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孫武

孫武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孫武,字長卿,大約與孔子同時。他的祖父是齊國的大夫田書,因為與莒國打仗立了功,賜姓孫,并以樂安(今山東惠民)作為他的封地。后因齊國內亂,孫武一家逃到吳國。吳王闔閭當政時期(公元前514年—496年),他由伍員推薦,被吳王重用為將,帶兵三萬與楚兵二十萬相戰(劉向:《新序》),幾次打敗楚國,終于在公元前506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當時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漢書·藝文志》已有著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一部分及圖,后來都散失了,但其中主要部分十三篇,即漢人所說“兵法五千言”,仍一直保存下來,其他有些部分還保存在杜佑的《通典》中。但自南宋葉適以來,一直不斷有人懷疑孫武的存在和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是否就是孫武。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孫子兵法三百余枚,近三千字,其中二千多字,與今本《孫子兵法》十三篇大致相同,其余部分似亦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其他各篇文字。臨沂漢簡中還另發現《孫臏兵法》四百余枚,約一萬一千字,這是《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齊孫子兵法》八十九篇的一部分,因此,歷史上長期關于《孫子兵法》的作者和寫作年代的爭論,終于解決。

《孫子兵法》這部書,總結了這個時期豐富的戰爭經驗,闡述了“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漢書·藝文志》)的戰略戰術,探討了一些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我國古代一部光輝的軍事著作,一直到近代還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和贊揚。同時,這部書在總結戰爭經驗中,還反映出了孫武的一些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思想,因而也是一部值得重視的哲學著作。

從新發現漢簡的《吳王問》中,我們可以看到,孫武是一位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上的軍事家。他擁護封建制度,主張進一步實行封建制的革命,以求富國強兵。本來,周朝奴隸制的土地制度,土地屬于周天子所有,諸侯以下的奴隸主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奴隸主所使用的土地,建立井田制,田畝都有一定的經界,井田的經界不容錯亂。自春秋中后期魯國“初稅畝”以后,晉國的六將軍即六卿也相繼破壞經界,實行新的田畝制度和農業稅收制度,成為封建性的地方政權,不再受晉公室奴隸主政權的約束了。當吳王問孫武:“六將軍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孫武不但根本沒有惋惜周禮的崩潰,沒有想維護晉公室奴隸主政權正在消失的權威和力量,反而認為在這六家中,哪一家對過去的制度改革得最徹底,哪一家就應該而且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他說:“趙是(氏)制田,以百廿步為婉(畹),以二百卌步為(畝),公無稅焉。公家貧,其置士少,主僉(儉)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國,晉國歸焉。”這就是說,趙氏實行以二百四十步為標準的大畝制,不但破壞了晉公室的井田制及舊經界,比六將軍中其他各家分別以百六十步至二百步為畝的情況來說,也破壞得更徹底,從而容許和鼓勵新興地主多占田,農民多種田。其次,趙氏實行的無稅制,對土地只征收賦而不征收稅,其他各家除賦外,都征收五分之一的稅,因此,趙氏這個措施雖然使“公家貧”,卻使以趙氏為代表的整個地主階級更為富裕,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最后造成了“主儉臣收,以御富民”的局面。孫武認為,這一切最終將鞏固和發展趙氏政權的力量,而“晉國歸焉”。

孫武還認為六卿政權的存亡,除了田畝制度和稅收制度等農業經濟制度的原因外,還取決于軍事制度的優劣。其他各家“置士多”,即相對于耕地的多少來說,征調的軍賦和兵士太多,超過了耕地數量的生產所能供應的限度,最終也必然不能強兵。趙氏政權“置士少”,經濟基礎穩固,軍隊的供應就能充足,這種制度反而可以達到精兵強兵的目的。

