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孩子犯錯不可怕,不當批評才可怕
- 別讓不懂溝通害了孩子
- 吳愛童
- 9351字
- 2019-01-29 10:37:23
孩子犯錯了,父母有責任批評和管教,但怎樣的批評才能既有作用,又不傷害孩子呢?心理專家告訴我們:在批評和尊重之間,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選擇適合的批評方式,會幫助父母找到平衡。
別讓冷暴力傷了孩子的心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一點一滴的栽培。父母應該明白,教育也要有適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當,“冷處理”就容易發(fā)展為“冷暴力”。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要跟他講道理,可以適當“冷處理”,切忌用“冷暴力”應對。
很多父母都明白,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做法就是對孩子使用暴力。可是,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家庭“冷暴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泛濫了。
孩子犯了錯,父母沒有揮舞手中的棍棒,也沒有任何過度的責罵,但是冰冷的表情、過度的恐嚇、無情的挖苦像一把把鋒利的匕首,深深刺痛孩子脆弱的心靈。孩子的自卑、恐懼、羞怯等心理就會這樣悄然發(fā)芽了。
誠誠的母親覺得,8歲的男孩子應該學會獨立,不能總是依賴大人,免得將來長大了,自理能力很差,于是拒絕給誠誠擁抱與撫慰。
誠誠的學習成績很不錯,學習主動性高,母親很少督促他。除了吃飯的時候和誠誠聊幾句,其他時間很少和誠誠坐下來聊聊天。有時候,媽媽對誠誠愛搭不理,時間一長,誠誠產生了被母親拋棄的感覺,經常做噩夢,情緒不穩(wěn)定,不愿和人說話。母親每次看完誠誠的成績單后也從來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好像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誠誠不知道母親對自己的成績是否滿意,心里胡亂猜測,由此變得煩躁不安。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深知打罵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于是對孩子采取“冷暴力”的教育方式。當然,他們自己對此卻渾然不知。其實,“冷暴力”雖然沒有像打罵孩子那樣傷害到孩子的身體。但是如果父母表現出來過多的冷淡、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則會造成孩子精神和心理上莫大的傷害。
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通常都有如下表現:其一,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視孩子的存在。其二,父母批評過度,甚至是全盤否定,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唯唯諾諾不自信。其三,有的父母總是威脅、恐嚇孩子。
受到“冷暴力”的傷害后,孩子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歧視和白眼讓孩子們消極自卑,自暴自棄。由于心理壓力過重,患憂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等各種心理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產生暴力傾向,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這些“冷暴力”的現象通常都是親子之間缺乏溝通的一種表現,大多數父母對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如果父母多試著去了解他們、多和他們溝通,效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給父母的建議
★ 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關系和諧,且家庭氛圍輕松悠閑,那么就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孩子感受到父母彼此之間的恩愛和體諒,慢慢地自己也會學著理解他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話可以自由表達。即便有時候父母不大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孩子卻能夠反過來理解父母。
★ 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溝通:防范“冷暴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和孩子溝通,即使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也要多鼓勵、少指責孩子,多以“你做得很不錯”“挺好的”之類的語言激勵孩子。另外,父母要用關愛的語言感化孩子的心靈,關注和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一起出去參加親子活動等。
★ 學會自我反省:父母應該多從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尋找問題,找出自我不足的地方,并且要懂得,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門科學,需要的是系統(tǒng)的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自我素質,才能用對方法。
★ 向孩子道歉:比如說:“對不起,是爸爸媽媽太沖動了,沒顧及你的感受,請你原諒。也許爸爸媽媽對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樣,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嗎?”
