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坦克裝甲車輛、武裝直升機以及其他地面武器性能的不斷提高,當今步兵戰車也相應地在繼續發展。
一是對原有車輛進行改進,例如蘇聯的БМП-1、聯邦德國的黃鼠狼A1、A2、A3、美國的M2A1和M2A2等。二是在改地的基礎上研制新一代車輛,例如蘇聯的БМП-2、聯邦德國的黃鼠狼2等。
為了提高陸軍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輛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便于縮短研制和生產周期,降低各種費用,簡化后勤供應,有利于使用維修以及加速武器裝備齊裝配套的進程,各國利用步兵戰車的底盤發展各種變型車。
步兵戰車的變型車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偵察車、自行迫擊炮、自行高炮、自行多管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導彈發射車以及其他各種工程、技術和后勤保障車輛等,形成比較完整的車族。
60~70年代研制的步兵戰車絕大多數已正式列裝。當今世界上裝備步兵戰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30多個。
裝備數量最多的是蘇聯,其次是美國及西歐主要國家。蘇聯裝備的БМN-1和БМN-2步兵戰車共計約25000輛,空降部隊還裝備БМN傘兵戰車2000多輛。
除本國列裝外,還向東歐、西亞、非洲以及印度和古巴等20多個國家出口,并特許少數國家生產。
美國從1983年財政年度起開始裝備M2步兵戰車,包括M3裝甲偵察車在內,總需求量為6889輛,其中M2和M3 2300輛,M2A1和M3A1 1371輛,M2A2和M3A2 3218輛,1989財政年度裝備完畢。
LAV-25輪式步兵戰車系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制式裝備,包括變型車在內,1982~1985財政年度間的采購量總計為758輛,其中步兵戰車為422輛。
聯邦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自1970年以來,連同其改進型在內一共裝備了2136輛。
法國的AMX-10P步兵戰車于1973年首次交付軍隊使用,加上各種變型車,總產量已達1630輛,除大部分裝備本國外,還向印尼、希臘以及中東一些國家出口。
在西歐主要國家中,英國裝備較晚,從1986年開始,裝備700多輛,如果把各種變型車計算在內,總數將達到1000多輛。
在亞非拉地區中,裝備數量最多的是印度,共計700余輛,均系從蘇聯購買的БМN-1步兵戰車?,F該車已經蘇聯特許在印度生產。
為此,印度已耗資3.5億美元興建生產該車的企業,與之配套的發動機,則由印度生產T-72坦克發動機的工廠提供。
為了進一步提高陸軍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輛標準化的程度,90年代的步兵戰車有可能利用裝甲車族的基型底盤,而不象60~80年代那樣單獨研制,例如聯邦德國美洲獅裝甲車族和瑞典CV90裝甲車族中均有步兵戰車。
這樣,有利于減少坦克裝甲車輛基型底盤的數量。主要是主炮的口徑繼續增大,從80年代的25~30mm增大到90年代的35~50mm。
例如聯邦德國的黃鼠狼2型,火炮口徑有35和50mm兩種,視需要兩種炮管可以互換。美國步兵戰車第四階段發展計劃提出,未來火炮口徑有可能為45mm。
瑞典CV90裝甲車族中步兵戰車的主炮口徑為40mm,配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將用鎢合金彈芯,初速達1600m/s,垂直穿甲厚度為110mm。RB的88式機械化步兵戰車主炮口徑已定為35mm。
為了縮短反應時間和提高射擊精度,車載主要武器有可能配備簡易火控系統。例如RB的88式和瑞典CV90裝甲車族的步兵戰車均將配備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儀和熱像儀。
一般有兩種結構,一是在基體裝甲外披掛復合裝甲,二是采用間隙復合裝甲,以提高抗彈性能。
主要是非金屬復合材料,諸如玻璃纖維、芳綸纖維和碳纖維增強塑料等。采用這些材料,既可減輕車重,又能增強防護性能。
至今上述新型的非金屬復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零部件,未來有可能用于制造炮塔和車體,現今有的國家正在試驗之中。
東、西方國家在步兵戰車主炮口徑的選擇上表現出迥異的風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步兵戰車的主炮作為一種輔助性火力,以夠用為準普遍選擇了小口徑速射炮,其典型代表是美制M2步兵戰車和它使用的25毫米機炮。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則普遍追求強悍的火力,在步兵戰車上配備了大口徑火炮。其典型代表就是俄制BMP-3步兵戰車和其使用的100毫米線膛炮。兩個流派涇渭分明,都有各自的理由。
這主要是受各方戰車設計和作戰使用思想不同而導致的。西方國家普遍擁有強大的空中和地面打擊火力。
而且西方國家在軍事方面的傳統,向來是注重戰場的控制權,追求裝甲防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陸軍機械化部隊將主戰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大口徑火炮作為主要打擊手段,用來攻擊重裝甲目標或有較強防護能力的工事。
而步兵戰車使用的火炮則作為輔助武器,用來配合坦克的大口徑重炮。對付人員等軟目標或輕型裝甲目標以及低空、超低空的慢速空中目標,因此普遍選擇了射速快的小口徑速射機關炮。
在西方國家的步兵戰車火炮中,瑞典90式步兵戰車采用的40毫米機炮已經屬于難得的“大口徑”了。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體系和軍事思想受到前蘇聯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陸軍裝甲車輛武器系統基本屬于蘇/俄體系。
而俄系裝甲戰車系統受冷戰時全面戰爭大軍團大縱深的作戰目的影響,向來首先追求強大的火力,其次是機動性,最后才是防護力。
中國陸軍在裝甲車輛發展方面受前蘇聯影響極深,早期裝甲車輛的發展無一例外的繼承了俄國人這種標準。
中國早期裝甲車輛都是先追求強悍的火力,然后是機動性,將重要的裝甲防護放在末尾。
同時,由于當時中國軍工科技水平所限,戰車裝甲主要依靠均質鋼,這就導致了輕型戰車必然無法做到高防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國產62式輕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