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政策熱點面對面
- 辛向陽等
- 5829字
- 2019-03-13 15:26:48
三、“十三五”發展的靈魂:“五大發展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是未來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靈魂。整個規劃將緊扣“五大發展理念”,對未來經濟發展作出安排。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論述。
(一)創新: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經濟發展由要素推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可以這樣說,沒有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質性突破,企業競爭力不能由低成本競爭力向以創新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轉變,那么我們便不能實現經濟轉型,經濟就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因此,創新對我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1.我國技術創新現狀:指標上升明顯,但是實質創新能力上升幅度沒有那么明顯
我國技術創新的現狀,總結成一句話,便是各項投入及產出指標都明顯提高。根據這些指標,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明顯進步,部分總量指標已經超越美國,居于世界第一位。但是從真正的自主創新能力看,我國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其提升能力,并沒有如相關指標上升那樣快,在創新能力方面依然沒有取得質的突破。
最近十幾年來,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不斷增加,已經逐步擺脫了以前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的狀況。如R&D人員全時當量從2001年的95.7萬人年,提高到353.3萬人年,12年的時間提高了269.2%,年均增長率達到11.5%。R&D經費支出指標,從2001年的1042.5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11846.6億元,名義上提高了10.4倍,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22.5%。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1年的0.95%提高到2013年的2.08%。這一數據已經超越了部分發達國家水平,如2012年我國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1.98%,超過了歐盟的水平(1.97%)。
從創新的產出指標看,我國專利授權量從2001年的114251件提高到2013年的1313000件,12年的時間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率高達22.6%。其中,發明專利從16296件提高到207688件,增長了11.7倍,年均增長率高達23.6%;實用新型專利從54359件提高到692845件,增長了11.7倍,年均增長率達23.6%,與發明專利的增長率持平;外觀設計專利從43596件提高到412467件,增長了8.5倍,年均增長率達到20.6%。整體來說,我國專利數量增長率是非常高的,2011年我國專利申請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之后便一直保持著這一地位。
但是與這些總量指標迅速增長相比,自主創新能力依然有待繼續進步。從整體產業技術體系看,我國影響產業發展大局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依然沒有取得重大進展,在技術領域受制于人的格局尚未改變。例如,我國在光學、運輸、音像技術、醫藥技術、半導體方面依然處于弱勢,關鍵技術仍由發達國家掌握;在汽車領域,目前我國自主品牌企業的發動機高壓共軌、渦輪增壓等關鍵技術依然落后,多數企業沒有掌握相關技術
。整體而言,我國在多數領域依然還是技術追隨者角色,真正能夠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并駕齊驅的產業不多,有些領域雖然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但是鑒于突破核心技術的難度遠遠高于一般技術,因此要真正實現追趕甚至反超,還需要較長時間。
2.制約我國創新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目前,我國創新體系中依然存在一系列問題,這將制約我國創新進一步發展。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幾個因素:
首先,研發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對技術創新體系發展不利。研發經費在三種研發活動中的分布結構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技術創新水平。一般來說,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之間維持合理的比例結構,就意味著整個技術創新體系處于良性發展狀態,技術創新水平處于較高水準且可持續發展水平較高。從我國情況來看,研發結構具有明顯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重低,試驗發展比重特別高的特點。2013年,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分別是555.0億元、1269.1億元和10022.5億元,三者比重依次為4.7%、10.7%和84.6%。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結構明顯不合理。例如,2012年美國三大研發活動依次為16.5%、19.2%和64.3%,同期我國的比重則為4.8%、11.3%和83.9%,美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重分別比我國同期高11.7和7.9個百分點,而試驗發展比重比我國低19.6個百分點。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三種研發活動經費比例不合理的狀況呈現不斷惡化的趨勢。2001—2013年,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重的發展趨勢是先短暫上升而后不斷下降,2001—2004年二者的比重從5.0%和16.9%提高到6.0%和20.4%,分別提高了1.0和3.5個百分點,但是之后則不斷下降,2014年比重分別為4.7%和10.7%,不但與比重最高的2004年比下降了1.3和9.7個百分點,甚至比2001年還分別低0.3和6.2個百分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我國在這一時期從事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而這些新增企業更愿意從事對企業經營具有立竿見影效果的試驗發展等創新活動有關。因此,單純相對比重的變動不需要引起過分的擔心,但是這一結構無疑對我國未來創新能力提高不利。