孩子犯錯,要杜絕打罵
柳好的父母是一位暴脾氣的父母,每當柳好做錯事時,父母對她非打即罵,柳好在作文里稱自己的父母是“歷史上的暴君”。有一次班里為災區(qū)捐款,柳好從父母的錢包中拿了5元錢,并給父母留了小紙條。可是父母沒看到小紙條,柳好放學回家后首先就飽嘗了父母的“唾沫大餐”。柳好覺得父母太不理解自己,心里委屈極了,當天晚上就離家出走了。
父母應當明白打罵孩子所產生的惡果,但是打罵行為依然存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父母對孩子期望值的提升與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一些打罵孩子的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殊不知,打罵孩子會造成許多不良后果。這些后果包括:
1.產生報復心理。青少年法律專家認為,家庭暴力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chuàng)傷。調查顯示:遭父母打罵的孩子,有9.2%的人產生過輕生念頭,18.1%的人想離家出走,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還有6%的孩子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這說明,孩子在遭遇家庭暴力時,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甚至想采取極端手段來報復施暴者。同時,孩子對暴力傷害的恐懼也高于其他傷害,選擇“害怕遭別人打罵”的比例高達41.2%。
2.產生暴力循環(huán)。犯罪心理學家指出:在暴力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父母打孩子,實際上起到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暴力循環(huán)”。而且,遭打罵的孩子還極易產生其他不良的性格特征。
3.出現懦弱性格。假若孩子經常挨打,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畏懼心理,不敢貿然接近。所以,無論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對或者錯,他都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通常容易造成自卑、懦弱的性格。這樣的孩子會唯命是從,精神極度壓抑,學習也會趨于被動。
4.行為孤獨自閉。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常常會感到孤獨無援。特別是父母當眾暴打孩子,更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遭受傷害,對自己的能力往往會產生懷疑,會自我感覺“低人一等”,顯得較為壓抑、沉默,認為老師與小朋友都鄙視自己,從而產生羞愧心理。這樣的孩子,一般不愿意與父母或者老師交流,不愿意與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表現出孤僻內向。
上述情況如果出現在孩子身上,父母一定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這些狀況都不會發(fā)生的。
給父母的建議
★ 多和孩子交流
抽出盡量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靠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
★ 凡事要多和孩子講道理
父母要多和孩子講道理,不打不罵也能教育出懂事的好孩子。父母要在實際生活中多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具有同理心,他就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事實證明,這樣也更容易讓孩子自發(fā)地接受父母的意見,教育效果更理想。
★ 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
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當做家庭中的一個平等成員,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事觀。
★ 對孩子有個全面了解。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明白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這樣教育犯錯的孩子才聽話
假設你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媽媽帶你到小區(qū)花園玩。你與一個玩伴鬧別扭,因為他推了你一把,或者嘲弄你,于是你把玩具扔到他身上。這時候,媽媽剛好看見你的舉動,她對你的不良行為有兩種不同反應。
媽媽的第一種反應是,她很生氣,小玩伴的父母可能也在旁邊,媽媽為了懲罰你,打了你一下,罵道:“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粗魯呢!”
你的想法是什么?可能是:“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就打我,她不看看那個混蛋是怎么對我的,我恨媽媽!”或者是:“可能我真的很壞,壞到應該被打罵,媽媽不會愛我了。”
媽媽的第二種反應是對你說:“你很生小玩伴的氣,所以你用玩具扔他,這是粗魯的舉動,而且不能解決問題。你可以禮貌地告訴小玩伴你為什么不高興,你能做到的!”
這時,你可能想:“媽媽理解我生氣的心情。她不讓我報復他,但是她覺得我可以告訴他我的感受。或許我應該這么做。”
這是兩種很不一樣的內心活動。媽媽的第一種反應使孩子相信他做錯了事情,所以要被暴力懲罰。第二種反應則教他如何處理矛盾和分歧,堅定但不使用暴力。
和體罰同樣罪惡的是語言暴力,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不能罵他“蠢材”“壞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你限制或者批評他并不代表你不愛他,你是針對他的不當動機及行為,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孩子才會知道如何改變自己,不至于誤解父母是針對他發(fā)怒,導致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我們傷透了腦筋。大部分父母知道,對孩子不能打,不能辱罵。兒童心理學家告誡我們,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我們深深擔憂自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給父母的建議
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們可以參考以下步驟:
★ 解決問題前,我們需要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
我要盡可能地接納和傾聽孩子,這樣我會得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信息和感受;我要避免武斷和嘮叨;我會考慮任何新的想法,不管這些想法是否現實。
★ 開始之前,先問一下自己:“我現在還在氣頭上嗎?我現在足夠冷靜嗎?”
然后詢問孩子的情緒:“你現在方便討論這件事嗎?”
★ 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想你大概覺得……”
★ 簡短地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
★ 一起討論,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這能讓說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
★ 一起看看,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注意不要說貶低的話,只是說出你的感受:“這個讓我感覺不舒服,因為……”“這個我認為可以做到……”
★ 跟蹤執(zhí)行。“把計劃變成行動,我們還需要做什么?”“誰來負責這個?”“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完成?”
