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智聯:走向數字化成功之路
- 李翔宇
- 2954字
- 2019-11-18 14:49:18
數字化的“衣食住行”
新技術引發的新一輪的數字化革命,正在兩個主要的市場發揮作用,一個是工業制造業為主的企業級市場,面臨軟硬件升級和生產智能化改造的契機;另一個是消費市場的個性化與規模化同步發展的機遇。于是,面向不同的市場,數字化服務分為生活數字化領域和生產數字化領域。從發展歷程來看,未來生產數字化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社會對數字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從最初的溝通和娛樂需求,逐漸升級到社會生產需求,涵蓋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預計2020年全球數字化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美元。其中,移動醫療、移動教育、移動電商、車聯網、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云服務、大數據等新業態和新應用層的市場空間巨大,企業都可以在數字化世界與實體經濟社會深度融合過程中,以數字化的形式和載體向客戶提供的一系列生活、生產服務。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
個人數字化服務是發展最為成熟的一個市場,圍繞個人對便捷、經濟、一站式、安全生活的需求,個人數字化服務呈現統一生活入口、實現O2O和安全可信的趨勢。個人的社交、娛樂、出行、健康、理財等各種生活場景,都體現出了“線上”和“線下”融合趨勢。
信息和娛樂的數字化產品,如今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中,媒體網站、視頻音頻、地圖導航、第三方支付、O2O應用等各種App,正在大幅占領我們的手機桌面。每天早上醒來,我們就已經被這些虛擬數字產品所包圍,并在其引導之下開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我們會用上網瀏覽感興趣的新聞報道和娛樂八卦,然后出門用手機叫一輛出租車,用地圖導航去任何一個地方,用手機購買一杯咖啡、一張門票,甚至直接支付大額的購物金額。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上門送貨的服務,可以用社交軟件與各地的朋友聊一個晚上。
其中,O2O服務已經成為娛樂生活領域最主要的服務模式,從網上選擇,到完成支付,再到物流送貨,一個完整的O2O閉環提供給了用戶更好的數字化服務體驗,這一類數字化服務更側重于餐飲、電影、美容、SPA、旅游、健身、租車、租房等生活場景,實現消費者和服務者在手機界面上的交互,現如今,像餐飲業、服務業等幾乎都已經被O2O模式所占據,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習慣。
O2O模式成功的背后,核心因素是供需雙方交易的數字化,也就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無論是阿里的支付寶,還是騰訊的微信支付等,都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些支付平臺與各大銀行簽約,與銀行的支付結算系統接口相對接,幫助交易能夠在網上完成。支付環節的數字化,帶來的一個深遠影響,是越來越多的人不需要現金進行交易,當交易的現金也開始被虛擬化的數字貨幣所替代,那么傳說中的無現金社會正在成為現實。
便攜物品的數字化
Google公司在2012年發布了Google眼鏡的產品計劃,這是一款嵌入了智能系統的數字化產品,與智能手機的功能相類似,可以用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可以上網瀏覽信息、處理郵件,由此掀開了可穿戴設備的浪潮。人們發現,數字化技術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通信和IT市場,正在涌向我們的日常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可穿戴設備包括眼鏡、手表、手環、鞋襪、頭盔、服裝、書包、配飾等能夠隨身攜帶的物品,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物品,被改造成可以連接互聯網、傳輸數據并進行計算的移動電腦。正是由于這些先驅式的產品探索,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萬物智聯”之下,鏈接人體和外在的泛終端,更加貼近我們感官,可以方便采集人體體征數據,并與智能手機、其他智能設備進行交互,充當人體生物特征標簽和交互界面。另外,可穿戴設備也已經向產業互聯網滲透,與醫療、健康、運動、家居、車載、服裝等多個垂直行業融合,成為這些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
IDC發布《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7年Q1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1035萬臺,同比增長20.3%。其中,以手環、兒童手表、智能跑鞋為代表的基礎可穿戴設備同比增長19.0%,以智能手表為主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同比增長32.3%。
可穿戴設備快速發展的背后,正是原有的生活物品被逐步數字化的過程寫照。有朝一日,我們生活中需要的那些器物和工具,都有可能變成擁有感知和計算能力的智能化設備,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借助它們獲得更加方便快捷的數字化服務。
公共服務的數字化
數字化技術可以讓公共服務更加高效和智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度,主要的載體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萬物智聯”時代的一個典型應用場景,智慧城市對應的是城市的公共服務領域,覆蓋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家庭、智慧社區等眾多數字化應用,核心是通過物聯網將彼此聯系在一起。
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截至2020年,全世界智慧城市總投資將達到1200億美元。
智慧城市的基礎是提供綜合管理平臺,能夠將城市內的各種數字化應用連接,將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匯集在一起,打破單一化應用場景規模小、分散化的局限。如西班牙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平臺,可將環境與能源、交通、水資源管理、生活質量等不同領域的傳感數據進行整合并分析處理;桑坦德“城市脈搏”項目致力于建立智慧城市平臺,匯聚遍布全城的傳感器和“人體傳感器”數據,各類應用通過API調用平臺的大數據處理能力,通過移動App提供城市管理和生活服務。
在建立綜合管理平臺的基礎上,重點放在城市生活的關鍵領域,如交通、電力等基礎服務的數字化服務上,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增加這些民生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在電力領域,物聯網與電網、分布式電源等設施深度融合,實現能源生產消費全流程實時監測和預測預警。如英國布里斯托的3e3住宅項目集成了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通過對家庭能源消耗的實時監控和管理,實現節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交通領域,建設“人—車—路”高度協同的互動型交通基礎設施,利用互聯的充電樁、收費點、控制中心等基礎設施,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繳費、交互式地圖導引等服務。德國法蘭克福正在開發多模式交通導航系統,基于對各類交通設施地上地下全面立體感知定位,實現行人、自行車、公共汽車和火車、出租車、私人汽車的協同高效出行。
生產制造的數字化
當越來越多的產品成為智能化的數字產品,那么生產這些產品的生產線和生產系統,自然也需要智能化的改造,將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就形成了制造業領域的數字化變革——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是人工智能技術和系統,在生產制造活動中的一系列智能化工作的體現。智能制造可以替代一部分人類的腦力和體力勞動,可以自行進行思考、分析、決策和判斷,將傳統上的自動化生產延伸到了更高層次的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生產。
臺灣拓墣產業研究所預計2018年全球智能制造及智能工廠相關市場規模將達2500億美元。
美國在2011年,就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來重塑美國傳統的制造業優勢,政府先后發布了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總統創新伙伴計劃,將以物聯網技術為根基的網絡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列為扶持重點,并引入企業與大學的技術專家共同制定其參考框架和技術協議,持續推進物聯網在各行業中的部署。
作為另一個老牌制造業強國,德國也高度重視數字化技術對制造業帶來的改造升級的機遇,德國聯邦政府在《高技術戰略2020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工業4.0理念。工業4.0將軟件、傳感器和通信系統集成于CPS,通過將物聯網與服務引入制造業重構全新的生產體系,改變制造業發展范式,形成新的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