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拒絕——對孩子該說“不”時就說“不”
- 別讓不懂溝通害了孩子
- 吳愛童
- 7686字
- 2019-01-29 10:37:23
常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不”,因為要讓孩子明確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滿足,不是想做什么都可以。父母的“不”,流露出對孩子的關心、保護和指導。但是,如果不恰當地說“不”,疲勞轟炸式的阻止,容易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同時也是對孩子的限制、否定和不信任,剝奪了其嘗試和探索的機會。那么,什么情況下我們要給予鼓勵與引導,什么情況下又要堅定地說“不”呢?
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童童的媽媽帶她到離家不遠的地方散步。在路上童童看到一個賣鐵板魷魚的攤子前人特別多,生意很火爆。聞到鐵板魷魚的香味,童童嚷著要吃。但是這種食物的味道非常辛辣,并不適合小孩子吃。媽媽拒絕了童童的要求,童童就不高興起來,嚷著要自己去買。媽媽不理她,她就不聽媽媽的話在街上亂走起來。
媽媽不動聲色地跟在她身后。童童先是快快地朝離家相反的方向走,然后漸漸速度慢了下來,她回頭看看,好像是在找媽媽。媽媽雖然跟在離她很近的地方,不過悄悄躲在旁邊看著她,沒有被她找到。童童站在原地想了想,又掉轉身往家走了。媽媽驚奇地發現她竟然認識回家的路。因為童童家附近都是小區,車輛很少,而且回家的路并不需要過馬路,一直都是人行道,所以媽媽也就放心地悄悄跟在她身后。直到童童走到自己家樓下,媽媽才趕上來。
童童看到媽媽來了,忍不住放聲大哭:“媽媽,你怎么才來呀!”
媽媽說:“原來童童還是很能干的啊,可以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童童這時還有一點僥幸心理:“媽媽,那我可以吃鐵板魷魚嗎?”
媽媽看著童童的眼睛,溫柔又堅定地說:“還是不可以。這種食物太辣了,不適合小孩子吃。”
童童就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
生活中孩子用這樣的方式反抗父母的例子不在少數。父母們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小脾氣而向他們妥協,一定要堅決對孩子說“不”。童童的媽媽采取的方法很好。雖然孩子耍性子在街上亂走,但媽媽并不急著把孩子拉回來,而是由她發泄,并跟在孩子身后照顧她的人身安全。當孩子發泄完了,抱著僥幸心理看母親是否妥協的時候,母親仍然給予她堅定的回絕。這時孩子就會徹底打消了非要做出不恰當行為的念頭。
不可否認,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到了縱容的地步,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會說一聲“不”,只會一味地滿足,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一位母親曾發出這樣的呼喊:“中國的父母哪一天能學會對子女說‘不’啊?這一天早點到來,人間的悲劇或許會少點。”今天有多少孩子能為父母著想,又有多少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呢?也許,這就是不對孩子說“不”的結果吧!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指出,父母最大的失敗就在于培養孩子獨立生活以及對家庭責任感方面的完全失敗。如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實際上是在扭曲孩子的人格。因此,作為父母有必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不能去做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威廉·達蒙曾說:“嬌慣的危險在于會讓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和自我關注,這是導致他心理疾病的誘因。他會坐在那里焦慮,而不是想方設法改變這個世界。”所以,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要通過勤奮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要延遲滿足,面對挫折有韌性,要誠實,有同情心。
