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學載道:校長能力的五項修煉
- 黃飛
- 2522字
- 2019-10-31 11:13:37
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就改教育
管理大師、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先生曾經有一次被人問道:“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要改哪一件?”大前研一毫不猶豫地回答:“教育!”在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不由得為之心靈一振,頓時產生了心有戚戚焉之感,于是毫不猶豫地將他的這句話作為本節的標題。
社會要向前進,就必須改革,但無論是政治改革還是經濟改革,抑或文化改革,都是由人來推動的,要歸結到人的改革上來,而“改革人、塑造人”的工程,我們就稱之為教育。所以說,教育是一切改革的原點。當然,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文化改革,都會反過來推動教育的改革,但最佳的切入點依然還是教育。
正因為如此,教育改革被上升到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度。可以說,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是思想觀念、技術、能力的競爭;而思想觀念、技術、能力的競爭,就是教育水平的競爭。
19世紀中葉,日本成立了明治政府,力圖擺脫封建落后、被歐美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經濟閉關鎖國的弱勢局面。但是由于明治政府的先天發育不良,整個社會思想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改革障礙重重。這時候,以福澤渝吉為首的教育家開展了一系列先進的教育改革,并通過政府支持、號召民間保持相應的一致步調,一掃當時日本陳腐的神權蒙昧主義國民風氣,創建了一個現代化的、文明的、獨立思考的國家,可以說是教育改革保障了明治維新的成果,并推動改革往可持續方向發展。
而反思同一時期的中國,同樣是閉關鎖國的落后狀態,當時的張之洞、李鴻章等一些有識之士也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救國運動,但由于只是變革了制度而沒有變革教育,當時的主導思想依然是封建本位思想,在人才培養、觀念革新方面依然僵化,所以只能以失敗而告終。而到了1915年,中國掀起了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其本質就是通過教育改革來變革社會。當時以李大釗、魯迅等為代表人物,以北京大學為試點,豎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在社會上進行了教育思潮的改革。正是這次教育改革更新了人們的思想,引爆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變革。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在全球市場上已經擁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但我們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依然遭遇到了許多困境:我們在全球化市場上所占領的依然是以生產加工為主的中低級市場,中國的GDP很大一部分依然靠低勞動成本、低技術含量的低端產品來推動,我們在全世界高科技創新領域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我們中國人每生產一個DVD要交12美元的知識產權費……如果把國力競爭追溯到教育層面來考慮,我們就不難發現,正是長期的“填鴨式”滿堂灌教育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在經濟領域缺乏技術,而教育投入的不足,導致我們的勞動力素質不高,所以只能長期依靠低勞動成本、低技術含量加工來推動經濟增長。
如果要看在信息時代教育改革是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全世界的目光都會轉向北歐國家芬蘭。20世紀80年代,芬蘭還是一個經濟嚴重衰退的老齡化國家,但隨后短短的十幾年內即擺脫經濟危機,成為耀眼的全球經濟明星。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公布《2005-2006全球競爭力報告》,在衡量一個國家未來中長期經濟持續成長潛力之“成長競爭力”總指標時,芬蘭四次被評定為世界第一。而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于2003年針對41個國家的十五歲學生所做的PISA學術評比中,芬蘭學生“閱讀能力”、“科學”兩項排名第一,“數學”、“解學問題”排名第二。
總結芬蘭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教育投入。除了社會福利支出,教育支出是芬蘭最大的財政支出。芬蘭提倡公平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教育資源不偏斜。
第二,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重視來自一線的聲音。
第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為了應對信息時代和全球化的挑戰,芬蘭非常重視科技教育、英語教育、領導力、創業家教育等課程,重視產學研結合。
第四,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芬蘭重視學生自主性和個性發揮,采用無班級授課方式,強調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將興趣、愛好、將來要選擇的職業與學習課程聯系在一起,自己選課,自主調整學習期限,自主設計人生發展目標。芬蘭老師感到驕傲的事情是:“全班25個人,能想出25個不同的答案。”
第五,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念。人的發展是終身學習的過程,是可持續的發展,為此,芬蘭政府提供了多元化的終身學習機會。
什么樣的教育改革才能稱得上是成功的?是否有一些標準可以遵循?應該由誰說了算?顯然,教育改革不是拿數字來說話。“85%以上的人接受了義務教育,使2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這說明教育改革的某一個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不能成為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由誰說了算?不是主管部門,也不是我們校長或老師,而是時代發展的驗證,是學生對于自己人生的自主感受評價。
從芬蘭的教育理念中我們至少可以總結出,真正成功的教育改革,應當是滿足三個條件的。
第一,滿足時代發展需要。
第二,遵循人才成長規律。
第三,可持續化發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什么?是傳授科學知識嗎?是培養技能人才嗎?也對,也不對。這個工業化時代的標準答案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是片面的。
芬蘭的教育經驗啟示了我們:
新時代以基礎教育為首要功能的中等教育學校,應當改變觀念,不是將所有的資源和精力用于測試并選拔英才,而應該給予每一個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機會;
學校不應將學生當作“巴甫諾夫的狗”,進行“填鴨式”的教學,而應該鼓勵孩子形成“自我教育力”,要激發孩子的潛能,把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作為出發點;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說,必須從“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主角”的模式向“無處不課堂,學生為主角”的自我教育的模式轉移,從強調選拔、競爭的“單一學習”向“互動學習、組織式學習”轉變。
從對教師的要求來說,必須摒棄以往那種依賴教師既定經驗和既定知識“單項灌輸”的思維,教師首先也是一個“學習者”,要把視野從教科書和專業書籍拓展到其他方面,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信息時代學校職能轉變

耕學手記
社會要向前進,就必須改革,但無論是政治改革還是經濟改革,抑或文化改革,都是由人來推動的,要歸結到人的改革上來,而“改革人、塑造人”的工程,我們就稱之為教育。所以說,教育是一切改革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