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五大發展理念與中國產業創新

五大發展理念視角下的中國產業升級之路初探

陳銳陳銳,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

[摘要]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必須通過的一關。能夠突破這一收入水平跨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的,僅有韓國、智利等寥寥數個而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這些經濟體在產業上未能及時擺脫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大宗商品的依賴,產業未能及時升級有關。此外,在這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逐漸回落的態勢,通常也認為與產業升級滯后有關。本文簡述了五大發展理念對于中國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關鍵詞] 五大發展理念 產業升級 中國

 

中國經濟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績,人均GDP在2015年已經達到8000美元左右,已經逼近上中等收入水平線。國外相關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在達到這一發展階段的時候,會遇到比較明顯的發展障礙并長時期處于這一水平。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減緩,國際上對中國經濟在未來的發展也有所擔心。要化解這種局面,中國必須及時推動產業升級,從而為進入高收入經濟體打下堅實基礎。

一、中國產業現狀和問題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工業化歷程,中國在發展現代產業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績。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中國的工業發展門類也比較齊全,是唯一的具備聯合國標準產業分類法全部產業門類的國家。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取得這種成就是很了不起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必然能成為高收入國家。中國產業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可能會對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形成阻礙。茲述如下:

(一)中國產業部門規模較大,但缺乏骨干領頭企業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企業的絕對規模不低,行業規模更是可觀,卻缺乏能引領行業發展潮流、占據產業高端環節的企業。這些領頭企業對一個經濟體的發展關系重大,甚至構成該經濟體的骨干。比如盧森堡依托豐富的煤鋼資源,建立了世界一流的鋼鐵工業,主干就是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米塔爾集團。相比之下,我國鋼鐵企業規模雖大,數量雖多,卻難以和米塔爾集團在高端鋼材上一較長短。這種情況不僅只存在于鋼鐵部門,其他行業也有同樣的情況,甚至在絕對規模和產業集中度上還做不到鋼鐵行業那樣好。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國企業常常遭到國外公司的圍剿和擠壓,不得不將利潤的大頭交給上下游相關的國外企業,自己只能依靠消耗資源和勞動力換得一些打工費用。此外,中國企業對規模的過分沉迷也使得它們難以靜下心來修煉內功,增強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一問題能否解決好,直接關系到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是否能達到高收入水平。

(二)創新力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的科技事業起步晚,底子薄弱,一些高精尖科學和技術領域長期趕不上西方,并且個別領域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趨勢。中國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科學技術發展良機,導致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落后。新中國成立后雖然經過全力追趕,但由于對科技事業發展的性質和路徑不清楚,走了很多彎路,而這段時間正是西方開始新一輪產業、技術、科技革命的時期,結果中國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又被進一步拉大。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已經取得了很多技術上的成果,但這些成績大多屬于吸收國外先進科技的產物,原創性不足。國外在向中國輸出這些技術成果的時候,往往不愿提供最先進的成果,這也使得我國的技術水平要普遍落后于國外一代。此外,中國的科技力量普遍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發力量普遍不足,并且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現象。這些都導致了中國技術力量難以直接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三)供給與需求相脫節

中國工業體系的主干,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非國防重化工業,大多是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無論在技術層次上還是在產品結構上,都存在著規模批次過大、技術層次不高、生產成本較低等特點。與此相適應的,就是中國工業產品主要是適應中低層次的需求。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產品依靠大規模、低價格和中低質量取勝,雖然贏得了市場,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口碑。這種模式在國外需求旺盛,并且國內收入較低、消費檔次不高的時候尚能維持,但到了國外需求減退,保護主義嚴重,國內需求檔次又升級的情況之下,就顯得不合時宜。因此到日本買馬桶蓋、代購行業大行其道等怪現象層出不窮,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供給日益不能適應需求,兩者不相匹配。值得憂慮的是,如果這一現象得不到及時糾正,那么中國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會雙雙衰退。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可謂正中要害。

二、國外相關經驗分析

在通往高收入國家這條道路上,并不是向經濟騰飛階段一樣充滿成功的案例,而是布滿荊棘,能走完這條道路者寥寥無幾。中國現在已經達到了上中等收入水平的發展階段,能否沖破所謂的“上中等收入水平門檻”,還是有不少變數的。在這種情況下,總結國外相關的經驗,以為今日中國發展之參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缺乏技術基礎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后出現瓶頸的主因

