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
- 張占斌
- 4374字
- 2019-03-14 10:44:40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要:文章澄清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誤區,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中蘊含著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原則即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原則、堅持公有制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原則、堅持辯證對待、穩中求進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關鍵在于如何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與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堅持這些原則。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舉措,雖然中央大力推進,但進展并不順利,其中領導干部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不到位、能力不足不能為是一個重要原因。權威人士在2016年1月4日的《人民日報》訪談中,談到領導干部對于經濟性常態認識時,明確指出其中“認識還不到位,一知半解,適應不太主動,引領基本無為,流于口號化,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還有領導干部對新常態“很不適應,沒有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結果行動上自覺不自覺逆向而行?!?img alt="龔雯、許志峰、王珂:《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人民網,2016年1月4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F7656/1311211670442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8908-kpu7ecDKovZ2NmeeMt1UaFxlWoPA1dWF-0-4ea30205798ea97d2b38612b4cda407f">由于認識不到位,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自然不力。習近平于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一些地方和單位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不夠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夠準確,方式方法有些簡單生硬”,一些領導干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老虎吃天不知從何處下嘴”“除非上級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事情之外,就不知道再做什么了,上級沒有交代時就在等著”。
目前,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存在很多誤區:一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把供給與需求對立起來;二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三是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同于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借機宣揚“新自由主義”;四是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完成“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五是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過是“新瓶裝舊酒”,不過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或者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些誤解都從某個角度闡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分內容,因而聽起來有一定道理,具有迷惑性,但又都沒有從整體上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闡述清楚。這些認識誤區,雖然彼此迥異,但是也可以一言以概之,就是都是“用老眼光看待新問題”。要么是根據過去的經驗,要么是沿用西方經濟學的框架。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一項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面向未來的改革實踐,在定位上顯然存在問題。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研究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研究什么,主張什么,都會打下社會烙印?!?img alt="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2016年5月1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F7656/1311211670442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8908-kpu7ecDKovZ2NmeeMt1UaFxlWoPA1dWF-0-4ea30205798ea97d2b38612b4cda407f">因此,要準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我們找準立場和原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中蘊含的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原則
對于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做了很多說明。習近平多次做了闡述。權威人士在1月4日的《人民日報》訪談中也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如“五大理念”“五大政策”“十個更加注重”等。但如何把這些要求融會貫通,還需要厘清其中的邏輯,要從更高層面上把握其中的關系。習近平在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這為我們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目前,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還處在探索之中。從已經推出的各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來看,一些原則已經漸漸清晰起來。
一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原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的背景來看,其目標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是基于我國供過于求、增長難以繼續的現實。其實質是舊增長模式,無論是從資源環境供給還是從生產消費協調來看,都已經到了盡頭。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不是不要增長,而是要有質量的增長,是為了使經濟增長能夠持續下去。各項改革措施,從根本來看,都可以歸結到發展社會生產力上來。如堅持生態底線,短期看似阻礙經濟增長,但其實是為了資源環境能夠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是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補短板,保持社會穩定,看似與經濟發展關系不大,似乎還有拖累經濟發展的嫌疑,其實也是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經過多年在GDP優先的發展,在我國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已經影響到經濟發展,因此,兼顧社會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去產能,看似會降低經濟增長,實則消除無效供給,使得供給能有效轉化為需求,促進供求平衡,使得增長可以持續。降杠桿,看似會降低需求,但實質是調整不可持續的透支未來的借錢消費模式,使得增長建立在真實的有效需求之上。
