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執行力(第二版)
- 鐘金
- 1827字
- 2019-11-18 14:45:41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在華為,內部管理被區分為以少數中高層為主的務虛領導班子和以基層為主的務實領導班子。任正非要求基層員工在工作中務實,能夠從細微處入手,扎實做好基礎工作。
在2016年6月3日的CCTV新聞聯播上,任正非對廣大電視觀眾發表講話,他說:“中國現在又冒出來很多企業,其實也跟華為一樣,也是專心致志做一件事的。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為什么?中國13億人口,我們這幾個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們那幾個好好去發豆芽,把豆芽做好,我們13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可見,任正非十分重視華為人踏實的工作作風。
2014年6月,華為在國內眾多報刊上刊登了半版廣告,廣告的圖片內容是一位蓄著胡子、光腳穿著布鞋,看上去像個鄉下人的老者。廣告語只有一句:華為堅持什么精神?努力向李小文學習。華為此次斥巨資投放廣告的目的,就是為了向李小文學習。李小文是誰?他為什么能夠引起華為的高度重視?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地理學與遙感科學的泰斗。照片一經刊登,他就被網友們戲稱為“掃地僧”“光腳院士”。李小文是一個純粹的科研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此舉意在向李小文學習,同時也是在告誡華為人,大時代下,千萬不要做機會主義者,要堅守寂寞、回歸理性,要發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艱苦奮斗精神。
隨著華為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那些剛進入華為的員工從不甘愿只當一個“兵”的低落情緒中走出來,將務實的思想深深地刻在心里,體現在行動中。他們逐漸認識到,但凡偉大的工作都是從平凡的點滴做起的,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有所成就。
華為的流程專家鄧曉(化名)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鄧。老鄧在剛接觸流程建設時總想著對流程進行大的革新,但他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改動就會牽扯到不同部門的聯絡工作,更不用說其他方面了。因此,鄧曉決定踏踏實實、一點一滴地從小的方面開始改善。
流程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要持續進行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效,工作可以用枯燥無味來形容,還要抵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它不像做交付項目那樣,只要3~5年就能成為一流的專家了。但老鄧堅持將事情做實做細,耐得住寂寞。經過10年的努力,他終于成為公司流程建設領域的專家。
鄧曉長期堅持從點滴做起,最終成為流程專家。他對公司的價值不言而喻,一個小的流程改善可能就會為公司節約數百萬元,甚至更多。
在華為人看來,這種精神是十分難得的,值得加倍珍惜。他們在工作中總是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任正非也說過,華為人要專注于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如今,務實理念已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華為人所接受,并滲透于基層工作的方方面面,華為的財務、計劃、設計、管理、認證等部門,正是憑借這股務實精神高效運作、配合得力的。任正非要求華為人以“平常心”專注于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
有一次,任正非走到華為的一個實驗室,與一位工作人員很隨意地聊起來。任正非問道:“對老產品的不斷優化和對新產品的開發,你更喜歡哪一行?”沒想到,這個工作人員的答案令任正非很生氣,他說:“我當然希望新東西越多越好,將來離開華為后,還好就業。”
任正非生氣的原因并非是這位員工說要離開華為,而是這位員工對工作的態度。那些過分追求新事物,每樣都只懂得一點兒的人,最終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在任正非看來,只有在自己很小的領域里,甘于寂寞、刻苦鉆研,才能有利于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才能有所成就。
華為工程熱物理專家李泉明回憶說,他剛參加工作那會兒,CAD軟件在國內還沒有普及,所有的設計圖都要手工繪制后再描圖曬出形成紙質設計文檔。因為他剛進入華為沒多久,屬于辦公室新人,再加上他特別能吃苦,因此所有散熱器設計圖紙都安排給了他。那兩年,他幾乎天天趴在繪圖板前繪圖和描圖,面對如此繁雜的工作,他知道抱怨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消極。于是他一邊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邊學習機械知識。
正因為有那么一段艱苦的歲月,才讓他在結構設計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便利。1995年,設計研究所準備與IR(國際整流器公司)合資,要派幾名工程師到美國學習,其中有一個結構工程師的名額,他擊敗了幾個機械專業出身的工程師,得到了此次機會。
任正非強調,華為需要的是專家,而不是萬金油式的通才。例如,焊接專家、插件專家、線纜及機框組裝專家、包裝專家、貨運專家、倉庫專家、打字專家等,這些各方面的專家組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個極具戰斗力的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