出原文,如:“修辭層面的隱喻:‘隅喻(synecdoche)、諷喻(allegory)、奇喻(conceit)'”,“從亞里士多德到理查茲(I.A.Richards)”。
3.腳注分為西文、中文原文和中文譯文(包括專著、期刊文章)三種。二手征引材料一律標明“引自”或“quoted from”等字樣。
4.西文腳注體例為:“責任者名姓.文獻名(章節).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如“Rene Wellek.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Vol.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46.”。同上書再次出現時,體例為:“責任者.文獻名(章節).頁碼”;如出現于同一頁,則略去責任者一項。
5.中文腳注體例為:“責任者:《文獻名》(卷冊),出版者,出版年,(章節)頁碼”,如“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老子王弼注·道與名”,中華書局,1979年,第434—435頁”。同上書再次出現時,體例為:“責任者:《文獻名》,(章節)頁碼”。原典材料的版本信息可參看附錄參考書目,一般不于每節單獨列出。
6.譯文腳注體例為:“責任者:《文獻名》及章節,翻譯者,出版者,出版年,頁碼”,如“康德:《判斷力批判》第59節,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199—200頁”。同上書再次出現時,體例為:“責任者:《文獻名》及章節,出版者,頁碼”;如出現于同一節,則略去出版者一項。
7.為通順、確切計,某些譯文在不違原義的情況下略有修改,某些術語異于通常翻譯(如將“formalism”譯為“模式論”而非“形式主義”)或采用一名多譯的方法(如“motivation”一詞,即根據上下文有“理據”、“動力”、“驅動”等不同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