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對外開放與TFP增長的關系:經驗研究
- 許培源
- 1345字
- 2019-10-24 19:13:27
1.2 研究思路與視角
總體而言,我們研究對外開放與我國TFP增長的關系主要沿著三條線路在三個層面展開。三條線路指:從單一對外開放形式(貿易開放或投資開放)到多種對外開放形式(貿易和投資開放)及多種因素(貿易開放的技術溢出、投資開放的技術溢出和國內R&D);從人為事先設定的單一理論模型到引入模型的不確定性;從單一生產率變量(TFP增長率)到多個生產率變量(TFP增長率、技術進步率和技術效率)。三個層面指經濟整體、省際層面和行業層面。
在貿易開放與我國TFP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方面,已有的文獻傾向于從商品流動方向的角度討論進口貿易和/或出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結合貿易品的技術密度與東道國的技術吸收能力進行的研究相對缺乏。同時,少有文獻結合進出口商品結構與人力資本結構和分布研究國際貿易對TFP增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再者,按照Grossman和Helpman(1991)原創性的理論,技術溢出影響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影響生產率增長,但國內較少發現貿易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相關研究。我們從現有文獻的這三個缺陷出發研究貿易的技術溢出對我國TFP增長的影響。
在FDI(流入)與我國TFP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方面,盡管已有的文獻較多,但絕大多數研究以內資企業的生產率為因變量研究FDI的技術溢出效應。我們認為以內資企業的生產率為因變量是不合理的。因為外國投資者往往選擇當地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大、研發能力和生產率水平高的行業龍頭企業進行合資或購并,這樣,隨著外資的不斷進入,剩余的內資企業的生產率必然是下降的。以其作為因變量必然低估FDI技術溢出的作用。因此我們以地區經濟整體的生產率(TFP增長率、技術進步率和技術效率)為因變量。與此同時,已有的研究多數沒有考慮制度變遷(市場化改革)的生產率效應。我們認為對于經濟轉型國家而言,這是不允許的。因為一方面制度變遷本身就是影響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忽略這一因素可能會高估包括FDI在內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經濟轉型這一大的制度背景下,FDI的技術溢出效應既受制于經濟發展中制度的缺失,也受益于制度的不斷完善。FDI進入有利于市場制度改革和完善,市場制度完善有利于競爭和FDI技術溢出作用的發揮,這兩者都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因此引入制度變量,區分制度變遷和FDI及其互動在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當前的理論研究和經驗事實均表明,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TFP增長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貿易和投資開放的國際技術溢出與國內R&D。然而,在當前的研究中,新貿易理論、國際投資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的學者們僅僅從自己所在的學科領域出發探討影響生產率的某些方面,如貿易的技術溢出、FDI的技術溢出、國內R&D等,強調的因素和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第5章,我們將這幾類因素都納入TFP增長模型,全面、系統地考察各類因素在我國TFP增長中的作用。
最后,依據實證分析中“模型不確定性及其研究結論不穩健問題”的最新理論進展,生產率增長率模型具有不確定性,人為事先設定模型的解釋變量及其形式可能導致研究結論產生系統性偏差。因此,我們借鑒Sala-i-Martin(2004)首創的經典貝葉斯平均估計(BACE)方法,引入模型的不確定性,在上萬次回歸的基礎上,依據各解釋變量的包含概率及其他穩健性指標,對眾多影響TFP增長的因素按其重要性進行分類和排序,并從發揮對外開放的國際技術溢出效應以加速技術進步的視角,對我國及其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