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愛,永遠不怕多
如果一個孩子容易犯錯,不是因為父母給的愛太多了,而是因為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父母必須去辨別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溺愛,哪些行為是滿足孩子正常需求的愛。
父母越疼愛,孩子性格越好
有一次,我跟女兒一起到我的一位同學家做客。這位同學和他的妻子年齡比較大才有了女兒,所以一直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我發現這個孩子的要求特別多,在我看來,一些要求既夸張也不合理,但夫妻倆都言聽計從。我們去的時候正好是暑假,看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兒,我就問了她一句:“你怎么不做作業啊?”這個孩子的臉馬上黑了下來,嚴肅地告訴我:“‘作業’兩個字是不能說的!”后來我才知道,因為孩子不想做暑假作業,在家里甚至連“作業”兩個字都不準提。
正趕上我們在那里的時候,這個孩子跟她的媽媽提出了一個很苛刻的要求,她媽媽沒有答應,她就生氣了。她媽媽問我該怎么辦才好,我說你就冷落一會兒她,不要急著理她,看她堅持得久還是你堅持得久。結果這個孩子跟她媽媽冷戰了整整三個小時。最后還是她媽媽受不住了,主動去找孩子,跟孩子道歉。然后孩子就流著淚跟她媽媽說:“我都以為你不要我了,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壞媽媽呢?”
我女兒深深地記住了這個場景,長大一些后她跟我說,爸爸,你們同學一家真是對孩子太好了,好感動啊。我說,她爸爸媽媽對她有點兒太縱容了,這樣對孩子的性格不太好。女兒聽了,立即反駁我:“我覺得她也沒什么不好啊!跟她在一塊玩兒的時候,她都特別友善,特別會疼我這個姐姐。”她又說,“你們大人會不會太輕易就得出了父母對孩子特別疼愛,孩子性格就會不好的結論呢?我倒覺得,父母特別溫和、特別有耐心,不容易生氣,孩子脾氣也許會更好呢。”女兒說的這番話讓我反思良久。
我認識一個非常著名的小學特級教師。她跟我說,從小她爸爸媽媽就沒罵過她,更不要說打她。她甚至從來沒有走路去上學過,小時候她爸爸騎著自行車載她上學;后來有了車以后,她爸爸就會開車載她上學。稍有刮風下雨,她父母就特別心疼,讓她留在家里自己學習。工作以后,她的老公也一樣寵著她,從不讓她坐公交車,每天上下班都會開車接送她。她覺得她的性格并沒有因此而變得不好,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善于跟別人合作,更加會體諒別人,所以她的朋友也特別多。
可能這僅僅是個案,但也足以讓我們思考。人的成長是很復雜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想一想自己孩子的情況,再看什么樣的方式對孩子才是最適合的,而不要直接把“不要溺愛孩子”這樣的話作為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
不要把正常需求當作過度要求
但我還是認為,在父母給孩子的愛里,存在正確與錯誤之別。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經驗都表明,有時候父母對孩子愛得太過度,會導致他們的性情出問題,甚至有可能讓孩子在將來惹出大的麻煩。辨別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溺愛,哪些行為是滿足孩子正常需求的愛,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去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生活里,很多父母常常會混淆二者,有時候孩子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正常需求,卻被父母認為是過度的要求。
比如說孩子某一天覺得家里煮的飯特別不好吃,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這么說:“再難吃你都要吃下去!爸爸都能吃下去,你為什么就吃不下去?爸媽小時候連這樣的飯都沒得吃,現在有東西給你吃,你還這么挑剔。”
這一定是在很多家庭里發生過的場景。
但也有父母會說:“你覺得今天這個飯不好吃,那你想吃什么呢?媽媽再給你做。”孩子說:“我想吃面條。”他們會回答:“那媽媽給你做面條。”如果孩子說:“我想到外面吃。”他們就會回答:“那我帶你去街上。”
很多人可能會擔心,你這樣對待孩子,會不會造成孩子以后索求無度呢?會不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呢?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沒有反省能力的,只要你滿足他這個需求,他就會提出更高的需求。但他們不知道,愛本身會讓孩子生出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果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溫暖和滿足,會給孩子的心靈涂上一層溫暖的底色,會讓孩子在對待別人時也這樣有愛。換句話說,如果孩子知道愛父母體諒父母了,他還會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嗎?
