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產品追溯系統的基礎

2.1 基本術語解析

產品追溯概念的形成雖然已經有近30年的時間,鑒于國內外對追溯、追溯對象及追溯系統仍未形成統一和標準定義,本節在對相關概念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本書中適用的術語解釋。

2.1.1 “追溯”相關術語

在追溯制度建設中,“追溯”是一個基礎性概念,目前國內外對其尚未形成標準定義或一致性的解釋。

1.追溯

目前,追溯的定義和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國際標準ISO(8042∶1994)把追溯性的概念定義為:“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歷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蹤的能力”。

2)在ISO(22005∶2007)《飼料和食品鏈的可追溯性體系設計與實施的通用原子和基本要求》中的定義是:“跟蹤飼料或食品在整個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特定階段流動的能力?!薄傲鲃印鄙婕坝嘘P飼料的來源、飼料或食品加工歷史和分銷。

3)我國《GBT 1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中定義可追溯性為“追溯所考慮對象的歷史、應用情況或所處位置的能力(注:當考慮產品時,可追溯性可能涉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來源、加工的歷史以及產品交付后的發送和所處位置)”。

4)中國良好農業規范(China GAP)中對可追溯性的要求是:“通過記錄證明來追溯產品的歷史、使用和所在位置的能力(即材料和成分的來源、產品的加工歷史、產品交貨后的銷售和安排等)?!?/p>

5)美國生產與物流管理協會(APICS)從物流角度將可追溯性定義為:“可追溯性有雙重含義:一是指能夠確定運輸中的貨物的位置,二是通過批號或序列號記錄和追蹤零部件、過程和原材料。”

本書將不區分“追溯”、“追溯性”與“可追溯性”,將其統稱為“追溯”,并將追溯解釋為:通過記錄的標識,可追蹤與溯源某個實體的歷史、使用或位置的活動。

2.追溯系統

《GBT 1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GBT 13016-2009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等多個國家標準中,均將“系統”與“體系”并列。作為同義詞,原文表述如下:“體系(系統):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本書按此定義理解,不區分“體系”與“系統”,將追溯體系與追溯系統(包括可追溯系統)統稱為“追溯系統”。

目前并沒有對追溯系統的標準定義,一般是結合行業或產品對追溯系統的功能進行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適用于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的要求》中指出“追溯系統應能夠識別直接供方的進料和終產品初次分銷的途徑,組織應建立且實施追溯性系統,以確保能夠識別產品批次及其與原料批次、生產和交付記錄的關系”。

2)《GBT 22005—2009飼料和食品鏈的可追溯性體系設計與實施的通用原則和基本要求》規定“追溯系統為能夠維護關于產品及其成分在整個或部分生產與使用鏈上所期望獲取信息的全部數據與作業”。

3)《GBT 22004—2007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指出“建立追溯系統時,應考慮到組織的可能影響體系復雜性的活動,諸如成分的種類和數量、產品的再利用、與產品接觸的材料、批次生產和持續生產以及所有這些組合。組織還應考慮到可追溯性系統的范圍,以便更好確認任何可能需要撤回的潛在不安全產品”。

本書中追溯系統意指:在追溯過程中,基于追溯碼和相關設備能唯一標識產品,并可獲取產品相關數據與作業的系統。產品追溯系統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唯一的追溯編碼

(2)可實現多點外部追溯

(3)符合國家追溯系統建設要求

上述條件體現了追溯系統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唯一標識產品的追溯碼,又能實現供應鏈中兩個環節(生產、加工、批發、銷售、消費等)以上的追溯,符合國家對追溯系統和編碼等標準化建設的要求。

2.1.2 “物品”相關術語

1.物品

現代漢語字典中對物品的定義是“物件、東西”。

物流領域認為“物品”的定義是“經濟與社會活動中實體流動的物質資料”《GBT 18354—2006物流術語》。

本書采用《物品標識術語》中的定義:“經濟與社會活動中的物質資料”。

2.產品

根據《GBT 1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的定義,產品是指“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注:通用的產品類別有服務(如運輸)、軟件(如計算機程序、數據庫)、硬件(如發動機機械零件、電子元器件)、流程性材料(如潤滑油)四種。”。

本書采用《物品標識術語》中對產品的定義:“通過自然或人工過程產生的物品”。

3.食品

關于食品,不同國家的表述各不相同。

歐盟178/2002法規將食品定義為“任何用于人類或者可能被人類攝入的物質或產品”。

美國《聯邦食品藥品及化妝品法》對食品的定義是“人或動物食用、飲用的物品,以及構成以上物品的材料(包括口香糖)”。

我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食品的定義是“商店出售的經過加工制作的食物”。

《GBT 15091—1994食品工業基本術語》將食品描述為“供人類食用/飲用的物質,包括未加工食品、半成品和加工食品(但不包括煙草和只作藥用的物質)”。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將“食品”定義為“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本書采用《GBT15091—1994食品工業基本術語》中對食品的定義:“供人類食用/飲用的物質,包括未加工食品、半成品和加工食品(但不包括煙草和只作藥用的物質)”。