這樣,我們以身作則,向孩子傳授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會把理性的思維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一天晚上,陽陽去樓上鄰居家與幾個小朋友玩。母親喊她回家,一出人家的門,就見她一只小手緊緊捂著口袋,擔心口袋里的東西掉出來,怕被人看見似的。看到這種情況后,母親說:“陽陽,兜里裝的是什么,能給媽媽看嗎?”陽陽趕緊說:“沒有,什么也沒有”。
后來,母親也沒有再說什么。回到家后,母親沒有接著問這件事事,而是問她:“今天晚上好不好玩,玩些什么……”這樣開始慢慢親近她。
不一會兒,母親再問她口袋里的東西時,陽陽才說:“是一個小朋友拿了樓上阿姨家的幾角錢,給我兩張,那個小朋友把另幾張放在了兜里。”
這時,母親并沒有批評或責罵她,而是引導她:“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壞人才做這樣的事。《弟子規(guī)》上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即使是在自己家,也不能亂拿東西。你是個好孩子,應該把這兩角錢拿去還給人家,并向阿姨認錯,這樣你才是個好孩子,媽媽才會更喜歡你。”
孩子聽懂了,主動把錢還給樓上的阿姨,還認了錯。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拿過別人的東西。
孩子總會經歷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時,難免會出現問題或錯誤。因為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動手能力比較差,所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有些困難。當孩子做錯事后,父母應該引導他改正錯誤。
盡管孩子做事有良好的動機,但往往會把好事變成壞事。比如,第一次洗碗卻把碗打碎了,第一次做飯卻把飯做糊了,等等。如果這時,父母呵斥孩子,或打罵孩子,孩子就會產生反抗心理,就會在心理上遠離父母,同時,還會讓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與勇氣。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把它視作與孩子溝通的好機會,借此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但態(tài)度一定要和藹,在情感上與孩子貼近,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從錯誤中學會正確的做事方法。
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做飯而把飯煮糊時,父母應該和藹地告訴他:“沒關系的,媽媽第一次煮飯時,也煮糊了呢!孩子,你已經很不錯了。媽媽告訴你,煮飯時,火不要太旺,還要注意不斷攪拌才行。”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應該幫孩子找出錯誤的原因,同時教給孩子正確做事的方法,幫助孩子不斷進步。當然,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不應該忘記肯定與安慰孩子:“已經不錯了,不過,你要是再努力些,一定會做得更好!”事實證明,這樣的正面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給父母的建議
對于犯錯誤的孩子,教育方法就是:感化,說服,再感化。也就是父母要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注意,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應該入情入理,千萬不能空洞說教,以免孩子反感。
掌握批評技巧,讓批評事半功倍
10歲的蔡小佳已經讀四年級了,媽媽總是為她那不好的數學成績而著急。觀察過蔡小佳的幾次數學試卷后,媽媽發(fā)覺蔡小佳每次都會犯同一個錯誤——粗心。于是媽媽曾經這樣指責蔡小佳:
“眼睛是做什么用的?你看看你總是這樣不小心,細心點能死嗎?”面對媽媽的呵斥,蔡小佳感到非常委屈,只是低著頭保持沉默。
后來,有一次蔡小佳再次拿著數學成績單回到家中,當媽媽正在查看她的數學成績單時,蔡小佳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說:
“媽媽,老師讓交50元錢的班費。星期天老師帶全班同學去美術館參觀。”媽媽看到蔡小佳再次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非常生氣。不巧的是,媽媽想起剛買完菜,手里僅僅剩下幾元零錢了,因而就沒好氣地對蔡小佳說:
“今天媽媽沒錢。”
聽到媽媽這樣的答案,蔡小佳感覺是因為自己數學沒考好,媽媽才不想讓自己去的。所以下午就對老師說美術館參觀的活動她不參加了。實際上是由于媽媽忙其他的事情,把女兒參觀美術館的事情給遺忘了,而蔡小佳還是感覺是自己數學沒考好,媽媽才想這樣懲罰自己的。從此以后,她就更沒有興趣學數學了。在期中考試中,蔡小佳的數學成績排名倒數第一,她非常害怕,下午放學后也沒有膽量回家,就在教室里一直干坐著,直到媽媽找到學校。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進行批評,其目的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這聽起來非常簡單,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給父母的建議
★ 批評孩子要注意時間和場合
批評孩子盡量不要在以下時間:清晨、吃飯時、睡覺前。批評孩子不應在下列場合:公共場所,當著孩子同學朋友的面、當著眾多親朋的面。
★ 批評孩子之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
只有冷靜,才能對孩子所犯錯誤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判,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才能幫助孩子找出犯錯的原因和改正錯誤的方法。
★ 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當孩子犯錯后,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父母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