其次,研發方面“重數量、輕質量”問題突出。作為一個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家,我國政府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這是我國在較短時間內研發投入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但是,過大的政策刺激,往往激發研發方面“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使重規模增長的政策傾向不知不覺帶到技術創新的政策領域。例如,政府往往會采取多種措施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最為突出的政策就是對研發投入進行補貼,政策的本意在于通過不斷加大對企業的研發補貼,引導企業將研發資源投入到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領域,以便提升產業競爭力。但據周紹東的研究表明,除非政府了解企業的完全信息,政策的本意可以達到,如果政府和企業信息不對稱,政府在不了解企業全部信息的情況下,其對研發投入的刺激性政策,只會導致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模仿創新領域,違背了政策初衷。
另一方面,“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在基礎研究領域也表現得較為明顯。在這里,我們以ESI論文為例進行說明。ESI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基礎研究的前沿水平,一般來說,論文累計數量越多,引用率越高,則表明這個國家或地區基礎研究比較活躍,技術創新處于較高水平。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我國累計發表的ESI論文836255篇,超過德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僅次于美國排名第2,比前幾年的名次有所上升,表明我國最近幾年基礎研究的活躍度在不斷增強。然而,從論文發表的總量上看,我國與排名第1的美國差距較大,僅為美國的27.4%。從論文被引用次數看,我國論文發表數量排名第2,但是被引用次數僅僅排名第6,為519.1萬次,僅為美國的10.6%。論文引用率最能反映論文發表的質量和影響,在這一指標上,我國僅為6.2次/篇,不僅遠遠低于美國16.0次/篇,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排序的前20個國家中僅高于印度和土耳其。這表明我國基礎研究雖然表現出較強的數量優勢,但是研發的水平依然較低,在創新的前沿領域和關鍵環節尚未取得突破,而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目前基礎研究領域的相關單位存在較強的“重數量、輕質量”傾向有關。
(二)協調與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
協調與綠色,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約束,一個強調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之間要保持協調,不能顧此失彼;一個強調必須要注重發展對環境的保護,高度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經濟增長與藍天白云的兼容。
1.協調:注重經濟增長的各因素均衡
注重各經濟增長因素的均衡,即注重發展的協調性,是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在舊模式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注重的主要目標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有人將此稱為“唯GDP主義”。而在新常態下,這一現象將得以徹底改變,注重不同目標之間的協同,成為新常態的特征。進入新常態后,這些不同的目標將被統一考慮,協同推進。例如,我們需要考慮區域、城鄉、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
在這里,我們以城鎮化為例,介紹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地理環境狀況、社會習俗、居住習慣等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地發展,走與自身情況適宜的城鎮化道路,并在城鎮化過程中注重東中西部均衡發展,才是城鎮化成功的關鍵。
從宏觀來說,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很大。東部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在改革開放以后是勞動力流入的重點地區,部分城市已經擁擠不堪,其未來城鎮化的發展重點就是要挖掘區域內中小城市的發展潛力,通過產業轉移等手段,遏制人口過分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壯大中小城市,使之成為吸納勞動力的新重點,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局面。而中西部地區,情況截然不同:工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業比重相對較高,是我國勞動力外流的核心地區。從城市化的角度看,這些地區大城市主要是各省的省會城市,其他的地級城市發展相對滯后,人口吸納能力較弱,小城市發展則更弱。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的做法是,抓住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機會,以中等城市發展為重點,形成以省會城市為核心、中等城市為中心,輻射帶動小城市發展的區域城市群。在這里強調一點,在城鎮化進程中,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扎實推進城鎮化,又要考慮東中西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彼此的差距。
2.綠色:注重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關于環保問題,我們介紹過很多,這里不再贅述。只簡單強調兩點,“十三五”規劃中的綠色,將比以前我們說的環保,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廣泛,其要求也更高。如,從其涵義上講,既包括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節約利用、減少排放、加強循環利用以及發展環保產業等內容,也涉及主體功能區建設、生態安全保障的內容。這將是一個立體的綠色發展概念。
(三)開放與共享:經濟發展轉型的要求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需要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未來必須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具體來說,內容如下:
1.開放:更加積極利用外部環境