4.藥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定義,藥品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并規定有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藥及其制劑、抗生素、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診斷藥品等”。

《最新國家藥品分類標準速查手冊》將國家藥品分為三大類即“中藥、化學藥品以及生物制品”。

本書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對藥品的定義:“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并規定有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p>

本書采用《最新國家藥品分類標準速查手冊》中對藥品的分類解釋,藥品分為三大類:“中藥、化學藥品以及生物制品?!?/p>

5.農產品與農副產品

根據《GBT 26407—2011初級農產品安全區域化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供食用的源于農業的產品,即通過農業活動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GBT 19575—2004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范》中對農產品解釋為“包括糧油、畜禽、蛋、水產、蔬菜、水果、花卉等”。

《GBT 22502—2008超市銷售生鮮農產品基本要求》中定義生鮮農產品為“通過種植、養殖、采收、捕撈等產生,未經加工或初級加工,供人食用的新鮮農產品,包括蔬菜(包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產品、鮮蛋等”。

根據《GBT 21721—2008農副產品銷售現場危害管理規范》的規定,農副產品包括“糧油、蔬菜(含食用菌)、果品、畜禽肉、水產品、茶葉、調料等產品及其加工品”。

《GBT 19220—2003農副產品綠色批發市場》定義農副產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品、糧油等產品及其加工品”。

鑒于目前國內對農產品、農副產品的界定不十分明確,為此本書將其統稱為“農產品”,并將農產品定義為:“供食用,且通過農業活動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以上術語中出現的物品、產品(農產品、食品、藥品等)之間的關系視圖如圖2-1所示。

圖2-1 相關術語之間的關系

2.1.3 “編碼”相關術語

編碼在認知上是解釋傳入的刺激的一種基本知覺的過程。從技術上來說,這是一個復雜的、多階段的轉換過程,從較為客觀的感覺輸入(例如光、聲)到主觀上有意義的體驗。這是人們對編碼的直觀認識,然而對編碼的定義則需要以科學、嚴謹的詞語進行描述。

編碼在不同應用領域的定義存在差異。在計算機硬件中,編碼(Coding)是在一個主題或單元上為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的目的而轉換信息為編碼值(典型的如數字)的過程。在軟件中,編碼意味著邏輯地使用一個特定的語言如C或C++來執行一個程序。在密碼學中,編碼是指在編碼或密碼中寫的行為。

從上述編碼的應用領域我們可以看到,實際運用中編碼有時被看作動詞,有時被看作名詞,針對編碼的定義細究后發現,對編碼的大部分定義都是動詞,宣傳輿論學大辭典中將編碼定義為動詞,是指“把信息變換成信號的措施,用按一定規則排列起來的符號序列(碼)將信息表示出來的過程”。新時期新名詞大辭典中將編碼定義為“指將文字資料轉換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符碼的過程”。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或格式的過程。簡明數學詞典中對編碼的定義則是指向了計算機領域,它的定義是“用規定的一組代碼表示計算機程序的指令或信息的過程,即為計算機編寫程序”。

可見不同領域對編碼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差異。編碼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在信息化的社會,對編碼的大部分定義還是偏向于計算機領域,將其和計算機的編程結合在一起。這種現象是符合社會需求的,但這種情況導致人們忽視了物品編碼對編碼定義的需要。物品編碼的最終結果也是為了實現信息的傳遞,應用于信息網絡,值得注意的是物品的編碼與計算機的編程有很大的差異。

為了規范術語,國家標準已作了相關定義,《GBT 10113—2003分類與編碼通用術語》中的規定如下:“編碼是給事物或概念賦予代碼的過程。編碼是將一組抽象的符號或數字按某種排列規則組合起來表示物品信息的一種活動”。

物品編碼與其他應用領域編碼的不同之處在于編碼的對象是物品,是物品信息的代碼化過程,是實現計算機化的基礎,如圖2-2所示。

圖2-2 編碼過程

代碼則是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個或一組字符(這些字符可以是阿拉伯數字、拉丁字母或便于人和機器識別與處理的其他符號)。

2.1.4 “標識”相關術語

當我們在計算機上通過拼音輸入法敲入“標識”時會發現,提示欄里明確地告訴你:“標識(zhì)”,讀作“標志”。也就是說,“標識(zhì)”=“標志”。

《辭?!防镒ⅲ骸皹俗R,即‘標志’?!倍凇皹酥尽睏l目之下有一段引文,摘自《水經注·汶水》:“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扎爾冢,冢圓,其高可隱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高令所立,無所敘述,標志而已?!?/p>