★ 父母要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
當孩子犯錯后,父母一定要旗幟鮮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努力,讓孩子能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 批評孩子之后要給予安慰
比如說些“沒關系,知道錯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己會知道怎么做”“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重新再來”之類的話。
注意批評態(tài)度,有些話是不可說的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安全的環(huán)境,包括外在的和內心的。而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塊不安的土壤,一旦孩子產生了對某種情況的害怕,父母就要及早停止對孩子這方面的刺激,否則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心理學家建議: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在保證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進行,否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將得不償失。
“你再調皮,媽媽就不要你了!”這句話似乎在很多媽媽的嘴里都出現過。有的父母可能只是無意中用這種方式來嚇唬孩子,讓孩子能夠乖順、聽話,然而,這個被很多父母順口說來管教孩子的“妙招”,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是極大的。
孩子年紀小,如果父母對他們過于威逼,就很可能會讓孩子害怕,沒有安全感。而且一旦造成孩子的精神緊張,那么他們就會時刻害怕父母不理他。所以,父母應當盡量減少對孩子的不良刺激,不能因為孩子不聽話,就用“不要你了”這樣的言辭來威脅恐嚇他們。
佳佳今年3歲,第一次跟媽媽坐火車出遠門。因為車上人多,佳佳覺得不舒服,便一直哭鬧個不停,媽媽怎么哄都沒用,給她吃東西也不管用。最后,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
“你還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把你丟在火車上!”并作勢站了起來。
佳佳一聽,哭得更兇了,年輕的媽媽覺得很煩躁,二話不說,扭頭就往車門走。佳佳見媽媽真的走了,不要她了,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著:
“媽媽,不要扔下我啊,我不哭了……”
孩子最依賴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自出生起,就對父母有著深深的眷戀,同時也有著缺少父母就無法生存的潛在不安感。不管孩子究竟是不是已經懂事,在他的內心里,都會有“爸爸媽媽會不會丟下我”這樣的擔憂。假若父母在孩子產生這種心理的情況下,還對他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類的話,他的不安會變得愈加強烈,心靈更容易遭受到大人無法想象的打擊。
當然,父母并非是真的要拋棄自己的孩子,只是想通過欺騙孩子來達到讓他聽話的目的。但對于不懂事的孩子來說,是不可能區(qū)分父母的表面行為和內在動機的。尤其是兩歲左右的孩子,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十分有限,他們通常是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感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心體驗很難理解,他們會將爸爸媽媽的離開,理解為真的離開。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都有強烈的依賴感,這種依賴關系會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在探索外部世界時,他們的內心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孩子的信任感是在與父母的不斷接觸中建立起來的,如果假裝遺棄孩子,他們就會認為自己身邊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依賴關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等表現。
給父母的建議
★ 放棄威嚇、恐嚇的態(tài)度: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應該耐心、溫和地勸解,緩和孩子的激動情緒,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大人提出的新問題產生興趣,從而自然停止哭鬧。
★ 按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父母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
★ 最忌諱諷刺挖苦: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父母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絕不是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與其批評,不如用寬容讓孩子改正
一位老教師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年暑假,我10歲的孫子住在我家。一天,我發(fā)現自己歸整的一摞舊報刊不見了。我問老伴,老伴說沒在意。老伴問孫子是否看見了,孫子吞吞吐吐地說:“沒……沒看見。”
我見狀,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只是叨念著:“那摞報刊有幾份資料挺有用,真可惜。”此后,我對此事一直沒再提,但我敏感地意識到孫子正受著內心的責備。
暑假快結束時的一天,孫子來到我的身旁,低著頭說:“爺爺,我做錯了一件事,我撒謊了,那摞報紙是我賣的,一共賣了8元錢,我沒敢花,現在給您。”我愛撫地摸了摸孫子的頭,緩緩地說:“爺爺原諒你了。去,把錢交給奶奶買菜吧!”
