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應該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注視著,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有什么樣的行為舉止要比說什么樣的話更有力量。做孩子的好榜樣吧!因為身教永遠勝于言傳。

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甘地的母親不愛說話,但她懂得用行動教育孩子。每到節日,她就帶著小甘地到寺院去,寺院外面擠滿了貧窮的人,他們在等待富裕人家的布施。

母親把錢遞給小甘地,再由他送到那些等待布施的人手中。甘地接過錢,不解地問:“媽媽,為什么我們要把錢給他們呢?”

“孩子,救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

“媽媽,可以用這些錢給我買玩具嗎?”

“幫助別人是件大事,買玩具是小事,你愿意做大事還是小事呢?”

“當然是大事了。”小甘地很聽話地把手中的錢送給了那些貧窮的人。當接受布施的人向甘地道謝時,小甘地內心充滿了喜悅。母親看到小甘地很高興,又擔心他會因此而自我陶醉,就對他說:“孩子,當別人感謝你時,你千萬不要居功自滿,不能因為自己做了好事而驕傲。”

“為什么呢?”小甘地依然沉浸在快樂之中。

“因為幫助窮人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只不過是把從別人那里獲得的東西還給別人而已,這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在母親以身作則的教導下,甘地學會了平和、謙遜,這些對他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身為父母,有一種與孩子溝通的好方法,不是整天嘮叨著告訴他應該怎樣做,也不是給他講一些大道理。而是直接用行動與孩子溝通,這是最直接而且也是有效的方法。因為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監視”下,身為父母,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能騙過孩子的眼睛,要求孩子做到時自己首先要做到。

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之中發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所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父母時時、事事、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其一言一行就會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和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父母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動權。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效仿的榜樣,父母的示范作用應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是把自己的父母作為認同的對象。可見,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這個神圣而重要的角色,怎么對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給父母的建議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始終如一地嚴于律己,就會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因為父母本身的言行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會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可見,父母堅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有一對夫妻經常抱怨他家的孩子“貪玩”“淘氣”“不好好學習”。有一次,因為兒子兩門功課考試不及格,夫妻就共同“收拾”孩子,打得孩子哇哇大哭。鄰居實在忍不住了,就過去批評他們:“你們整天讓孩子好好學習,你們好好學習了嗎?你倆召集一群人打麻將,卻讓孩子做作業,他能做得下去嗎?”盡管鄰居不顧顏面地批評,但夫妻倆一聲沒吭。從那以后,鄰居再也沒有聽到他們打罵孩子了,他們家里的麻將聲也消失了。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孩子成長來講,這一點尤其重要。每當父母抱怨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其實應該先反問自己:讓孩子好好學習,我好好學習了嗎?讓孩子天天向上,我天天向上了嗎?讓孩子刻苦用功,我刻苦用功了嗎?讓孩子排前幾名,我上學的時候排前幾名了嗎?讓孩子必須有出息,我有出息了嗎?讓孩子遵紀守法,我遵紀守法了嗎?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或者去做,那么,這樣的教育能成功嗎?

正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觸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身為教師,則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給父母的建議

父母給孩子做榜樣,一般要把握下面兩個原則:

★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榜樣”作為一種具體的形象,具有強烈的暗示和感染力。父母不僅是一種權威,而且是孩子言行舉止標準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現在很多情況下會成為孩子的參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不一比放任自流對孩子影響更壞。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即要求孩子要具備良好的品質和習慣,父母都應首先具備。

★ 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以此來規范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空洞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并對父母產生崇敬,并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

引導孩子明白應該努力的方向

說到彬彬,在小區里的居民沒有不夸他的。他到底特別在哪里呢?很簡單,講話時有禮貌,平時愛幫助人。住在三樓的王奶奶夸他說:“昨天我的腿疼得沒辦法走路,更不用說是下樓了!但家里的垃圾還是要倒,沒辦法只能硬撐著,沒想到出門時正好碰到了彬彬。這孩子真的好乖,看到我走路不方便,就說要幫我丟,然后把垃圾袋拿去樓下丟。”

