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勞動市場

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市場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所謂勞動市場,是勞動力交易的場所與機制,為勞動能力的有償轉讓提供制度化途徑。在勞動市場中,勞動力供給者和需求者圍繞勞動力商品的轉讓方式進行談判,根據彼此之間的利益預期確定勞動力價格,促成勞動能力的有償轉讓。在現代社會中,企業是最主要的勞動力需求組織,企業人力資源在勞動者對于企業的勞動力轉讓基礎上產生。

一、勞動能力交易

勞動交易是圍繞勞動力產權有償轉讓進行的市場交換,它以勞動力價格為中心。在勞動力交易中,勞動力需求者以支付工資的方式取得勞動力部分產權,把有償獲得的勞動能力納入生產經營活動,以謀求更大的收益。與此同時,勞動力供給者以獲得工資為條件接受工作指令,使自身的能力價值得到社會承認,實現勞動力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一)勞動交易的意義

勞動力交易的必要性是因為能夠使勞動力資源在社會范圍內得到合理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也就是說,勞動力轉讓和其他商品轉讓一樣,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轉讓活動作為交易雙方的自愿選擇,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供求雙方的利益。

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由于不同社會條件的制約,勞動交易雙方的利益實現程度是不一樣的,有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分。其中勞動力供應者由于生存壓力的存在,通常會成為弱勢群體,需要一定的超經濟保護措施。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地位最終取決于勞動能力的供求關系。稀缺勞動能力及其能力所有者就有可能成為勞動力轉讓活動中的強勢群體。

企業人力資源是勞動能力轉讓的結果。通過這種轉讓,企業獲得所需的勞動力資源,并對不同資源要素進行計劃配置,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只有通過勞動力轉讓,企業才能建立有計劃的分工協作體系,使生產經營得以實現。

(二)勞動交易的條件

勞動交易的實現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勞動者具有自身能力的所有權,可以自主地把勞動能力轉讓給他人,并由此獲得相應的報酬;二是勞動力需求者擁有購買勞動能力的途徑,可以自主地吸引和選擇合適的勞動者,并由此進行有計劃的資源整合。

上述條件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封建社會中勞動能力不能有償轉讓,因為勞動者沒有轉讓自身能力的自主權。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能力也不能有償轉讓,因為勞動者沒有自由轉讓自身能力的選擇空間,用工單位也沒有招聘選擇員工的自主權力。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勞動者和用工單位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逐步取得了經濟活動的自主權,才使勞動力交易從可能變為現實。

勞動交易雙方的經濟自主權與社會如何確定勞動者和用工單位的自由行動空間直接相關。也就是說,關于勞動者轉讓自身勞動能力的自由程度,不僅取決于勞動者具有什么勞動能力,而且取決于社會如何對待和評價這種勞動能力,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體現出來,如我國的戶口制度、暫住證制度、打工許可證制度和外來工使用審批制度等。一般說來,勞動交易的非經濟限制越少,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就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勞動交易活動中,由于勞動者居于弱勢地位,因此要注重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益。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為勞動者提供勞動條件,使之可以進行勞動;二是為勞動者提供勞動報酬,使其可以生存和發展。維護勞動權益不僅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重要任務。

(三)勞動交易的價格

勞動交易圍繞勞動力價格展開。勞動力的有償出讓,需要對勞動力質與量進行評價,從而確定不同勞動力的報酬差異。勞動力的質和量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這種勞動力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具有什么地位,能夠發揮多大作用。生產經營活動中越重要,越稀缺的勞動能力,可以得到的勞動報酬越高。因此,勞動報酬作為勞動力使用權轉讓而支付的代價,體現了勞動力的效用可比性,即與其他類型資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作用可比性。也就是說,一定質與量的勞動能力,其效用與一定質與量的其他要素資源可以比較,因此可以與其他要素資源進行交換。后者體現了勞動力的交換價值,是社會對于勞動力價值的評價結果。

因此,作為勞動交易內容的勞動能力,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統一體。勞動者一旦具備了某種改造世界的技術、知識和素質,就產生了勞動能力的具體效用,勞動力使用價值由此形成。當這種技術、知識和素質能夠有償轉讓,從而獲得相應經濟報酬時,就產生了勞動能力的社會效用,交換價值由此形成。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統一,使勞動力成為商品。

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以貨幣方式體現出來,成為勞動力價格。勞動力價格是勞動力交換價值的社會評價尺度,對勞動力交易起指導和調整作用。不同質與量的勞動能力,在對于這種勞動力不同需求的情況下,產生不同的勞動力價格。