盡管孫子現在已經是一位事業(yè)有成的工程師了,但孫子至今都記得這件小事。
學會寬容孩子非常有必要。當孩子做了錯事后,父母應該以一種寬大的胸懷包容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反思,感到悔恨,從而改正錯誤。父母學會寬容,才能用寬容之心去理解孩子,才能用諒解去感化孩子,這要比對孩子無休止地嘮叨、斥責與打罵好得多。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是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進步和成長的。孩子犯錯誤一般是不自覺的,或者是對錯誤的后果認識不夠造成的。所以,父母應該對犯了錯誤的孩子有一顆寬容心,諒解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犯錯誤或有過失時,正是教育孩子最有效果的時機。父母要選擇恰當的教育方法,有一個教子秘訣,就是用諒解感化孩子的過失,必要時,甚至為孩子的錯誤和過失保密,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這種情形下,有過失的孩子會吸取教訓,加倍努力,并且進步很快。
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如果以暴力與專制的方式對待他,只能讓孩子心中充滿恐懼和怨恨。只有寬容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力量,也只有這種力量才能讓孩子敬重、信服,并為父母感到自豪。
寬容孩子并不是對他的錯誤放任不管,而是孩子有了錯誤或過失時,允許他有一個認識、反省的時間和機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寬容心,千萬不能采用專制、暴力的方法,因為這對于解決問題是無濟于事的。只有溫和、寬容地對待孩子,采用正確的疏導方法,才能夠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給犯錯誤的孩子一些寬容,父母就會收獲一分驚喜,而孩子也會收獲一分成長。
給父母的建議
寬容孩子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當孩子已經認識到自身的過錯,并主動向你坦白時,就不應該再追究孩子了,而是寬容,這樣收到的教育效果會更好。因為這時,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與信任,如果此時父母還要試圖“教育”孩子一番的話,并不利于孩子改過,也不利于親子溝通。
幾種情況下父母不宜批評孩子
馬義從小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男孩,他機靈活潑,但是很多事都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所以,馬義的父親經常對他進行批評。
有一次,馬義沒有通過數學課的檢查,所以老師要求馬義把該補充的內容都補上。父親知道后想幫他看一下,分析分析題目。馬義說:“爸爸,您就別管了!每次您幫我看暑假作業(yè),最后都是‘上綱上線’,把什么事都扯進來了。動不動就罵我沒出息。”父親聽了火冒三丈:“我什么時候絮絮叨叨了?”馬義說:“爸爸,就算您過去沒有,但這一次您別來管我了,好嗎?”父親聽了非常不快,轉身就走了。
過了幾分鐘,父親又回來了,對馬義說:“兒子,我過去確實喜歡什么事都一把抓,忽略了你的感受,但這一次我會約束自己就事論事的,好嗎?你讓我看看你的作業(yè),也許,我能幫上一點兒忙。”
馬義將信將疑地把自己的作業(yè)拿出來,放在父親面前。父親看后嚴肅地對他說:“馬義,我覺得你作業(yè)質量差,主要不是你不會,而是你沒有耐心深入下去。你看看這道題,我認為你完全可以把它解得更好一些,相信你一定是厭煩了前面復雜的推算,所以才隨便套用一個公式,對嗎?”馬義點點頭。
父親說:“希望你以后改正粗心大意、虎頭蛇尾的壞習慣。”從這次以后,馬義學習和做事都有了一定的耐心。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一點,批評孩子的錯誤行為,而不要批評孩子本人。尤其要避免批評孩子時“上綱上線”,給孩子貼標簽,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可能會受打擊,喪失信心。
批評不能濫用,濫用的結果是批評沒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負作用。有一位父母從小就習慣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結果孩子越來越討厭家,初中畢業(yè)后就離家出走了,孩子在寫給父母的留言中說:“離家出走是因為你們對我無休止的批評。”像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其實并不少見,有的孩子雖然沒有離家出走,但是在內心深處對父母深有怨意。
我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批評孩子,所以對什么情況下應該批評孩子,什么情況下不應該批評,孩子的父母要有一個明確的把握。
給父母的建議
父母要把握批評的度,在下面幾種情況下是不能批評孩子的:
★ 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留尊嚴。
★ 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
★ 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 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于暢通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 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