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比較視野下的新時期國家戰略創新

項冶項冶,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摘要] 自2013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正式接班以來,中國國家戰略發生了一系列顯著變化,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和爭論。本文回顧國家創新理論的發展,分析了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動因、內容與特點,在結構化理論視角下,將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與中國大一統王朝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的國家戰略、西方大國崛起戰略、當代大國戰略進行歷史比較,從現代性、綜合性、反思性和獨特性角度概括了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特色,提出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具有開放互利、積極進取、以史為鑒、合作共贏等特點。

[關鍵詞] 國家戰略 創新 延續性 國家治理 一帶一路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戰略環境深刻變化,國家戰略加快轉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多重挑戰,加快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并實施了“一帶一路”等新的重大外交舉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果,也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袄鋺稹苯Y束以來,美國學術界從維護美國國家利益出發對中國國家戰略意圖和走向充滿疑慮。一批現實主義的戰略思想家認為無論中國是否持有顛覆意圖,其實力增長必將威脅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米爾斯·海默提出在位大國和崛起大國必將走向戰爭的“大國悲劇”邏輯;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問題;亨廷頓拋出文明沖突論,認為儒教文明是西方范式的潛在挑戰者,要防范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結盟挑戰西方。鷹派觀點認為,美國要堅持其全球領導權戰略須提前防范,確保中國不對其構成威脅,必要時不惜親自出馬一戰。較溫和的觀點如基辛格、李侃如、布熱津斯基等都認為,中國的崛起有不同的可能,雙方要增信釋疑,避免誤會,與中國對抗不符合美國利益,應對中國采取接觸和遏制兩手。更加積極的觀點則認為,中美不同于美俄,因其體量和經貿關系,雙方都無法承受攤牌或新冷戰,非敵非友,持續競爭合作的關系將會維持。在上述某些觀點影響下,奧巴馬上臺后,全方位實施所謂“東亞再平衡戰略”,幕后操縱、挑起和加劇東海、南海等領土爭端,推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舉辦各種演習并調整軍事部署,使中國的安全和發展環境急劇變化。但經過一段時期的博弈,最終這一戰略嚴重受挫,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宣告失敗,南海仲裁案提起方菲律賓轉而與中國合作。另一方面,許多國際學術界的有識之士指出,中國缺乏侵略傳統,且對華遏制向來無效,當前多數國家均歡迎中國和平發展,重視中國戰略轉型機遇,日益加強與中國合作,中國重返其世界舞臺中心位置的歷史趨勢難以改變。美國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進一步加強了中俄合作,其對華戰略亟待調整。對于中國周邊少數親美鄰國而言,棘手的選邊站問題必須回答。一些國家政學兩界日益分化,越南、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一方面支持美國增加軍事存在,希望建設和借助多邊平臺以牽制中國,同時另一方面又期待與中國深化經貿聯系,試圖在大國平衡中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對華政策呈現鐘擺現象。作為美國全球戰略在亞洲的關鍵支點國,日本全力迎合美國,極力渲染“中國威脅”,意圖通過“搭便車”實現其戰后蓄謀已久的“國家正?;瘧鹇浴?。此外,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和社會矛盾突出,也使得一些海外學者更加注意中國國家戰略的國內因素,對中國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的國家戰略給予理性和積極評價,以往甚囂塵上的中國崩潰論、威脅論、黃禍論等明顯減少了,只有極少數專家如沈大偉等反常地跳出來支持崩潰論。

國內學術界對中國國家戰略走向也有爭論。時殷弘指出,中國當前國家戰略存在不確定性,暴露出顯著的矛盾和兩難。如在戰略宣示和執行上,一方面倡導和平發展,一方面強化軍力。在烏克蘭等地區問題上,一方面強調堅持五項原則,尊重國際法,一方面不贊成對俄制裁。在戰略連續性上,一方面強調保持戰略定力,一方面有人主張反思和調整韜光養晦、不結盟戰略以及外援政策。在若干重大問題上,如圍繞中美關系和南海問題,有主張堅決應對的,也有人主張理解美國關切,不必過度反應的。就具體南海島礁仲裁案等問題,也有人就認為中國應訴更好。其他諸如國內治理和發展戰略方面,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議程和政治改革內容也有很多爭議,在經濟改革、社會治理和文化管理等方面,如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城鎮化、社會政策爭議更不勝枚舉。