二、勞動交易市場

勞動交易活動產生勞動市場。所謂勞動市場,是勞動力轉讓的社會活動狀況及其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支持體系,包括勞動力轉讓的場所、方式、程序、標準等,以及國家為維護勞動力轉讓所制定的政策與法律。勞動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對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一)勞動市場的性質

勞動市場是勞動力使用權轉讓活動及其規則的總和;對于勞動市場性質和特點的把握,需要理解如下幾點。

1.勞動力商品的主體性

作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統一的一般商品,通常具有與商品所有者分離的物質形態,可以在不同所有者之間轉移。也就是說,商品所有者對于商品的所有權可以通過物權形式體現出來。而勞動力商品不一樣,作為有償轉讓物的勞動能力始終存在于人體之中,與勞動者不可分離。這種情況使勞動能力的轉讓過程成為勞動者接受他人行為指令的行為調整過程。因此,勞動力商品的所有權及其轉讓活動,與勞動者的行為選擇方式密切相關,體現在行為方式的變化之中。勞動力商品的主體性是勞動市場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2.勞動力交易的多維性

由于勞動力商品與勞動者密不可分,而勞動者作為社會成員又具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使得勞動力轉讓也具有復雜的內容與形式。對于勞動力轉讓所支付的報酬,除了經濟收益之外,還有很多非經濟內容,如組織環境、人際關系、職業聲望等。因此,勞動交易是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綜合體。勞動交易內容的多維性是勞動力市場的又一特點,使勞動力轉讓具有明顯的經濟與社會規定性,受社會環境的多方面影響,與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密切聯系。

3.勞動力轉讓的過程性

由于勞動力與勞動者密不可分,因此勞動力轉讓不能像交付某種物質產品一樣一次性完成,而要通過持續的行為過程來實現。勞動者在同意轉讓自身勞動能力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做出一種承諾,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按照勞動力購買者的要求使用自身勞動能力。這種承諾的實現形式是服從勞動力購買者的行為指令。勞動力轉讓是否成功,最終要看勞動者是否真正按其承諾運用了自己的勞動能力。這只能通過勞動過程來考察。與此相應,勞動力的市場交易延伸到了對勞動者的組織管理。

(二)勞動市場的狀況

由于勞動力本身的情況不同,轉讓的方式不同,社會對于勞動力轉讓的調整辦法不同,因此使勞動市場分化出不同的類型,對此可以從市場完善程度、組織管理方式和交易作用范圍等方面進行識別。不同類型的勞動市場具有不同的運行方式,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市場發展水平

勞動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過程,與勞動能力有償轉讓所需條件的發育相關,其中勞動者經濟自主權的狀況起決定作用。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勞動市場中,勞動能力有償轉讓的活動范圍和自由程度是不一樣的,會受到不同的非經濟力量的約束。對勞動市場發展水平的測量,可以用勞動價格的作用范圍與水平作為指標。如果勞動力使用權的歸屬主要受勞動力價格的影響,則勞動市場的發展水平就高;反之,就低。

2.市場類型差異

作為勞動市場,在勞動力商品本身差異的影響下出現不同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一級勞動市場和二級勞動市場。一般而言,具有一定知識技能的勞動者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勞動交易比較規范和穩定,由此形成的市場也比較完善,稱作一級勞動市場;而非熟練工人不容易找到工作,雇用成本較低,工作待遇也低,辭退率也比較高,稱為二級勞動市場。一級勞動市場上的勞動者,通常縱向流動和橫向流動同時發生,一生的職業發展可能不斷向上。二級勞動市場中的勞動者,通常只有橫向流動的可能性,即從一個組織流向另一組織,但工作性質沒有重大改變,勞動者的職業生涯很難有上升趨勢。這兩種勞動市場之間存在鴻溝,二者之間不容易打通。

3.市場組織方式

在勞動交易中,勞動力轉讓者與需求者之間的互動需要一定的秩序,并存在不同的秩序建立方式。那些由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以個別談判方式進行的勞動交易是無組織的勞動交易,也由此形成了無組織的勞動市場。與此不同,如果勞動力轉讓者與需求者中,一方或者雙方以有組織的形式進行勞動交易,則構成有組織的勞動市場。

有組織的勞動市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政府控制的勞動市場,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員的錄用工作,這種市場對應聘者的要求比較嚴格。二是企業與工會共同影響的勞動市場。在這種市場中,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在起作用,勞動者也組成了利益群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提出相應的要求,勞動交易在雙方之間以有組織的形式協商進行。三是企業主導的勞動市場。在這種市場中,企業處于優勢地位,勞動力只有承認企業的要求才能被雇用。二級勞動市場通常是企業主導式市場。