給父母的建議
為了孩子能真正健康成長,父母一定要學會平靜地對孩子說“不”。當然,在對孩子說“不”時,一定要給孩子說明真正的理由,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能隨便編造借口騙孩子。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說了“不”就應該堅持,不能對孩子妥協或讓步。否則,父母就會失去威信,還會讓孩子染上不守信的壞習氣。
應該學會對孩子說“不”
海海家有一個非常珍貴的柜子,里面滿是各種美麗的瓷器。媽媽對這個柜子里的東西愛如至寶。雖然柜子裝著玻璃門,但是媽媽每天都會用柔軟的布將那些瓷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遍。因為這個柜子里的瓷器全都是海海的外公生前最珍愛的收藏。
因此,在這個擺滿瓷器的柜子周圍就有了一道無形的“防線”,而靠近柜子周圍的地方就成了“禁區”。對海海來說,家里什么地方他都可以去,唯獨不可以靠近這個柜子。但海海充滿了好奇,他并不知道這些看起來遠不如一個變形金剛更有吸引力的瓶瓶罐罐為什么對媽媽這么重要。他真的很想看清楚它們究竟有什么“魔力”。
一天趁著媽媽在給他洗衣服的時候,海海終于闖進了“禁區”。他搬來一個小板凳,搖搖晃晃地爬上去,打開了玻璃門。那些瓷器呈現在海海眼前,海海好奇地伸出個手指頭摸摸,覺得滑滑的。他回頭看了看,媽媽還沒有出來。他的膽子一下子大了起來,鼓起勇氣拿出一個手掌大小的瓷瓶。也許是因為太興奮了,沒能控制住身體的平衡,海海一下子從小板凳上摔了下來,手中的瓷瓶也在一聲清脆的響聲后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媽媽聞聲趕來了,扶起跌倒的海海,然后看到了那個摔碎的瓷瓶。媽媽很傷心,海海被媽媽的表情嚇壞了。海海說:“媽媽,它……它是自己掉到地上的。”
媽媽看著海海,臉上的表情嚴肅而認真,她告訴海海她為什么這么重視這些瓷器的原因,然后對海海說:“海海,以后你絕對不可以在媽媽不允許的情況下打開這個柜子。”
海海看著媽媽的表情,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
當孩子試圖挑戰某些不可更改的家庭規則的時候,父母就必須堅決對孩子說“不”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只是口頭上的“不”對他們沒有很大的約束力,他們常常會嘗試挑戰父母的權威,懷著僥幸心理。當你告訴他“不”的時候,他心里想著的并不是“我不可以這樣做”,而是“或者我可以試試去做”。因此父母說“不”時的態度非常重要,堅定的態度可以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對他們具有更大的約束力。
給父母的建議
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一個應引起社會重視的問題,那就是父母應該學會對孩子說“不”。
★ 對孩子物質方面的不合理要求應該說“不”。
★ 應該拒絕過多地給孩子提供幫助。
孩子哭鬧不要“姑息縱容”
“劉凱江,吃飯了。”“今天吃什么?”“牛排、蔬菜沙拉。”“媽媽,我要出去吃比薩餅。”劉凱江大叫。“為什么?”“我不喜歡吃你做的牛排。我現在就要去,走啊,快點。”“不行,凱江,我太累了。明天再去吧。”“現在就去!”孩子跺起腳來。“凱江,我今天干的事太多了。我剛打掃了房間,又做了飯,實在太累了。以后有機會媽媽再帶你去吃比薩餅不行嗎?”“我現在就要去,現在!”媽媽繼續請求劉凱江,劉凱江根本不聽,接著又哭又叫又喊。
最終媽媽屈服了,帶他去吃比薩餅。
劉凱江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沒有爸爸的劉凱江在母親眼里是很可憐的,為了補償這個沒有爸爸疼愛的孩子,媽媽總是兒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劉凱江感覺到了這點,就總是不停地向媽媽要這要那,甚至有些無理的要求媽媽也總是一味滿足,這使劉凱江感到有求必應的樂趣。如果媽媽對劉凱江的一些無理要求給予拒絕,劉凱江就會大發脾氣。
似乎父母的“克星”就是孩子,不論孩子是怎樣的無理取鬧,父母也明明知道孩子那樣任性的心理與想法是不對的。但是面對孩子的苦惱,最后往往是父母舉手“投降”!如此一來,孩子的心里就會產生了一個錯誤的想法——如果不答應我的要求,哭鬧個不停的話,父母就會答應我。當然了,也不是每位父母都這樣,可是,如果面對自己的孩子在那兒可憐兮兮地哭個不停,難道真的會狠心拒絕他嗎?