孫武認為實行“富民少士”,可以富國強兵,還由于實行這些經濟方面制度的改革,就能在政治上取得人民普遍的支持。吳王闔閭在聽到孫武對晉國政治發展趨勢的分析后說:“王者之道(明矣),厚愛其民者也。”(漢簡《吳王問》)這里所謂“厚愛其民”的王道,當然不是這些封建統治者會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而只是說明,趙氏能比其他各家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整個新興地主階級各階層的愿望和要求,吳王才因此認為趙氏在政治上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孫武認為,進行戰爭時要取得勝利,需要政治、天時、地利諸方面的條件。因此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條件,這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等“五事”。“五事”中居于第一位的“道”,就是“令民與上同意也”(《計篇》),這正是指政治條件。他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形篇》)這也是說,善于領導戰爭的人,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所謂“天”,即指“陰陽、寒暑、時制”,也就是氣候、時令等方面的條件。所謂“地”,就是指作戰時的地形、地勢的條件。將領方面則要選擇有智有勇的人擔任。所謂“法”,即指各種軍事管理制度。只有具備了這五個方面的條件,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孫武很看重戰爭,他反對輕率的用兵,主張要在戰爭前充分考察和估計用兵的利害:“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作戰篇》),對戰爭采取“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火攻篇》)的態度。因為戰爭是關系到國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而“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火攻篇》)。因此,對于用兵決不可輕率從事,而應該深思熟慮,極端慎重。只有“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才是“安國全軍之道”。他預測晉六卿中其他各家敵不過趙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他各家“急功數戰”。

孫武這些富國強兵思想和對戰爭的看法,是完全符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實行兼并戰爭、稱霸諸侯的要求的,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漢書·刑法志》說:“世方爭于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為宗。”這就是說,春秋戰國時代,功利主義的富國強兵思想開始流行,提倡這種思想的人都崇奉孫武等人。孫武正是后來戰國時期兵家和法家的先驅,戰國中期的軍事家孫臏和法家吳起等人的思想則是孫武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孫武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在他總結戰爭經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內容也是很豐富的。

孫武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首先表現在他反對相信鬼神災異的無神論思想,而主張從實際出發,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科學真理上。他提出指導戰爭要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要靠人調查研究,弄清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決不能靠祈求和相信鬼神,也不能依靠占卜和星象。所以他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篇》)在用兵的時候,他認為要禁止迷信和謠言的流行,即“禁祥去疑”(《九地篇》)。這都是他在戰爭的指導上要求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結果。在這里明顯地表現出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至于“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戰爭經驗的總結,則更是反映了戰爭取得勝利的一般規律的,是具有唯物主義反映論思想的一句軍事名言。

孫武一面要求在戰爭中“知彼知己”,根據客觀實際的情況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面還強調要在了解客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他認為全面掌握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不論這個對比的具體情況暫時是否對我有利,都可以主動創造對己有利對敵不利的形勢,以取得勝利。他所說的“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虛實篇》),“古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形篇》),就是要求充分做到這一點,以爭取戰爭中的主動權,控制戰爭的發展趨勢。怎樣在戰爭中做到爭取主動呢?他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辦法:一個辦法是“避實而擊虛”(《虛實篇》)。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敵人總會有弱點暴露出來的,“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虛實篇》),只要全面地掌握敵人的真實情況,就一定可以找到敵人的薄弱環節進行攻擊。他所提出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計篇》),“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軍爭篇》),“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近待遠,以佚待勞”(同上)等等,都是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實現這一辦法的概括。另一個辦法是“以患為利”(《軍爭篇》),即變不利甚至患害的情況為有利。例如,在戰斗中,敵眾我寡的情況是經常可以遇到的,我們決不可用不利的條件對抗敵人有利的條件,“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地形篇》),而應該變不利的條件為有利,想各種可能的辦法使敵人兵力分散。這樣,“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其一也”,結果,雖然“我寡而敵眾”,卻“能以寡擊眾”(以上見漢簡《實虛》)。這就是說,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使敵人兵力分散,在戰術上“以十擊一”,就能在戰略上達到“以一擊十”的目的,戰勝優厚兵力的敵人。

孫武在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在研究戰爭經驗的過程中,還表現出了極其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首先,他要求指導戰爭必須從全面的觀點出發,反對形而上學的片面性。他主張既要了解我方,也要了解敵方,只有這樣全面地看問題,才能指導戰爭取得勝利。他認為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即道(政治條件)、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各種制度規定)五個方面,從敵我雙方做詳盡的了解和分析。他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地形篇》)意思是說,只知其一方,而不知其另一方,這樣是不可能得到全勝的。因此,他的最后結論是“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同上)“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謀攻》)這就是說,全面地具體地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與動態,就能指導戰爭取得勝利,不然就會失敗。

