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學習,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1975字
- 2019-02-22 10:33:53
零散時間做什么
通常那些為學習成績而苦惱的孩子,常常也會出現時間不夠用的煩惱。因為他們覺得,要想把成績趕上去,就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在別人玩的時候,自己該多補習一下基礎或者多做一些教輔材料上的習題。于是他們想著如何擠時間學習——壓縮休息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娛樂的時間,等等。然而,當他們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的時候,卻突然發現自己依然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學習,而且學習效果也不好。
針對上述現象,該如何解決呢?
以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葛冰同學在利用時間方面非常有經驗,而他利用時間的秘訣就是利用好那些不起眼的零散時間。他在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時說:“剛上初一的時候,我曾強迫自己把一天的時間都用來復習功課,然后,一直埋頭苦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了,尤其是下午的學習,幾乎沒有學到任何知識。后來,我試著把要學習的知識寫到紙條上,用零散的時間隨時記一記,結果還真記住了。此外,我發現大塊時間的學習容易使人感到疲勞,學習效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利用零散時間學習卻能保持大腦的興奮狀態,效果極佳。所以,在學習上永遠不要熬時間,不要折磨自己。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休息的時候休息,如果覺得時間很緊張或者不夠用,不妨多利用零散時間來分散學習。這就像軍事上可以集中突擊也可以分散包圍敵軍一樣,都可以占領知識的堡壘。”
或許,很多孩子都認為那些零散的時間沒什么用處,其實這些時間看似短暫,但集腋成裘,匯合在一起就會大有所為。我們先來算一筆賬,假設孩子每天比別人多利用了30分鐘,那么一周下來就是210分鐘,一個月就是900分鐘,一年就是10950分鐘,也就是182.5個小時,按孩子每天不間斷學習10個小時計算,就是整整半個多月的時間。所以,家長不妨按照下述方式教孩子利用這些不起眼的零散時間,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
1.處理學習中的雜事
用零星的時間來削鉛筆、收拾書桌、整理學習資料,按第二天上課的課程,有次序地整理教科書、筆記本等。
2.讀短文或報刊
可以指導孩子利用零散時間閱讀一些短文或自己感興趣的報刊等,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積累寫作素材,開拓知識面。
3.背誦詩詞,記憶地名、年代和英語單詞等
由于學習的內容和性質不同,整體時間和零星時間的用法也不同。一門較系統的、難度較大的學科,需要整體時間,而有些簡單、零散的內容,諸如背誦詩詞、記憶地名、年代和英文單詞等,就應該多利用零星時間。
4.討論、求師
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或者自己積累的錯題,利用零星時間去和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也是充分節約時間的好辦法。
5.整理資料
學習總是離不開資料,例如書籍、剪報、期刊、學習摘錄卡等。會學習的孩子善于利用零星時間整理資料,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條理。
6.記憶習題、公式
指導孩子將課本習題以及公式寫到小紙條上,利用零散時間看一看,不失為一種利用時間的好方式。
7.反思學習
家長指導孩子每天利用幾分鐘的零散時間反思自己在學習上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才能持續地改進,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考試之后,還要重點反思一下哪些科目要列入補弱的行列。
8.總結
總結一下當天完成了什么任務,學到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困惑沒有解決,并反思一下當天在學習活動中的得與失。
時間統計法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是蘇聯的昆蟲學專家、哲學家和數學家。他一生發表過70多部學術著作,內容涉及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等。此外,他還寫了著有12500張打字稿的論文,內容涵蓋昆蟲學、哲學、植保、農業遺傳學等。除此之外,他還寫過不少科學回憶錄。單以作家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跟他惜時如金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他發明了一種“時間統計法”來保證時間的利用率。舉例來說,他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時間花費,從而對一天的時間進行分析和總結: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烏里楊諾斯克真理報》——10分。
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時25分。
在他的日記中,他詳細記錄了工作、休息、閱讀等各項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而且具體到幾小時幾分鐘,每月總結,每年總結。56年如一日,始終堅持記錄。直到他去世,都未曾間斷過。
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可取之處在于,他記錄的是真正的工作時間和閱讀時間,而非一般概念上的毛時間。比如,有人說“我要拿一小時的時間去閱讀”,可真正用于閱讀的時間可能只有半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聊天或者發呆中浪費了,而柳比歇夫的閱讀時間是真正用在閱讀上的時間。通過這樣的記錄方式,他能明白自己花在閱讀或者工作上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從而反思時間利用的不合理之處,因此,他的實際工作和閱讀的時間就比一般人多得多。
正是通過這樣的“時間統計”,柳比歇夫贏得了比其他人多一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