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學載道:校長能力的五項修煉
- 黃飛
- 1469字
- 2019-10-31 11:13:36
最偉大的資源——教育
如果把地球比做千歲老人,那么人類僅僅是在不到半個小時以前,才獲得了從知識轉化來的巨大力量。
在人類出現以前的幾十億年之中,整個地球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而在人類出現之后的長達200萬年的原始文明時代,人類在蒙昧中經歷著緩慢的、艱難的進化。直到懂得用知識武裝大腦和雙手之后,人類才張開了創造與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改造世界。于是在這半個小時之內,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突然之間,我們的這個世界處處涌現出大膽、創新、建設性的活動。尤其是近代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興起,不過兩百多年,人類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做“加速運動”:最初出現的蒸汽機,頂得上幾匹馬干活;而現代的火箭發動機,則頂得上一千億匹馬干活!
對此,E.F.舒馬赫先生在他那本極具顛覆性的經濟學著作《小的就是美好的》中這樣描述道:
沒有人可以說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不過我們倒是很明白地看出這類創造活動是如何持續并且強化下去的——經由各式各樣的學校。換句話說,經由教育。因此,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說,教育是所有資源里最最根本的一項……就算我們再也不相信任何事物,我們也仍然相信教育是一切之本。事實上對教育的信念是如此堅強,以至于我們將它當成任何問題出現之后后遺癥的繼承人。如果核時代帶來新危險,如果生物工程的進展也開啟了新的濫用之門,如果商業掛帥帶來了新的誘惑,那么解決之道一定是更多、更好的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是一切之本。教育是一項兼具永恒性和時代性的事業。無論在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但在每一個時代,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者的使命又不盡相同。
在原始社會階段,部落首領和前輩就開始有意識地向年青一代傳授狩獵打魚、結繩計數、工具制造等生產、生活技能,盡管那時候并沒有學校,也沒有老師這樣的稱呼,但這種圍繞著整個社會活動生產經驗的傳授,就產生了最初的教育。
在公元前8世紀的奴隸時代,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和異邦的入侵,軍事是當時教育的主要內容,崇尚武力和意志力是當時主流的教育價值觀。
在工業時代,經濟發展主要靠機械化生產,我們認為知識就是能力,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就能成為人才,因此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養有知識的人。這一觀念依然是我國目前在實踐中普遍通用的主流教育觀。
……
就是這樣,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教育就像是奔騰不息的江河,承接著人類經驗和文明的延續,推動著人類的進化。教育促進了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但如今我們的世界正在經歷的急劇變革,提醒著我們,教育使命又在發生著新的變化。
一個具體表現是:各種生產力形態存在的周期越來越短。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推動生產關系前進的是生產力。翻開歷史書我們得知:中國從奴隸時代演變到封建時代用了一千五百多年,從封建時代到工業時代用了將近兩千多年時間,而目前中國的工業時代正在向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逐漸演進,不過才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人類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沒有電話,沒有電腦……而隨后不過一百多年,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模式、新思想層出不窮,“通天入地”、“坐看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也不再是夢想。尤其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后,計算機的出現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逐步提高到一個絕對重要的地位。同時,信息化突破了人類交流地域、語言方面的限制,帶來了經濟、文化的全球化。
耕學手記
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是一切之本。教育是一項兼具永恒性和時代性的事業。無論在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但在每一個時代,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者的使命又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