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博物館日記:外二種
- 陳平原
- 1617字
- 2019-03-20 13:41:52
自序
書名《大英博物館日記》(外二種),意思是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大英博物館日記》之外,增加了《克里特游記》及《歐游散記》。多次歐游,當然還有其他零散文字,但公開發表過的,就這些了。
不是文學家,也不是旅行家,只是喜歡旅游的讀書人,偶爾寫點游記,在我并非馳騁才華,而是立此存照。當然,以學者的眼光“閱讀歐洲”并撰寫隨筆,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我曾提及《大英博物館日記》:“本書的最大特色在于,努力打破博物館的封閉性,引入另外兩個參照系—作為游覽者的我,不僅與博物館里的萬千展品對話,還與此前諸多描述這座博物館的先賢以及當代中國的日常生活對話。因此,每則日記的‘附記’部分,并非可有可無。”(參見《如何閱讀〈大英博物館日記〉—答臺灣〈野葡萄〉文學雜志社問》, [臺北]《野葡萄》第18期,2005年2月)
并非博物館學家,對英國歷史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我之游覽大英博物館,純屬業余愛好。按理說,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在公眾面前指手畫腳的。可意想不到的是,我斗膽寫出的這冊小書,出版后竟大獲好評,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欄目還專門制作了長達半小時的專題片《陳平原帶您游大英博物館》。選擇這么一個蹩腳的“導游”,當然不是看中其并不豐厚的學識,而是公眾比較容易借助此非專業的視角進入這片知識的海洋。2006年首都博物館舉辦《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展》,邀請我做專題演講,效果據說很好—想必也是因為貼近大眾的閱讀水平與觀賞趣味吧。
“歐游散記”一輯乃集合之作,并非成于一時。八文均單獨發表過,曾收入不再刊行的《走馬觀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書不再重印了,但當初的自序值得引錄:“因緣際會,有了旅途中的小憩,于是,順手采擷點花草,給自己保留記憶,給朋友提供娛樂。不用說,這些都是‘表面文章’。但在譏笑其‘浮淺’的同時,請體味文章背后的‘得意’—在我看來,對于旅行者來說,這種‘喜氣洋洋’的心情格外值得珍惜。”
倫敦之行,我得到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賀麥曉(Michel Hockx)教授的鼎力相助。除了邀我赴英,曾在北大進修過的賀麥曉教授,日后還主持翻譯了拙著《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Touches of History:An Entry into‘May Fourth'China, translated by Michel Hockx, LEIDEN·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11),這份厚誼更是應當深謝。
整本書中,寫作時間最早的實屬1996年成文的《小城果然故事多》。除了來去匆匆的瑞典之行(1993年),這是我認真觀察歐洲的起點。荷蘭萊頓大學會議的組織者還是賀麥曉教授,接下來邀我順訪海德堡大學的是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Wagner)教授。日后,我與瓦格納教授有許多學術合作的機會,也曾應其邀請到海德堡大學講學(2000年10—12月)。
撰于1998年的《無法回避的“1968”》,是我所有游記中最滿意的。此文可謂“寄托遙深”,但無論史實、見識與情感,均在可控范圍內,故顯得游刃有余。此次布拉格之行,得益于曾先后任職于捷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布拉格查理大學的米琳娜(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教授的精心安排。蘇軍入侵后遠走他鄉、兩年前才回來出任查理大學訪問教授的米琳娜,選擇這個時間點開會,既表達了自己對于世事變遷的感嘆,也希望我們親身感受“布拉格之春”的永久魅力。此后我們常有學術交流,甚至合作編書(《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012年10月米琳娜教授不幸去世,我曾在《文匯報》上撰文紀念。
希臘克里特島之行,其實是我2004年春夏在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講學的插曲。那次巴黎講學之得以實施,全靠何碧玉(Isabelle Rabut)教授的邀請、安排。除了享受巴黎的春光,觀察變化中的歐洲,尋找若干研究資料,再就是順手寫了八則短文。那次講學的部分文稿,日后由何碧玉教授及其丈夫(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安必諾教授)合作翻譯成法文(Sept le?ons sur le roman et la culture modernes en Chine, Edited by An-gel Pino and Isabelle Rabut, LEIDEN·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15),這更是此行意料不到的驚喜。
作為學者,我沒有能力更多地沉思翰藻,實在很遺憾。在興高采烈地游覽之余,順便舞弄一下文墨,如此“業余寫作”,自然不敢有太多的奢望。當然,若有幸入哪位方家之眼,我會很高興的。
2016年2月24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