我有個好朋友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寬容、疼愛。孩子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好,每次他去開家長會,老師就找到他說孩子的種種不是,回到家后,他的太太問起他,今天老師有沒有批評孩子,他就說:“沒有,都是表揚,非常好。”后來老師知道了這個事情,就對他孩子說:“以后開家長會,不許你爸來了,他不但不好好教育你,反而還縱容你,這樣你以后會有麻煩的。”后來他太太知道了也抱怨他:“你還大學教授呢,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然后他就對孩子說:“這下糟糕了,你看學校不歡迎我們,媽媽也批評我們,我們一起努力一下吧,爭取能夠考好一點。”孩子也十分爭氣,在不久后的語文考試中考了96分的好成績,朋友也因此很“得意”。朋友跟我說,那個時候他孩子正面臨著“小升初”的考試,孩子的考試成績總是不好,他為此作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孩子考不上好的學校,他就帶著孩子到郊縣的中學去,他自己也到那邊去教書。有一次他還對我說:“孩子還那么小,我干嗎要那么著急呢?如果他還沒找到自己的優勢項目,我就讓他多試一試,失敗一次再試一次,失敗一次再試一次,他總會找到自己的優勢的。”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溺愛孩子的反面典型,但在我眼里,他卻是一個標準的好爸爸。他也自稱自己是“愛女主義者”。我想,他的女兒學業不一定非常出色,但是一定會生活得非常輕松快樂,無論何時,她想到自己的父親,都會覺得溫暖而甜蜜。
一個孩子容易犯錯,不是因為父母給的愛太多了,而是因為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父母最常犯的錯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堅持原則;另一種是父母有時候對孩子的需求無條件地滿足,有時候則狂躁或粗暴地拒絕孩子。最常見的,父母在心情好的時候,孩子怎么要求都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則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不行。喜怒無常,隨便改變自己的原則,這是父母千萬要杜絕的。
童年時給夠了,一生都不缺
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一旦涉及社會與人生范疇的時候,這條鐵律卻往往被大家忘記得一干二凈。事實上,傳說中高尚又高尚的愛,和現實中庸俗又庸俗的錢,其流轉原理是一樣的。假設我要借點錢給誰或干脆給誰點錢,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我口袋里得有錢。假如我的銀行賬戶上和現金流均為零,甚至是負數,請問,我怎么拿得出錢來資助他人?愛的道理其實也是這樣。一個孩子對他人對社會有善意,其實,也是一種能量流轉。假如在這孩子的生命中,曾經有人給他傾注過足夠多的關愛與善意,我們把這種關愛和善意比喻為錢的話,意味著這孩子擁有足夠多的存款和現金,所以,他可以隨心揮灑,舉手投足之間,灑向人間都是愛。
就一個人的幸福指數而言,金錢匱乏產生的摧毀力遠遠比不上愛的匱乏所產生的摧毀力。都說愛是一種能力,就我看來,愛的能力來自于“愛的資源”。
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之時,并沒有人能夠跟他解釋什么叫愛。但愛的滋生與傳遞,往往比他學習語言和概念還要早。佛經中有借助六種認識器官來認識世界的說法——即所謂“六處”,也叫“六根”,這樣人才會對外界事物有所接觸和感觸;在這些接觸和感觸的過程中,人漸漸會生出各種感受;然后這些感受不斷累積,直至固化。嬰兒剛出生時,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器官具備,但由于生活的半徑和內容所限,前四種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的使用受到極大的局限。譬如,視覺所限,嬰兒僅能看到自己所處的周遭;聽覺所限,沒人會領他去搖滾現場;味覺所限,他的食物只有奶水,不可能嘗到酸甜苦辣。所有嬰兒使用最頻繁因而發育得最充分的,當數觸覺。弗洛伊德曾經感慨過,“嬰兒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纏綿的情人。”因為他整天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里。
如果小時候能夠給孩子愛的“銀行”里多存款,多到他一生夠用,他以后就可以無限支取了。怎么存呢?其實很簡單,多抱抱孩子即可,抱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誰?孩子的媽媽。母親懷胎十月,和孩子堪稱血肉相連,其先天的淵源和后天的哺育,都是孩子的父親無從替代的。
最后再強調一句,童年時給夠了,孩子一生都不缺愛,他也會生出更多的愛傳遞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