依照《水經注·汶水》中的說法,古代的石碑就起著標志的作用。在《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中善注:“建標,立物以為之表識也?!睒俗R與標志在中國古代是完全等同的,標識即標志。即使是今天,《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里注:“標志(LOGO)是代表某一事物和事件的一種形象性記號。”

在《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中:“標識是指經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的產品商標標志”?!稇脤懽鞔蟀倏啤分惺沁@樣寫的:“為準確地表達文獻內容及其某些外部特征而采用的一種便于記憶和書寫的約定符號?!?/p>

標識(zhì)與標志意思一致時是名詞屬性,當標識具有識別含義時是動詞屬性。現代人在使用標識這個詞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加以區分,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標識的識應該讀為(zhì)。在使用中概念混淆的應用比比皆是,我們在日常用語、文學作品、科學論文著作以至在一些國家標準中也時有發現使用不當或使用錯誤的地方。

標識的定義是將代碼標示為標志并識別的過程,如圖2-3所示。當標識讀作“標識(zhì)”時其意同標志。

圖2-3 標識體系與標識

標示目的是將代碼化的信息轉換成為載體可攜帶的信息(如條碼符號)。其另一個作用是為了“識別”。識別是對標志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分析,實現對物品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的過程。

標識需要載體,不同的載體采取的制作技術不同。當完成了標識制作并和被標識物品結合時也就完成了標示的過程,此時所形成的就是標志。對標志進行識別還原出物品信息時就完成了物品標識的全過程。

這里所說的載體,包括:標記(LOGO)、符號(一維條碼/二維條碼)、數據電文(RFID芯片中存儲的二進制),如圖2-4所示。

圖2-4 標識與載體

2.其他常見詞條

1)自動識別

《國家物流標準術語GB/T 18354—2006》中自動識別與信息采集是指“對字符、影像、條碼、聲音等記錄數據的載體進行機器識別,自動獲取被識別物品的相關信息,并提供給后臺的計算機處理系統來完成相關后續處理的一種技術”。它是一種高度自動的信息或者數據采集技術,其中包含了自動識別、數據采集和移動計算等方面的技術應用?!禘PC術語標準草案》中對自動識別技術的定義是“無人工干預、用機器識別對象的大量技術的總稱”。大部分Auto-ID系統的目標是提高效率、減少數據輸入的出錯率。條碼自動識別技術則指的是運用條碼進行自動數據采集的技術,主要包括編碼技術、符號表示技術、識讀技術、生成與印制技術和應用系統設計等。在調研中發現對自動識別技術有相關的定義,但對自動識別沒有具體描述。

從自動識別技術的定義中可以知道,自動識別是一個自動獲取信息的過程,運用的是機器識別,無需人工干預。因此自動識別的定義可總結為無人工干預的用機器對標志進行自動處理和分析,實現對事物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的過程。

2)磁卡

磁卡廣泛應用于現代商業、銀行、旅館、圖書館等部門,特別是在金融財貿系統中,磁卡具有相當于電子貨幣和有價證券的作用。但什么是磁卡呢?

《新課標小學生實用詞典》中對其解釋為“表面涂敷有磁性物質的卡片,能夠用來記錄數據資料等”。《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數學卷》中的解釋是“磁卡是一種用紙或塑料作為基底,涂敷或粘貼上條狀γ-Fe2O3磁膠作為記錄媒體的卡片”。磁卡可存儲數字信息,利用專用終端進行讀或寫;通過專用的終端設備與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相連,將磁卡上的信息存入計算機,也可將計算機輸出的數據信息記錄到磁卡上。

簡言之,磁卡是一種可儲存信息的卡片。因此歸納磁卡的定義為“涂敷或粘貼上條狀磁性物質作為記錄媒體的卡片”。磁卡可存儲數字信息,利用專用終端進行讀或寫。

3)光卡

光卡是一種利用光進行記錄的安全、耐久的信息存儲裝置,需要使用激光光源來識讀它。對光卡的另一種理解就是將激光與讀取裝置結合在一起,應用尖端科學技術的信用卡。其特點是信息存儲量比磁卡和集成電路卡大得多,保密性強,不易偽造。光卡目前沒有正式的定義,因此本項目經研究后,對光卡的定義是光卡即激光卡。一種利用光進行記錄的安全、耐久的信息存儲裝置,需要使用激光光源來識讀。

