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學習,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1585字
- 2019-02-22 10:33:50
跟拖沓說“再見”
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通常都有這樣的表現:不管是平日在校學習,還是在家做作業,都很拖沓。比如在家做作業的時候,心思完全不在作業上,一會兒削削鉛筆,一會兒玩玩橡皮,導致寫作業要花費好幾個小時。無論家長提醒多少次,孩子總是聽不進去。
當孩子出現拖沓行為時,很多家長會對孩子加以責備,甚至打罵。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不僅起不了太大作用,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表面上孩子的速度加快了一點,但是等家長不在的時候,孩子又照樣拖沓,甚至有些孩子干脆故意拖延時間來表達對家長的反抗。
那么,家長該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幫他們告別拖沓的壞習慣呢?
1.鼓勵孩子“快”起來
家長要改變對孩子的評價角度,正面引導。如果家長經常說孩子“動作慢”,就會使孩子在潛意識里形成“我很慢”“我快不起來”的消極想法,自然而然地會出現發呆、玩橡皮等各種不想做作業的小插曲。因此,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夸獎孩子,比如“今天你比昨天快了十分鐘”“你能行的”,通過積極的肯定來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
2.幫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
很多孩子之所以拖沓,是因為他們缺乏時間觀念,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因此培養時間意識對做事情拖沓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臥室張貼一些名言警句或者小紙條來提醒孩子,也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以此來提高孩子對時間的認識。
3.制訂監督計劃
和孩子一起制訂生活日程表,記錄孩子每天早晨穿衣、吃飯等所用的時間,堅持記錄一周,看看孩子有沒有進步。在此過程中,家長可以教給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節省時間的技巧,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4.不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
在教育“減負”的大環境下,很多家長擔心“減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于是,為了讓孩子多學一些,部分家長對孩子層層加碼,在孩子完成作業后經常給孩子布置一些額外的任務,比如繪畫、做習題等。此時,很多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覺得不論作業做得快慢,都不能出去玩,不如把做作業的時間化整為零,磨磨蹭蹭地做,起碼可以多出一些玩的時間。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讓孩子覺得“快”得值得,這樣才能激勵孩子高效率地完成作業。家長在孩子做作業之前可以結合孩子的情況對還需要完成的任務做一個時間預計,切記一定要給孩子留下足夠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比如,做作業需要一個半小時,在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后,剩余的時間可由孩子自由支配,孩子可以玩玩具,或者做一些體育鍛煉等。經過幾次這樣的互動后,孩子就會抓緊時間做作業,因為對孩子來說,早點寫完作業就有足夠的時間去玩了。
5.讓孩子體會一下拖沓帶來的后果
這也是改掉孩子拖沓毛病的好方法。比如,孩子起床后穿衣、吃飯比較拖沓,這時家長可以提醒一下孩子“再不快點就遲到了”,如果孩子無動于衷,家長可以不再催促,讓孩子遲到一次,這樣,孩子就會認識到拖沓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過后,孩子就會自覺地加快速度。
合理安排做事的次序
在意大利,一名學者聯合三家學校組織了一次試驗,這個試驗的目的是考察少年對時間觀念和事情輕重的分辨能力。
試驗的器材很少,只有水壺、墩布和各種吃飯用具。這名學者把它們的擺放順序依次打亂,然后又把試驗者按照學校分為三組,并告訴他們試驗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把各種吃飯的用具收拾干凈,把水壺里的水燒開,用墩布把地拖干凈,然后再寫一篇文章。
第一組試驗者,首先做的是收拾吃飯用具,其次是拖地,然后是燒水,最后才是寫那篇文章,一共用時二十分鐘。
第二組試驗者,首先是寫文章,其次是收拾餐具,再次是拖地,最后才是燒水,一共用時也是二十分鐘。
到了第三組試驗者,首先是燒水,在燒水的過程中,他先收拾餐具,其次寫文章,然后是拖地,而做完這一切后,水也剛剛燒開。他的用時一共是十分鐘,比前兩組試驗者足足快了十分鐘。
由此可見,人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是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幾件事情的,關鍵是要有珍惜時間的觀念,并能巧妙地安排做事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