三、勞動供求關系

勞動供求是勞動市場運行的動力,來自于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滿足自身需要的生存方式。廣義的勞動供求體現勞動者運用自身能力參加生產的積極性與可能性;狹義的勞動供求是指勞動力有償轉讓中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包括勞動力數量、質量、結構等方面的吻合狀況,其中供不應求和供大于求的情況都是常見的。協調勞動供求關系,實現勞動供求平衡,是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勞動市場的基本職能。

相關信息

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消息,2006年第二季度,對全國99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信息進行了統計分析。這99個城市分布在全國各大區域,擁有市區人口1.47億人,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市區人口的56.4%;擁有市區從業人員(含城鎮個體勞動者)5126萬人,約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市區從業人員的58.9%。

在這99個城市中,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各類人員約373.3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約386.8萬人,求人倍率約為0.96。全國99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 從總量結構看,第三產業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體地位。第一、二、三產業需求人數所占比重依次為2.6%、31.5%和65.9%。與上季度相比,第二產業的需求比重下降了5.1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的需求比重與上季度相比上升了5.2個百分點。

(2) 從行業需求看,65.8%的單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以上四行業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別為23.7%、18.7%、11.2%和12.2%;此外,建筑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用人需求也較大,其所占比重分別為5.6%和7.2%。與上季度相比,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上升了3個百分點,制造業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3個百分點。

(3) 從用人單位看,企業用人占主體地位,所占比重達95.7%,機關、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僅0.9%,其他單位用人需求比重為3.4%。

在企業用人需求中,內資企業用人需求占78.5%,其中以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較大,其需求比重分別為28.8%、17.1%和11.7%;此外,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用人需求比重為5.1%;外商投資企業的用人需求為6.9%;個體經營的用人需求比重為9.5%;國有、集體企業的用人需求比重僅為8.2%。

(4) 在所有求職人員中,失業人員所占比重為55.3%。其中,新成長失業青年占20.4%(在新成長失業青年中應屆高校畢業生占35%),就業轉失業人員占18.7%,其他失業人員占16.2%;此外,求職人員中,外來務工人員的比重為28%,其中,本市農村人員和外埠人員的比重均為14%。

與上季度相比,新成長失業青年和其他失業人員的比重分別上升了1.5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轉失業人員的求職比重下降了3.8個百分點。此外,與上季度相比,外埠人員、本市農村人員和就業轉失業人員的比重分別下降了3.2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

(5) 勞動力市場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應求。從供求狀況對比看,各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其中,求人倍率較大的是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和高級技能人員,其求人倍率分別為2.08、1.96、1.71。

(6) 全國十大城市崗位需求和求職排行榜顯示:推銷展銷人員、餐廳服務人員、機械冷加工人員等職業的用人需求較大。而營業人員、公路運輸機械設備操作及有關人員、行政事務人員等職業的用人需求相對較小。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2006-12)

(一)勞動供求的含義

勞動供求的基礎是勞動者以自身勞動能力維持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這是人類活動的本質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分工的發展,勞動力與生產條件分離開來,成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要素,在勞動力價格調整下尋找與其他經濟要素的結合方式,使勞動供求具有特殊的形態,成為勞動力轉讓者與需求者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

1.勞動供給

勞動供給是指要求參加社會生產的勞動者的工作能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勞動供給是指要求參加社會再生產的所有勞動者。狹義的勞動供給僅指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者,如應屆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等。在我國,由于戶籍制度的影響,以及城鄉二元化情況的存在,每年億萬農民工離開農村,在各類城鎮中流動求職,這是勞動供給的一個重大特點。

由于勞動供給的實質是勞動能力而不是勞動人數,因此對于勞動供給,必須進一步分析其內容和結構,包括勞動者數量、質量、工作時間、人員流動等不同方面。例如,勞動者的人數變化必然會帶來勞動供給的變化,但人與人的素質和能力是不一樣的;同樣數量的勞動者由于勞動素質和技能不同,能夠滿足的勞動需求也不同。從事具體操作的普通工人再多,也滿足不了對于新產品研發工程師的需求。由于勞動供給是在勞動過程中實現的,而勞動過程受勞動時間和勞動效率的影響,因此在考慮勞動供給時,還要考慮勞動時間和勞動效率的規定性。

