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一路凱旋
- 大宋一鍋端
- 半面公爵
- 2298字
- 2014-03-20 06:01:53
早在老趙還未下令軍隊開拔之前,北漢政府就探聽到大宋北征的消息,對于劉繼元同志來說,這條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剛剛死了豺狼,這會兒又把老虎給招來了,心中的愁緒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這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每逢大宋前來討伐,他們第一反應不是如何節節抵抗,而是怎樣盡快聯絡遼國請求支援。事實上,如果沒有遼國在背后鼎力支持,北漢這個苦孩子恐怕早就成為老趙家的丫頭了。
如今,大宋在此卷土重來,大臣們二話不說,大家一致認為當前最緊要的事情就是派人與遼國取得聯系,然后咱們再堅守城池,固守待援。這個法子用了很多次,劉家人似乎頗有心得,一切都按部就班的準備著。
很快,求救信就送到遼國皇帝耶律賢的手中,看著手中這封熟悉的求救信,不用打開他都能猜到里面寫的什么內容。耶律賢仔細斟酌了當下的環境,他以為大宋現在只是點兵遣將,并沒有開始進攻,這就說明老趙還沒下定主意。耶律賢就想著我大遼國雖然與宋朝廷關系談不上很好,但如今為了北漢這個苦孩子,他也豁出老臉,派人帶著他的親筆書信去開封講和,意思就是想讓老趙賣他耶律家一個面子。
耶律賢估計是在草原上生活得太久,壓根就不明白漢人的心思,他總以為天底下的皇帝都跟契丹人一樣直接爽快,事實上,老趙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誓要出兵北漢,這種問題基本沒有商量的余地。
遼國使者到達開封后,老趙出于禮貌在長春殿內接見了他。
“使者遠道而來,不知有何貴干啊?”老趙明知道使者的緣由,卻故意裝糊涂,
“皇帝陛下,我是替我大遼皇帝前來拜訪,大遼和貴國世代交好,官方來往雖不多,但也算是和平相處。今日聽聞陛下要漢國,不知道是何原因?陛下可否告知?”聽這語調一口一個大遼的,簡直是在興師問罪,老趙聽到這兒就有些火大。
“我這兒,有我大遼皇帝陛下給您的親筆信,希望您能看看,也許看完之后,你會改變主意?”使者從懷里掏出羊皮紙包裹好的書信,正準備遞上卻被老趙打住。
“我大宋與你遼國向來井水不犯河水,現在漢國劉家仗著你們撐腰,屢次對抗我大宋。我出兵討伐漢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你也知道,家里孩子不聽話,該揍的時候還得揍。現在你們遼國派人跑到我大宋開封,口出狂言,我老趙心寬體胖不與你計較,勞煩你回去給你們皇帝帶句話,你告訴他最好不要參和進來,如若不然,漢國劉家的下場就是先兆。”說完這些,老趙起身自顧離開,也不再理會什么兩國禮儀之類的繁文縟節。
使者無功而返,耶律賢這才明白老趙真是下了決心拿下漢國,老趙警告在先,他耶律賢又不能看著北漢被滅掉,干爹果真不好做。
公元979年,2月15日,老趙率領一干人等從開封出發,一路經過濮陽、德清、邢州到達鎮州,在行軍過程中,老趙每經過一出堡壘縣或者路過軍事管理區,老趙都會停下來與當地最高長官見面,老趙會根據整體的戰略部署,來調整沿途駐守的軍事力量。
到了三月份,老趙已經身在鎮州,鎮州不遠處便是北漢的第一個軍事重鎮——隆州,北漢以隆州為核心橫向設置了一道封鎖線。
這時候各方面部隊都差不多到達預定地點,老趙認為進攻時間已然到來,他隨即下令鎮州鎮州二把手齊廷琛、侯美等人率領少部分精銳部隊對孟縣發起進攻,同時命令汾州防御使田欽祚為統帥,領兵進入重要關隘石嶺關;其他各方面部隊依照原定計劃以太原圍中心點,陸續對其周邊發動地攤式進攻,到三月中旬,宋軍各路部隊相繼攻克北漢下轄沁州、汾州等地,戰場形勢一片大好。
三月初宋軍對隆州發起進攻的時候,遼國皇帝耶律賢只是象征性的委派了一小股部隊南下進行防守型救援,后來見著勢頭不對,宋軍多點開花,接連拿下北漢腹地部分重要城鎮。等到沁州被攻下,耶律賢這才意識到事態已經惡化,趕緊命令手下猛將耶律沙率領重騎兵火速拿下救援。部隊馬不停蹄趕路,很快達到孟縣境內一處叫做白馬嶺的地方,前面不合時宜的出現一條深澗,耶律沙認為自己手下的部隊雖然都是精銳,但畢竟人數不多,如果盲目橫渡過去,有可能與宋軍在此駐扎的主力部隊相遇,如果是那樣的話,部隊就會遇上大麻煩。
所以耶律沙決定原地休整,等待后續大部隊到來后,再行進攻。可是隨軍出征的另外兩位降臨對此卻不感冒,他們認為咱大遼國勇士什么場面沒見過,區區一條水溝就能把部隊給難住?很明顯,作為草原上的勇士,是不應該在小困難面前畏首畏尾的。
時間就是戰機,我的伙計。
任憑耶律沙如何解釋,這哥倆就是認死理,堅決要率部沖殺過去,打宋軍一個措手不及。耶律沙最終沒能說服這二位。
這哥倆隨即命令前鋒軍隊迅速橫渡澗水,等到部隊下水后,還沒剛剛來到河中心的時候,早已埋伏在對岸的郭進所部突然從側面沖出,兩只騎兵在深澗中展開了一場大戰,郭進飛身上馬,提著鋒利的斬馬刀沖鋒在下,不管三七二十一,沖著正在渡河的遼國起兵就是一頓猛砍。
遼國部隊原本正在專心致志渡河,由于水流比較湍急,草原來的的戰馬有些不大適應,所以大家都不敢大意。
宋軍突然沖出,一下子就打亂了部隊的陣腳,遼國騎兵被殺得慌不擇路,四散逃竄,由于身上穿的是重甲,在水中這玩意簡直就是要人老命,遼軍士兵落水后,就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被淹死,一個是被砍死。
經過激烈交鋒,鮮血染紅了河面,遼軍先鋒部隊傷亡慘重,先前主張進攻的哥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此外耶律沙的兒子耶律德林、遼國皇家衛隊指揮官唐古等人也在此戰中喪生。宋軍并沒有就此罷休,在郭進率領下,騎兵追著遼國的部隊數十里,耶律沙身受重傷就差點把命給搭上,好在關鍵時刻大部隊趕來,這才幫他解了圍。
白馬嶺一戰取得大勝,極大的鼓舞了宋軍參戰將士們的士氣,算是各路戰場上的一個縮影。
宋軍氣勢如虹,一路勢不可擋,攻城拔寨,無所不能,反觀北漢部隊,一如既往的消極和被動,每次城防戰役打得都跟過家家一般,這樣的態度注定太原很快又將成為一座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