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案例分析法

在西方經濟學中,由于主要是運用實證分析方法,所構建的各種理論概念和模型很多,用到的圖表和數學論證都較復雜,形成的理論也較抽象;這樣,案例分析方法,以其實際性、生動性和簡明性的特點,成了西方經濟理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它們可以涉及也可以不涉及對經濟現象的可逆與不可逆的問題,以及均衡與不均衡問題,因此,可以比較自由地去研究各別案例的內容,從而自由地表達各自的經濟理論觀點或看法,或自由地提出各種經濟操作的方式或方法。西方運用案例方法,通常進行三種研究。一種是,從案例的內容中總結出有較多或特殊適用性的原則或定理,構建出一種經濟理論。有時候某種理論,不運用案例還不足以闡明問題和成為理論。另一種是,西方經濟學中一些已經確立的原則、定理或規律,運用一個甚至多個案例來說明,亦即用案例來證實。再一種是,運用案例來說明一種經濟事件的經驗或教訓,以指導人們的經濟行為。因為案例分析法有這些用途,所以在西方經濟學中出現很多內容特別的案例。案例的數量,目前已有很多,國內國外不斷有人在編撰新案例,往前發展能累積到多少數量,沒人能說清。

在西方經濟學中,案例的內容五花八門,主要是各種經濟問題和經濟事件,還有各樣歷史故事,更有比喻或寓言。凡是能拿來在經濟問題上說出點什么,并且能引起人們閱讀興趣的,都吸引他們不僅去搜尋奇聞趣事,甚至挖空心思編造。有些案例內容,不是取自人類社會中歷史的和現實的經濟活動,而是取自野生動物世界,或者有野生動物參與人類的經濟活動。非常經典赫赫有名的案例如:“看不見的手”,“霍布斯叢林”,“囚徒困境”,“大炮與黃油”,“蜜蜂寓言”,“一個蘋果園與養蜂園毗鄰”,“燈塔效應”,“走失的牛損壞鄰近土地谷物的生長”等。著名的一般案例如,“金錢與女友”,“在土地上施肥多少好”,“漂亮的女人收益高”,“手機的款式變化快”,“大商場平時不延長營業時間”,“‘9·11’事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等。中國引入西方經濟學后,說明西方經濟理論的中國版本案例也多有出現,如:昭君出塞,中國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就業問題,中國老百姓愛儲蓄等。光是中國的三國故事,在國內外成為經濟學案例的故事,也多了去。

一個案例,總要蘊含一個道理,以此說明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并由此提出一套解決辦法。在西方經濟學中,經典案例被一代又一代的經濟理論研究者使用,而且還能在各種經濟理論研究中被反復使用。如前面已經評述過的看不見的手、霍布斯叢林和囚徒困境等,就是被廣泛運用而常用不斷的案例。多數案例,則是一事對一事,或者一事對某些類似條件下的類似事件,這些案例具有標準、樣板和規范作用的性質。這是否是一種必須的和正常的經濟理論研究方法,是何原因造成,經濟學中應該怎樣正確對待案例的作用,下面給出說法。先按上面所指案例方法的三種用途,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五個案例進行評述。

1.有關隱含原則性、定理性和理論性的案例

(1)評蜜蜂寓言案例。蜜蜂寓言案例,在西方經濟學理論史上立下的功勞,超乎人們想象。因為這個寓言,催生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這個理論,被西方經濟學家們贊譽到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樣偉大,在20世紀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

蜜蜂寓言,是一則古老的寓言。說是,有一只喜愛奢華生活的蜂王,統治著一群揮霍無度的蜂群,上上下下越是盡情享受,越是興旺發達。這只蜂王老死后,新蜂王實行節儉新政,上上下下過起樸素單調的日子。于是,日子越過越窮酸,蜂群出現衰敗景象,結果被別的蜂群打敗,四散而群滅。這則寓言啟示了凱恩斯,讓他悟出了社會經濟活動中需求的重要性,建立起一個國民收入決定經濟繁榮的一套理論。20世紀的30年代,正是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年代,社會經濟百業凋零,一片混亂。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和解決這一問題。凱恩斯認為,社會經濟運轉不靈,是卡在貨幣表現的有效需求不足上。他的理論一經提出,轟動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按方下藥是開動印鈔機印錢,用以提振貨幣表現的有效需求,讓舉國上下像奢靡的蜂群一樣揮霍金錢,以此制造百業昌盛。這一招果然靈驗,資本主義經濟又絕處逢生,此后走向繁榮。不過到了70年代,遇到資本主義經濟滯脹,這套理論無法解釋經濟現象,支不出招,也就失去靈性。

關于凱恩斯理論有效時怎么回事,失靈時怎么回事,本書在這里不做過多討論。這里,我們對這個寓言與經濟理論的關系作個評述。蜂群興旺和敗落的活動現象,僅僅是一種現象,寓言只是揭示了兩種現象不同的現象原因,并沒有揭示興旺背后和敗落背后起作用的規律。當然,這個現象事實有用,讓凱恩斯慧眼識見。但凱恩斯受啟發建立的經濟理論,也只是揭示經濟現象中的現象原因,即貨幣活動出現了狀況,并沒有揭示出引起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即是怎樣的經濟規律使社會經濟發生大蕭條;當向經濟體投放大量貨幣使社會經濟活躍起來,是貨幣活動的什么規律在起作用,只能在什么條件下起作用,作用的限度在哪里,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凱恩斯理論中找不見。這說明,蜜蜂寓言作為經濟事物的啟示作用,只限于對經濟現象的表面解讀。假如,當時有比凱恩斯更有天賦的研究者,發現了社會經濟的運行規律以及貨幣活動規律,那么毋庸置疑,他會把大蕭條的原因說得一清二楚,也會提出用貨幣這服藥來治當時經濟的病。這樣,他就并不需要蜜蜂寓言來開竅,就是說,社會經濟不論出現的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從根本上能說明現象發生原因和提出解決辦法的,是經濟學自己,不是外來的案例。