孫武還主張從一件事物的內在矛盾中,分析事物的性質和發展,爭取矛盾的轉化。前面已經談到,他要求決定對戰爭的態度時,既要看到用兵的益處,也要看到用兵的危害。從利與害的矛盾中考察,就可以從有利的方面提高信心,從危害的方面采取預防措施。正因為他認識到每一事物都存在著矛盾,他研究戰爭的發展規律時,就能從對立的范疇出發,從治亂、主客、眾寡、強弱、分合、攻守、進退、奇正、虛實、動靜、勇怯等出發,分析這些矛盾的性質和相互轉化的條件,建立一整套戰略戰術的理論。例如,他說:“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勢篇》),指出了治亂、勇怯、強弱的相互轉化。因此,他強調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特點指導戰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同上)他還提出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促使矛盾轉化以打敗敵人。從而他提出了一套促使敵方情勢轉化的措施,如:“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虛實篇》),“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計篇》)等等。

孫武軍事辯證法思想中,談矛盾轉化的問題,最突出最有創造性的部分是關于戰勢的奇正相生,奇正轉化的問題。戰爭的變化運動,與其他許多社會現象比較,更為迅速和不可預料。雖然如此,戰爭仍是一種必然的運動,仍是矛盾的變化發展,關鍵是戰爭的指揮者要善于發現和促使矛盾的轉化。孫武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如環(環前循字,據漢簡刪)之無端,孰能窮之。”(《勢篇》)這就是說,戰爭的態勢或奇或正,奇正相生,變化無窮,像無端的環一樣,是很難完全掌握和窮盡的。這里所謂正,即指戰爭態勢方面一般的正規的形式;所謂奇,即指其多變的特殊的形式。但高明的將領就在于識別和利用奇正的態勢的變化取得勝利。他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勢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這也就是說,要充分發揮戰爭指揮者的主動靈活性,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原理,根據敵軍態勢的變化,隨時變更戰略戰術,以出奇制勝。他又說:“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同上)這是說,用兵如神如能達到無形無聲,使敵軍不能察覺,這樣就能夠牽著敵軍的鼻子走,完全掌握敵軍的命運。此外,孫武還提出了許多有名的戰術思想,例如,在進行攻守時:“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虛實篇》);在打仗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九地篇》),“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同上)等等,都是他出奇制勝思想具體運用的實例。

孫武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為以后戰國時期的兵家所繼承和發展,孫臏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就是孫武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孫臏強調“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所以不能“以一形之勝勝萬形”(《孫臏兵法·奇正》)。這就是說,事物的相生相克,變化萬千,不能機械地以一種不變的辦法去適應萬變的客觀現實。他還將形勝的思想與奇正的思想結合起來,認為“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同上》)。他又認為:“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是以靜為動奇,佚為勞奇,飽為饑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同上》)這就是說,不能用與敵人同一種態勢與敵人相對抗,而應以不同的態勢相對抗,這就是出奇,敵人來不及想法對付,就可取得勝利了。所有這些思想都是對孫武奇正相生、出奇制勝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這種出奇制勝的思想指導下,孫臏曾為齊將田忌提出了一個賽馬時的取勝方法說:“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史記·孫吳列傳》),就是具體運用這種原則的有名故事。

最后,我們也應該看到,孫武主要是一個大軍事家,《孫子兵法》主要也還是一部兵書,他是在研究軍事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哲學思想,因此,他的哲學觀點缺乏系統性,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是樸素的、直觀的,他的辯證法思想也是不徹底的,而且最后陷入了循環論。這也就是他所謂的“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勢篇》)在軍事思想上,不能正確地區別正義與非正義的戰爭,更不能了解戰爭的真正根源;對于作戰中士卒群眾的作用,他不但沒有足夠的認識,而且還有愚兵思想,說什么“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九地篇》),而對于將帥的作用則過分夸大,認為“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他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對此我們應給以歷史的客觀的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土默特右旗| 玛曲县| 汉沽区| 西安市| 望江县| 苗栗县| 南华县| 合肥市| 普安县| 正镶白旗| 定结县| 乌拉特中旗| 汝阳县| 确山县| 道孚县| 毕节市| 甘孜县| 郴州市| 宁津县| 济阳县| 安顺市| 昌都县| 高平市| 周宁县| 广宗县| 天长市| 普兰县| 普格县| 元谋县| 绥中县| 新营市| 霞浦县| 陆河县| 岱山县| 昌都县| 大庆市| 长治市| 友谊县| 孙吴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