其實彬彬之所以如此貼心,完全得益于其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小區里,彬彬的父母是大家公認的“模范居民”。他們不僅熱心于小區的公益活動,還不時地幫助其他居民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彬彬的父母自然是十分注意。在彬彬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刻意地找出一些簡單的事情讓彬彬去幫忙,比如洗菜、丟垃圾等,經由這種方式,彬彬逐漸養成了幫助別人的習慣。拜訪長輩或是朋友時,彬彬的父母也會表現得十分禮貌,為彬彬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給彬彬傳達了積極正面的示范。

習慣決定命運,擁有一些好的習慣,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因為細節和習慣而使人獲得成功的例子。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比較高的人生起跑線,但是這個起跑線究竟在什么地方,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

有的人認為是優越的物質條件,有的人認為是天分,有的人認為是一個和諧的生長環境……但無論有多少種說法,始終不存在一個統一被大家都認可的答案。于是,各人都在按照自己肯定或欠肯定的想法對孩子的人生起跑線進行規劃。

其實,雖然孩子成長的客觀情況不一樣,但是在每個孩子的生命歷程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某種習慣自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應該如何指導才能讓孩子聽從教導?如果只是紙上談兵的話,那對孩子形成的教導力是有限的。有一句話叫“事實勝于雄辯”,這句話不僅適用于人在談論道理上,也同樣適用于對孩子的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自覺地做出一些表率,并對自己的行為向孩子做出解釋說明,孩子就會在這種言傳身教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一些道理,遵守一些規則,更聽你的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這位老師不能以身作則的話,那么孩子的成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于這樣貼身全方位的教導老師來說,沒有什么是比親力親為更重要的了。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是多方位的,身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表情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媽媽見到每個人的時候都是微笑著的,并且都還要問好呢!”

“誰家有了困難,爸爸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忙的,大家都很喜歡他,我以后也一定要成為一個像爸爸那樣受歡迎的人。”

“媽媽在每次出門前都要確定一下門是否是關好了的。”

在談論一些父母的習慣時,幾個小朋友之間出現了以上的對話。由此可知,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所產生的作用已經深深地滲入了孩子的生活當中。在生活習慣的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漸漸地模仿著父母的行為,形成了一些習慣。

我們不難發現,細心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比較細膩的,嚴厲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要么叛逆、要么內向,樂觀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更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父母擁有著怎么樣的性格和習慣,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孩子,讓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熟悉的特征。

所以,就沖著這份潛移默化的優勢,父母自身只有更完善,給孩子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榜樣,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也會對你有更多的尊重,更能聽從你的教導。

“寶貝,你怎么不喜歡刷牙啊?不刷牙會有蛀牙哦!”一個母親見到孩子又不刷牙就想睡覺的時候責問孩子。

“才不會呢,爸爸還不是經常不刷牙,他也沒蛀牙啊!”孩子的回答讓做母親的很無語。

這樣的例子在你身邊發生的概率也不小吧?當孩子以你們為準則的時候,你們發生了變化,孩子的準則也會在同時發生變化。所以,作為父母,雖然沒有人刻意對你們進行監督,自己也應該自覺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必須明白一點,對于孩子來說,你才是最重要的,你在孩子生命中的分量是其他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取代的。

給父母的建議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你抱怨孩子吃飯前不洗手、睡覺前不刷牙等壞習慣的時候,不妨想一下,你自己是否做到了。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你生活中各個方面的情況。當孩子身上表現出某種你比較反感的行為時,請不要忽略,因為這也是對你行為的一種預警。

★ 規范自己的言行

我們知道,孩子擁有著高度的模仿天賦,所以身為父母必須做到的是:規范自己的言行。當你的言行規范了,在孩子天性自然地對你進行模仿的時候,那些好的表達方式和活動方式就在不知不覺之間滲入了孩子的意識,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事前承諾不如事后驚喜