這個案例說明,案例只能給人以現象啟發,理論作用有局限性。

(2)土地施肥案例。土地施肥案例的內容是:當向一塊土地一份一份地等量增加施肥量,農作物的產量不是按施肥份數作為倍數增加,而是增產的效果越來越差,過量的施肥甚至導致土質惡化,產量反減。這是農學家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性規律,叫邊際產量遞減規律。這個規律,在現實生產的絕大多數領域中都適用。從邏輯上說也是,若邊際產量遞增,那么有一畝土地,就可養活一代又一代增加的人口,直至無窮多個人口。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荒謬結論。不過這條規律,受限制的現實前提條件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生產一種產品時,如果其中一種要素可變而其他條件不變,則連續等量增加可變要素后,開始階段產量會遞增,達到一定數量后,邊際產量則呈現遞減趨勢。有說法稱,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也存在相同情形,可將這個案例中的規律作為一條經濟規律運用,于是經濟學中有了這樣一條經濟規律。稱這條規律提示人們,高投入未必有高產出,合理投入并獲得最好利益,才是最佳選擇。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很在理。不知是否有人質疑過。我們不質疑這是一條生產領域的經驗,但質疑它是一條經濟規律。首先要分清,生產問題屬于技術性問題,且純粹是一家企業單方面的事情,只有一個單方面的生產目標。當在利益問題上涉及他方利益,也就是進入社會經濟關系領域,就不是單方面的生產問題,而是兩方面及至多方面的經濟利益糾葛問題,這里才是經濟學要研究的純粹的經濟內容,這里完全是另一回事,不能與生產混為一談。如何將投入產出處理得好,其實包括兩件性質不同的事情。一是技術性事情;二是經濟性事情。技術性事情單指商品的物質目標,可以由產量、質量和有用性等諸物質要素構成一個商品的整體目標,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一個要素作為生產目標,但質量和有用性最好還是要體現在產量上。總之,只能是一個目標作為遞減規律的表現者,一個可變要素可以是改進設備的貨幣投入,其他要素都不變;也可以是生產設備的簡單增加,但人員等其他要素不變,如此,等等。在這樣設定的情形里,產量遞減規律存在并起作用。很明顯,不管是遞增還是遞減,必定是前者決定后者的關系,因為產品是生產設備生產出來的,這種前后者關系,只能限制在生產領域里。當設定的情形是:投入,是用貨幣計量,作為變量要素對待;生產出來的產品,現在不是作為產出,即遞減規律的表現者來對待,而是作為一種不變要素存在,產出的要素現在是收入,也用貨幣計量,即貨幣收入是遞減規律的表現者。不知是否有人看出此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看出來的問題是:貨幣支出即投入,與貨幣收入即產出之間,根本不存在前者決定后者的關系,亦即沒有確定的關系。貨幣投入后,中間隔著生產諸要素和產品諸要素,與收入建立不起直接的關系。決定收入多少的根本因素和直接因素,是價格。價格不是在生產領域過程中活動的要素,而是在流通領域中活動的要素。決定價格的因素很多,產品本身只是一個因素,還有市場中的諸多因素,如價格戰,產品需求者的需求狀況,替代產品的競爭,推銷的方式方法等,都能影響價格的起落。價格影響的結果可使收入變動情況出現多種可能:一開始就遞增,此后很長時間一直遞增,直至替代產品出現突然失去市場而終止收入,沒有出現遞減的過程;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化,收入一陣好一陣壞,既無遞增過程也無遞減過程;產品一進入市場銷售就遭遇滑鐵盧,血本無歸;像土地施肥的那種遞減過程只是可能出現的一種現象,如此,等等。由此說明,就單純的貨幣數量而言,生產過程中在單純生產規律作用下出現的貨幣數量現象,與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復雜經濟規律作用下出現的貨幣數量現象,不可同日而語。可見,產量遞減規律,不能用作一條經濟規律來分析貨幣活動中的經濟現象問題。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貨幣的數量不單純只是數量意義,還有復雜的社會經濟意義,這是經濟學要研究的重大內容。土地施肥這個案例,只是站在廠商一方研究,其片面性顯而易見。在收入的貨幣量與支出的貨幣量比較結果中,存在著由貨幣表現的利潤現象;這個現象中,還包含著廠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資本與勞動關系的內容。這里復雜的經濟關系和神秘的經濟規律,豈是土地施肥這樣一個簡單的案例能解釋得了和解釋得全的。由此可見,經濟學中不涉及人與人經濟關系的純技術性的內容,不能與涉及人與人經濟關系的經濟內容扯到一起,那是兩件不同的事物。這里從另一方說明,產量遞減規律,不能用作一條經濟規律來分析涉及人與人經濟關系的經濟現象問題。