由此很多孩子在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總會哭鬧不休,有經驗的媽媽一般都不會因為這樣就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耐心勸阻。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大哭大鬧,總是不忍心說“不”,一次又一次地遷就孩子,孩子一哭,就無條件地滿足他的任何要求。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越鬧越兇,孩子也會認為只要自己發脾氣或哭鬧,就會如愿以償,由此養成難以糾正的任性和不講理的壞習慣。所以父母要堅定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讓孩子在獨立中成長,這樣才是健康的成長道路。
或許滿足了孩子的無理要求以后,孩子會感到心滿意足,父母也會獲得暫時的輕松,但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在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之后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父母的“姑息縱容”,不僅會助長孩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而且也會使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人。所以,媽媽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樣也能讓孩子多受點兒挫折教育,以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
給父母的建議
拒絕孩子無理要求“三十六計”:
★ 調虎離山
爸爸應和顏悅色,找個借口,立即帶孩子出門,使孩子暫時脫離情緒對抗的情境,也避免爺爺奶奶的“保護傘”過度的呵護。
★ 聲東擊西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其物質需求。可以說:“你看,為了保護環境,街上賣羊肉串的都沒有了。你看,那個人那么胖,走路都喘,咱們吃多了羊肉串,也變得那么胖,多難看……”
★ 暗渡陳倉
媽媽也可告訴孩子,自己學會了做羊肉串,可在家里自己做炸羊肉串,既衛生又好吃。家中其他成員都應持同樣觀點,充當不同的角色,以緩解沖突。
★ 以逸待勞
讓孩子盡情發泄,但父母不對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應,以冷漠說明自己的反對,沉默是金,巋然不動,家人照樣都吃飯;孩子自己鬧得沒勁了,再給他一個臺階下:“你餓了吧,快吃飯,吃完要看精彩的動畫片了!”父母們就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以淡化沖突。
學會對孩子的過分要求說“不”
琳琳的家庭條件很好,父母也很疼愛她,因此她擁有很多玩具。父母認為孩子多玩玩具對智力的開發是很有好處的,因此,當琳琳說要某一樣玩具的時候父母總是盡量地滿足她。嘗試玩各種不同類型的玩具對孩子來說當然并不是一件壞事情,然而當玩具太多的時候,琳琳常常是一件還沒有真正地學會玩就已經產生了厭倦感。這時她就會把舊玩具丟到一邊,要求父母給她買新的玩具。
開始父母以為她是真的對新型的玩具感興趣,但是不久以后父母發現,她只是單純地對“新”玩具感興趣而已。她喜歡新的東西,因為新的東西看起來顏色鮮艷而漂亮。因此哪怕是重復的,她已經擁有的玩具,琳琳也會一再地要求父母給她買。
父母很快發現不可以再助長女兒的壞習慣,他們擔心這樣下去總有一天她會變成一個索求無度的人。于是在一次逛街的時候,當琳琳再次要求買一個她玩具小汽車的時候,父親拒絕了琳琳的要求。
琳琳開始不大相信,因為她的要求從來沒有被拒絕過。然而當爸爸認真地對她說不行的時候,她從爸爸的語氣和表情里發現了爸爸的堅決態度。她再望向媽媽,當她發現媽媽也是和爸爸同樣態度以后,她雖然很不高興地在玩具柜臺前鬧了一陣,但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她想要的那個玩具汽車,乖乖著父母離開了。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絕對不能滿足,遷就和順從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實際上是助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無限膨脹,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對父母的感激,認為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并非什么都可以為所欲為的,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個不曾被拒絕過的孩子長大后是經不住挫折考驗的,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應施予理智的愛,學會對孩子說“不”。
孩子成長變化得很快,假如只是一味順從孩子,孩子以為父母會滿足他的所有要求,認為父母可能有些怕他,所以想怎樣就怎樣,有時甚至會根本無視父母的存在。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自私、無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與他人合作。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人們時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恐怕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這種可怕的禮物可以這樣來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給他吃一劑足量的你個人的幸福,這樣他就可以被毒死。”這句話或許會傷害到那些父母的愛,但它的確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慣子如殺子”的深刻內涵。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會經常提出一些要求,這些要求中有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父母生硬粗暴地拒絕,則會引得他大哭大鬧。
