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應急管理的全面開創與發展(2003—2007)上冊
- 本書編寫組
- 3548字
- 2019-03-14 10:44:02
綜述
2003年那場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抗擊非典斗爭,給了我們兩點重要啟示:一是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必須更加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僅要健全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還要在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全面加快應急機制建設,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當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和公共安全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
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是“一案三制”。2004年3月,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同志在部分省(市)及大城市制訂完善應急預案工作座談會上專門講到,做好應急管理這項工作千頭萬緒、任務繁重,但制度建設是根本,關鍵是制訂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在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制、機制、法制上下功夫,概括起來,就是做好“一案三制”工作。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更加全面系統地提出:“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按照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建立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臺,建設精干實用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加強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參與和自救能力,實現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
從2003年到2007年,國務院一直將應急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一案三制”建設和相關政策規劃制定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每年都明確提出了年度重點工作和目標任務。2003年4月,華建敏同志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機關黨組會議就提出,要通過對近期非典疫情防控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反思,進一步做好處置突發性事件工作,重點是建立健全處置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和應急預案,加強政府危機管理知識的學習,及時總結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和辦法,必要時可匯編成冊,出一本《危機管理手冊》的紅皮書。2003年下半年,國務院重點研究和部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成立了國務院辦公廳應急預案工作小組。2004年,重點推進全國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年初在北京和河南鄭州分別召開了國務院各部門和部分省(市)及大城市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會議,會后印發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務院各部門制定修訂應急預案的框架指南。2005年,重點推進預案落實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落實工作,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25件專項預案。在編制預案過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聽取了關于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的匯報,國務院各位領導同志按照分工主持專題會議,親自審核、審閱了專項預案和80件部門預案。第一次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正式成立。2006年,在深入推進“一案三制”建設的同時,重點抓應急管理進企業的工作。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成立了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在南京召開了中央企業應急管理暨預案編制工作現場會。2007年,重點推進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進基層的工作。國務院印發了《“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在浙江諸暨召開了全國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座談會,對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基層單位”進行了部署。當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務院隨后專門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學習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依法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部署,遵循居安思危、預防為主、依法規范、加強管理的方針,立足我國國情,總結歷史經驗,遵循客觀規律,借鑒國外做法,扎實工作、狠抓落實,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廣泛參與。短短五年時間,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與發展。一是全國的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形成;二是全國各級政府基本建立起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三是應急管理的機制不斷完善,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機制初步形成并不斷加強;四是突發事件應對法及地方、部門出臺的相關法規和規章,為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了更加完備的法律依據和法制保障;五是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基本形成;六是應急保障能力切實增強。許多參與和了解這項工作的同志都說,抓應急管理“一案三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大亮點,是不聲不響做了一件大事,一件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大家都認為,應急管理這項工作抓和不抓大不一樣,有預案和沒有預案大不一樣,應急管理進不進基層效果大不一樣,有沒有應急辦和應急救援骨干隊伍大不一樣。
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從2003年抗擊非典斗爭之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到2008年年初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建立,我國各級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明顯提升,全民動員、全社會共同防災減災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有效減少了突發事件及其危害,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社會政治大局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據統計,2002年全國各類突發事件造成約20萬人死亡,其中事故災難死亡人數13.9萬。2007年,全國各類突發事件死亡人數約15萬人,較2002年下降25%。其中,事故災難死亡人數降到10.1萬,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降到2007年的1.49,下降69.9%。道路交通安全在人流、物流、車流和駕駛員數量高速增長的同時,自2003年以來連續實現事故起數、死亡人數、萬車死亡率“三下降”。繼抗擊非典后,我國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有效應對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淮河流域特大洪澇災害和超強臺風襲擊等一系列重特大突發事件。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的決策和部署是符合實際、完全正確的。
回顧這五年走過的歷程,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具有極其鮮明的特點。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危害;二是堅持把加強應急管理作為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方面,把應急管理水平作為檢驗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標志;三是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軍地協同、條塊結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深化和完善“一案三制”建設;四是堅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眾,努力提高應急管理法制化、科學化、群眾化水平;五是堅持不斷探索應急管理工作規律,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相比一些發達國家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才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我國全面系統地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時間還很短。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各種變革調整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公共安全事件易發、頻發、多發。面對新形勢、新風險、新挑戰,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應急管理是一項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宏偉事業,光榮而艱巨,任重而道遠。同時,應急管理又是一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學科,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問。通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不斷總結,對應急管理本身內在規律的不斷探索,力求用一套確定的制度和辦法應對世界上不確定的突發事件和風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2015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扎實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是我們進一步做好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遵循。我們相信,在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隨著不斷戰勝各種突發事件、不斷深化應急管理內在規律的研究、不斷加強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事業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