這個案例說明,涉及人與人經濟關系的經濟規律,是這種關系中自身固有的規律,無法由任何其他沒有人與人經濟關系的技術性規律來替代。

(3)對以上兩個案例總評。通過以上對兩個案例的分析,人們應當明白,任何案例可以給人們的思考提供啟發,但這種啟發的局限性很大。因為,任何案例事件只是現象事件,不能是一個理論系統,也不能是一條社會經濟活動中固有的規律本身。這種現象事件所表現的經驗上的某種有用性,也只是在限制條件下表現的有用性。將其他事物與案例進行類比,必須分清是同類事物還是異類事物。在異類事物之間,理論和規律不能通用。就理論研究的根本原則而言,經濟理論,必須是在研究社會經濟活動本身的基礎上去建立;經濟規律,必須從認識社會經濟運行的本質中去總結和發現。即使所取的是經濟現象的案例,現象性的經驗理論和經驗的可用性,無疑存在著片面性、膚淺性和現象條件的限制性。經濟學理論研究當然需要案例,事實上,需要很多案例,但案例的地位,應該與在西方經濟學中的地位相反,不是借以去建構理論和發現規律,而是用以去說明所建立的理論和所發現的規律。這樣的案例分析方法,才是恰當的方法。

2.有關證實原則、定理、規律或理論的案例

(1)評金錢與女友感情的案例。據說,金錢與女友感情的案例,經常被大學教授在講臺上講述,目的是: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二是說明一條經濟學原則。

案例內容是,當一個教授在論述金錢的作用時,有個男生站起來反駁道,金錢萬能不了,人的感情就無法用金錢衡量。教授說,給一千塊錢,請他與女友分手,男生嗤之以鼻;說給十萬塊,男生搖搖頭;說給一千萬,男生愣住無言以對;說給一個億、十個億,男生一屁股坐下認輸了。學生們聽了這個故事性極強的案例,自然笑聲四起,感覺西方經濟學是個如此有趣的學問。這個故事的笑點不是重點,重點是通過所謂一切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金錢萬能現象,說明西方經濟學中的一條理論原則,亦即那個理論重點: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什么問你愛我有多深,什么愛情價更高,人在金山銀山面前,理性的選擇就是拋棄愛情,直沖山頂坐定。證明這種理性人觀點的,還有更極端的案例,這里順便提一下。例如,從經濟學的觀點去看盜賊,他也是理性人,因為,他是在按最小的付出來獲取最大的利益原則在行動;在反法西斯戰斗中犧牲的英雄,也是個獲取自身最大利益的自利人,因為他獻出生命只是為了自身的名譽和榮譽。這三個例子要說明的是這樣一條原則:不能因為理性人的假設是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排除愛情背叛者、盜賊以至英雄這類人,這樣理性人的假設就沒法成立,經濟學的分析就沒法進行。這里,如果作為利益表現的金錢不能把對女友的感情打下去,那么在西方經濟學中,不但理性人的假設不能成立,連理性人要獲得的最重要的利益對象物也沒了。對這個在大學講臺上風光八面的案例,這里有必要進行理論深究并作個深入評析。

第一點,金錢與女友感情的案例,首先是其本身的設定沒有著落。一是誰給錢沒有著落;二是給錢的目的著落不了,因此不能成立。這個案例的情形是,男生需要在巨額金錢與女友感情之間作個選擇。那么,現在就發生兩個關系:一個是,男生與巨額金錢的關系;一個是,男生與女友感情的關系。在后一個關系中,是各自對于對方的自身感情變化問題,沒有經濟學的內容。在前一個關系中,有個金錢在哪里的問題,即是誰給金錢。如果金錢是從天上落下,那么男生就有個與老天的關系,這樣就沒有經濟學內容了,因為這時候的金錢,沒有要求男生去衡量感情。如果金錢是某個人給的,那么男生就與給錢人發生了經濟關系,就有了經濟學內容。光是教授在講臺上空口說白話,那不會有任何理論研究意義。在那個給錢人身上發生的問題是,為何要給男生錢?若說,白給這個男生巨款,只是為了讓這個男生變心,即不再給女生傾注感情,沒有目的別無他圖,那么給錢人的行為不符合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設。若說,只是為了在一個人身上以證實金錢的力量來證實理性人的假設,那么等于是在說,理性人的假設不具普遍意義,只在一個人身上有意義,于是理性人假設就不能成為西方經濟理論分析問題的普遍前提。若把男生和女生的位置調換,女生身上所發生的情形與男生一樣。顛來倒去不管怎么說,這個案例無法說明金錢的力量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設能夠成立。其實,這是一個無厘頭的案例。

第二點,愛情中的感情,本身不是經濟問題,因此感情的變化并不表現經濟現象,這是個道德問題,表現的是道德現象。即使教授傾囊而出金錢讓這一個男生變心,讓這一個姑娘傷心,試圖為理性人假設只做一次性證實,那么這一筆巨款,引發的是一個道德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若是經濟問題,姑娘可向男生提出巨額索賠,男生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教授輸個精光什么也沒證實。這個案件作道德處理時,不同國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中國古代包公鍘美案,是用刑罰處死,金錢和感情都化為烏有。按當今西方的人權觀,男生沒良心還得受保護,因此感情是不能用金錢去衡量的東西,什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設,也就無從談起。若按經濟規律辦,那就是罰款;可是一罰款,金錢利益打了折,利益最大化達不到了。順便再說盜賊和英雄案例,也不是經濟事件,而是道德事件和政治事件。在西方經濟學中,本來排斥道德內容,因為道德一介入,自由競爭就沒法展開。這樣,在解釋理性人時,本應排除道德訴求。可是一排除,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就無法說明,于是理性人又失去了理的內容。可見,把理性人假設與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設合在一起,從理論上一去追究,就破綻百出。在此分析同樣說明,這是一個無厘頭案例。

