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管理學基礎
  • 江國全 杜志敏
  • 9219字
  • 2019-04-08 17:57:28

1.1 管理概述

【案例】

金剛石可以做成鉆石(見圖1.1),石墨(見圖1.2)可以做成電極,金剛石與石墨二者之間的懸殊價值人所共知。

圖1.1 鉆石

圖1.2 石墨制品

學過化學的人,對石墨和金剛石都不陌生,它們都屬于碳單質,是純C構成、化學性質相同的同素異形體。是什么原因導致彼此的價值有天壤之別?

山上的泉水本來會自然流到山下,人們也可以到水自然流到的地方取水飲用。但是,很早的時候,人們選擇用竹管相接,引水到山下居住的地方。

(本案例由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

【案例分析】

石墨與金剛石雖然都是碳單質,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不同。

石墨是正六邊形層狀結構,層與層之間是分子間力,彼此間作用比較弱。金剛石是共價鍵形成的正四面體結構,很穩定,強度高,因此價值高昂。金剛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圖如圖1.3所示。

圖1.3 碳原子排列圖

這種現象給了人們一個啟示,大自然的神力將相同的碳單質塑造成價值懸殊的物質,石墨也是可以人為地變成金剛石的(在超高溫、高壓、催化劑作用下),只需改變原來元素之間的銜接方式。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力,改變的不是元素,而是結構。生活中相同的人、財、物等元素,會不會也能形成不同的價值結果呢?答案是肯定的,相同的人、財、物之間會形成不同“結合力”,要想使相同的人、財、物具有最佳的效益,需要使這些元素之間也形成最佳的結構。

水往低處流屬于自然現象,人們之所以不是被動地屈從大自然,而是采取竹管銜接的方式,改變水的“放任自流”,借助的是竹管能控制水的流向的作用,使無規范、自然流動的水能按照人的愿望實現最方便的利用。

生活現象說明了,很多事物由于安排的不同而導致價值不同、效果不同。自古以來,人的智慧就是幫助自己,不斷地追求有限資源的最佳利用,這種追求的本質是一種人為的對客觀事物的管理。

1.1.1 管理的解析

1.“管”和“理”的文字分析

管理,兩個字都是形聲字。“管”字,形從“竹”,聲從“官”。“管”在古代是形容圓而細長中空的東西,因為周圍封閉,引申為“規范”“控制”之意;因為能定向地通行,包含了疏通、導向之釋。在自然界,竹子是典型的圓而中空之物,故帶有規范下疏通的“管”字則形從“竹”,即竹字頭。而“官”字是會意字,在古代是形容給政府做事的人。“官,吏事君也。”——《說文》。“官”字是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釋義覆蓋,下面是“呂”,釋義人的脊梁骨。“官”字含有以宀覆眾之意,在一定空間內或者范圍內控制眾人,即有治眾的意思。與管相關的詞語有管束、管制、管轄等。

“理”字,形從“玉”,聲從“里”,古語的“理”就是對玉石進行加工雕琢,雕琢要先研究玉石的紋路。“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說文》。“理”字強調按照玉石的紋路加工成最好的作品,即保證原材料實現價值最大化。《韓非子·解老》中:“理者,成物之文也。長短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即順應玉石本身的特點而雕琢成功。與“理”相關的詞語有條理、治理、處理、料理、整理、辦理等。

【要點分析】

管的字義中體現了竹子的特點,規范中有引導,控制中有方向,而理的字義中反映出了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等。

無論治眾還是治玉,其“治”的重要內涵是遵循客觀事物規律行事。治眾而從理,治玉則順紋。

管理要順理,不是單憑管理者的主觀臆斷。從質的角度理解,管理是在一定空間內遵循客觀規律管轄控制眾人;從量的角度理解,管理能追求最佳效果。瞎指揮、強迫處理、單純命令也是在治眾,但與科學領導、人性化管理無法相提并論。

2.管理的歷史起源

(1)人類生存需要管理。管理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因為人類是群體性的社會動物。最初原始人類狩獵后的食物分配,也需要德高望重的長者來組織,即使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獵物少,都吃不飽),大家也要服從這種規范。因為在當時極其落后的生產條件下,只有接受這種合理的安排,才能共同維系生存。

