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貨幣:金融科技與貨幣重構(新金融書系)
- 陳驍 魏偉 鐘偉等
- 3332字
- 2019-02-18 17:25:14
1.3 美元化背后的發鈔主權侵蝕
貨幣的核心是信用,信用本身是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的結果。貨幣體系的演進,從商品本位向信用本位,以及向電子和數字貨幣的發展,都是貨幣載體形態和貨幣體系所依賴的技術手段演進所致,這似乎不是問題的核心。貨幣體系的演進,更是較優信用不斷擴展、淘汰和替代較劣信用的進程,或者說是良幣驅逐劣幣,國家信用戰勝私人信用的同時,國家間的信用也在不斷競爭,導致某種主權貨幣具有越來越強的世界貨幣的職能,而部分主權國家部分喪失甚至完全喪失了發鈔權。這典型地體現在美元化問題之中。美元在全球范圍內擴張被學者廣泛地定義為美元化,本部分主要討論美元全球擴張的表現。討論美元化,有助于我們了解貨幣競爭的本質是信用競爭,而不是載體競爭。
從這個視角我們可以認識到,美元化大致是一種國家間的信用競爭,是美國主權信用對他國主權信用的侵蝕和替代。而歐元的問世更多的是載體的變化,使歐洲諸多較小國家在貨幣層面得以簡化,稍微有些和大航海時期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小城邦國的貨幣集中和統一有些類似,其中大國的信用居于中心地位,小國則依附于大國信用,使區域內免除了大量的貨幣計價、匯兌和結算成本。
1.3.1 事實美元化與法定美元化
早期的美元化出現在20世紀60~70年代,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作為唯一的世界貨幣。20世紀70~90年代初,美元化現象主要包括:(1)70~80年代發生在拉美國家的美元化現象;(2)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蘇聯和東歐國家出現的美元化現象;(3)一些小型的、經濟開放度較高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所出現的美元化現象。1999年1月,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宣布,政府將認真考慮將其經濟美元化,即讓美元徹底取代阿根廷貨幣比索,實現美元化。同時,加拿大的公司、經濟學家和一些教授也支持實施美元化。
那么什么是美元化?學者普遍認為,與美元化具有相同內涵卻范圍更為廣泛的概念是貨幣替代(韋偉、方衛東,2003)。從貨幣職能的角度出發,許多學者認為貨幣替代指他國貨幣對貨幣職能的某一項進行替代。卡爾沃和韋格(Calvo和Végh,1992)
認為貨幣替代是指使用他國貨幣充當交易媒介,麥金農(Mckinnon,1982)
提出了直接貨幣替代和間接貨幣替代的概念。Mckinnon認為直接貨幣替代是在一國范圍內存在兩種或多種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并且存在競爭關系,而間接貨幣替代是指一國居民持有不同幣種表示的非貨幣金融資產,如債券等,從而間接影響對本國貨幣的需求。漢達(Handa,1988)
、金(Kim,1985)
和艾克海姆(Elkhaif)、庫布斯(Kubursi,1991)
將貨幣替代的定義僅限于外幣代替本幣充當價值貯藏手段這一職能上。
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替代是指替代本國貨幣實施了記賬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手段三大職能[克萊門茨(Clements)和施瓦茨(Schwartz)(1992)、阿格諾爾(Agénor)和汗(Khan)(1992)
、埃爾埃利安(ELEiran)(1988)
等]。另外,許多學者從貨幣持有的相對機會成本方面對貨幣替代的產生進行了分析。有學者認為貨幣替代就是本國居民對外國貨幣不兌換紙幣的需求,也有觀點認為貨幣替代是本國居民對本幣和外幣在不兌換成紙幣時轉換的能力。姜波克和楊槐(1999)
從貨幣信用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貨幣替代是居民對本國貨幣幣值穩定失去信心或本國貨幣收益率較低時轉而持有他國貨幣,從而使外幣在貨幣職能各方面逐漸替代本幣。
而美元化起初主要指的是發生在拉丁美洲的貨幣替代,后來逐漸用于其他經濟體。
世界銀行依據美元化程度將其分為三類:(1)資產美元化,即一國居民使用外幣充當交易結算、價值尺度、貯藏手段等功能;(2)債務美元化,即一國的負債主要是外幣表示的;(3)完全美元化,即一國的流通貨幣由外幣替代,外幣具有法償功能。
張宇燕(1999)認為美元化有三種表現:一種是美元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使用的事實——事實美元化;一種是美元在一國經濟生活各方面滲透的過程——過程美元化;一種是一國主動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的政策——政策美元化。
綜合看來,美元化的出現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歷史上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元在全球范圍內得以使用,形成事實上的美元化;二是由于一些國家信用不足或者特殊的經濟貿易結構等原因,使該國政府主動放棄本國貨幣轉而使用美國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形成法定美元化。法定美元化是該國的一切資產、負債等均由美元表示,即完全的美元化。事實美元化或過程美元化形成的美元使用,可能是不完全的,因此可能是資產或負債的美元化。無論是事實美元化還是法定的美元化,都隱含著作為美國國家信用載體的美元部分或者完全否定了被美元化國家的發鈔權。而美國并不對被美元化的國家承擔任何“最后貸款人”的義務。