以上兩點說明,用案例來證明或證實理性人,是做不到的事。道理極簡單,一是理性人本就不存在,現實的案例證據不可能被找到,任何編撰的案例都會出漏洞,即都不能邏輯成理以支持理性人假設的合理性;二是理性人是個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任何案例只能提供一種有局限性的現象概念,兩者無法匹配。以此類推,一個只有特殊性概念的案例,去證實具有普遍性概念的原則、原理、規律和理論,都不可能成功。至于借用案例來說明一個普遍性的概念在一種特殊情形中的含義,顯然可行,但那是另一回事。這事說明,案例在經濟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有局限性,且有自己恰當的地位。

(2)評智豬博弈案例。智豬博弈案例,是博弈論中著名的納什均衡案例。這個案例,我們要特別給予詳細分析。這是西方競爭理論中的典型競爭行為,涉及理性人的假設、各方利益都最大化的均衡、現實競爭參與者的行動選擇等問題。

案例假設有一大一小兩頭足夠聰明的豬,處于設定中的情形是:①在一段確定距離的一端有個食槽,另一端是塊供食踏板。兩頭智豬站在踏板一端。②任意一頭豬踏了踏板后,走過這段確定長的距離,大豬和小豬各要付出2份食物的能量。踏板被踏后總共能出10份食物。③若大豬先去到槽邊等候,讓小豬踏了踏板后再來吃食,大豬吃到食物9份而小豬吃到食物1份。若大豬小豬同時踏板同時到達槽邊,大豬可吃到7份而小豬可吃到3份。若小豬先到槽邊等候,大豬踏了踏板后再去吃食,大豬只吃到6份而小豬能吃到4份。

按如上設定分析兩豬博弈,情形是:若小豬先到食槽等,大豬踏板后再去吃,吃食的比例是大豬6份小豬4份,這時大豬實得利益4份,小豬是2份;若兩豬同時踏板同時到食槽,大豬吃食7份小豬是3份,大豬實得利益5份而小豬有1份;若大豬先到食槽等,小豬踏板后去食槽吃,大豬吃食9份小豬只得1份,大豬實得利益7份,小豬則是-1份。這是兩只聰明的有理性的豬,都能看清楚博弈局中的玄機。大豬看清楚的是:讓小豬去踏板,自己先到食槽是上策,同到是中策,自己先去踏板是下策。小豬看清楚的是:讓大豬先去踏板,自己先到食槽是上策,同到是中策,自己先去踏板是下策。這兩只聰明絕頂的豬,不但看清了自己的博弈策略可選項,還看清了對方的博弈策略可選項,從而對整盤博弈的形勢做出了絕頂聰明的判斷,最終決定下自己唯一要執行的最優策略。小豬的最優策略是:賴在食槽邊等待,就讓大豬去踩踏板,因為中策利益少,下策利益得不償失;它看到大豬不管怎么著都能不賠而得益。大豬不得不做出的最優選擇是:自己去踩踏板,讓小豬先去食槽邊等待。因為雖然上策是等小豬去踩踏板,但面對賴在食槽邊的小豬,自己等待則誰也吃不著食物,要讓小豬服從自己的意志辦不到,于是比較中的下策成了可行的最優策略。這就是這個案例所設定的博弈結局,說出現的結果是博弈的均衡。這種結局,還得到數學證明,是一個唯一的解,這里的科學性,是由數學理論來支持。

對智豬博弈案例,有各種理論贊譽,還有各種實際應用。在理論上,說是證明了博弈中搭便車是一種理性選擇,由此還引出博弈中游戲規則設計等理論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上,自然是指導人們如何分析博弈環境做出正確決策,如可在企業戰略制定、金融證券市場活動等方面用作分析工具。這里,我們的評述內容如下。

同其他任何案例一樣,一個案例只是一種特例,因為所出現的案例結果,是受嚴格的和確定的前提條件限定。當案例是涉及一類經濟現象,那么這類經濟現象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從而用不同案例去說明。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搭便車現象本就很普遍,如著名的燈塔效應案例,說的也是人們搭便車的行為。這里,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對于搭便車這種經濟現象,就經濟理論的重要性來說,是研究其有這種現象的存在和如何利用這種現象來獲取利益,還是研究產生這種現象的社會經濟關系原因和其中存在的經濟規律?不言而喻,是后者重要。但人們知道,西方經濟學只研究前者,原因很簡單,就是為經濟競爭的參與者尋找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法。看起來理論不偏不倚,誰都可以利用,事實上,能否和怎樣利用這種理論,是受到競爭參與者自身地位和條件的限制,不是誰用它就靈。例如,有巨大實力的大公司,可以讓小公司一時占盡便宜,最后卻有能力把所有放出去的便宜不止全部收回,還讓競爭對手在市場上消失,不再有搭便車的人。如此,等等。這類為競爭者提供的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非常多,極受所有競爭者的青睞。結果是,社會的經濟競爭因此更加激烈。對因競爭加劇所引發的社會經濟問題,這類理論本身基本沒有說明,也不可能從這類理論中產生出真正的解決辦法。