上述猶疑和爭議折射出全球知識界對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不確定、不理解和擔心。面對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戰略環境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一系列中國國家戰略的創新,不僅在實踐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也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問題。本文嘗試從戰略創新理論的角度,探討當前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特點問題。文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回顧國家戰略創新的理論,第二部分討論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背景和內容,第三部分分析歷史比較視野下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特點。

一、國家戰略創新的理論回顧

國家戰略作為關系國家全局長遠的重大公共政策,需要科學制定和保持穩定,同時也要順勢而為,不斷創新。熊彼得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實現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作為創新理論分支之一的政府創新和政策創新研究,近年來發展很快,但有關研究大多屬于具體領域。本文討論的國家戰略創新,并非是通過科技創新來增進國家綜合競爭力即所謂“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而是指國家戰略的總體調整。國家戰略又稱大戰略,是有關國家根本、核心、全局和長遠利益規劃和實現的公共政策。美國人柯林斯認為“國家戰略是在平時和戰時綜合運用一個國家的各種力量以實現國家的利益和目標”。從戰略管理的角度來看,戰略創新則是指通過對戰略環境、資源條件和自身使命的反思,提出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路徑,并加以實施的過程。國家戰略創新研究探討國家戰略創新的來源、國家戰略創新的內容、國家戰略創新規律和管理以及國家戰略創新的評價。

由于國家戰略創新高度依賴特定的歷史情境,傳統上有關國家戰略創新的研究多以案例和戰略思想史的形態存在于國際政治史和軍事理論著作中。中國臺灣學者鈕先鐘較早對西方國家重大戰略創新進行了系統引介。在史學家眼中,從傳統的兵法將略到近代的軍事戰略和地緣學說的興起,直至李德·哈特指出戰爭是政治手段和魯登道夫提出總體戰略思想,國家戰略的重大創新總是帶有獨特的時代和文化烙印。一直以來,現代國家戰略創新研究的主線是大國興衰。在西方學術界,既有《大國的興衰》《全球政治經濟學》這樣強調實力、制度、文化因素的國際政治理論著作,也有專注于羅馬、拜占庭、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一國的國別研究,還有專注大國博弈和全球秩序變遷的《大棋局》《世界秩序》這樣的政策專家作品。傳統的基于熊彼得經濟學的創新理論強調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殊性以及個人激勵因素,傳統的中國改革研究也高度重視改革派領袖和地方官僚行為的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家則更加關注環境、戰略、組織和制度因素所驅動的創新。如黎安友等學者對“文革”后期和鄧小平時期改革共識和政治派系對比的分析,沈大偉對中國黨校制度的研究等等。新制度主義的興起,為國家戰略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經濟學的新制度主義認為:創新、改革或制度變遷被區分為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變遷;國家應視為新制度的主要供給者;當制度變遷的凈收益能夠覆蓋改革成本時,就會發生創新。它有力地解釋了20世紀80年代以至21世紀前十年,中國為何聚焦國內治理和發展戰略,并使這一國家戰略不斷深化升級。20世紀以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變遷的研究源自美國外交政策的現實需要,人才主要集中在區域研究、外交政策領域,先后經歷了從傳統漢學到中國學的幾代傳承,而以戰后對“誰丟掉了民主中國”檢討為重要節點,隨后經歷了“冷戰”與緩和合作,到今天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目前的代表人物如傅高義、蘭普頓、沈大偉、李侃如、謝淑麗、金駿遠、陸伯彬等人及其弟子,分布在學術界、智庫和國家機構,不少人對中美關系、中國國家戰略變遷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提供了從個人心理、組織機制、國家政治、國際結構到文化制度的諸多理論視角,成果十分豐碩。其中有關國家戰略創新的研究聚焦于毛澤東的戰略遺產和毛澤東向鄧小平的轉換,鄧小平及其后領袖的戰略決策增量,如施拉姆的毛澤東研究和傅高義的鄧小平研究、基辛格的《論中國》等。這些研究大多注意鄧小平之后中國國家戰略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精神的延續。