4)IC卡

IC卡又叫集成電路卡,它是利用微電子技術直接把存儲好的電子芯片置在電話卡上,防偽性能比較強,而且信息容量要比磁卡大得多,唯一的缺點是目前成本還比較高。該理解將IC卡的應用鎖定在電話卡上,而IC卡的應用不僅局限在這一方面。在通信領域中,集成電路卡除應用在公用電話外,還可應用于移動通信、有線電視以及許多需要識別個人碼才允許使用的新業務中。《JR/T 0025.1-2010,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范》第1部分:電子錢包/電子存折卡片規范中對IC卡的定義是“內部封裝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用于執行處理和存儲功能的卡片”。本項目組認為該定義合理并適用,在此就引用了該標準對IC卡的定義。

5)傳感

傳感是通過信息收集、信息加工處理,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過程。通過與傳感領域的專家們交流,項目組結合專家意見,將傳感定義為:“對目標對象的特征或狀態進行探測和識別,并將采集的某些特征信息加工處理成容易傳送和利用的信息的過程?!?/p>

6)傳感節點

《圖書情報詞典》對節點的定義為“網絡中的一個支點”。它與其他支點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網絡結構。例如,計算機網絡的計算機工作站、終端、通信計算機,圖書館網絡的各個圖書館。節點亦稱“結點”,傳輸系統中的結合點,地域通信網內電路匯接和信息交換的中心。對《軍事大辭海》中的傳感節點的定義進行完善,得到項目組的定義:“傳感節點亦稱傳感結點?!眰鬏斁W絡中的接合點,與其他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傳感設備。

7)永久標識(zhì)

永久對象標識的基本原則:(1)唯一性原則:標識必須與被標識元素一一對應。不存在一個標識對應多個元素或一個元素與多個標識對應的情況,否則會引起標識混亂,也使后續的拓撲元素標識無法正確進行。(2)恒定性原則:實體對應的標識是其唯一的標識,并且在它的生存期內是不變的。只要實體不被刪除,它的標識就不會被修改?!禪NIMARC手冊》中認為永久標識是指特定的因特網地址,允許人們借助超文本鏈接來參見電子資源,同時要保證該鏈接不會變化。

項目組在研究后將永久標識最終定義為:“物品生存期內唯一的、不變的標識(zhì)。”只要物品不被刪除,永久標識(zhì)就不會被修改。

8)臨時標識(zhì)

既然有永久標識,就存在臨時標識。因此臨時標識的定義自然就好理解,即隨著物品狀態變化而改變的標識(zhì)。

9)節點標識(zhì)

《英漢計算機技術大辭典》中節點標識是指用來唯一標識一個節點的一種字符串。在結合了物品標識的應用環境,項目組將節點標識定義為“通信過程中,表明傳感器節點身份的唯一標識(zhì)”。

10)網絡層標識(zhì)

在無線傳感網絡中,協調器為傳感節點分配的可唯一標識該節點的網絡IP地址。

11)自然屬性標識(zhì)

自然屬性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是人腦對自然界事物的面貌、規律、現象本質屬性的反映和認識。它是對自然界事物面貌、規律、現象以及特征的本質的描述說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自然界里自然屬性的東西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被改變了的事物的屬性就是社會屬性范疇了??梢娮匀粚傩允鞘挛锉旧硭逃械模虼俗匀粚傩詷俗R的定義為事物本身具有的能夠唯一標識自身的記號。

12)賦予性標識(zhì)

賦予性標識(zhì)是感知終端添加的用以識別物品的記號。

13)傳感技術

傳感技術是收集各種形式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對各種不同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綜合技術。傳感技術的另一種理解是指涉及傳感(檢測)原理、傳感器件設計、傳感器開發和應用的綜合技術。該定義是從狹義的角度對傳感技術理解。傳感領域的專家對傳感技術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給出了建議。為了使定義具有普遍適用性,項目組對傳感技術的定義總結了專家意見,最終確定為“涉及目標對象特征信息測量、采集、加工處理,并對對象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簡言之,是實現傳感過程的技術”。該定義體現了傳感技術的作用和應用領域,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14)射頻識別

通過射頻信號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信息的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

15)條碼

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符組成的標記,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16)一維條碼

只在一維方向上表示信息的條碼符號。

17)二維條碼

在二維方向上都表示信息的條碼符號。

18)傳感器

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嘉祥县| 南城县| 巧家县| 永康市| 盱眙县| 邳州市| 元江| 那坡县| 环江| 平昌县| 营口市| 五华县| 兴隆县| 广元市| 广丰县| 西乡县| 兴和县| 开江县| 文水县| 嘉定区| 长泰县| 南城县| 平江县| 壤塘县| 城市| 宜兴市| 密云县| 石柱| 静乐县| 宜黄县| 郸城县| 双牌县| 渑池县| 平阴县| 惠州市| 云阳县| 红原县| 安吉县| 四子王旗|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