這個智豬博弈案例,還存在與西方經濟理論自相矛盾的問題。本來的基本理論,是每個理性的自利人只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事,且可以不擇手段,因為不能有道德因素摻進純粹的理性人概念。在這個案例中,大豬選擇自己的下策,讓小豬實現其上策,那么要問,大豬是出于什么原因謙讓?現在的解釋是,大豬只有這個選擇,才是能吃到食的最好選擇,所以讓步。這樣一讓步,就不是經濟問題,而是道德問題了。僅就經濟問題而言,大豬的上策和中策,沒有誰不允許它去選擇。它可以做出誰都吃不成的決策,讓雙方的上策都成為泡影。它也可以拿誰都吃不成的決策相威脅,迫使小豬接受中策而搭不上便車,讓小豬能吃到東西而自己能吃得更好,這才是競爭場中用智慧或力量算計的真正博弈,不至于是現在的最糟糕結局,是自己吃得最差而小豬吃得最好。由此也可說明,納什均衡計算出的所謂唯一解,其實是給大豬的一個道德解,不是經濟解。一說到道德,智豬博弈的結果,就違反了理性人的假設。其實,也違反所謂有限理性的假設,因為,有限理性只是限于經濟內容,如為做決策所獲得的經濟信息不完全相等,使競爭中的當事者追逐不到利益最大化。有限理性中一滲入道德因素,同樣也不能成立。即使把大豬的下策選擇看作是一種有限理性表現的證據,能使有限理性的假設成立嗎?可惜也不能。因為,這個口子一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就必須后退,退多遠根本沒法限制。現實的博弈結果基本是一贏一輸。贏是利益最大化,輸是利益最小化,均衡理論在此垮塌,理性人的假設徹底無用。到此有人問,怎么去研究這個案例中揭示的搭便車現象?我們說法同前一樣,經濟現象首先要用經濟方法去研究,不是首先用數學方法去研究。搭便車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現象,要在認識這種經濟關系本質的基礎上去展開研究,那將會進入一個新的經濟理論研究天地。

在智豬博弈案例中,還存在一個重大的理論漏洞。豬食,與大豬和小豬沒有任何“經濟關系”,人給的豬食,對于豬來說,就是上帝所賜予。因此,這是一個沒有經濟內容的案例。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中,代表利益的食物,一定是有主的東西,這個物的主人不是在天上旁觀,而是在地上參與博弈。如果食物的“主人”就是這兩頭豬,那就不是這種博弈方法,而是要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討價還價談利益分配,這已是另一個復雜的經濟理論問題。豬食作為利益的博弈對象沒有主,就是這個案例的一大漏洞。西方經濟學家之所以會設計出這樣的案例,是由于西方經濟學中對于人的認識和物的認識,決定了設計者的設計思想,即:人的利益觀念是從人的生理欲望中產生,物的利益表現只通過物質的有用性表現。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把難聽的話說出來:案例中的豬想吃食,就等同于人的利益觀念;豬食是豬可吃的東西,就等同于人的利益表現物。社會中的人,通過這個理論漏洞,漏入到了野生動物世界。

(3)對以上兩個案例總的評述。通過以上評析,人們應當看到,運用達爾文思想,不管是運用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案例,還是借助野生動物設計案例,試圖證實或說明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原理和原則等,都是無法做到的事情,因為那套理論原理和原則等,本身就不能成立。試圖用這樣的案例解釋清楚人類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并從中揭示出內在固有的經濟規律,更是件異想天開的事。這一切,都是西方經濟學家們還沒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本質所造成。

3.經濟事件提供經驗和教訓的案例

這種案例可讓人們引例為鑒戒,避免重蹈他人覆轍;也可以用例作參照,采取利于自己利益的經濟行為。顯然,這是經濟競爭中有輸有贏的案例,對一些人是可學的有贏經驗,對另一些人就是該防的有輸教訓。在這種案例中,什么均衡,什么各方利益最大化,都置之一邊去了,存在的是錯綜復雜的情況。就經濟學理論本身而言,不能站在哪一方去總結經驗或教訓,只能就事件去研究于經濟學理論有意義的問題。這里,舉一個世界級例子說說。

(1)大案例廣場協議簡介。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的財政部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目標是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這就是世界聞名的廣場協議,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大事件,是許多經濟學家至今研究不斷的大案例。

簽訂這個廣場協議,起因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欲通過美元貶值以增加產品出口的競爭力。該協議實施的情形,是在干預外匯市場中,五國大量拋售美元,導致美元一步步貶值,其他國家貨幣一步步升值。其中貨幣升值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日元在三年中升值50%,翻了一倍。該協議實施的結果,有多種說法。有的說,國際性貨幣間匯率的變動導致貨幣市場的變化,政府干預起的作用有限,主要是資本流動的巨大交易對貨幣的市場價格造成影響最大,這種影響力量像洋流一樣不可抗拒,因此日元大幅升值的影響主要不是廣場協議的罪過。對此,有的說這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為自己的損人利己行為辯護。有的說是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提高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減少了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改善了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還有說是這個協議在某些方面并未有實質性的貫徹和落實,期間美國的出口貿易也并未增長,因為美元的不正常貶值還影響了國際經濟環境。也有說是德國的實體經濟并未受到打擊,因為德國經濟原本沒有泡沫,而日本經濟出現了令世人矚目的特殊狀況。由于日元大幅升值,國內經濟出現巨大泡沫,泡沫破裂后,經濟持續低迷長達十多年。于是出現陰謀論,說廣場協議是美國為整垮日本經濟而耍的大陰謀,要讓日本經濟形成泡沫然后破裂崩潰,阻止其在全球的經濟擴張,削弱其對美國的最大債權國地位,將其資產吸進到美國。與此相反的看法認為,美元貶值和日元升值,是兩種貨幣的比價已經出現不合理,按西方匯率理論的購買力平價測算,日元兌美元的合理匯價該是108∶1,而當時名義匯率僅為201∶1。如此說來,進行國際協調、引導日元價值復位,是世界經濟運行的客觀需要,而不是西方列強對日本的無理脅迫和暗算使壞。日本的經濟泡沫和十多年的經濟低迷,是日本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和其經濟政策失誤造成,怨不得別國。德國經濟沒受打擊就是佐證。再說,日元大幅升值,給日本企業在海外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其經濟泡沫的破裂,促使其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如此,等等,真是眼看萬花筒,誰看都不一樣。但所有現象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日本經濟總的狀況,是今不如昔,至今仍在一定程度的困境中,真可謂當年一蹶長此不振。此中的經驗也好,教訓也好,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經濟學家,都在研究吸取,難見窮盡有日。