給父母的建議
如何應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下面介紹幾點供父母們參考:
★ 言出必踐,樹立威信
父母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對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自己情緒好或者事情小而遷就孩子。
★ 真摯關愛,以理服人
在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兼顧兩點:其一,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不能這么做;其二,讓孩子感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意。
★ 堅決地進行冷處理
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旦被拒絕,往往會以哭鬧要挾,這時建議父母要冷處理。先簡單說清楚你拒絕他的理由,然后做自己的事情,對他的哭鬧行為不予理睬,但是父母一定要留意孩子的安全。孩子的哭聲確實讓人心煩意亂,但父母此時應竭力控制自己不去哄勸他們,這樣,孩子會從父母堅決的態度中了解到,哭鬧是沒有用的。反之,如果一哭鬧你就妥協,那就等于在助長他提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
★ 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
對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應該明確地拒絕。所謂“明確”是指把拒絕的理由告訴他。有些父母拒絕孩子時不告訴他真正的理由,而編造一些借口來騙孩子。這是不對的。
★ 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
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旦表示拒絕,就不要再回頭表示答應,就要堅持到底。
對孩子的過分依賴說“不”
很多父母溺愛孩子,孩子已經很大了,還不停地喚孩子為“寶貝”。這樣的溺愛不但可能會讓他不懂得珍惜你的愛,不尊重你,還會事事依賴你。只要你稍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會沒完沒了地埋怨你,一點都不考慮他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負什么責任。父母如果能在平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便能更好地成長。
有些父母特別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怕孩子營養不足,一味地給孩子買補品;刮點風或下點雨就不讓孩子出門;怕孩子打翻碗、弄臟衣服,把飯勺搶過去喂他;幫孩子穿衣服、洗臉、洗腳……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懶惰,并產生很嚴重的依賴性。時間長了,就會不愿動手做事,思維不活躍,遇事沒主見,不懂得進取。
還有些父母,怕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就讓孩子待在家中。這樣只會讓孩子適應外界的能力很差。比如,孩子都六七歲了,還形影不離地跟著父母,不愿意自己去上學。回家后就纏著父母和他玩,甚至還讓父母抱,否則就會大哭大鬧,特別不高興。這樣只會讓孩子養成過度依賴的壞習慣,孩子長大后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會很低,終會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淘汰。
強強的媽媽特別溺愛強強,什么事情都為強強做好,有些事情強強完全可以獨立完成,但媽媽也從不讓他做,起床、穿衣、吃飯,都由媽媽協助完成。媽媽每天早上送他去學校,但強強每天一進教室就開始流眼淚,不停地說:
“媽媽早點來接我,早點來接我。”走出教室媽媽還能聽見他的聲音:
“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媽媽認為兒子的依賴是對自己愛的體現,為此還暗自高興。
有一次,學校舉行歌唱比賽,有兩首歌讓學生選擇,強強自己拿不定主意,就過來問媽媽。媽媽覺得應該讓強強自己選,強強卻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一點主見都沒有。媽媽這時才明白,自己對孩子過分周到的照顧造成了孩子的依賴心理。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不一口一口地喂飯,自己就不肯吃飯;沒有父母或爺爺奶奶陪著、拍著睡覺,就鬧著不肯睡覺;就連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求家里大人陪著。年齡大些后,讓父母幫自己疊被子,從來不知道吃過飯要洗碗,甚至連刷牙,都要父母幫著把牙膏擠好后才動手刷……
過分依賴父母,只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遇到一點困難就全丟給父母替他們解決。還會變得特別任性,在日常生活中時好時壞,反復無常。父母發現孩子過分依賴時,就要采取行動對孩子進行教育,但一定要耐心教導孩子做事情。父母可從簡單的事教起,一點一點地教。
給父母的建議
★ 減少對孩子的溺愛:記住!只有讓孩子獨自度過困難和挫折,他才能學會獨立。