總的來看,美國學界對中國國家戰略創新和變遷有以下三種研究理路。

(一)權勢和結構決定論

新現實主義認為,國家戰略的創新是由相對權勢和外部結構變化所激發。國家戰略創新是均勢調整和霸權興替過程的產物。國家是戰略創新的主體。以費正清的“沖擊反應論”為例。湯因比提出適度挑戰會促進文明興起。費正清據以認為,西方列強的殖民活動刺激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與中國政府有關觀點很接近。許多關注現代中國國家締造問題的政治學家和史學家如斯考切波、黃仁宇、楊奎松、沈志華等均持有類似觀點,認為中國國家重大戰略變遷與國際形勢高度相關。但“沖擊反應論”忽視內部因素,而且湯因比理論的神秘色彩使之受到柯文等人的批評。有人指出“適度挑戰”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按這一派的觀點,中國國家戰略創新將是其權勢增加和地區失衡的必然,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部平衡來對沖。

(二)制度約束論

新自由主義者強調制度對國家戰略的重大影響。特定的內外制度為國家戰略創新設立了原則和限度,影響行為主體的觀念,并為其提供合法性和效率。國家主導的制度供給遵循經濟邏輯,制度能夠傳播和擴散。組織能力研究則強調組織類型和能力特征。該學派還強調各種國內因素包括領袖個性、官僚機構、利益集團、法律制度等都會對國家戰略變化產生影響。這一派學者認為中國國家戰略創新有著復雜的國際國內根源和意義,其中國家能力特征和制度因素不容忽視,要更加重視內部平衡和制度平衡。持這一派觀點的美國學者注意到中國對全球秩序的順應和不滿,關注中國作為“修正者”的抱負,同時也指出中國國家戰略的內向性特征限制了中國的全球野心和對外擴張沖動。

(三)意識形態和文化論

建構主義者強調國家戰略的主觀和社會因素。許多情況下國家戰略并非按照現實主義的預言制定和實施,而是有著鮮明的文化個性。主權者對國家目標、國家實力、戰略路徑和他者意圖與能力的認知和選擇,深受戰略傳統的影響。例如日本在“二戰”中就無視實力差距,對強大的英美國家發起挑戰。很多情況下,看似創新的國家戰略,其實只是傳統戰略文化中某一伏流應運復出的結果。中國國家戰略創新需要從中國觀點加以理解。持這一派觀點的美國學者往往有著較深的歷史視野或實際外交經驗,傾向于審慎處理對華關系,加強對華溝通、理解與合作。

這三派觀點各有偏頗而自成一說,對理解和促進中國國家戰略創新都有啟發意義,但仍需適度整合。日本學者星野昭吉曾提出現實主義強調國家力量,新現實主義強調源自國家的結構,世界體系理論強調世界體系的重大影響;而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則強調行為和結構的相互構成。按照結構化理論,中國的國家戰略創新是國家戰略行為在歷史結構中展開的結果,同時也形塑著未來的國際結構。這也是本文的基本觀察視角。

二、新形勢下中國戰略創新的背景和內容

自從中國國家領導人換屆以來,中國國家戰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中國的戰略目標宣示、戰略態度調整、戰略體制改革、戰略能力改變、戰略計劃設計乃至國家戰略實施中,可以觀察到中國正在發生自鄧小平以來較為重大的國家戰略調整,其中不乏許多極具歷史意義的重要創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面臨著國家內外部戰略環境的深刻變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加深和加快了這一變化的進程。從國際層面來看,世界格局東升西降、深度調整,但一超多強、多極化推進的局面沒變。美國霸權下的穩定和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結構,對中國國家安全和發展仍有某些積極作用。經濟上,全球化和全球增長放緩、動力不足,結構性問題突出,西方呈現整體性衰落,而新興工業化國家不斷增多。同時,全球化走向深入后反恐、氣候等非傳統問題凸顯,引發國內國際矛盾。美國專心致志,借助反恐戰爭鞏固超級大國地位,并對地區大國周邊見縫插針、擠壓遏制。全球地緣危機頻發,后金融危機時期北非中東動蕩,但民主化前景并不明朗,恐怖勢力越反越多,彌散蔓延,日益坐實亨廷頓預言。中國總體上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大國復興勢頭穩健,國家實力快速躍升。從國內層面來看,中國處在將強未強、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挑戰迅速增加。經濟步入新常態,轉型壓力巨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克難,而腐敗治理和社會建設顯著加強,新技術沖擊和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國內外問題聯系增強,國家脆弱性和敏感性令人擔憂。