14歲的小涵,期中考試成績大幅提高。媽媽很高興,便說要給女兒獎勵。小涵很高興,提出要和同學一起報網球班。媽媽一口答應,還陪著她把網球拍、網球等裝備全部準備好。小涵也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自己的好朋友,兩人相約一起去學。

不料第三天早上要交報名費的時候,媽媽卻突然反悔了,說:“我那天沒想周到。”說什么也不讓她報名了。小涵失望之余,只能先給同學打電話,沒想到,對方一聽很生氣:“我們不是都說好了嗎?你怎么能說話不算數?”隨后便掛了電話。小涵難過得掉下了眼淚。

“為什么不給我報班,是因為貴嗎?”“當然不是,我連球拍都給你買好了。”“那是為什么?”

媽媽很耐心地說:“你白天要上補習班,晚上又要去趕網球班,媽媽怕你太累了。”

小涵知道媽媽的話有道理,可她還是不能原諒媽媽。

“如果是這個原因,一開始就不要答應我,既然答應了,就不能反悔。為什么大人說話孩子一定要聽,可大人就能說話不算數呢?”小涵說,她以后再也不相信媽媽了,然后憤怒地剪斷了網球線。媽媽沒想到,自己隨便的一句承諾,讓女兒失去了朋友,更讓自己喪失了孩子的信任。

劉慧是一位10歲男孩的母親,對于如何獎勵孩子,她很有一套:“對孩子許諾,如果不是有非常大的把握,我絕對不做,不然,到時候被動的就是我自己。”

因為兒子很調皮,學習成績并不突出。一次,兒子考到全班第5名,比上學期足足有了10名的進步。劉慧起先不動聲色,兒子也沒提出想要獎勵。可幾天之后,劉慧很平靜地對兒子說:“媽媽請好假啦,下個星期帶你出去旅游!”

兒子高興地蹦了起來:“真的嗎?”

“是呀,你考試考得那么捧,媽媽當然要好好獎勵你啦。”

“可你怎么現在才獎勵啊?”

“因為媽媽要給你一個驚喜呀。”劉慧應對得非常巧妙,兒子對這個答案也非常滿意,高興地歡呼:

“媽媽太棒了。我下次要考得更好!”

劉慧知道,這一次,兒子對她的表現很滿意。

“其實,我本來就有這個打算,如果兒子考得好,就帶他出去旅游。可是,一是我的請假時間還沒有確定,二是也沒想好到底去哪里玩。等到一切安排妥當,我才向兒子宣布這個消息,既給了他驚喜,自己也把握十足。”

“因為事先沒有對孩子承諾過什么,要不要獎,獎勵什么,這些主動權全部掌握在我自己手里。”談及自己的經驗,劉慧顯得很得意。

從小到大,縈繞在耳邊的承諾太多了:只要這次考試成績有進步,爸爸就給你買手提電腦;只要這次考試能在全班排上前五名,媽媽就答應讓你去夏令營……諸如此類的承諾,都是父母在考試前給孩子。而當假期真正來臨,孩子的確做到了,需要父母兌現承諾的時候,不少父母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履行承諾。孩子因此對父母失去了信任感。

結合上面兩則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承諾往往會讓自己陷于被動,驚喜卻能給孩子更大的鼓勵。聰明的父母從不輕易承諾,孩子真的做得很出色,立即給一個大大的驚喜。心理咨詢師也認為,父母千萬不要向孩子輕易許下承諾,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

給父母的建議

★ 承諾是金,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教育孩子。如果你認為孩子年齡小就可以馬馬虎虎地對付,那你就錯了,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里,而且他會隨時翻出來照著做。

★ 長期守信得來的信任,很可能只因為一次失信就消失殆盡。所以愛惜信用的人一定要謹慎行事,千萬不可走錯一步。

★ 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所以,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做到。

