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政策熱點面對面
- 辛向陽等
- 3341字
- 2019-03-13 15:26:50
六、學習型社會:能力制勝
早在1968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哈欽斯就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概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書,特別強調終身教育和學習化杜會兩個概念,把學習化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和追求目標。1995年歐盟發表了《教與學:邁向學習化社會》白皮書,由此學習型社會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理念,在國際社會受到廣泛重視。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認為“21世紀是人類邁向學習型社會的世紀”,“終身學習是打開21世紀光明之門的鑰匙”。
中國領導人一直關注國際社會的這種變化。2001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指出:“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思想,并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大報告指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同志多次論述建設學習型社會,他指出:“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構建健全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全民族素質不斷提高。”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學習型社會高度重視。2013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發表的視頻賀詞中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還引用一些數據和事例來說明問題:“有人研究過,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杜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還有人說,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什么是學習型社會?如何建設?
第一,通過學習,豐富知識。這是學習型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這個時代,知識每天都會發生海量變化,每天不學習,就感覺到跟不上時代變化。我們必須每天勤奮學習,否則就會被時代拋棄。比如,美國《科學》雜志2015年12月17日公布了其評選的2015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一些突破會改寫經典教科書的論斷:(1)腦內也有淋巴管:淋巴系統是一個網狀的液態系統,能幫助清理人體廢棄物并運輸免疫細胞。2015年,科學家在實驗鼠的腦內發現連接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觀念。(2)連愛因斯坦都不愿意承認的量子糾纏狀態獲證實:這一概念是指空間上分離的兩個粒子可互相影響,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測出一個粒子的性質,就可立即判斷另一個粒子的性質。愛因斯坦拒絕接受這種“幽靈般的遠程效應”,因為這與他提出的沒有任何物質的運動速度可超過光速的理論產生沖突。但2015年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狀態。(3)地幔柱存在證據被找到:有關地幔柱是否存在已爭論了40年,支持者認為地幔柱把地心熱量輸送到地表,可解釋夏威夷火山形成于地殼板塊中部的原因。2015年,科學家利用改進的地震波成像技術繪制出迄今精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發現了28個地幔柱存在的證據。這些地幔柱寬達800公里,是此前預測的3倍多,因此地核冷卻模型可能需要修正。
第二,通過學習,匡正我們頭腦中一些錯誤的觀點,使我們能夠走在正確的認知道路上。比如,曾經有一種觀點說:我雖然不愛社會主義,但我是愛國的。從表象上講,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你不愛社會主義的祖國,你愛什么樣的祖國?祖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體社會形態、社會制度構成的實體。祖國是與一定的社會形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先進的社會制度,才能使一個國家真正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當代中國,祖國的繁榮發展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的,愛祖國就應當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還有一種觀點流行著:全球治理正在替代民族國家。有的學者宣稱:民族國家已經過時,民族國家正在終結。有的學者甚至提出必須建立世界政府,“沒有世界政府,世界共同體就缺乏優先考慮和有義務照顧普遍利益的全球制度。”在他們看來,民族國家即將消失,什么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什么共產黨、社會民主黨都已經不重要了。現實真的是如此嗎?并非如此。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一些國家出現的悲劇就說明了這一點。沒有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先進社會制度的優勢,在風云變幻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就可能被肢解、被削弱,就會因為外部勢力的干預而導致民眾大量流離失所,祖國就會成為一個遙遠的夢想。敘利亞自2011年內戰爆發以來,已經有超過30多萬人在戰爭中喪生,400多萬敘利亞人逃往國外,國內還有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很多在國外的難民每天都在祈禱盡快結束戰爭,企盼早日返回家園與親人團聚。中東地區亂象叢生的時候,中國這邊是風景獨好。盡管中國的發展遇到了下行壓力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但人民安居樂業,各方面事業蓬勃發展。什么原因?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基石。
第三,通過學習,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比如掌握統籌兼顧的方法,善于從整體上把握和解決問題。可以把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利用市場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2015年12月中央發布的《關于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定》第12條指出:探索資產收益扶貧。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尤其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資產可由村集體、合作社或其他經營主體統一經營。要強化監督管理,明確資產運營方對財政資金形成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資產收益及時回饋持股貧困戶。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其他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養和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貧困地區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賦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體股權,讓貧困人口分享資源開發收益。
第四,通過學習,吸收借鑒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治國經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應該多一份尊重和思考,提出對古代的成功經驗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的講話中,概括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他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他還強調,這些思想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