勞動者素質、勞動時間和勞動效率與勞動者人數相聯系,構成了勞動供給結構。

2.勞動需求

勞動需求是社會再生產需要吸收和能夠吸收的勞動力。一定的社會生產狀況要求一定的勞動力,但也只能吸收一定的勞動力。人員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生產效率,使經濟效益低下。一定時期內,社會再生產吸收勞動力的要求和能力稱為勞動需求,其實質是生產經營活動對于人力和物力相結合的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勞動力。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能否勞動,勞動能力是人類社會生存的依托。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產生了對勞動力的絕對需求。

(2)現代社會中,人的勞動能力必須通過一定社會關系才能形成并發揮作用,是社會分工協作體系中的一個組成成分。只有被社會認同的勞動力,才能被社會所吸收。

(3)勞動力需求具有質和量的規定性。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經濟活動方式,從而對勞動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符合要求的勞動力,才會為社會所接納吸收。

(4)社會生產對勞動力需求的制約,通過社會對個體的制約體現出來。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具體勞動者而言,社會勞動需求體現為其所面對的就業機會和就業方式。

因此,市場經濟中的勞動需求,不僅是勞動者本身對于勞動活動的需求,而是社會生產狀況對于勞動能力的需求。也就是說,在經濟活動中,勞動需求來源于社會再生產狀況,是一種派生性需求。人們之所以具有勞動的愿望,愿意向社會提供勞動力,是因為需要通過勞動獲得自己的生存條件。

因此,對于勞動者來說,雖然勞動作為一種需求,但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以人們消費需求為前提的從屬性需求。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也可能成為人們的直接需求,而不僅僅是獲取生活資料或勞動報酬的手段。不過,對于今天的社會現實而言,強調勞動需求的派生性仍然是必要的。

(二)勞動供求平衡

勞動供給必須適應社會的勞動需求,勞動需求應該能夠從社會的勞動供給中得到滿足,這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勞動市場的意義在于,能夠以比較有效的方式實現勞動供求的平衡與發展。

1.勞動供求關系

勞動供求關系是指一定社會勞動力需求與供給之間在數量、質量、結構上的相互關系,體現勞動者推動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實際狀況和可能變化,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運行方式和可能規模。

在實際生活中,勞動供求關系表現為特定工作崗位需要特定勞動者去承擔。勞動者是否能夠取得合適工作崗位,工作崗位的性質和數量是否與勞動者相吻合,是勞動供求關系分析的內容。為此,首先要求供求關系的數量一致。工作崗位多于或少于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勞動者,都會引起供求關系的矛盾。其次要求供求關系的質量一致。工作崗位與勞動者特性如果不吻合,僅僅數量調整不能解決問題。例如,如果社會缺乏工程技術人員,那么生產或服務人員再多也無法替代。

勞動者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與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勞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只有能產生經濟效益時,才會被投入生產加以利用,否則人們就沒有進行投資生產的積極性。與此相應,有可能產生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必須采取措施加以平衡。

2.勞動供求平衡

勞動供求平衡是指勞動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協調,包括數量上相稱與質量上匹配。實現勞動力供求平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包括有投入的供求平衡方法和無投入的供求平衡方法。

(1)有投入的供求平衡方法。勞動供求關系受人力、物力之間的關系影響,即受勞動力供大于求或供不應求,或者是生產資料供不應求或供大于求的影響。為了解決這種矛盾,可以采取增加生產資料或增強勞動能力的方式。這兩種方式都可以通過增加投入的辦法來解決,即加大較弱一方的能力以達到平衡。

(2)無投入的供求平衡方法。這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調控和管理措施,在很多情況下,由于不具備加大資源投入的條件或者其他原因,只能采取不追加投資的方式來平衡勞動供求關系。例如,如果社會范圍內的勞動力供大于求,可以通過降低勞動力參與率的方式來解決,即在勞動適齡人口中提高從事家務和求學的人口比例。如果在企業范圍內勞動力供大于求,除了辭退員工外,還可以通過縮短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提前員工退休年齡等方式解決這一矛盾。

不管哪一種平衡方式,其目的都在于維持再生產的實現和效率。對于具體企業而言,關鍵在于使勞動力適合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和投入產出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阳高县| 赤水市| 平湖市| 孙吴县| 台前县| 松原市| 离岛区| 龙山县| 郁南县| 河南省| 铜鼓县| 色达县| 德安县| 阿瓦提县| 华阴市| 商河县| 石林| 乌什县| 广宁县| 锡林郭勒盟| 祁门县| 巩留县| 枣阳市| 叶城县| 嘉兴市| 探索| 汉沽区| 曲阳县| 东阿县| 延川县| 深泽县| 潍坊市| 鄱阳县| 信丰县| 洱源县| 布尔津县| 巴林左旗| 通化市| 嘉善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