上面說了,本書宗旨是要對這樣的案例,做出經濟學理論上的研究和評述,因此不參與討論事件的真相該是什么,也不站在一方去討論是什么經驗或是什么教訓,而去討論這樣的案例中有什么經濟學意義上值得研究的東西。對三點內容作如下評說。

(2)對案例內容的評述。如上所述,這個案例的內容很復雜,對于現實經濟活動中的競爭者說,誰都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這類案例,在西方世界俯拾皆是。有大量的這種案例內容得到寫手的青睞,于是產生了許多相關的著作。從案例內容中去總結出經驗教訓給任何競爭者使用,應當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理論特色。這特色,是從理論出發點是一個個互無內在聯系的人的自利特點中產生,是純粹每個個人都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論設定中產生。這種理論,對于各個競爭者而言,可說十分實用;但對于經濟學的理論科學來說,沒有多少意義。因為這樣的案例內容研究,僅僅停留在現象的陳述上,沒有從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系角度去研究經濟問題,也沒有從世界經濟運行的角度去研究經濟問題。在現在的西方理論基礎上,本是無法展開這樣的研究,因為,不見存在國際經濟的大局,只見存在各個國家自身的絕對利益。這樣的案例內容研究,自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深度:將發生案例所述及各種經濟現象和國家決策的本質原因揭示出來,對發生的經濟不正常現象提出一整套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理論在根本點上做不到這樣,那就只能在就現象說現象的理論上做成現在這樣,讓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去加大加深各個經濟體之間的對立、隔閡,去積累更多更大的經濟問題,從而推動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即各自去總結新的經驗和新的教訓。這種案例事件,是一種具有惡性循環性的案例事件,在循環中產生的所謂新理論,其實都是“冷飯新炒”的理論。

(3)對案例中涉及匯率的評述。既然廣場協議是沖著匯率去的,那么按道理說,美國是否耍了陰謀,日本是否掉入了陷阱,這不是純粹的經濟學問題。現在需要問的,是怎樣去評判前前后后的匯率究竟是合理還是不合理。這個匯率的合理問題,客觀需要一個衡量和判斷的標準。可是,計算匯率的方法有30多種,合理不合理讓人莫衷一是。上面提到的一種方法,出自購買力平價理論。這個匯率理論,一直以來最具影響力,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和唯一的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美國在廣場飯店召開會議,拿匯率說事,依據的就是這個理論。雖如此,這個理論被理論界頗多詬病。其前提假設設定得很絕對,要求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呈同幅度變動,物價為影響匯率的唯一因素,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現實情形卻完全不是如此,影響匯率的重大因素有很多,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勞動生產率,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在目前,各國實際處理匯率問題時,將購買力平價只是作為一個對匯率形成起影響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匯率形成的一個唯一因素,這樣,購買力平價就不能作為計算匯率的根本依據,從而也就不能作為評判匯率是否合理的對照標準。失去了評判的標準,所有關于匯率問題的研究結果,不僅不具科學性,還會失去實際意義。可見,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不存在一個科學的匯率理論,而這,正是經濟學需要研究解決的真正的經濟理論問題。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廣場協議案例中的是非問題,也就可以水落石出。從現象到現象的西方經濟學,至今沒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說,實際是其理論的基礎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有關匯率研究的重要經濟現象,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匯率與兩國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購買力平價理論觸到了價格現象,但是停留在這里,錯誤就產生了。這個錯誤,不是像西方研究者們說的,而是前提假設中的條件在現實中不存在,是這種那種經濟現象沒有納入理論研究,因為那種假設只是確定一種平價匯率的出現,那些現實現象只是破壞平價的可能,從而影響匯率的變動,并不說明匯率現象是怎么產生的原因。這個錯誤,正是表現在平價思想上。道理其實很簡單,在國際貿易中,相同的貨物不會發生交換關系,這是常識,因此平價不是產生匯率的原因,只有不同的貨物之間才發生貿易關系,從而使不同的貨幣發生經濟關系而產生匯率,這里才存在產生匯率的原因。匯率從這里產生,同時就產生一個如何判別匯率的公平標準,這是匯率理論中的尖端問題。怎么去理解不同貨物不同價格間的關系和匯率的公平標準,顯然還牽涉到對貨幣的理解和對商品及勞務的理解,此中的理論問題,遠比平價理論碰到的問題要多得多和復雜得多,不是這里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這里只把西方經濟學看錯了的問題挑出,將問題的研究方向提出,就可以了。

(4)對案例中涉及貨幣的評述。上面說到匯率牽涉貨幣的內容,案例中還存在國家的經濟運行涉及貨幣的內容。這個案例中的一切問題,其實都由貨幣引發出來的。前面已提到過,貨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問題,面對這兩個最現實最普通的問題,從過去到現在所有的西方經濟學家們,都在云里霧里。所以這樣,已指出首先是他們對貨幣產生的認識不對。他們認為貨幣是人為了節約交易費用而由人發明出來的,那么這個認識里已經存在一個關于貨幣干什么用的答案,即貨幣是為節約交易費用而用。顯然,這樣的貨幣,只在人的頭腦里不斷地同義反復,無法解釋貨幣在現實中表現出的種種實際經濟現象。這里,就無法用以解釋匯率現象和說明公平問題。僅僅問貨幣是什么,問得太籠統。誰都看得見,貨幣由四個要素構成:一是貨幣的名稱符號;二是貨幣的計算單位符號;三是貨幣的計算數值符號;四是貨幣三種符號的載體。其實應當問的問題是:貨幣的名稱是什么經濟含義?貨幣的單位是什么經濟含義?貨幣的數值是什么經濟含義?貨幣的載體是什么經濟含義?這樣四個問題,大概至今無人提出過。今天在這里提出來,也許有人認為是在鉆牛角尖,鉆進去將是一片黑暗,鉆到底將是沒有答案。我們說,不對這四個問題追根究底,那么貨幣永遠是個陌生的事物,雖然看得見它,卻是看不透的玄而又玄的東西。