二是堅持公有制原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不能動搖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該原則目前從兩項改革中已經清晰地體現出來。一是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改革?!蛾P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的改革思路,明確了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創新性地解決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產權私有之間的矛盾。二是國有企業改革。按照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國有企業應該集中于那些私人企業不愿意經營的領域。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提法曾讓人比較困惑。隨著各種配套政策的出臺,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的思路逐漸清晰。即通過分類改革,把國有企業擔負的社會職能和經濟功能區分開來,分別進行考核。除了引入私人資本激活國有企業活力之外,在解除對國有企業的壟斷保護的同時,也放開對國有企業的束縛,鼓勵國有企業在與私有企業競爭中發展壯大,政府根據競爭結果決定去留。這一創新性的思路表明中央在改革中發展國有經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方向。
三是堅持黨的領導原則。黨的領導強調的是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政治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來說是要改革體制,使其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而是政府部門的自身改革,難度很大。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改革很難推進下去。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其特色之處就在于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強調的是政治,而不是經濟,二者看似矛盾,其實相輔相成。政府部門必須講政治,不能以利益為導向,否則就很難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國有企業中加強黨的領導,是政治與經濟結合最為密切的部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獨特,肩負著國家使命,包括與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競爭、保障國家安全和實現國家戰略,因而除了有市場利益驅動之外,還要有道德和情懷,要有理想和信念。在我國市場制度還不太完善的情況下,在承擔經濟責任的同時,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不是破壞市場規則,利用規則的漏洞,而是自覺遵守市場規則,對其他市場主體起到示范作用。這些僅僅依靠市場機制是無法實現的,只能加強國企中黨的建設。通過黨的領導,國企從下往上,與政府部門從上往下,一起來加快推進我國市場經濟的規范和成熟。
四是堅持辯證對待、穩中求進的原則。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不會改革與不改革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會導致改革的失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任何一項改革都牽扯到方方面面,如何保持各項改革協調推進而不至于相互牽制,是一個非?,F實的問題。我國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其方法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強調辯證對待問題。一方面,把看似對立的雙方統一起來。如在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并不否定適當擴大需求并且推進產能輸出;在發展私有經濟的同時,也要壯大國有經濟,并不是把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完全對立起來;在增強國企活力的同時,強化對國企的監管;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和社會穩定;在抓緊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在抓頂層設計的同時,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注重調動基層積極性等。另一方面,要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抓重點。如權威人士在2016年5月9日的《人民日報》訪談中指出:“促進宏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是不一樣的”。其二,強調在保持整體穩定的基礎上推進改革,這是我國改革實踐的一項基本原則。中央在各項改革方案、會議和講話中都對此特別強調。如權威人士在2016年1月4日的訪談中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上我們要著眼于打好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采用的科學方法。”2016年12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img alt="新華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新華網,2016年12月9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F7656/1311211670442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8908-kpu7ecDKovZ2NmeeMt1UaFxlWoPA1dWF-0-4ea30205798ea97d2b38612b4cda407f">要實現穩中求進,一個重要原則是適度。權威人士在2016年5月9日的《人民日報》訪談中指出“要避免不適度。無論是需求政策還是供給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還是結構政策,無論是發展政策、改革政策還是社會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過頭,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確、政策對路,一旦用力過猛,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釀成風險?!鞭q證對待、穩中求進的原則,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改革方法論原則。
三、在改革實踐中摸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是中央在進行經濟改革頂層設計時遵循的原則,也是指導我們理解改革政策的原則。但是顯然,這些原則還在不斷探索之中。其困難不在于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而在于應該堅持哪些原則,以及如何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與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堅持這些原則。習近平多次指出,不要帶著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的改革實踐,要“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img alt="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2016年5月1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F7656/1311211670442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8908-kpu7ecDKovZ2NmeeMt1UaFxlWoPA1dWF-0-4ea30205798ea97d2b38612b4cda407f">并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也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新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img alt="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2016年5月1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F7656/1311211670442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28908-kpu7ecDKovZ2NmeeMt1UaFxlWoPA1dWF-0-4ea30205798ea97d2b38612b4cda407f">這為我們指明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的方向,那就是必須以問題、以實踐為導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提煉和總結規律。隨著改革的深入,各項改革措施的出臺,要及時總結提煉其中的共性部分,并以此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原則,進一步指導改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