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鐵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與估價方法研究
- 張小平 段曉晨 張新寧 王兆雨
- 1844字
- 2019-04-23 22:43:24
前言
高速鐵路以其運行速度高、運輸能力大、安全性能好、舒適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的優勢,被譽為綠色工程,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青睞。近年來,我國在高速鐵路建設領域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高速鐵路建設實力足以代表世界一流水平,高速鐵路出口已經成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中的重要板塊。但是高速鐵路建設是一把雙刃劍,高速鐵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卻不容忽視,因高速引發的超強噪聲、振動等污染對人和動植物健康的嚴重侵害,特殊加強的數百數千公里狹長封閉的路域空間,對生態環境的深度切割和阻斷形成的“廊道和島嶼效應”,引發更強的生態環境影響和破壞,尤其是大量的水泥、鋼材、砂石料、火電等需求拉動的“雙高”重污染行業的間接環境污染等;據統計,京滬高速鐵路建設每天消耗的建設材料,僅鋼材、水泥兩項,拉動鋼材廠每天排放2000t二氧化碳,水泥廠每天排放14000t二氧化碳,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工期3年半,其拉動的碳排放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對高速鐵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保護研究刻不容緩。
本書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高速鐵路工程環境評價與估價的科學原理和方法。一、科學準確的高速鐵路路域區域生態原貌及退化評價指標和方法是高速鐵路環境評價和估價工作的基礎,本書在“3S”集成技術調查和實地樣地深入調查基礎上,應用復合生態系統原理、生態學、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等理論和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分析,探討運用主成分、聚類分析、加權復合評價法等非線性統計分析方法,建立高速鐵路區域生態原貌和退化綜合多目標、多屬性、多層次復雜系統指標和評價方法體系,為高速鐵路準確環境評價和估價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二、科學的高速鐵路區域累積拉動和建設環境評價方法是高速鐵路環境評價和估價工作是否成功的關鍵,本書在對擬建高速鐵路與類似工程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和建設規模比較分析基礎上,探討運用“3S”集成、幕景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神經網絡等理論方法,對高速鐵路新建項目的累積、交叉、平行積聚、突變和拉動效應,以及高速鐵路建設引發的環境中長期影響的時間、空間、閥值、協同作用機理體系展開了深入闡述,為提升高速鐵路環境評價和估價的準確性及科學性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良好支持。三、有效的估價和規劃監測方法是提高高速鐵路工程環保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法寶,本書從高速鐵路全生命周期角度入手,重新定義和界定了全生命建設、運營環境成本概念和內容,運用前沿的顯著性成本、BP人工神經網絡、灰色系統、“3S”技術等理論方法,進行高速鐵路環境成本估算、環境保護目標規劃和監測,為科學進行環境成本控制和環境保護監測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本書以實踐經驗、案例分析為基礎、國內外研究為借鑒、科學研究為依托,對高速鐵路環境影響評價和估價理論方法應用體系進行了深入闡述和探討,力圖揭示輪軌高速鐵路路域區域自然生態自身平衡演變規律,正確認識高速鐵路建設運營與自然生態原貌、生態破壞和恢復等之間平衡關系,探索和創新科學、前沿的高速鐵路建設運營生態環境影響程度評價理論和方法,對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路,保護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完整性,建設高效和諧的路域復合生態系統,實現社會-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可持續、良性循環、平衡和穩定及環境災難的事前有效主動控制具有重要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意義。
全書由石家莊鐵道大學張小平教授、段曉晨教授立意策劃并統撰修正,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黨校研究中心王兆雨、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趙飛、河北省河間市財政局投資評審中心孫敬、北京鼎嘉造價咨詢有限責任公司郭蘭英編寫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郭瑋、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胡銳編寫第三章;石家莊鐵道大學宋寧、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孫東東編寫第四章;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教授張新寧、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倪艷霞、陳蕾、田賀編寫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本書的順利撰寫和出版得益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1YJAZH121)《高速鐵路環境影響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河北省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綠色高速鐵路生態環境非線性評價與估價方法研究》、河北省軟科學工程建設管理研究基地、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工程建設管理)的大力支持和資助,在此謹向有關專家、領導和師生們表示由衷地謝忱和敬意。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擷取大量相關專家、學者的相關論著文獻精華,在此謹向他(她)們表示衷心地感謝,對于相關文獻書中詳列不當或未及詳列之處謹請批評指正和海涵。
由于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工程實際經驗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小平
2014年12月于石家莊鐵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