面對這些國內外問題和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決策層保持戰略定力,對內全面深化改革,抓好頂層設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經濟創新轉型,加強社會治理;對外提出新安全觀和“一帶一路”等系統的外交主張。外交方面新內容主要包括:以中國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加強頂層設計、底線思維、策略運籌和統籌協調;豐富和深化和平發展戰略思想,依靠不斷發展起來的力量更好走和平發展道路;將“共贏”升至外交旗幟高度,通過“合作共贏”打造命運共同體;堅持維穩與維權的統一,筑牢邊海邊防銅墻鐵壁;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弘揚絲路精神,共建“一帶一路”;用“親、誠、惠、容”理念經略和塑造周邊,讓命運共同體在周邊落地生根;推動建設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力避“修昔底德陷阱”;以正確義利觀深化國際合作,推動金磚國家伙伴關系發展。同時,積極參與、改革舊國際機制和加快打造亞投行等新的國際平臺,大力提升開放水平和國家軟實力建設。這些重大創新的實施對周邊集聚的戰略風險形成強有力的對沖,有力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實力,挫敗了美日等國圍堵牽制中國發展的圖謀。

從國內角度來看,中國國家戰略創新主要體現在理念、方法和重點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沒有變化,內容則有所充實,中央提出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標志著國家戰略手段由統治、管理轉向治理和制度。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彪S后四中全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中全會提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一系列文件規范和促進了中國國家戰略的系統創新。六中全會提出從嚴治黨,從加強核心到凈化組織全面提升了戰略決策和執行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在國家戰略目標宣示、戰略態度調整、戰略體制改革、戰略能力改變、戰略計劃設計乃至國家戰略實施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氣象,表現出鮮明的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在國家利益的認識方面,中國進一步明確國家利益排序,更加關注海外利益和海洋利益,向國際社會宣布南海為中國國家核心利益。戰略行動更加積極、自信、堅定、審慎和富有靈活性。戰略態度方面從側重“韜光養晦”轉向“有所作為”,從專注國內到放眼世界。在國際戰略中,更多采取了“參與”“競合”和“共贏”的正面態度。在戰略體制改革方面也有重大舉措,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強化黨組,全面系統改革軍隊體制,組建國家安全委員會,統一海事管理,調整凈化官僚組織體系,高壓腐敗治理,力行法治,發展協商民主,制度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在戰略資源和能力建設方面,大力推進新軍事革命,發展高精尖武器,提高軍力;制定一系列“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方案,加快簡政放權,釋放改革紅利,推進轉型創新,改革財稅體制,穩定增長,提升國家發展規劃能力和汲取能力;改革群團組織,強化社會組織,提高國家社會治理能力;加強外援、外宣和互聯網治理,推進公共外交,建設國際話語體系,提升國家軟實力。在戰略計劃設計方面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藍圖。在國家戰略實施方面,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推動,部門地方積極探索和跟進,總體戰略執行態勢積極穩健,國家戰略布局不斷擴展,綜合戰略能力顯著提升,新常態、美國東亞再平衡等重大戰略考驗得到妥善處理,取得階段性勝利。

三、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特點

歷史比較的方法適合分析當前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特色。按照前述結構化理論,中國國家戰略作為結構中的行為,必然反映中國面對的獨特國際國內結構,同時具有鮮明的行動者個性。與帝國時代的傳統國家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的國家戰略,西方大國崛起過程中的國家戰略,還有當前國際上主要大國的國家戰略相比,當前中國國家戰略既有繼承學習,又有揚棄批判,具有鮮明的歷史、時代和國家特色,是新型文明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偉大創造,為現代大國戰略謀劃樹立了新范式。本節試圖通過與以上四組對象的簡要比較,概括當前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總體特征。

(一)開放互利,與傳統中國大戰略相比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

一個國家往往有多種戰略傳統。傳統中國的大戰略未易言之。雖然中國歷史上也曾有過多國競爭的復雜局面,出現過連橫合縱、遠交近攻等著名大戰略,但這些大多可以歸入割據、爭霸或統一戰略,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當代中國與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統王朝有著更加相似的戰略情境和可比性??傮w來看,在這些時代,作為一個地緣條件相對封閉,以農業為經濟基礎,以大一統帝制為基本政治類型,擁有眾多人口,龐大規模的陸地大國,古代中國的國家戰略具有鮮明的共性和連續性。大一統王朝的國家安全威脅有三,即外族入侵、農民起義和貴族篡奪。其中外族入侵多是乘虛而入,而農民起義和貴族篡奪則多源自體制腐敗。因此正如唐太宗在《帝范》十二條中提出的那樣,傳統中國國家戰略的基本思想和目標是聚焦國內治理,提高國家能力,對外無所欲求,采取積極的戰略防御態勢。手段上,對內強調正心用賢、養民培本、維新更化、德法并用、文武兼備,對外不尚攻取,構建一套內重外輕、等級分明、互惠互利的天下秩序,手段上和戰兼用,姻婭朝貢,羈縻牽制、以夷制夷。長城和歷代大一統王朝首都多設在前線就是這一積極防御型大戰略的集中體現。在明清兩朝這種戰略更進一步發展為消極的閉關鎖國。

