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阿爾山市白狼鎮之阿爾山林俗博物館
書名: 哈倫阿爾山的記憶作者名: 林海老仙本章字數: 3969字更新時間: 2023-05-17 16:52:49
我們觀摩來到了,阿爾山林俗博物館位于距阿爾山市區東南約30公里的白狼鎮,建筑外觀如放大版的森林小木屋。在剛進林俗博物館的門口,你就發現腳下隔著透明玻璃下是大興安嶺的沙盤,綠色連綿不斷的大興安嶺山脈,阿爾山市、烏蘭浩特、白狼鎮、白色的是道路,藍色的是河流等等,感覺置身在大興安嶺之巔,對大興安嶺的地貌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走過去,正對觀眾的便看到一幅巨大的銅版畫,上面一只領頭的白狼向著天空嗷叫,四周是走禽猛獸,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幅生動原始的森林生態圖。
阿爾山林俗博物館是國內首家以林業發展和林俗文化展示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所在的內蒙古阿爾山市白狼鎮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民俗文化。館內陳列展示了早期林業工人生產生活的工具及當地動植物標本等極具歷史價值的展品。博物館的藏品收集了從1932年至解放后各個年代林業職工生產生活的展品。文字、圖片、實物場景展示等重現務林人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展現了林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展館中還有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例如中國第一支女子采伐隊還肩負民兵訓練保家衛國的使命,而在80年代,大興安嶺深處的白狼國有林管理局管護區內有一支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采伐隊。當年女子采伐隊中的一員——趙桂英,講述當年難以忘懷的故事。
回憶起當年在女子采伐隊的工作經歷,她感慨萬千,還有別樣的自豪感:“那時候我們女子采伐隊的隊員是最棒的,不比男采伐隊員差。”趙桂英在17歲就來到采伐隊,而當時的女子采伐隊有20多人。女子采伐隊的隊員與其他男采伐隊員一樣冬夏都在山上的大帳篷里住,夏天既潮濕又有蚊蟲叮咬,冬天寒冷條件艱苦。一年四季她們都工作在森林中,手拿彎把鋸鋸木材,往山下運送木材。鋸好的木材用繩子捆好,把繩子另一頭搭到肩上,拉到山下。特別是冬天,拖拽的木材在冰雪的山坡上磨出了一道道光滑的冰路。有時拖拽的木材順著冰路滑下,很容易傷到人,特別危險。雖然伐木工的工作又苦又累,但趙桂英覺得那個時候生活特別充實。
她們的隊長當時還作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會議,她們號稱“林海娘子軍”,“娘子軍”們用5年多的時間給國家交出10多萬立方米木材。
翻開大興安嶺開發建設的歷史畫卷,有這樣一支女英雄的群體,她們在密林深處頂風雪,戰嚴寒,灑熱血,流熱汗,用一生最寶貴的年華,為祖國打開綠色寶庫增添了生機;也曾以她們驚人的壯舉名震中外,為中國婦女長志氣,為祖國發展建設增光添彩貢獻力量。
同時還有介紹東北民間的風土人情,例如東北八大怪順口溜如下:
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二怪,姑娘叼著旱煙袋。
三怪,大缸小缸腌酸菜。
四怪,養活孩子吊起來。
五怪,冬天包豆講鬼怪。
六怪,翻穿皮襖毛朝外。
七怪,草皮房子籬笆寨。
八怪,狗皮帽子頭上戴。
沒有玻璃窗的年代,普通人家,尤其東北的糊窗戶紙更是一大特色:窗戶都是用紙糊的!