★ 讓孩子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如猜謎、畫畫、唱歌、運動、游戲等。
★ 給孩子自由生活的空間:父母要多給孩子自由生活的空間,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父母可利用這一點,鼓勵孩子做好這些事情。
★ 信任孩子,給他獨立思考的空間:在西方國家,父母和孩子一起走的時候,孩子跌倒了,父母卻一點不在意,不會過去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起來。而在中國,有時候孩子跌倒了,如果孩子委屈得哇哇大哭,父母就會竭盡全力去哄,有些父母還互相埋怨對方沒有照顧好孩子,孩子也會覺得爸爸媽媽沒照顧好自己。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孩子,請“不”要這樣說
李慧在客廳里一邊織毛衣,一邊聽音樂。而她的兒子王陽此刻正在他自己的臥室里打游戲。
不一會兒,王陽的房間里發出“砰砰”的響聲。李慧有些納悶了,王陽在砸東西嗎?她再仔細一聽,嚇了一大跳,原來是王陽在用力敲鍵盤,他一邊“敲打”還一邊罵罵唧唧:“去你的”“他媽的”“王八蛋”,聽著一向乖巧的兒子用帶著稚氣的聲音說出這樣的語言時,李慧都快氣炸了。
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不文明的語言習慣呢?其實,孩子之所以會說臟話、粗話,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1.學著說粗話
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別人罵,我也跟著罵,是孩子學罵人的一種普遍心理。作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誰學的,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孩子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臟話,他雖然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卻跟著學了。
而許多父母剛開始的時候,往往覺得很好玩,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孩子也因此覺得新鮮好玩,以為是用來取悅他人或表現自己。這樣的行為強化了孩子說臟話的習慣。
(2)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響,也學會了說粗話。這樣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嚴于律己,從頭做起,為孩子營造文明、禮貌的語言環境;其次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教會孩子學用禮貌用語。如果父母偶爾又犯,就應該坦誠地跟孩子檢討:“剛才是由于不高興,說出了那句話,那是不對的,你不要學,今后我們誰都不說這種話了。”
(3)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粗話也是如此。
2.被迫罵人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小伙伴之間發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孩子講臟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需要掌握兒童的心理和特點,要有耐心,要講究方法,簡單粗暴、過分嚴厲不能解決問題,放任自流也不能達到目的。
給父母的建議
具體地說,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 端正教育態度
很多父母一聽到孩子講臟話,就暴跳如雷、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有的父母甚至袒護自己的孩子。這兩種教育方法顯然都是不可取的。作為父母應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教孩子用謙讓的態度來解決小伙伴之間的糾紛,并明確表態。孩子怕失去父母的愛,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會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 父母應該凈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父母應該在家中做好表率,帶頭說文明語言,并且要慎重選擇影視節目,引導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戲。如發現孩子和小伙伴說粗話時,應及時指出并給予糾正。
★ 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讓其明辨是非,告訴他們,罵人、說粗話是不文雅的行為。當孩子說臟話、粗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采用暫時的冷漠,不理睬他,以不高興的臉色、嚴厲的語調等來對。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減少他的不良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
★ 采取恰當的態度和措施
如果孩子經常津津樂道重復一些臟話,父母就應嚴肅地告訴孩子這句話不文明、不好聽,爸爸、媽媽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聽,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歡的、尊敬的他人以及小英雄們是怎樣說話的。利用榜樣的力量,可使孩子產生說粗話不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