新時期的中國已經轉變為全球化條件下的工業國,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這些結構和制度特征決定了中國國家戰略開放互利的突出特色。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躍居世界貿易大國前列,外貿依存度超過50%,各種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更高,勢有不得不對資源環境和外部通道加以控制之需要。若從地緣戰略史的角度來審視,傅斯年指出,上古中國是東西之爭,周秦以降轉為南北之爭,即北方游牧民族與南方農業民族之爭。李零也認為,自古的中國統一過程都是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唯明代和民國自南向北,此與種族斗爭有關。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大一統朝代中,漢唐對西域、明代對南洋實施控制,其戰略目的主要是政治和軍事的。梁啟超曾鑒于漢唐經驗指出,中國未來復興必全力向西。但今日之西進,又與昔日不同。漢唐經略西域的初衷是分割牽制、夾擊強敵,在漢為匈奴而在唐為吐蕃、突厥,是南北民族軍事沖突的產物,是以探索發現外線作戰機會為目的的防御轉進攻戰略。明代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朝貢貿易“厚往薄來”,此外“片板不許下海”,因此也是非經濟的。

(二)積極有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家戰略進行新綜合和全面升級

“二戰”以來西歐舊殖民時代結束,美蘇大國爭霸,國際結構巨變,中國處于中間地帶。毛澤東等老一輩戰略家在革命戰爭中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持久戰、統一戰線等戰略思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建構過程中,又締造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協商制、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自治為基本政治框架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對外形成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石的中國外交和“三個世界”的國際戰略視野,并與美蘇等超級大國開展戰略博弈,甚至不懼核訛詐,直接“掰手腕”,堅決捍衛了國家利益。鄧小平將國家戰略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確立了改革開放、和平共處的基本方向,某種意義上是對晚清民國外向型戰略的回歸和延續。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東歐劇變后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還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于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等一系列務實的國家戰略原則,為后繼領導人所繼承,確保了國家戰略環境的穩定和高速發展。

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在基本形勢判斷和戰略方向穩定的前提下,更加積極有為,對之前的國家戰略進行了新的綜合和全面升級,充實優化了國家戰略目標,更新了國家戰略理念,出了“四個全面”“五位一體”和“五大理念”,繼四個現代化進一步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第五個現代化目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國家戰略目標體系。國家利益認知更加科學,明確將中國核心利益概括為: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海洋主權和海外利益日益受到重視。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化習近平同志的核心作用和黨中央在國家重大決策中的地位,自上而下全面凈化了黨組織,強化了黨組織在貫徹中央精神中的領導和先鋒作用,大大地提升了國家戰略的決策和執行能力。在國家戰略實力方面,繼承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各項成果而又有新的突破,使中國的國家戰略實力基礎有了質和量的飛躍。一方面國家不斷加大投入,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另一方面國家形象和軟實力不斷提升,中國發展模式受到全球關注,在東亞和非洲等地影響力已經不輸于歐美強國。從國家戰略分解執行來看,在國家治理和發展方面全面改革,各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基礎性制度不斷建立,大力推動創新轉型,確保了國家穩定和增長,增強了國家戰略自信,增進了國家的合法性資源。在發展道路問題上,進一步闡述了和平發展的戰略,對內求發展、求和諧,對外求合作、求和平。在國際戰略上,面對后冷戰時代一超多強局面和美國再平衡壓力,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構建起中俄、中美、中歐、中國與東盟等穩定的大國和地區關系,更加著力經營周邊,對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國際問題態度更加鮮明。在國際秩序問題上,積極參與、利用和維護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國際治理機制,強調中國不謀求顛覆既定國際秩序,但國際秩序要包容中國的國家利益。此外,在國家戰略目標宣示、戰略態度調整、戰略體制改革、戰略計劃設計乃至國家戰略實施等方面也均有重大創新。

