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港建設投融資與管理研究
- 徐淑紅
- 1424字
- 2019-09-16 14:54:36
1.5 空港發展概況
1.5.1 世界空港發展簡史
世界空港發展簡史如下所示:
●最早的空港誕生于1910年的德國,用于起降“齊柏林”飛船。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刺激了空港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噴氣式飛機的迅速發展促使全世界范圍內的空港努力提高空港的等級。美國1970年5月的《機場和航路發展法案》,促使利用基金資助空港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中期,民用航空政策開始向減少政府干預的方向轉變。美國1978年10月通過了《航空公司放松管制法案》。
●20世紀80年代中期,航空公司開始建立自己的樞紐輻射式航線結構系統,樞紐機場逐漸成為世界空港業的主角。
●21世紀初,隨著國際航空運輸整體自由化的不斷推進,政府開始從長遠角度考慮空港設施建設的需要并介入其中,改變完全放松管制的做法。
1.5.2 我國改革開放后空港發展概況
1979—1985年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民航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機場建設進入一個高峰期。1979—1985年,為適應民航陸續引進的一批較先進的噴氣式飛機的運行需要,先后新建了廈門高崎、北海福成、溫州永強、南通興東等機場,擴建了大連周水子、汕頭外砂等機場,并對成都雙流、??诖笥⑸健⒐鹆制娣鍘X、福州義序等機場進行了改造和擴建。1984年,歷時10年的首都機場第一次擴建工程結束,北京首都機場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兩條跑道的機場。在這一時期,機場建設在投資、設計、施工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1986—1990年(“七五”)
“七五”期間,我國陸續引進大型中、遠程寬體式噴氣式飛機,這進一步促使我國機場在建設標準、規模以及安全保障等各方面不斷提高。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各地方政府修建機場的積極性更為高漲。這期間,重點建設了洛陽北郊、西寧曹家堡、沈陽桃仙、長沙黃花、寧波櫟社、重慶江北、西安咸陽、深圳寶安、三亞鳳凰等機場,改擴建了南京大校場、常州奔牛、成都雙流等機場。這一時期機場建設的特點是,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資不斷增加,軍民合用機場建設相互支持和協調加強,重視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建設程序的執行更為規范;機場建設項目中,航站區比重增大,對項目經濟效益及技術分析更為重視,施工開始采用總承包和招標方式,機場安全和保安設施不斷得以完善。
1991—2000年(“八五”和“九五”)
“八五”和“九五”期間是民航機場建設發展的高峰時期。其中,“八五”期間,民航基本建設投資122億元,技術改造投資61億元;“九五”期間,民航基本建設投資增至680億元,技術改造投資達126億元。在此期間,機場的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機場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的局面,滿足了我國航空運輸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2000年至今(“十五”至今)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航空運輸需求旺盛,機場建設進入新一輪高潮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繼續加大對機場建設的投入,并逐步拓寬機場建設融資渠道。在該段時期內,以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云機場為代表,包括天津濱海機場、呼和浩特白塔機場、武漢天河機場等一批大、中型機場的擴建工程相繼完工并投入使用。這一時期,支線機場的建設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新建了一批支線機場,對完善全國機場布局,支持中西部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013年,民航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52.2億元。其中,民航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716.6億元,較上年增長0.6%;機場系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7.5億元,較上年增長1.8%;空管系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5億元,較上年增長10.5%;其他系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9.6億元,較上年降低3.9%。
圖1-17表明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空港發展的總體情況。

圖1-17 我國空港發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