“二戰”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國家都出現了經濟起飛的現象,這在戰前是很難想象的,也標志著工業文明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始擴散。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先后有日本、亞洲“四小龍”、拉美(尤其是巴西等國)、東南亞(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地區開始了經濟起飛的階段,并且日本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但是,在其他國家身上,我們并沒有看到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上述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的啟動和經濟的起飛并不是一種內生的現象,而是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自發外溢的結果。這就意味著當發達國家的能力不足以為實現起飛的發展中國家繼續提高外溢性動力的時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飛就出現了瓶頸。在產業層次,就表現為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體系不能為自身的工業提供技術支撐,更難以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飽和的時候,為自身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上的保障。這些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沒有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技術能力,導致出現了較長時期的發展瓶頸。

(二)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難以控制,處理不好將會產生產業迂回性流動現象

發展中國家較低的生產成本意味著發達國家的企業如果將生產環節放到符合條件的發展中國家,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低廉的生產成本和穩定的政局,是發展中國家吸引投資、實現經濟騰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逐步上升的生產要素價格開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產生沖擊。這些發展中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開始大大減弱,甚至連成長起來的本國企業也踏上對外投資之路,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去發展。這種現象在戰后的經濟發展史上可謂是屢見不鮮。比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實現經濟起飛后,并未能將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留在本土。對于吸納它們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家而言,甚至出現“產業迂回性流動現象”。所謂“產業迂回性流動現象”是指,由于發展中國家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過快,導致該國產業過早地失去比較競爭優勢,結果導致產業外流,直至該國生產要素價格回落到一個合理的程度,才會吸引原來的產業從境外回流。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發展中國家,而且也存在于發達國家。美國近年來大力推動“再工業化”,從本質上來說就屬于這種現象。在東南亞國家如泰國等,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三)如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會將陷入空轉和內耗狀態

在傳統農業社會,由于技術長時期內改進速度較慢,產出在一代人生存的時間里是固定的,所以每代人對自己生活以及收入的預期都是相對固定的。但到了發展中國家承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年代,由于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導致人們的固定預期被打破,從而產生過度預期現象。比如中國臺灣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經濟高潮,當時有所謂“金錢淹腳目”的說法,人為拉高了大家的預期。當經濟因為種種原因,特別是到了因為技術力量的不足導致經濟體難以產生內生增長動力的階段,經濟發展的速度會減緩。但人們由于預期被拉高,一時無法適應這種現象,必然會導致大面積的社會不滿和相對被剝奪感的蔓延。由于社會民眾的不滿情緒,使得社會動蕩不安,政治交鋒激烈。社會陷入分蛋糕的爭吵,甚至有的國家會產生階層分裂現象。社會各階層的民眾會習慣性地將自身經濟地位相對下降歸咎于其他階層占據了過多的資源,并習慣于情緒化地反對政府進行公共投資尤其是研發投資,從而使得國家新的比較競爭優勢遲遲難以建立。

(四)產業轉移現象有著必然性,要學會駕馭和控制

產業轉移有其客觀必然性,是屬于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之所以發生產業轉移現象,是因為經濟體內主客觀條件的變化,使得原來成為該經濟體主要發展推動力的產業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從而不得不尋找新的產業成本洼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執念于制止產業轉移,勢必會導致出臺各種政策對正常的市場行為進行行政干預,既陷入保護主義的漩渦,又破壞了市場正常秩序。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經濟體,都曾出現過大規模產業轉移的現象,但并未出現經濟大幅衰退的現象,反而因為及時轉移了落后產業和產能,從而能將資源集中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型產業,使得經濟真正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凡是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制止產業轉移的,最終都未能有效制止產業轉移,反而耽誤了寶貴的培育新產業、形成新優勢的時間,結果使得國家經濟長時期處于停滯狀態,可堪引為教訓。

三、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產業升級指明了方向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經濟社會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五大發展理念立足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是一個全面的制度、經濟、社會、文化、社會治理變革的綱要。對于中國經濟而言,能否依據五大發展理念做好產業升級工作,關系到中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一)創新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根本目標和動力

