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學載道:校長能力的五項修煉
- 黃飛
- 1921字
- 2019-10-31 11:13:36
自序 矢志不渝 傾情教育
少年時代,我曾喜歡閱讀一些關于哲學的書。其中哲學家康德的那一句名言至今依然回蕩在我的心中:“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依然記得那些難忘的夏夜,十幾歲的少年獨自躺在天臺上,聽著蛙聲,仰望著那海水一般湛藍、浩瀚的星空,閃爍的星辰猶如蕩漾在水面上的點點波光,如此深沉而美麗。那是非常神奇的一種感受:既有對廣袤宇宙的敬畏和驚嘆,又有在宇宙中生命是如此渺小和短暫的感傷,甚至還夾雜著一種“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但更多的是躊躇滿志,那一次又一次星空下的思考,似乎在我的生命中注入了精神的能量,播下了理想和信仰的種子,盡管那時候還并不非常清晰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但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造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后來,因為際遇和人生的安排,我走上了講壇,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一干就是三十幾年。平凡的日子看似簡單的工作,一點一滴,拾掇起來,回首當年星空下那個躊躇滿志的少年,心中竟然也了無遺憾,如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有一次,讀到了溫家寶總理所作的一首詩歌《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
那無窮的真理,
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莊嚴而圣潔;
那凜然的正義,
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
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
那永恒的熾熱,
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曾經這樣對一群大學生講道: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總理的話語,深深地震撼了我,激起了我少年時代的回憶,我終于明白自己為什么會了無遺憾了。我們教育界同樣最需要的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人,我愿意做其中的一個。
2007年7月我正式上任舜耕中學校長,當時的舜耕中學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校,盡管朝氣蓬勃,但是力量還非常弱小,它的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然而我沒有向上級部門提出任何條件,而是滿懷信心地對自己說:“給我三年時間,我讓舜耕中學再上一個新臺階。”如今,五年的時間一晃而過,舜耕中學從辦學理念、管理水平、校園文化、教育質量等方面呈現出強勢的、持續的發展態勢,成為魯南地區社會關注、家長滿意的名校。這一切都離不開全校師生對“卓越舜耕”的不斷追求。
教育事業從表面上看確實不如政治、軍事、商業那么驚天動地,也沒有太多的風起云涌,但我依然覺得自己從事的是世界上不平凡的事業。尤其是,看著我的學生一批批地成為這個時代最杰出的人才,看著我們學校一天天地在發展壯大,那種沉甸甸的收獲感和喜悅感,每一天都充溢在心間。
教育是中國的未來,作為一個教育者,說小一點,他的工作關系著成千上萬人的前途和命運,說大一點關系著國家的未來,所以我們教育者何其榮幸,責任又何其重大!
正因為如此,我們教育者不應當只關注自己腳下那“一畝三分地”,更應當胸懷未來,以教育家的目標鞭策自己。“仰望星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如果沒有一點教育理想,又如何支撐起教書育人這個為民族培養后備力量的重大使命呢?但每一天的工作卻又是瑣碎的、現實的,甚至有時候充斥著無奈,所以也需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地改變,慢慢來,急不得,慌亂不得。
高尚的理想、足夠的勇氣是必需的,但往往還很不夠。甚至有時候,強烈的信仰可能會蒙蔽人們的眼睛,使他們看不到對于那些務實、負責的行為來說相當關鍵的言行和細微的差別。理想就像是 “仰望星空”之時的北極星,時刻提醒我們前進的方向,但到達目的是靠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每一天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紛繁復雜而瑣碎的,這是事實。如果我們只顧著仰望星空,而不看腳下的路,勢必會摔跤,如果我們只顧著趕路而不看星空,勢必會迷失方向。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中描述了一個因實行“教學做合一”辦學理念從而煥發了勃勃生機的鄉村學校。陶先生在現場考察了該校之后,贊揚該校校長丁超“能就事實生理想,憑理想正事實。他有事實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實”。雖然這位丁校長所做的仿佛都是一些很細微的事情:和同學們一起改造校內衛生、改造學校周邊環境,和學生自籌經費建立圖書館等等,正是這些細微的事情改變了學校和學生的風貌。在我看來,雖然這是1924年發生的事情,但“就事實生理想,憑理想正事實”,直至今天依然是我們校長應當遵循的宗旨。
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既要有理想,又能辦實事。教育家型校長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我將花費一生的時間去磨練自己。
作者
2013年春于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