伴隨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集體勞動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在這種條件下,為了使勞動能夠有序進行,獲取有效的勞動成果,就需要勞動者之間進行分工與協作,更需要有人進行控制、指揮,管理逐漸產生了萌芽。古代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其工程的宏偉規模,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嘆為觀止。其工程的完成絕不是人多一哄而上的結果,其中蘊含了高超的組織管理。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物質資源就顯得很有限,再加上社會生產各環節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加強,在時間、空間上需要嚴謹細致的合作、協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日漸凸顯。

在規模較小的手工業企業里,要進行共同勞動,有一定的分工協作效果更佳,于是,管理就成為進行指揮生產所不可缺少的條件。現代化大工業生產,不僅生產技術復雜,而且分工協作關系更加緊密,專業化水平和社會化程度更高,社會聯系更加廣泛,勞動者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所需要的管理水平更加高超,職能更加廣泛。

總而言之,由于分工協作勞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社會集體組織活動日益增多,管理自然而然成為人類社會中最普遍的重要活動之一。大到一個民族和國家,小到家庭與個人,無一不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勞動分工和協作越細,組織系統越龐大,管理問題也就越復雜,越要求有相當高的管理水平。

(2)管理經驗不斷積累。自古優秀的管理者不斷涌現,不是因為得到奇書指導,也不是上帝的暗示,都是在實踐中挖掘自身智慧,自覺自愿地知難而進,創造出驚人的管理業績。

【案例】

宋朝真宗年間,皇宮失火,大片宮殿變成一片廢墟。真宗皇帝令曾經做過宰相的丁謂負責建造新皇宮。丁謂到現場一察看,發覺有三大問題最難辦。一是建房用土量大。若到郊外取土,路途太遠。二是運輸難。大批建筑材料,從外地只能由水路運到汴水。若再運到皇宮建筑工地,只能靠車馬了。三是大片廢墟垃圾,要運到遠處倒掉。這樣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時間。丁謂再三思量,最后終于想出了一舉三得的辦法。他先讓人從施工現場到汴水之間挖幾條大深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旁,用于燒磚瓦,這樣便解決了用土的問題。接著,他把汴水引入溝中,使它成為運輸的河流。等到工程結束,它將水排掉,把所有垃圾倒在溝內,重新填為平地,又成了良田。丁謂一舉三得,使工程順利完成。

(本案例由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當時難得的成功管理案例,也體現了今天運籌學的思想。

歷史經驗值得回味,一方面是一些杰出的人物其個人敢于創新做出的成功范例,為后人借鑒;另一方面是群體逐年的經驗積累推廣應用,至今在指導人類生產方面依然不過時,如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管理農業的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對待歷史經驗,一方面要珍惜借鑒,另一方面也要承認經驗具有局限性,只有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長河發展和逐年積累,才形成系統的管理理論。

(3)經驗逐步形成科學。早期的管理經驗都是針對現象進行研究,挖掘自己的智慧,實現最佳的結果。而科學是研究事物發展規律,借以指導未來的活動。

科學的本身有其不同的發展狀態,即最初混沌狀態,隨之進入學科分支狀態,后期進入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狀態。隨著人類的生產實踐,科學認識在長年的沉淀中,會在某一方面從混沌狀態下快速優先發展,即產生第一個科學分支,專門就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并上升為理論,這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科學分支產生之后,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和自身發展規律,它們以不同的速度向前發展,為人類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分支是無用的,也沒有一個分支可以包攬一切有用的知識。科學分支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逐步陷入了片面。于是,不同的分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必須相互借力才行,從而形成了有機結合的交叉,誕生了一系列綜合性理論——交叉科學(也稱為邊緣學科),解決了分支狀態時難以解決的問題。這種現象,充分體現了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管理亦如此,對不斷積累的經驗進行歸納,從某些重點方面進行研究,最后才形成現代的管理理論。

管理實踐歷史悠久,把管理作為科學進行研究僅僅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歷史上管理處于混沌狀態是指對事物的控制指揮處于憑經驗和主觀智力行事較多,管理在體系上是渾然、分散、無秩序、缺乏提煉的狀態。即使是非常出色的成功,也僅僅是處于經驗狀態,注重個別現象的觀察研究。隨著實踐發展,經驗被人們升華,形成最初的不同的管理科學方法和分支理論狀態,又走向了系統、完整,形成了現代科學管理理論。