在這個廣場協議案例中,就存在著要求回答這四個問題的經濟現象。

關于貨幣的名稱現象。美國和日本,貨幣沒有名稱行不行?誰都知道不行,都需要自己的名稱。再仔細看,美元只與美國的產品和勞務發生價格關系,日元只與日本的產品和勞務發生價格關系。美元若想與日本的產品和勞務發生關系,必須通過日元,反之亦如此。具體名稱雖然不同,但都是與產品和勞務發生關系。沒有這種剪不斷理不亂的關系,貨幣的名稱就失去意義。廣場協議,要分清的就是不同的貨幣名稱。顯然,貨幣名稱的含義,要到表現名稱經濟意義的地方去找。

關于貨幣的單位現象。西方的經濟學家們,通常把貨幣看作計算單位,但至今沒有看透具體是什么樣的單位。對重量單位,長度單位等,人們看得很清楚。這貨幣單位,實在讓他們抓不著拿不著。這個案例向我們呈現的情形是,美元的單位元,日元的單位元,計算對象都是各自國家的商品和勞務。可是,各種商品勞務各有自己的單位,有重量、長度、體積、件數等,勞務用的是時間單位。看起來,一種貨幣單位無法去計算單位各不相同的商品和勞務,于是說,是在計算財富,是財富的單位。財富,即是各種商品的集合概念。美國商品是一個集合概念,日本商品也是一個集合概念,一種貨幣單位的含義,只與該種貨幣流通的經濟體內的商品勞務發生聯系。財富概念是一個說虛不虛、說實不實的概念,還是讓人摸不透貨幣單位的含義。但無論如何,貨幣單位的含義,是與商品勞務和財富概念存在著聯系。廣場協議,要分清的就是不同貨幣單位所對應的商品勞務和財富。貨幣單位的含義,同樣要到表現單位的經濟意義的地方去找。

關于貨幣數值現象。貨幣的數值,表面看,僅僅只是數字。可廣場協議,玩的就是不同貨幣名稱和單位后面跟著的數字。貨幣的根本經濟意義,顯然在這數字上。美元單位的數值與日元單位的數值,在兩國的商品不發生交換時,各是各的數值互不相干。當兩國商品發生交換,兩種貨幣的數值立即發生換算關系,出現了匯率,即出現了兩種貨幣在經濟關系中的比較意義。當兩種貨幣的數值關系一有變動,變動之前單位數值關系與變動之后單位數值關系的比較中,又表現出經濟上新的比較意義。在廣場協議簽訂前,美元和日元之間的數值比例關系,雖然經常處于一種動態變化狀態,但這時的比例關系與廣場協議無關,可視作靜止關系,當時約為1美元∶250日元。在廣場協議之后,美元單位數值與日元單位數值的比例關系大幅變動,這時的兩者比例關系,就直接是廣場協議搞出來的,3年后達到1美元∶120日元。經濟學中管這叫美元貶值日元升值。這一比較,數值不是數字的值了,而是數字中有了經濟學概念中的價值意義。也就是說,貨幣中包含了價值的意義。不過要注意,不是貨幣本身有了價值。現時美元的這種價值意義,不是美元通過美國產品表現,而是經由日元通過日本產品表現;對應地,日元的價值意義,是通過美國產品表現。假定原先的匯率是1美元∶200日元,日元升值后是1美元∶100日元。按進出口兩種情況作如下分析。

先看兩國的進口。假如,美國原來1美元可進口2個單位的日本商品,現在貶值后,只能進口一個單位的日本產品,實際是商品的單位進口價提高,美國為單位商品付出的美元數量增加。美元通過日本產品表現為價值意義降低。相反,原來200日元可進口1個單位的美國產品,現在則可進口2個單位的美國產品,日元通過美國產品表現為價值意義提高。這里的情形,違背了西方經濟學的利益最大化原則。本來,美國為進口日本商品,付出的美元越少越好,進口的日本產品越多越好,這才能表現出美元貨幣的價值意義高。日本則是為進口美國產品,付出的日元越多越好,進口美國的產品越少越好,日元通過美國產品表現的價值意義小,這也違反西方經濟學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可是現在,美國愿意多付美元少進日本產品,即愿意讓美元價值意義變小,日本則不愿意少付日元多進口美國產品,即不愿意讓日元價值意義變大。兩國的利益最大化標準,在匯率變動前和變動后,徹底顛倒過來。

再看兩國的出口。日本因為日元升值,使日本產品出口變少,收回的美元變多。如按以上假設,過去日本出口一個單位產品,能獲得1美元,現在則能獲得2美元,多收美元了。以貨幣數量多少為利益最大化的標準,日本應該高興,可是高興不起來。美國因為美元貶值,過去出口一單位美國產品,能收到200日元,現在只能收到100日元,收到日元減少。同樣按照貨幣數量多少為利益最大化的標準,美國應該不高興,可實際樂不可支。這說明,利益的最大化,有時可以用貨幣數量變多來表現,有時則要由貨幣數量變少來表現。兩國的利益最大化標準,千變萬化,實在是經濟學中難處理的怪異現象。