1.3.2 美元化強權:以巴拿馬和阿根廷為例
1.巴拿馬的法定美元化實踐及其效應
巴拿馬地處連接南北美洲的關鍵位置。從殖民時代開始,巴拿馬就成為世界貿易與航運的自然通道,加之20世紀初巴拿馬運河的修建與1948年克倫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巴拿馬具有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高度自由開放的對外經濟促使巴拿馬實施美元化。1904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協議,將美元作為本國法定貨幣,同時承認本國貨幣巴爾博亞的存在,用于發行小于1美元的硬幣。
從巴拿馬的經濟發展歷程看,美元化的實施對巴拿馬的宏觀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1970~1998年,巴拿馬的平均通脹率為3.25%,遠低于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的通脹水平,如巴西平均通脹率62.43%、墨西哥平均通脹率22.57%等,且價格水平的波動較小。其次,巴拿馬的經濟水平保持了較高增長,年均增長率為5.7%,但是經濟增長的波動較大。一部分是由于巴拿馬與美國之間的政治沖突導致巴拿馬經濟增長率的下降,而美元化導致巴拿馬獨立貨幣政策的喪失也是其經濟增長波動的重要原因。最后,美元化使巴拿馬不能為其財政赤字進行貨幣融資,因此并未使其財政赤字得到改善(朱小梅,2004)。
2.阿根廷的事實美元化實踐及其效應
阿根廷曾處于世界上富裕國家的行列,20世紀初人均GDP相當英國人均GDP的60%,與加拿大處于同一水平。但是,阿根廷1930年發生的政變使其政治環境極度動蕩。同時,混亂的貨幣制度又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二戰”后,阿根廷政府實施了進口替代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政府對阿根廷經濟的介入較多。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生政變后,阿根廷廢除了貿易保護政策,轉向新自由主義改革,全面推行投資、貿易、金融領域自由化。然而,這一改革沒有達到重振經濟的目標,反而使阿根廷經濟停滯不前,通貨膨脹率極高。1989年,阿根廷的通脹率甚至達到5000%。長達10年的經濟萎靡和通貨膨脹,使人民對阿根廷貨幣失去信心,逐步導致了經濟的美元化。1991年,阿根廷政府引入了貨幣局制度,又稱為“兌換計劃”。該計劃體現為“雙掛鉤”:一是采用固定匯率制,美元兌阿根廷比索為1∶1;二是貨幣發行與美元外匯儲備掛鉤,每1比索的發行需有1美元的外匯儲備作為基礎。
實施美元化后,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得到了極大的改善,1994年其通貨膨脹率僅為4%左右。通過嚴肅財政紀律,其1991年以后的財政赤字下降到了0.5%左右。隨著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其吸引外資不斷增加,GDP增長率得到了較大提高,20世紀90年代年均增長率為4%左右。
然而,1994年美國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嚴重沖擊了阿根廷的經濟,阿根廷的信貸也開始收縮,銀行系統脆弱性加重。1994年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在阿根廷引起連鎖反應。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以及巴西金融危機進一步影響了阿根廷經濟的復蘇,使阿根廷的貨幣局制度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與脆弱性。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為了減小財政赤字,開始大幅度提高稅收,而高額稅收加劇了經濟蕭條,推高了國家的財政赤字,最終使阿根廷政府宣布無力償還1500億美元外債。2002年年初,阿根廷政府宣布停止實施貨幣局制度,放棄了固定匯率和美元化,轉而實施浮動匯率制。長達10年的阿根廷美元化宣告結束(朱小梅,2004)。
綜上所述,巴拿馬的美元化屬于完全美元化,該國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美元作為本國法定貨幣;阿根廷的美元化則是由于該國貨幣信用不足,導致良幣驅逐劣幣,使國家逐步實現美元化。由于完全美元化需要嚴格的條件,因此目前只是在拉美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國存在完全美元化的國家,除巴拿馬外,還有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斯群島、東帝汶、厄瓜多爾、薩爾瓦多和危地馬拉等國家。實施完全美元化的國家并不多,但是美元作為國際化的貨幣在世界各國的應用范圍卻是非常廣泛的。而此后,隨著愈演愈烈的貨幣競爭,超主權貨幣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鐘偉,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