1.1.2 管理的概念

1.管理定義

到目前為止,管理的定義不僅依然是不同的學者見仁見智,而且定義越來越多。

最通俗的說法:“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按照傳統中文理解:“管理就是在一定規范下,順理行事,約束眾人的行為過程。”英文表示的管理最常用的單詞有:management和administration,前者是與操縱經營相關聯的管理,后者是與行政實施相關聯的管理。

早期管理學者瑪麗·帕克·福萊特認為:“管理是通過他人來完成工作的藝術。”但凡使用“藝術”一詞,就意味著手段巧妙性和效果不同性。

美國管理學家,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管理就是決策”。他認為決策的過程分為4個環節:第一,調研分析;第二,制訂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第三,從各種可能方案中選擇比較滿意的方案;第四,檢查和評價方案的執行情況,并適時調整方案。

被稱為“管理過程之父”的法國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H.Fayol)則把管理定義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H.Koontz)對管理的定義:“管理是在正式組織起來的團體中,通過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辦妥的藝術。”

古典組織理論開拓者,德國管理學家馬克斯·韋伯(MaxWeber)認為:“管理就是協調活動。”

我國的一些管理學家如楊文士認為:“管理是一個過程,是讓別人與自己一道去實現既定的目標,是一切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結合以上描述,對管理的定義可概括為:“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組織通過有效的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活動,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實現組織預定目標的過程。”

2.管理內涵

所謂的管理內涵,是指隱藏在管理定義深處的內在本質屬性的總和。管理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組織目標是組織內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管理功能的集中體現。一個組織原本就是為實現某種目標而組成的各種資源的綜合系統,整個組織的管理活動,就是圍繞實現組織目標而開展的。管理離開了組織目標,就像一艘沒有航標的船一樣永遠也不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2)管理活動的實施是通過計劃、組織、人員配備、領導和控制這些手段來進行的。這些手段是所有類型的管理人員在管理實踐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職能,這反映了管理活動的功能和過程。

(3)管理活動的實質就是協調各種關系。所謂協調,就是指把組織內各種資源(尤其是人力、財力和物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和諧化、同步化。所以管理活動就要圍繞著組織的目標,協調各種資源的相互關系,使組織活動更加有效。

(4)管理的要點是對人的管理。管理的主體是指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為要靠管理者去實施,所有的管理目標要靠管理者來實現。而管理者實施管理行為的受作用一方即管理對象,對于管理的有效性及組織目標的最終實現,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管理對象包括人、財、物、信息、技術、時間等要素,而這些要素中人是最核心、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所有的組織資源都要以人為中心。因此,對人進行管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能。

(5)管理的效果是實現最佳效益。科學管理實質是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追求有限資源最佳利用,通俗一點講,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力、時盡其效”。

3.管理組織

組織在漢語中作為動詞是指有目的、有系統地集合起來,也是管理的一種職能。組織在漢語中作為名詞,是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標,互相協作建立起來的集體。在現代社會中,組織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編制起來的社會集團,包括黨團組織、企業、軍事組織等等,不僅僅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社會的基礎。

在管理學中,管理組織是針對人群有意形成的職務結構或職位結構,是發揮著管理職能的、由管理主體和管理對象組成的隸屬關系、權責明確、不同角色的集體。其中,除了正式組織外,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而且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4.管理主體

管理主體是指管理組織中行使管理權力,承擔管理責任,決定管理方向和進程的有關機構和管理者。

管理主體的特點有以下3個:

(1)階層性——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分高、中、低不同層次。

(2)部門性——一個企業劃分為不同的分屬領域。

(3)全員性——每個成員對本職崗位都有義務參與管理,即工人也具有主人翁的身份和作用。

層次性和部門性決定了任何一個企業(單位)都必須設置相應的管理組織機構,保證管理功能的有效發揮。管理機構的設置必須根據客觀需要和主觀條件全盤考慮,機構臃腫是管理失誤的典型表現,不僅不能實現管理效用,而且會發生“內耗”。每一個具體部門都需要最適合的人才作為管理者,德才兼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全員性決定了管理者不是絕對不變的,當年提倡將軍下連當兵,各個層次的官都是將軍的屬下,但是每天的出操訓練,將軍服從班長的指揮安排。

