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學習,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1278字
- 2019-02-22 10:33:52
ABC分析法
很多孩子總是抱怨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學習很吃力,花了時間卻沒有效果,因此厭倦學習。而那些熱愛學習的孩子,則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其實并不多,每天放學之后,他們不僅可以很快地完成作業,還有很多時間做課外閱讀或者進行娛樂。
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學習好的孩子,因為看書、做作業都很輕松,這樣就有多余的時間去學習其他內容,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為學習苦惱的孩子,因為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更別說學習其他內容了,所以只能越來越痛苦。
我們把學習上的這種現象叫作“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那么,該如何解決學習時間上的這種“貧富差距”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學習吃力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在學習上付出的時間更多,所以再要求他們擠時間,延長學習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經濟能力差的人單純靠節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一樣。其次,我們需要明白,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再怎么擠也有限,但是時間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所以當我們在指導孩子管理時間時,首先要想到的不是讓他們“摳”時間,而是該如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而對于受困于時間的這部分孩子來說,提高效率的第一步就是找出最重要的事,從手忙腳亂的學習狀態中解脫出來。
對此,我們可以借鑒19世紀意大利著名的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的ABC分析法。它提倡將事情按照重要程度來進行分類排隊,以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點與一般,從而將主要精力用于管理最重要的事件。具體步驟如下:
1.列出要做的事情
指導孩子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逐一列出來。
2.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標記
在那些孩子認為最重要的條目上標明A,在那些一般重要的條目上標明B,在那些最不重要的條目上標明C。比如孩子今天計劃做五張試卷,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各一張。因為物理是孩子的弱科,所以做物理試卷可以標為A,其他試卷結合實際情況標為B和C。
3.確定時間分配
在孩子將清單上的所有條目的重要程度完全標記好后,指導孩子運用“二八法則”對每天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分配,即把80%的時間分配給最重要的A級條目,把20%的時間分配給B級和C級條目。
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實際上也就是確保了自己的時間一直在被高效地利用。這就是ABC分析法的妙處所在。
有得必有失,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
一位高考狀元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有得必有失,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要學會放棄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但是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一道難題,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去挑戰一下。如果你在做完試卷前面的題目之后,還有剩余的時間,當然值得去做一做,因為它可能會給你加分。但是,如果你連前面的基礎題目做起來都感覺很困難,那么再做這樣的難題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會讓你無法顧及前面的那些本來可以得分的題目。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多拿出時間來做一做與自己學力水平相符合的題目,少做一些難題、怪題,這樣做不僅可以打牢基礎,還可以讓自己從解題中獲得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