如前所述,實現了經濟起飛的國家之所以出現發展上的瓶頸,乃是因為不掌握核心技術,技術能力薄弱,結果導致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到了中等收入階段,生產要素價格普遍上升,邊際生產率快速下降,原有的比較優勢迅速喪失。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原有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作為特殊的生產要素,科學技術的邊際生產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處于邊際生產率遞增階段,并且規模效應也更明顯。借助于科技發展,國家可以獲得充足的發展動力。中國目前已經具備相當的科技實力,已經具備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初步能力和基礎。只有將這種能力切實用于產業發展,中國下一步產業升級才有希望。

(二)增強協調發展意識,做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工作

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就是產業部門不均衡發展的產物。英國工業革命最早是從棉紡部門開始,并逐漸擴散到其他部門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國民經濟長期落后,產業各部門都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發展中國家往往只能優先發展一部分產業。但是,出現在發達國家的那種擴散機制在發展中國家經常是不存在的。發展中國家的先導產業并不能有效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而這些國家的政府又傾向于大力發展先導產業,甚至以犧牲其他產業部門的辦法來加強先導部門,這就造成了產業部門發展的嚴重不均衡。中國同樣存在這種狀況。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成本高,城鎮化發展長期滯后,工業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又不期而至。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大力增強協調發展意識,注重全面發展,改變過去那種過于注重先導產業部門,結果導致產業和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做法。

(三)重視環境保護,改變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

工業生產的特征就是產生大量“三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更是會對環境造成相當的影響。以往發達國家都是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充分吸取前人的教訓。經驗證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辦法,治理成本很大,甚至有些污染是不可逆的。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難以依靠自身力量充分處理現代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污染,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辦法,不但在經濟上不合算,而且會吞噬相當大一部分發展成果。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產業已經發展出許多清潔生產和“三廢”處理技術,能夠事先將其降到一個很低的程度。雖然短期內看是增加了一些成本,但從長期看是絕對有利的。中國下一步應當全面采取清潔生產技術,大力倡導綠色生產、清潔生產理念,以發展綠色產業和生產技術為突破口,推動技術創新,搶占國際綠色產業技術制高點。

(四)堅持開放發展,從全球汲取產業資源

現代產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體系,覆蓋了科學技術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通過閉門造車來獲得發展自身產業的資源。中國正面臨著新一輪的科學技術革命,同時自身的產業體系無論在技術和管理上都和西方有著不小的差距,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獲得發展所需的技術、市場、管理等多方面綜合性的資源的。現在全球正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正在加速與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新的產業和業態不斷出現,創新資源豐富。在這個階段,創新資源大多集中于民間和中小型創新公司,尚未出現穩定的壟斷力量。對于中國而言,用不高的代價獲得新技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中國應當抓住這個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創新資源的融合與再分配過程中去,結合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為中國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五)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讓技術革新的成果盡可能惠及廣大民眾

在以往,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的發展造成了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大多數人失去生產資料,不得不成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者。到了信息技術時代,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能夠利用網絡等工具,利用自身的學識和技能,找到需要的客戶,從而實現自身價值。應該說技術的發展是有路線可以遵循的。西方之所以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源地,除了自身具備科學傳統外,大力發展能節省勞動力的技術是主要原因。這是因為西方人口遠較中國為少,所以不得不發展能節約勞力的技術。而中國主要發展的是使用繁復人工的技術,因而許多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出現在中國。在信息技術革命向縱深不斷發展的條件下,中國應當利用自己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能惠及廣大民眾,有利于廣大民眾發掘自身潛能,有助于廣大民眾創業創新、降低創新成本的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經濟活動從本質上來說是民眾參與的生產勞動,如果能使得民眾能夠普遍參與創新創業活動,不僅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充足的發展動力,而且會實現馬克思所說的那樣,“重建個人所有制”。

四、具體舉措

綜上所述,五大發展理念給中國產業升級指明了方向,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不二法門。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五大發展理念,徹底吃透五大發展理念,并將它們有機地融入中國產業升級的道路中去。為此,筆者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作用