(三)以史為鑒,學習和超越近代西方大國的和平崛起

中國的古典戰略傳統中,歷史經驗和戰略倫理受到極大的重視。歷來帝王的教育離不開《資治通鑒》和儒家經典,主張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新時期中國的國家戰略是對包括前蘇聯在內的近代西方霸權國家歷史經驗教訓的學習和超越。對霸權模式和德日道路的雙重排斥,使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必然以和平發展為突出特色。近代西方大國崛起,是血腥殖民和大國爭霸的悲劇歷程。如西班牙帝國因腐敗僵化和對外戰爭而衰落;荷蘭帝國因商業創新興起,因競爭環境變遷和國家脆弱性而衰??;英法爭霸中英國靠先進金融體制獲得巨大優勢,并成功實施了大陸均勢和離岸平衡戰略;拿破侖靠新軍事革命和先進制度而取得戰略優勢但終因過度擴張而失??;俾斯麥鐵血統一和有限擴張戰略凸顯了戰略家和戰略克制性的重要;彼得一世及其后人不斷擴張領土并學習西方奠定了俄國現代化和大國基礎;日德法西斯不顧力量對比訴諸世界戰爭而失敗,展現出軍國主義和冒險戰略的瘋狂;美國借助兩次世界大戰擺脫孤立主義,與前蘇聯合作削弱西歐列強,并最終通過遏制和和平演變,戰勝前蘇聯成為世界的唯一領導者。在這些悲慘往事和美國等少數成功案例背后,當然也留下了許多值得反思的國家戰略遺產。

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面臨的大國興起與近代西方大國存在著諸多的環境和主觀差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歷史條件不同,人類理性進步。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核恐怖平衡和現代國際機制的系統構建,使當代大國已經不可能走舊殖民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老路,不能靠領土擴張和意識形態殖民,而是要走積極適應和改造既存的國際秩序的和平崛起新路,走求同存異交流發展的新路。日德戰爭的教訓表明,野蠻時代雖然尚未徹底過去,但非和平的崛起方式代價極高,甚至難以實現。一些國家如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之所以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不能夠深刻領會當代世界國家戰略所面臨的外部制約的性質。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現代國家戰略必須是文明的。這就使得新時期的中國必須拋棄西方二元沖突的冷戰思維和霸權野心,明確拒絕文明沖突、大國悲劇的提法,也拒絕意識形態輸出,必須要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走合作共贏、和平發展之路,在國家戰略中明確表明中國不稱霸,不干涉別國內政,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搭建共同發展的平臺。此外,中國與西方大國的一個極大的不同是,近代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飽受屈辱。“牢記弱國無外交”的深刻教訓,使中國國家戰略目標排序中,“富強”始終處于首位,堅持務實的政策取向。中國也深刻理解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重要性。中國領導人還從前蘇聯解體的悲劇中汲取了大國亡于內亂的教訓,大力開展反腐敗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更加重視全面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更加重視經濟和發展戰略,更加重視戰略基礎和戰略能力建設,以抓黨的建設來降低國家脆弱性和敏感性,可謂綱舉目張,成效十分顯著。

(四)合作共贏,與當代大國戰略相比更具中國特色

當今時代,主要大國均有獨特的國家戰略。美國是一個大戰略思想和國家戰略最為成功和成熟的國家。美國大戰略有著獨特的特殊主義、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的傳統,有著全球第一的軍事、經濟和文化力量支撐,其內部長期存在著孤立與擴張、理想與現實、單邊與多邊、長期與短期、穩定與變革的矛盾張力,又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了多種大戰略理論如邊緣地帶論、遏制論、霸權穩定論、民主和平論、主權有限論、新帝國論、世界秩序論??偟膩砜?,從羅斯福到奧巴馬具體國家戰略構想雖不斷變化,總體上屬于依靠實力確保美國領導地位的現實主義戰略。俄羅斯幾代領導人持續推行領土擴張,并發展了強大的軍事力量,當代俄羅斯的戰略重點是阻止美國和北約政治經濟擠壓,確保國家安全,推行歐亞戰略,復興經濟,恢復強國地位。日本大國環伺,缺乏戰略縱深,地緣環境惡劣,作為資源能源對外高度依賴的經濟大國和美國的仆從國,其大戰略中有重商發展和重武擴張的兩條脈絡。當前日本右翼保守派正全力推動國家軍事化,其脫亞入歐、脫亞入美、遏制中國等大戰略目標中隱藏著拒絕命運的悲劇邏輯,也因此,其仍然實質上是一個被占領國,國家戰略受到美國國家戰略嚴重制約。歐盟的戰略是通過一體化形成強大經濟、政治和話語優勢,成為世界的關鍵一極,發揮超出美國之外更大的影響力;但其一體化進程艱難曲折,正面臨英國脫歐危機,前途未知。