【要點分析】

管理主體分為階層性和部門性,需要德才兼備。這里的“才”不是泛指,而是精通適用具體部門管理職能的“才”。有用的知識不等同用得上的知識,不符合具體管理職能的“才”,也屬于用不上的“才”。

管理主體的全員性容易造成誤解,都是管理主體,誰是被管理者啊?這里強調的是,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中的人,在管理職能上是互相轉化的。車間的師傅和徒弟都是管理對象,車間主任越過師傅直接管理徒弟,事無巨細也會事倍功半。反之,放心地讓師傅承擔管理主體責任,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人人都是管理主體,人人又都是被管理的人。

5.管理對象

管理的對象也稱管理客體,包括:人、財、物、時間、信息5個要素。

(1)人是指被管理的生產人員、技術人員,以及下屬管理人員,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還應包括預備勞動力的培養教育,以及整個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人是社會系統中最基層的子系統,是社會的細胞,高效能的管理應該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人所長。

(2)財包括經濟和財務,是一個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所掌握和支配的物質資料的價值表現。對財力的管理就應該按經濟規律進行有效管理,使資金的使用保證管理計劃的完成。

(3)物指對設備、材料、儀器、能源,以及物資的管理,使之能夠達到物盡其用,提高利用率。

(4)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表現為速度、效率,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連綿不斷的系統。高效能的管理應該考慮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充分利用時間。

(5)信息是具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在整個管理過程中,信息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的管理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部分。

6.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的互換性

從工作角色的角度看,沒有絕對的管理者。權威和才華再高的人,不在其位也難謀其政。也沒有絕對的管理對象,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誰都有可能做出最合理的決策。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上臨場抗命、下級引導上級改變決策;普通勞動者對領導的批評、建議,改變了企業命運等案例,都從不同方面說明了管理者和管理對象具有一定的互換性。

低一層的管理者既是管理活動的主體,實際上又是更高一層管理主體的管理對象。一個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又是黨紀國法的管理對象。一個組織的普通勞動者,也有對最高管理者的監督權。如一個私營企業老板違法或者違背社會公德,生產偽劣產品,普通勞動者的舉報一樣會換來嚴厲的處罰。一位頂頭上司的錯誤管理,普通勞動者一樣可以實名向上級反映,使其得到監督和糾正。從這一點來看,那些借口“人家是官,我們沒辦法”而又背后發牢騷的人缺乏責任感。

當把一項任務交給一線技術人員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完成時,管理對象本身兼任管理者,任何職務高的人都不能隨意干涉。一個職能部門既作為管理者對下屬行使計劃、協調功能,同時,也是下屬實際操作中一些建議的配合者和服務者。

1.1.3 管理的性質

1.管理的自然性與社會性

管理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即常說的管理的二重性。管理是人類共同勞動的產物,具有同生產力相聯系的特征。同時,管理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1)管理的自然屬性。自然屬性是與生產力的發展相聯系的,它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對管理的客觀要求。無論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管理還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管理目標,都要對人、財、物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協調,以實現社會生產要素的科學組合,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從管理的自然屬性來看,社會主義的管理與資本主義的管理具有共通之處,二者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例如,一些資本主義企業采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在社會主義企業管理中,只要適合,是可以應用的;相反,社會主義先進的管理技術也可以應用到資本主義企業管理中。

(2)管理的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與生產關系相聯系的,管理存在于一定的社會制度條件下,必然要反映一定社會制度中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維護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特殊利益。資本主義的管理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的,管理權歸資本家所有,目的是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管理要維護資本家利益,是統治工人的一種手段。社會主義的管理,其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要反映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從管理的社會屬性來看,資本主義的管理與社會主義的管理存在著根本區別,前者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資本家榨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后者則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生產效益,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經濟效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3)管理二重性的作用。管理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是由生產過程的二重性決定的。生產過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組成的統一體,是兩位一體的關系,不能截然分開。

管理的自然性告訴人們,先進、科學的管理是不分國界和社會制度的。無論在何種制度下,科學的方法是共用的,生產過程都如一個樂隊一樣需要指揮,都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誰使用科學管理誰就受益,違背科學管理規律就受損。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是西方資本主義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并積累下來的,在實踐中應用是行之有效的,這是值得社會主義國家借鑒的。長期以來,人們在管理二重性問題上存在著片面的錯誤認識,把姓“社”姓“資”作為決策的首要條件,嚴重地束縛了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認識管理的自然屬性,就要毫不猶豫地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資本主義的科學管理積極學習,博采眾長,融合吸收,為我所用。