不要輕易對孩子承諾

“聰聰啊,明天學校演講比賽,你要好好加油!爭取拿個第一名,媽媽就帶你去香港玩!”媽媽說得很帶勁,可是聰聰像是沒有聽見一樣,繼續翻看他的漫畫書。

“聽見媽媽跟你說話了嗎?這孩子,一點兒禮貌也沒有呢!”爸爸瞪了聰聰一眼。

“算了吧,兒子生我的氣呢!上次我說得第一名就去香港,結果因為公司臨時派我出差沒去成嘛!唉,聰聰啊,媽媽不是故意的……”媽媽走過去,半是安慰,半是道歉地想摸摸他的頭。

聰聰把頭一偏,一下子就躲開了。他瞟了媽媽一眼,說:“上次比賽之后,所有的同學、朋友都知道我要去香港了,最后卻沒有去成,我知道媽媽是出差,知道媽媽不是故意的。但是,您出差回來了也不補上,這會兒又說拿第一才能去。現在,我不稀罕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對孩子許下各種各樣的諾言:“爸爸一會兒就來接你!”“明天帶你去看熊貓!”“聽話,爸爸就給你買個玩具汽車!”……可是到了最后,父母卻沒有履行自己對孩子的承諾。

開始時,孩子對父母的諾言非常相信,如果一次次兌現不了承諾,孩子就會感覺受到了父母的欺騙。最后,不管父母再說什么,孩子都會置若罔聞,或者干脆說:“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你說話不算數,你說謊!”

一天,冰冰向同伴炫耀:“爸爸說,今天他給我買輛小賽車!”第二天,同伴忙問他:“哎,你爸爸給你買賽車了嗎?”冰冰覺得很不好意思,覺得很沒面子,就低頭很小聲地說:“沒有。”同伴不假思索地說:“和我爸一樣,大騙子!”

對孩子來說,父母兌現給他的承諾是愛和關懷,不信守承諾,就是不愛他。所以,父母只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就必須兌現,不講信譽的父母很難有權威,會失去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人無信不立。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說話算數,也就是父母承諾給孩子的事情自己必須把它辦好,要把說話算數當成內心深處強烈的責任。

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簽“空頭支票”。如果答應孩子周末帶他去動物園,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就要說到做到,還是應該帶孩子去;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并爭取盡快帶孩子去。而且,注意應該盡量避免這種失約情況的發生,這樣才能取信于孩子。

有時候,父母為了誘導孩子做某事,就會輕易許諾孩子某些條件,但事后卻沒能兌現。這時,孩子就受到父母不守信行為的暗示,就會跟著模仿,這樣也不利于培養孩子的誠信品質。父母只有言行一致,才會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愿意與父母溝通。

給父母的建議

對孩子承諾后,父母最好能把承諾記在記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時兌現。不管對孩子許下什么諾言,都要盡可能去實現,如果不能實現,必須要向孩子說明情況,鄭重道歉,并與孩子商量彌補的措施,千萬不能敷衍。這樣,孩子才會相信父母,也會愿意與父母溝通。

別逼孩子成“龍”成“鳳”

京京今年6歲,學鋼琴已經有2年多。京京的媽媽也一直在辛苦地陪伴,可就在最近即將考級的時候,女兒卻說什么也不愿意去學了。事實上,京京活潑好動,在琴凳上不太坐得住。辛苦了這么久,媽媽覺得可惜,但詢問了一些專家,媽媽總算是想通了。她說:“孩子的童年生活的確太寶貴了,逼她學她不喜歡的東西,費力不討好,還不如讓她多開心地玩玩,一切順其自然吧!”

有很多父母都信奉“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他們認為只要把孩子的目標定高一些,孩子即使達不到父母所要求的高度,也可以達到一個離目標不太遠的程度。于是他們給孩子制定了一些很高的學習目標,如一開始就將目標定在了哈佛、清華、北大等名校,認為這樣孩子即使上不了北大,也一定可以考個重點大學。

其實這種過高的目標只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時還會使他們喪失信心。因為目標定得過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必然會導致孩子不斷面臨失敗和打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自己喪失信心。

父母應該結合孩子的自身能力來確定目標,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在強硬的情況下被動地學習。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只有當孩子有了自我求知欲時,他才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給父母的建議

既然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非父母的“精心安排”,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順利地將孩子引導出來,發揮他們自身最大的潛能呢?