以上兩種情形說明,貨幣的數值是怎么在度量價值的,沒人能在此摸著頭腦。廣場協議制造出的匯率變動事件,運用現有的西方貨幣理論和效用價值理論,根本無法分析事件中真實的經濟內容,也無法說明事件中真實的經濟利益關系,從而,也就無法判斷事件中諸多是是非非問題。可見,貨幣數值的真實經濟意義不在理論上徹底澄清,對貨幣就是一無所知。貨幣數值的真實經濟意義,到哪里去找?不是到數值的功能中去找,如計算功能,支付功能,儲值功能等。廣場協議是在充分利用數值已經有了經濟意義的這些功能。這些功能,不是數值本身的表現,數值本身只是數字,沒有別的含義。找的地方,存在于功能的背后,即計算的是什么樣的經濟利益,支付后解決的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儲藏的值是什么樣的經濟內容等。廣場協議的全部實質性經濟意義,全在貨幣數值的背后,換句話說,全在美國為廣場協議用盡心機的背后。不過,現實中美國也只是在跟著感覺走。

關于貨幣載體現象。人們能看清楚,貨幣載體是一個獨立的事物。這貨幣載體,一定是物質性的東西。就載體的物質作用而言,只是負載貨幣符號。關鍵是,這載體必須是載負真正貨幣符號的載體。所謂真正的貨幣符號,是指貨幣載體上的符號,是真正作貨幣符號用的符號,貨幣載體只載負這樣的符號。假黃金假的黃金符號不是貨幣符號,假黃金就不是真正貨幣符號的載體;假紙鈔上的貨幣符號不管多么逼真,也不是真正的貨幣符號,這張紙及表現各種圖案的色料等物質,就都不是真正貨幣符號的載體。例如,黃金貨幣符號,必須是規定含量的真金足金作為貨幣載體;真的紙幣,從紙質到防偽圖案等,必須都是貨幣發行機構確定的圖案和物質。如此,等等。這樣的載體才是貨幣載體,載體上的符號也才是貨幣符號。貨幣符號和貨幣載體永遠合在一起,須臾不可分離。當是黃金貨幣,黃金從地底下一被挖出,就是貨幣。這紙幣,在印鈔機上一被印出,是否就是貨幣了?這個問題不那么簡單,涉及貨幣載體的經濟意義表現。紙幣在印鈔廠里,其實還不是貨幣。紙幣被發行機構發行后可以使用,這才成為貨幣。貨幣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流通后,還有不同情形里的不同經濟性質表現。貨幣與商品直接交換后,貨幣就在商品交換中得到了使用,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我們把有這種意義的貨幣稱為有效貨幣。這種有效,實際是表現在貨幣載體上,因為貨幣的使用,都是通過載體使用。電子貨幣也一樣。廣場協議簽訂后,匯率的計算,應當是在有效貨幣之間進行。怎么進一步去說清貨幣的有效性問題,還有很重要的理論問題要深入研究,這需要另外單獨研究。貨幣的有效性問題,直接關系到匯率如何計算和匯率的公平。這個時候,貨幣載體的經濟意義才表現出來,對貨幣載體的認識,也才到位。由此可見,對貨幣載體沒有建立正確的認識,對廣場協議也只能各執己見,無法在是非問題上做出科學的評判。

4.對案例方法的總評

在西方經濟學中,為何案例研究有這么重要的地位,又為何案例的內容繁雜廣泛?這很好解釋。根本原因,是受西方經濟學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視角所決定。這個視角前面已述,就是觀察個別現象。一是在西方經濟學中,各種經濟現象是各自孤立和獨立的現象,只能去做個別研究;二是研究方法只是在觀察到的現象基礎上運用,因此對觀察到的一個或一種現象,研究只能是就現象而說現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前面說了,這里再重復一次,那就是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在各種假設條件下進行演繹,充滿了統計數字和各種一套又一套的專業術語,顯得晦澀難懂和枯燥乏味,并且,有些經濟現象還無法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于是案例方法應運而生。或拿現實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說事,或編撰生動有趣的故事說理,以使理論變得淺顯和有吸引力。在經濟理論的講臺上,使用案例常是教授們的講課特色。可是,事件性和故事性案例,由于內容簡單,在解釋真實復雜的經濟現象時,往往捉襟見肘漏洞大出,經不起推敲和深究。這不是說,在經濟理論中不能使用案例,或盡量少使用案例。問題是西方經濟學中把案例的作用弄反了。在經濟理論科學的演繹中,適當的地方運用案例做個舉例說明,這樣說明的內容,受所演繹理論的限制,這是案例使用的正確方法。把這倒過來,用案例去證明經濟理論,或者通過案例中蘊含的一種道理去建立一種經濟理論,是行不通的。現實中一條經濟規律的活動,因各種條件差異可有多種經濟現象表現,一個案例,只能是其中一種經濟現象的表現。這樣一個案例,哪能負擔得起這樣的任務:揭示出許多有關經濟現象背后隱藏著的具有普遍性的經濟規律。

我們的評述結論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案例使用方法,是將案例放在了不適當的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金昌市| 丰宁| 汪清县| 时尚| 东宁县| 民乐县| 静宁县| 上思县| 宾川县| 昌邑市| 兴城市| 东至县| 南岸区| 积石山| 井冈山市| 汶上县| 惠州市| 黄浦区| 张家港市| 河源市| 海阳市| 南郑县| 西盟| 舟曲县| 博客| 金山区| 焦作市| 中阳县| 开阳县| 泽普县| 建宁县| 宁安市| 运城市| 甘肃省| 石柱| 邵阳县| 三台县| 上高县| 玉树县|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