一般情況下,窗戶紙都是糊在窗欞內側。窗戶紙糊在外,只有在東北才能看到,被外省人稱為東北一大怪!因為在關內和南方地區,窗戶紙都是糊在窗欞內側的,在屋外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窗欞圖案,非常美觀和好看。一些來自關內和南方的人,看到東北民居住宅,糊在窗欞外的窗戶紙,就感覺好奇怪,并且東北的窗欞紙基本都是白色的,這么一看,整個窗戶都成了一個“大白塊”。
在嚴寒的季節,東北室內外溫差很大。若糊在內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窗戶紙也有講究,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欞上,再在窗紙上均勻地涂上豆油,紙干后,挺闊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其實,這種“怪”并不怪,這是東北特有的氣候環境和民間風俗的產物。東北冬季寒冷,室內又燒火炕取暖,反霜是必然的,防止窗欞紙脫落和裂縫漏風,是東北老百姓必須解決的問題。
姑娘叼個大煙袋
以前在東北,家家戶戶的小院里,都會種點“關東煙”。到了深秋,小院里一片金黃,那是家家戶戶在晾曬煙葉。這時,風中總是飄蕩著陣陣煙草的香味。煙葉晾干后,不論老頭、老太太,家里的青壯年,未出閣的大姑娘,還是家里的小媳婦,都搓點煙葉,點上一袋煙嘗嘗鮮。
在過去,還不時興卷煙,也沒有富余的紙用來卷煙,所以,用煙袋抽煙是最普遍的了。很多外省人對東北的大姑娘小媳婦都叼個大煙袋,感到很奇怪,在過去,東北的女孩子打小就跟著父母操勞活計,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抽煙。
過去的農村生活單調,大姑娘也爭相抽旱煙解悶。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著一個大煙袋,悠閑地抽了起來。其實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煙,東北的冬天長,都在家里貓冬,女孩要給老人裝煙袋,點煙后要吸上幾口,確信煙著了再遞給老人,一來二去自己就有了煙癮,一代一代的傳承了大姑娘叼煙袋。
大缸小缸腌酸菜
東北人什么時候開始腌酸菜吃酸菜,至今也沒有個確切的說法,據文字記載,中國人吃酸菜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東北土生土長的人都吃酸菜
以前的東北人家,無論是平房外屋地,還是小樓樓道,都有酸菜缸。貧苦人家如此,豪門富戶也如此。東北冬季太冷,冬儲菜就是白菜、蘿卜和土豆,以及一些干菜和咸菜。而酸菜就是東北人貓冬的產物。
東北酸菜,原料就是大白菜,秋末初冬,加鹽加水,在缸中腌制。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鹽,涼水要瞞過白菜,用大塊石頭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腌好的酸菜,吃法很多,殺豬菜、酸菜火鍋、酸菜大骨頭、酸菜魚、酸菜餃子,酸菜汆白肉……每一種都極具東北特色。
養活孩子吊起來
其實,這是東北搖籃的一種,也就是“悠車”,小編小時候在鄰居家見過,木板制作的長橢圓形搖籃,黑色的漆底,上邊繪制著彩色的圖案,用長長的繩子吊掛在房梁上,里邊放著小寶寶,手輕輕一推,悠車就蕩了起來。
孩子坐悠車,對早前東北人家來說,好處多多。東北地廣人稀,蛇蟲鼠獸頻繁出沒,小孩子放在地上很不安全,放在炕上又容易受熱上火,把悠車掛在房梁上就解決了這一問題,而且悠車一蕩,蒼蠅蚊子也不落,小孩子睡得也安穩。
古時的東北,男女都為了生計而忙碌,悠車的發明很好地解放了母親的雙手,可以空出手來做些家務。
冬包豆包講鬼怪
粘豆包,是一種源于滿族人的食品。在東北,一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包豆包了。
由于數量多,所以包豆包的時候基本都是全家老少齊上陣,有時鄰居也來幫忙。豆包一包就是很長時間,家長里短嘮完之后,為了消磨時間,家里的老人就會給大家講點鬼狐故事或者一些奇聞怪談。
豆包包得差不多了,就要蒸上一大鍋,蒸熟的豆包,蘸點白糖,特別軟糯香甜。吃不了的豆包要放在外面凍起來,隨吃隨熱。
那時,人們外出走遠門,也會帶上一些凍得硬邦邦的粘豆包啃著吃,或者烤著吃,“別拿豆包不當干糧”就是這么來的!
