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裝置分類,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核動力航空母艦以核反應堆為動力裝置。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以蒸汽輪機為基本動力。常規動力航母的缺點是有一個極大的煙囪,非常礙事且容易暴露目標。
而核動力航母就沒有煙囪。而且核動力航母的續航力比常規動力航母要強大得多,如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滿載核燃料可以以35節的最高速度行駛10萬海里(赤道周長為3萬海里)。
其他,一些國家的海軍還有一種外觀類似的艦船,稱作“兩棲攻擊艦”,也能搭乘和起降軍用直升機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機。這種兩棲登陸艦好似被縮小的航母,用途也很廣泛,主要是作為搶灘登陸的運輸工具。
現代航空母艦通常將上層建筑集中在飛行甲板的右側,稱為“艦島”。
從飛機起降的要求上講,甲板上空無一物是最理想的,但航母的指揮塔、飛行控制室、航海室、雷達和通信天線等又是需要高聳在甲板上的,所以現代航空母艦都是將這些上層建筑設計得很緊湊,空出甲板的絕大部分來方便飛機起降。
現代航母力求其外型簡潔以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但其中技術非常復雜,已實現了上層建筑的“集結化”包括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封閉桅桿、電磁輻射系統和多功能射頻系統。
飛行甲板是航空母艦上供飛機起降和停放的上層甲板,按照任務需求可將其劃分為起飛區、降落區和停放區。
飛行甲板下設有廊形夾層、水密隔艙、機庫、武器庫和船員住艙,大型航母的甲板甚至可達6層之多,而甲板側邊則有兩到四座升降機用于將飛機運到甲板或機庫。
船頭采用封閉設計,從飛行甲板到船頭皆為一體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通常比船體寬得多,從正面看去,飛行甲板向船體兩舷張出,形狀十分怪異。
由于飛行甲板要承受飛機降落時的強烈沖擊載荷,因此需用高強度金屬制成。
觀察美軍的尼米茲級航母可以發現,航母上有兩條跑道,一條直的與一條斜的,斜的那條就是斜角飛行甲板。設置這兩條跑道的目的是為了可以讓航母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作業,如果只有一條直通甲板的話,飛機起飛時只得讓停放的飛機擠在飛行甲板后半部,而將前半部用作起飛的跑道。
然而,這樣做不僅影響了飛機的滑跑距離,還必須等飛機起飛騰出跑道,空中的飛機才可以降落,并且稍有不慎,后降落的飛機很容易碰撞到先降落的飛機。斜角甲板由英國人在1952年2月發明成功。
斜角甲板又叫斜、直兩段甲板,位于飛機甲板的左側,與艦艇艏艉中心線呈6到13度夾角。
有了這個角度,飛機降落就可與停駐的飛機和起飛作業區分流,同時還可實現彈射和回收作業同時進行。回收區的角度相當重要。
角度愈大,對駕駛員著艦的難度就愈大。此外,斜角甲板的設計還可使降落區免遭左舷前彈從噴氣火焰擋板引出的熱氣流,從而降低空氣紊流的干擾。
通常斜角甲板上只裝有供飛機降落用的阻攔索,然而極少數航空母艦的斜角甲板上也裝有一兩座彈射器,其目的在于在沒有飛機降落時供飛機起飛之用。
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在準備起飛時就已將噴氣發動機全速運轉,此時它會向后噴出高溫高速燃氣流,對后方的飛機和工作人員危害很大。
這時,彈射器的后方會升起導流板,使飛機噴出的燃氣流向上偏轉,避免影響到后方的飛機。為了降低燃氣流的灼熱溫度,導流板后面都裝有供冷卻水循環流動的格狀水管。
機庫為儲存和整備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地方,又分成“開放”和“封閉”兩種。采用開放結構的航母艦體為機庫,甲板上方再額外建造機庫墻壁、甲板支撐柱等結構,再加上飛行甲板。開放機庫的優點為通風良好、傷害管制佳,炸彈若擊入機庫中爆炸造成的沖擊波會釋放到外面;結構較輕、容納飛機多以及可依艦載機尺寸作修正。
航母自啟蒙時期一直到二戰中期多為開放結構。封閉機庫則為機庫與船體結構整個一體成形,飛行甲板為封閉強化結構,這種機庫的優點有防御力強、結構堅固、核生化防護佳等。
由于封閉機庫容易累積易揮發的氣體、受到攻擊或者是意外而著火的艦載機不能直接丟入海中等問題,一度很難被船艦設計師所接受。
然而當艦載機噴氣化后航空燃料變得相當安全,加上后來發展的消防滅火與監控裝置協助,封閉機庫因而成為了主流。機庫內除了航空飛行聯隊的維修人員外,還有隸屬于航母的“飛機中期維修部門”,可負責進行較大工程的維修作業并分作“引擎部門”(維修艦載機的引擎)、“綜合部門”(修補破損的機體結構或機翼)、“電子零件部門”(整備精密電子設備,如雷達、感應器)和“救難裝備部門”(維修飛機駕駛員的安全設備),若是美國海軍的航母還可在機庫內進行引擎噴氣的試驗。
升降機是將艦載機自機庫運輸至飛行甲板的裝置,早期配置于全通飛行甲板的艦身中線的前中或后方,通常為2至3具,也是甲板上最脆弱的部份,如果升降機的故障或是遭到破壞會導致飛機無法起降,進而喪失戰斗力。此外,炸彈也可能會擊穿升降機,升降機又與堆積彈藥與燃料的隔艙接近,一旦引爆將導致嚴重的后果。
因此從胡蜂號航母起開始將升降機位置調整到艦側,這除了不妨礙起降的作業以及安全之外,還有著飛機翼展超過升降機的寬度時亦能使用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