管理的社會性告訴人們,管理的思想和管理的目的隨著社會制度及生產關系的不同而不同。任何管理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都存在“為誰管理”的問題。西方資本主義管理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產生了科學管理方法,體現著資產階級的意志,維護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所以,我們在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不能盲目照搬。要注意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意識形態的差別。首先,必須認清資本主義管理的剝削本質,西方管理宣揚所謂“勞資合作”“以人為本”“民主管理”“工人參與管理”等,都是在工人階級力量增長的情況下,資產階級維護其根本利益的手段的變換。我國目前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事實證明了在調控經濟危機、維護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體現出對資源的“集腋成裘”效果,一旦掌握了先進的管理方法后,社會整體經濟會突飛猛進。所以,我們既要學習資本主義的先進管理方法,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2.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凡是科學都不再是研究個別現象,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客觀規律性、結構系統性和實踐指導性等。人類身臨其境的社會實踐活動,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各種客觀規律。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經過無數次的成功與失敗,在管理實踐中發現、歸納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了系統化的管理理論體系。人們又把這些理論應用到管理實踐中去,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再以管理活動的效果來衡量管理過程所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正確,從而使管理理論和方法得到不斷豐富與發展。無論科學管理出自何人之手,在何種國度中產生,都不能否定其合理性、應用性。

(1)管理的科學性。科學性是指在管理領域應用科學方法,綜合抽象出管理過程的規律,形成原則、程序和方法,對管理者的管理活動予以普遍性指導,使管理性質成為理論指導下的規范化的理性行為。管理的科學性體現在科學的規律性、嚴密的程序性、先進的技術性。

(2)管理的藝術性。藝術性是指管理是一種隨機的創造性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實踐過程中隨機制宜地、創造性地、巧妙地運用管理技術和方法來解決管理問題。藝術一般指通過一定的手法或手段來巧妙地構思,帶給人美的享受,比喻富有創造性的語言、方式、方法及事物。管理活動是處理和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活動,管理主體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識的高級社會動物。雖然管理活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辦事,但不可能像自然科學應用其定理和公式去指導自然科學實踐那么“刻板”和“一絲不茍”,要靈活多變地運用管理理論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管理是一門藝術,表現在巧妙的應變性、靈活的策略性、完美的協調性。管理的科學性是反映管理關系領域中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管理的藝術性則是以管理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富有創造性的管理技巧的綜合。二者之間不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補充、互相依存的。

3.管理的應用性與有效性

(1)管理的應用性。應用性是指管理學特點是適應需要,以供使用。管理學不僅具有理論性,而且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高職大學生學習管理學重點不是研究理論,而是在實踐中根據生產活動需要,發揮促進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管理的應用性既體現在不能紙上談兵,也體現在管理的應用廣泛,無論何種類型的組織,都需要科學管理。管理的應用性起因是管理學的理論知識來源于人類的管理實踐,是人們管理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其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就是必須運用到實踐之中去,提高管理效率,否則它將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因此管理學只有通過在管理實踐中應用,才能帶來實效,才能發揮其指導管理實踐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斷反復的實踐中逐步自我完善。

(2)管理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管理學應用中追求效能高、效果好,在相同或更短的時間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務,而且質量與其他人一樣或者更好。在社會經濟中,管理起到放大和增效作用。對組織而言,意味著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多,即節約時間,也意味著同等條件下的工作結果更加突出或效果好。無效的管理如同“正確的廢話”一樣,不僅不能實現有效性,甚至會給企業帶來損失。

管理的應用性與有效性也是緊密相關的,應用性就是在指導實踐中能取得效果,有效性就是證明管理理論運用合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岚皋县| 通许县| 西林县| 宁夏| 色达县| 右玉县| 牙克石市| 贵南县| 林芝县| 儋州市| 太白县| 南阳市| 凤山市| 梁平县| 乌兰察布市| 苍溪县| 万源市| 嘉定区| 马尔康县| 沈阳市| 广安市| 肇州县| 洞口县| 上思县| 乌什县| 酉阳| 威宁| 怀柔区| 蛟河市| 七台河市| 滦南县| 剑河县| 天峨县| 东港市| 濉溪县| 互助| 固安县| 沙湾县| 绥宁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