要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順利實現經濟發展轉型,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國際經濟環境,不斷優化開放水平。在這里,我們談最為引人注目的問題,即“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同志先后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帶一路”?!耙粠б宦贰蓖ㄟ^陸地和海洋兩條路徑將包括東南亞、西亞、東北亞以及歐洲在內的諸多國家納入其中,成為貫穿歐亞大陸的、世界最長的經濟走廊。作為我國對外放開中的重要戰略布局,“一帶一路”將對我國未來的國際經濟合作產生深遠影響,是推動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
一是有利于經貿合作。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彼此合作空間大。例如,歐盟和我國,一個屬于發達國家聯合體,一個屬于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中處于不同位置,加強彼此合作將是“雙贏”選擇。目前我國和歐盟之間在經貿合作方面已經較為深化,我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然而,二者巨大的合作潛力尚未充分發揮,未來合作的空間依然很大。又如,我國和西亞,一個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能源生產區域,彼此之間經貿合作空間巨大。
二是有利于能源安全。伴隨我國主要能源產品對外依賴度不斷提高,加強與多方能源生產區域合作以增進能源安全,就成為關系到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從主要能源的情況看,2014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9.6%,而從進口區域來說,高度集中于中東地區,所占比重近半,達48%
;2014年我國進口天然氣58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接近1/3,土庫曼斯坦是我國最大的管道天然氣進口來源國,卡塔爾則是我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國。
隨著美國頁巖油開采技術的進步,美國有可能會大幅度減小石油進口,而我國將成為世界石油第一大進口國,對外依存度還可能繼續升高。在這種情況下,增進能源安全的急迫性大大提高。而“一帶一路”的推進,則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一帶一路”的推進,將加深我國和西亞地區的能源合作。作為我國石油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區,西亞地區的能源供應渠道保持穩定,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礎。而與西亞地區加深合作,可以使我們與這個地區更多的石油產出國加強合作,實現風險的分散化。另外,“一帶一路”的推進,將有助于我們與石油運輸通道沿線家加強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國運輸通道的安全性,這對于保證我國能源安全也十分有利。
其次,“一帶一路”的推進,將有利于我國與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與其加強合作,可以使我國擺脫對少數國家的能源依賴、分散能源供應風險。
三是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東中西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差較大。雖然也先后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相關戰略,并配有相關的政策措施,但是這一格局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觀。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則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
一方面,“一帶一路”打破了我國固有的東中西的經濟格局,將三大經濟帶融匯,為縮小經濟差距創造了條件?!耙粠б宦贰睉鹇砸巹澓诵膮^涉區18個省份,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份明確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其中包括西部地區10個省份,中部地區6個省份,東部地區8個省份。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將有利于我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并有利于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對不斷縮小東中西地區經濟落差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與東部地區相比,我國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我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開放水平將上升一個層次,與國外的經濟合作無疑將有助于推動其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2.共享:讓大家更好地共同享受發展成果
共享的含義,是讓大家更好地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具體內容包括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扶貧力度,促進就業創業,縮小貧富差距,提高養老、醫療社會保障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等方面。由于這些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一個新問題,即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的全面二胎政策。
針對我國勞動力數量和結構的變化,我國近年來逐漸放寬生育政策,如先是允許夫妻雙方中的一方為獨生子女的生育二胎(即大家常說的“單獨二胎”),很快又出臺了全面放開二胎的政策。有些新聞的調查分析表明,“單獨二胎”政策所帶來的新增人口數量相當有限;而由于受到大量生育人口已經進入35歲以上甚至40歲左右的生育年齡上限、子女養育費用的高昂以及生育年齡段人口對生活質量的追求等因素影響,有人認為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可能也無法取得新增人口大幅增加的預期效果。筆者認為,這種估計有點過分悲觀。根據筆者私下做的一個非正式調查,雖然在大城市中,相當比重的中等收入的生育年齡期夫妻暫時沒有或者明確表示不再要二胎,但在中小城市中表示要二胎的夫妻比重卻很高。當然,從經濟和人口規律看,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人們生育意愿降低是一個客觀規律,但是這并不表明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無效,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我國現有人口結構不合理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