★ 通過旁敲側擊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孩子對一門課程感興趣,那么他就會更加刻苦地學習,并且激發創造性思維。當孩子出現了這類想法的時候,父母可以再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獎賞或者給予孩子更好的鼓勵,和孩子一起來發掘學習中的樂趣。

★ 幫孩子找到學習的黃金時間段:為了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千萬不能逼迫孩子學習,而應該尊重孩子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黃金時間段。這樣孩子不但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欲望。

★ 用目標激發孩子的學習:給孩子制訂切實可行的短期計劃,讓孩子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制定目標時,父母應該注意,規定孩子實現這個目標的期限不能太長,否則孩子不能堅持下來;目標設得不能過高,如果嚴重超出孩子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壓力。

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宣泄

很多時候,大人和孩子是相同的。大人的情緒也會表現出來,只是大人比小孩子有較強的控制能力。當孩子發生情緒波動的時候,我們應該進行安撫,并對孩子進行疏導。比如用溫柔的語氣問他想要什么。然后通過和孩子的交流,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大人有壓力的時候都想找一個地方宣泄一下,來釋放內心不滿的情緒。而孩子往往也需要這么一個空間來進行自我調節。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定的情緒,比如:恐懼、悲哀、喜悅、憤怒。與大人不同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比較弱,因此當他們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而且在身邊沒有大人指引的情況下,孩子自發的宣泄情緒往往是不當的。比如有的小孩會選擇哭鬧,有的小孩會傷害自己,甚至攻擊他人。

樂樂得了很嚴重的感冒,媽媽在帶她看病的路上經過一家甜品店,這個時候樂樂哭鬧著讓媽媽給他買冰激凌。

媽媽因為擔心樂樂感冒加重而沒有給樂樂買。樂樂生氣地揮著小拳頭打媽媽,邊打還邊喊:“打死你,打死你。”

樂樂的這種宣泄方法就是不良宣泄。除了攻擊他人外,哭鬧和自我傷害也是不良宣泄的一種表現。作為父母,要始終以關懷和慈愛來面對孩子的不良發泄,并保持冷靜、理智的頭腦,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

給父母的建議

★ 忌粗暴壓制:性格比較暴躁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發泄情緒的時候,也會忍不住暴跳如雷。然后采用粗暴的方法將孩子制服,遏制孩子的發泄。

★ 給予擁抱安慰:首先將自己的情緒控制好。然后輕輕地擁抱他,耐心地詢問孩子到底想要什么,試圖引導出他的不滿和看法,然后慢慢地疏導他的情緒,使孩子能夠接受你,從你的身上獲取安全感。切記不可用大聲訓斥或驚慌失措來刺激孩子,以免激化他的情緒。

★ 對癥下藥:孩子情緒的產生往往是有原因的,孩子的世界比較簡單,引起不良宣泄的原因也不外乎那么幾種。要關心孩子,試圖了解原因。有針對性地調控孩子的心態,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耐心地傾聽孩子說什么,然后根據情況進行勸說、教育。

★ 合理宣泄:如果當你想盡一切辦法之后,孩子的情緒還是過于激動。那么,就找一個安全的宣泄方式,讓他盡情宣泄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台北县| 建阳市| 昭平县| 合肥市| 本溪| 蒙山县| 唐海县| 佛冈县| 三原县| 烟台市| 台南县| 武平县| 吉首市| 玉树县| 清水河县| 淄博市| 茂名市| 涪陵区| 梁河县| 新营市| 乌鲁木齐县| 宜昌市| 怀化市| 英德市| 万盛区| 获嘉县| 泗洪县| 万盛区| 莒南县| 丰城市| 神木县| 南丹县| 新建县| 怀安县| 麦盖提县| 扶风县| 武功县| 淮安市| 阆中市|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