在上述大國的戰略中都有國際協調的一面。但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中的合作共贏特征卻格外突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上述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有著超大的經濟體量,最多的人口,最長的歷史,混合古今東西的最獨特的體制文化,極為復雜的地緣環境,轉型中迅速集聚的社會風險和全球領先的改革發展速度。這些特征使得新時期中國的國家戰略創新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例如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體制,使得中國國家戰略在各方面特別是形式上具有很強的連續性,許多重要的戰略創新面目模糊,與西方政府每逢換屆戰略急劇調整完全不同。當前美國更加注重戰略優勢的鞏固和再造,以及遏制競爭對手,國家戰略排斥色彩濃重;而中國則更加注重國家利益的維護與擴展,發展合作伙伴,國家戰略包容性更強。西方后工業化國家受制于國內利益集團,試圖通過福利制度改革和突破老齡化困局,修復國家競爭力,其戰略協調具有俱樂部色彩;而中國國家戰略以德論交,禮尚往來,更加側重全面發展和治理戰略,戰略的系統性和一致性更高,創新動力更加強勁,在各種平臺上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協調。美國不顧國力難支,通過反恐和糾合盟國軍事力量,試圖從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和邊緣地帶兩個方向雙拳并進,分化擠壓中、歐、俄。中國應對這樣“剛猛霸道”的凌厲攻勢,采取了太極式的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來應對,以經濟為政治,以重商主義色彩的戰略合作,增信釋疑,聯絡歐俄,通過亞投行等平臺的建設和南海的針鋒相對、靈活伸縮,迅速打亂了美國的戰略節奏并擊穿了美國的戰略圍堵。與富有侵略性和對抗性的俄羅斯和日本國家戰略相比,中國傳統的領土意識和尚武精神相對淡漠,而高度重視戰略倫理價值,主張和諧發展、厚德載物,特別是爬坡過坎、將強未強的處境,要求中國要采取非常審慎和靈活的戰略決策。因此,中國領導人高度強調戰略耐心,重視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并不偏好武力威懾。正是由于上述因素,決定了新時期的中國國家戰略要以“合作共贏”為突出特點。其要點在于通過合作共贏將中國嚴重的對外依賴和國家脆弱性轉變為優勢。例如,在安全問題上,針對所謂我行我素的單邊主義和群毆式的集體安全觀,中國提出新安全觀,走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之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地區安全觀。在發展問題上,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強調中國奉行對內求發展、求和諧,對外求合作、求和平的和平發展道路,力圖實現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一戰略也是古典中國天下秩序和中共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策略在新歷史條件下的延續,具有獨特的歷史延續性。

結語

本文提出,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創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國際國內結構條件下,以新的理念為指引展開的一場系統創新。通過對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創新的現代性、綜合性、反思性和獨特性的考察,比較了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創新與傳統中國大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的戰略、西方大國崛起戰略以及當前世界主要大國戰略。本文認為新時期中國國家戰略具有開放互利、積極進取、以史為鑒、合作共贏等特色。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修訂版),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美]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

[3][美]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4]薄貴利:《國家戰略科學化的意義、標準和路徑》,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5]薄貴利:《論國家戰略的科學內涵》, 《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7期。

[6]理查德·羅斯克蘭斯:《大戰略的國內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星野昭吉:《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8]陳須隆、蘇曉暉:《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戰略新思想》, 《和平與發展》2014年第6期。

[9]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 《求是》2014年第1期。

[10]時殷弘:《當代中國的對外戰略思想》,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9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女性| 西乡县| 和平区| 炎陵县| 浙江省| 曲周县| 蓬安县| 尚义县| 伊宁市| 兴仁县| 平乐县| 那坡县| 应用必备| 闽清县| 铜陵市| 保康县| 额济纳旗| 石屏县| 邯郸市| 镇坪县| 青海省| 合山市| 东至县| 长沙县| 马尔康县| 乡城县| 绥化市| 辽阳市| 云梦县| 界首市| 翼城县| 丹巴县| 巴楚县| 化隆| 靖州| 毕节市| 长武县| 平山县| 那曲县| 凤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