反穿皮襖毛朝外
反穿皮襖毛朝外,頭上帶個狗皮帽,這已經成了老東北人的一個特定符號。
東北的人們在冬季,不論是進山狩獵、采伐木材、還是趕大車跑貨運或者是進行其他戶外活動,都喜歡穿一件毛朝外的皮襖。白天當衣服,晚上還可以當被蓋。
起初,皮襖的毛也是朝里穿的。但是鉆山入林打獵,外面的皮板經常被樹枝、荊棘刮破,時間長了,皮襖變得千瘡百孔,里面的皮毛沒有了依附,掉得七七八八。那時候,弄一件好皮毛不容易,于是人們就試著把皮襖的毛朝外穿,下雨下雪時,雨雪順著皮毛低落下來,整個皮襖不會被打濕。
草坯房子籬笆寨
“草坯房子籬笆寨,老百姓人人愛。”在東北的農村,70年代磚瓦結構的房子鳳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
草坯,又叫土坯,就是把草和泥混合在一起,用水和好,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一尺長短的土磚,東北人習慣上叫它土坯。土坯在陽光下晾干后,用來壘草坯屋。用草坯蓋房,冬暖夏涼,經濟實惠,家里的勞動力出把力氣就可以了。在過去的東北農村,隨處可見草房和木籬笆(樟子)。
北方生長著一種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桿徑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蓋房子時用鍘刀切齊根部,一層層拍打在房蓋上,當地叫繕(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墻,就地取材,用樹木從中間一劈兩半,做柵欄防風防雪,也能阻擋野獸。.
狗皮帽子頭上戴
早年間,在東北一到冬季,人們在戶外活動時,男人們幾乎都要頭戴一頂狗皮帽子,好的也有狐貍皮帽、貉子皮帽,這兩種太貴,老百姓買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
其實,過去東北各個民族并不戴狗皮帽子,因為對于狩獵人來說,狗是他們的伙伴。狗皮帽子是闖關東的外省人來到東北創造出來的。
狗的皮毛細長柔軟,做成帽子后,保暖壓風又舒服,顏色多樣,男女都可以戴,但是要注意的是小孩子最好不要戴,因為狗皮帽子保暖性好,帽內溫度高,給小孩戴易上火,火大,還容易傷害小孩子的眼睛。
關于東北,有很多這樣看似奇怪實則蘊含著祖輩生活智慧的風俗習慣,這是在白山厚雪間錘煉凝結的生存竅門,也是一種對抗自然的生存法則。
說是進了博物館,其實更像是走進了一片安靜的樹林中。展館內部以松柏、樺樹等植物做裝飾,鹿、老鷹、兔子、狼等飛禽走獸點綴其中,讓人感覺像是在一片森林中探險。
展館內詳細介紹了內蒙古的林業發展和林俗文化,陳列的物品有最早獵人狩獵的槍具,有林業工人生產生活的工具,也有當地動植物標本。
白狼鎮是個常住人口不到千戶的小鎮,靜謐古樸,這幾年才漸漸被游客所知,前來打卡的人很多。而在以前,這里的人們以打獵伐木為生,情景模型便再現了當初的景象。
一臺老舊的手風琴仿佛勾勒出林中人家有些孤單卻也豐富多彩而不失愜意的生活。
一個個老物件勾起人們對往日的回憶。即使所處環境不同,那些老舊的收音機、縫紉機卻具有相同的時代特征,引發人們心靈上的共鳴。
伐木工人所用的電鋸、頭盔等防護工具在這里都有展現,小朋友看到這些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叫出“光頭強”的名字吧。
了解到森林的那些秘密后,林中人家的生活又是什么樣?不妨順著蜿蜒的小溪前行,到林俗村中一探究竟。
白狼鎮的林俗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林俗主題展館,走進這里,了解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百年林俗文化,仿佛進入了一個悠久而遙遠的世界,讓人們充滿好奇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