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比男孩更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俗語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這是因為女孩在感情方面比較細膩,很懂得父母的辛苦和需求。同樣,由于女孩比較敏感和細膩,需要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
當女孩還在搖籃里的時候,就強烈希望爸爸媽媽能和她經常交流。當她們被冷落時,就常常用哭來表達她們的情感并呼吁家人關注她。這時,女孩還不能表達,爸爸媽媽需要耐心地湊到她面前,陪她說話,或者檢查她有什么不舒服,直至她開心地揮舞手腳。
當女孩開始蹣跚學步時,她開始渴望得到爸爸媽媽的鼓舞和肯定。她站在原地不敢往前,如果爸爸媽媽微笑地注視著她,并向她伸出雙手,她就能跌跌撞撞地走很長的一段路。在愛與關注中,她每做一件事情,都希望得到家人的認可。
可是,很多媽媽過了產假就得重返工作崗位。此時,孩子的生活起居就交給了爺爺奶奶。
十歲的曉潔回憶她的媽媽時說:“我第一次見我媽媽是在我三歲那年,我并不知道她是誰,我奶奶叫我拿凳子給她坐,我直接扔到了她的腳下。”曉潔是一個留守兒童,在她六個月的時候,她就被送到了爺爺奶奶的家,她的父母為了生活而在大城市中奮斗。五歲那年,她被接回到自己的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她看爸爸媽媽的眼神就像是看陌生人一樣,即使一起生活了五年,她和爸爸媽媽的交流還是不多。媽媽很努力地想去解開兩個人之間的心結,希望和曉潔建立起彼此信任的關系。可每次媽媽和曉潔說到心里話時,曉潔都眼神飄離,拒絕多和媽媽交心,她們之間好像有什么阻隔著,難以像其他母女那樣親密無間。
其實,阻隔在她們之間的是那五年的分離,是最初的信任。在0~6歲的幼年時期,女孩是特別敏感而脆弱的,她更渴望爸爸媽媽的關心和愛護。如果她幼兒時期就離開了父母,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就會在感情上和父母變得疏遠。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期是女孩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關愛的缺失可能會導致她性格的缺陷,影響她的一生,且是難以彌補的。因此,養育女孩要給女孩足夠的愛和關注,但這種愛不是溺愛,而是理性的愛。
1 如果有條件,請多抽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如今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都是職業人員,由于工作原因,不能一直陪伴在孩子旁邊,不能親自帶著孩子一起成長。有條件的家庭,會把爺爺奶奶接到身邊一起生活或者請保姆來幫忙帶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這樣可以兼顧家庭和工作,但事實上,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孩子,而是讓另外一個人取而代之,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就會漸漸疏遠。
另外,請老人和保姆幫忙帶孩子并不是明智的選擇。一方面,老人對孩子特別嬌寵,無形中養成了孩子嬌氣的毛病。而且老人的很多教育方式不適合現在社會的發展,如果老人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產生矛盾,就會造成家庭不和諧,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保姆的責任心和文化水平有限,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很難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給孩子正面的教育。因此,父母要盡量親自照顧孩子,尤其是在孩子0~6歲期間,是孩子的身體、心理、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愛,盡量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交給他人。
2 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和肯定
每當孩子背了一首詩、學會了一首新歌曲,她都希望第一時間向爸爸媽媽展示。得到父母的肯定,她會非常高興,并且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如果父母不關注孩子,對她的言行或者某些進步視而不見,她滿懷期待的眼神就會變得失落,漸漸地疏遠父母。
秀秀是一位典型的職場女士,自從產假結束,婆婆來照顧女兒,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之后,還在忙工作的事情。即使不忙于工作,她也會去參加各種聚會,基本沒有時間關注女兒,也不經常和女兒交流。直至有一天,她發現女兒性格乖張,和她之間疏遠得像陌生人,她才發現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忽略了她的“媽媽”身份。
有些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賺足夠多的錢給孩子一個富足的生活,卻忽略了對孩子的愛和關注。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肯定。
3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女孩天生膽小敏感,父母要保護好女孩,給予女孩足夠的安全感,讓女孩茁壯成長。有些家庭主婦型的媽媽,即使每天都陪著孩子,也無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例如,有時孩子任性吵鬧了,媽媽就會訓斥說:“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走啦。”“再鬧就不要你啦。”媽媽說得輕巧,但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她們會害怕被拋棄,因此她們會更黏人,也時常吵鬧,希望以此來引起媽媽的注意。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一些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的話,而要讓她一直生活在溫暖的安全氛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