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方法
- 董明惠
- 2530字
- 2019-10-31 17:52:01
一、亞里士多德運用形式邏輯分析商品交換和貨幣活動的失敗
亞里士多德是西方世界敬仰的歷史偉人,也是世界各國尊崇的歷史偉人。西方經濟學中的商品交換思想和貨幣思想,是繼承了亞氏的思想,至今未變,因此很有必要對亞氏的思想作個評述。
亞氏最先研究了不同商品數量之間的交換。亞氏說,不同種的物品之間不存在等約公約性質,因此不能進行交換。按照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則,亞氏說的實際意思是:不同種的商品數量之間,因為名稱和單位不同,概念的內涵截然不同,外延之間沒有關系,不同的數量之間也就不存在可以統一進行計算和比較的性質,這就沒法交換。亞氏這個分析中另一個相應的意思是: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可以進行交換。那么按照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則,亞氏頭腦中的另一個認識就是: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因為名稱和單位性質相同,概念的內涵相同,外延可以在內涵相同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計算和比較,出現相等時就可以交換。從以上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可以引出兩個推理形式。
推理形式之一。大前提:只有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才能進行交換;小前提:不同種的商品不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結論:不同種的商品不能進行交換。
推理形式之二。大前提:不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不能進行交換;小前提:不同種的商品不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結論:不同種的商品不能進行交換。
以上兩種推理形式,都符合形式邏輯的推理規則,因此都言之成理。但是,現實并不承認這兩個言之成理。因為,現實中不同種的商品明明可以交換。這說明,形式邏輯的推理規則,不適合對商品交換這樣的事物進行推理,或者說,對付這樣的事物無能為力。所謂的言之成理,事實并未成理。但亞氏不可能承認不同種的商品不能交換,因為在現實中,不同種的商品通過貨幣實現了交換。于是亞氏舉出一個例子說:5床等于1屋,與5床等于若干貨幣一樣。可想而知,反過來說就是:1屋等于5床,與1屋等于若干貨幣一樣。這樣一來,對不同種的商品交換就可以有這樣的解釋:當5床等于若干貨幣的貨幣數量,與1屋等于若干貨幣的貨幣數量相等,不同種的商品就可以進行交換,因為現時不同種的商品都通過貨幣表現,且貨幣是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據此,運用形式邏輯規則分析商品交換,也有兩種推理形式,做如下敘述。
推理形式之一。大前提:只有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才能進行交換;小前提:不同種的商品可以與若干貨幣量相等的方式由貨幣作為等一公約性質的表現物;結論:不同種的商品可以交換。
推理形式之二。大前提:不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不能進行交換;小前提:不同種的商品與若干貨幣相等后,不是不表現出是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結論:不同種的商品不是不可以進行交換。
以上兩種推理形式,亞氏沒有敘述過,但不是這里強加給亞氏的。通觀亞氏對商品交換和商品與貨幣關系的認識,誰都能得出以上這樣兩個推理過程,或者說,是以上這樣兩種思想認識。古往今來,人們接受了以上兩種推理過程中蘊含的亞氏思想,久而久之,成為思想認識中的思維定式,不生任何疑問。事實上,以上兩個推理過程均不符合形式邏輯本身所立的思維規范。
在推理之一中,小前提和大前提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關聯性,或者說存在矛盾。因為在小前提中,既沒有肯定不同種的商品具有等一公約性質,也沒有肯定商品就是貨幣。按邏輯規則對小前提的陳述要求是:不同種商品具有等一公約性的性質。但從商品和貨幣的關系中,人們無法給出按規則要求的陳述。這樣,小前提與大前提矛盾,違反了形式邏輯規則中的矛盾律,不能使結論成立。再者,現在的小前提中具有等一公約性質的東西是貨幣,那么結論應當是貨幣可以進行交換。可是同種貨幣交換沒有意義,這個結論不但與小前提矛盾,而且是小前提不需要的結論。這里同樣違反形式邏輯所不許可的矛盾律。種種矛盾,使推理之一不能成立。
在推理之二中,大前提是個否定的命題,小前提是個否定之否定的命題,兩個命題互相矛盾,無法推出結論。現在硬推出的結論與大前提矛盾,結論就無法成立。結論與小前提也存在矛盾。小前提命題中商品與貨幣的概念關系,是一種外在的表現與被表現的關系,因此,不同種商品的本身性質,不同種商品間關系的性質,都沒有變化。即:并不因為貨幣符號具有等一公約性的性質,就自然地與商品體構成你我不分的關系,從而使商品體實物變成空空如也的貨幣符號。商品與貨幣不是那種是與不是的關系,這樣,既不能推論出“不同種的商品不是不可以進行交換”這個需要獲得的結論,也不能推論出“貨幣不是不可以交換”這個不存在交換意義的不需要的結論。兩者都違反了形式邏輯規則中的矛盾律,因此,推理之二也不能成立。
亞里士多德畢竟是人類思想史上偉大的哲人,他在理論思維中始終沒有把商品與貨幣等同為同一種事物,而看成是兩種不同概念的事物。但他的偉大只到此為止。他認為,在商品交換中,不同種的商品不可能建立相等關系,貨幣只是一個起權宜作用的事物。這種權宜的表現是:人們可以發明獨立活動的貨幣用于商品交換,一旦商品交換完成,貨幣就丟到一邊不再有用。故而獨立活動的貨幣也可以人為取消,讓商品直接去交換。用于直接交換的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只是由于不同種的商品在觀念上可以看成是與貨幣能建立相等關系的東西,一旦交換完成,貨幣觀念立即消失。如上,獨立活動的貨幣用時取之,不用時棄之;觀念性的貨幣符號需要時在頭腦中生出,不需要時在頭腦中消失。貨幣的這樣兩種現象,正是他所指的權宜現象!他對貨幣活動做出的權宜性解釋,反而形成了如上兩種無法成立的形式邏輯推理方式,從而使不同種的商品永遠不能在等一公約性的基礎上完成交換。這種情形充分說明,不同種商品進行交換這個事物,在現實中客觀存在,可在亞氏頭腦的思維中不能進行和完成。貨幣這個事物,在商品交換中實實在在起著作用,卻是與商品沒有絲毫內在的關系和聯系。這種情形也說明,貨幣在現實的商品交換中有客觀需要,在亞氏的頭腦中卻是飛來之物,可有可無。思想脫離實際,理論不符現實,這是歷史偉人身上受歷史局限所發生的認識錯誤。
我們把以上亞里士多德對商品交換的認識和對貨幣的認識所造成的邏輯問題,稱為亞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換認識疑難和貨幣認識疑難。這兩個疑難,是疑在哪里難在何處,這里不作答。如何釋疑的任務,交由專門的商品理論和貨幣理論及兩者關系的理論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