在發達國家,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大多數研發成果都來自于企業。在一些特大型科技企業如微軟公司,甚至投資建立數學研究所,產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數學科研成果。在中國,一些科技公司,比如華為,也開始重視基礎研究,華為目前雇用了一批俄羅斯和法國的數學家來研發下一代的通信技術,取得很大進展。但總體而言,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中還處于次要地位,以大學、科研院所為主的“國家隊”仍然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如果企業的研發實力始終薄弱,研發和生產“兩張皮”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那么中國企業不但無法引領世界創新潮流,甚至有周期性被發達國家甩下科技發展快車的趨勢。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使得企業成為研發活動的主體。應該針對我國目前的技術短板和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大力推進科學技術向產業的滲透和融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聯盟”,針對市場進行技術研發。支持大型骨干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合作開發產業急需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綜合運用項目扶持、金融服務、平臺支撐、政策激勵等手段,激發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鼓勵國內企業利用全球并購等手段,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創新資源等。

(二)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協調,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升級的過程,也是產業健康發展、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很難想象一個落后產能過剩、沉淀大量優質資源的產業體系能夠成功地實現產業升級。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大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對于現有的優勢產業,應該采取措施提升其技術含量,增強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落后的產業和產能,就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取有計劃、有步驟的措施,將其向境外轉移。這里所說的落后產業與產能,并不是簡單地指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源型行業,而是指那些技術落后、單位成本高、能耗和污染大、采用新技術也難以改善缺點的行業和產業。比如紡織行業,印染等環節技術含量較高,單位綜合成本較低,就應該放在國內而非轉移到東南亞。對于那些成長性好、技術含量高的產業,應該大力發展,但也要避免出現像光伏產業那樣一哄而上,結果導致產業潰散的情形。這就需要發揮全國一盤棋的精神,協調各地的發展規劃,在協調各地各部門利益的基礎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堅持綠色發展,以綠色技術武裝產業

現代產業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在技術上已經臻于成熟,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也大為降低。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可謂是人間奇跡。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不僅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也存在著發展方式粗放、污染較為嚴重等現象。尤其是農業,由于生產技術落后,導致農業污染,特別是食品污染,在中國已經不容忽視。要改變這種狀況,唯有大力推動綠色生產技術,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到產業升級的全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增強綠色發展的意識,認識到綠色發展將會降低長期經濟發展的成本,提高社會總福利,有效增加民眾的中長期收入水平和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為此,政府應當大力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堅決壓縮落后產能,改變“GDP掛帥”的做法。打造工業生態鏈,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立體環流結構,使得物質流和能量流能夠在環流結構中進行循環流動。這樣做既能節約成本,又能將污染降到最低。大力推進低碳生產和清潔生產,推進“互聯網+綠色產品”的發展,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并成立專項基金,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

(四)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非華裔人才,打造創新人才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出國學習先進科學技術。這些學子有許多已經回國發展,還有相當一部分留在海外,成為海外學界的重要力量。但是,這些人才與歐美本土孕育的人才相比,在質和量上都有不小的差距。由于科技傳統和思維習慣的差別,華人要在短期內全面趕上歐美裔的水平,恐怕不太現實。在西方著名高校,活躍著一大批歐美年輕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十足。但在西方經濟發展乏力的情況下,這些人才很難為西方學界和產業界所徹底消化。正因為如此,這些人才不得不放棄科研或者減慢科研的進度,對世界甚至人類都是一種損失。如果將這批人才引進到中國,哪怕是用博士后和短期資助的方式請來做訪問學者,不但這些人的成果會優先為中國所享有,而且會為中國培養出一大批本土優秀人才,中國大學尖端人才缺乏的局面也會在短期內改變。對于亟待升級的中國產業界來說,能以各種方式獲得這么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對增強自身實力,彎道超車趕上世界領先水平,具有極大的意義。華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8版),蕭琛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版。

[2]趙江寧:《后危機時代亞洲經濟增長與戰略調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3]胡希寧:《當代西方經濟學概論》(第四版),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版。

[4]龔六堂、崔小勇、趙小軍:《政府政策改變的福利分析方法與應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长乐市| 林甸县| 浪卡子县| 乌鲁木齐县| 醴陵市| 石首市| 广南县| 淅川县| 即墨市| 蒲城县| 那坡县| 苏尼特左旗| 平利县| 泰安市| 太仆寺旗| 当雄县| 邵武市| 望谟县| 卢湾区| 元谋县| 铁岭市| 顺昌县| 凤山县| 开远市| 行唐县| 泗洪县| 大化| 博爱县| 阿拉尔市| 闽清县| 中牟县| 信宜市| 洪雅县| 德阳市| 晋宁县| 白银市| 和顺县| 杭锦旗| 翁牛特旗|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