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經濟研究(第四輯)
- 范周
- 1346字
- 2019-11-18 14:37:07
二、推進生產性保護發展
傳統工藝的某些類別,因產品有一定的消費市場,也有一定的生產規模,能夠迅速適應經濟轉型需要,采取生產性保護,實現自身價值,成為地方支柱產業。
陽江小刀在清代已成行成市,到20世紀早期已形成眾多有一定規模的制刀作坊,“梁季芙小刀”“何傳利文武刀”就是當時有名的品牌。隨后,“陽江十八子”“金輝”“永光”等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品牌,開創了陽江小刀的新時代。它們繼承了陽江傳統小刀制作技藝、剪刀鍛造技藝,并把陽江刀具推向了世界,因此陽江也被稱為“刀剪王國”。據統計,2013年,“陽江市五金刀剪企業1500余家,其中有近20家企業年銷售額超億元,產量約占全國的70%,出口量占全國的85%,年產值430億元。截至2014年,陽江市取得中國馳名商標3件,國家免檢產品5個,國家免檢企業1家,商務部出口名牌1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0個,廣東省著名商標33件。全行業有國字號中心14個,省級企業中心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高新技術企業32家,全行業擁有國家專利3000多項”。陽江市五金刀剪還在原來的小刀、剪刀、菜刀、餐具等產品種類的基礎上,開發了裝飾劍、陶瓷刀具、警用刀具、美容用具等新品種,產品種類近4000種。經過不斷的發展和積累,陽江五金刀剪產業規模聚集效益日益顯現,已成為區域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產業集群。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里的玉雕,包括廣州玉雕、陽美玉雕、四會玉雕等,它們的所在地都是著名的玉器集散地,占有較多的市場份額,形成了特色化、專業化的聚集區。其中,廣州玉器集散地為華林玉器街。因華林玉器街加工業不發達,大多數商人都是在其他地方進行加工,然后來到廣州從事交易,所以這里被認為是純粹的翡翠集散地。華林玉器街的翡翠物美價高,特別是在名匯國際珠寶玉器廣場,里面的商品動輒上萬甚至上百萬。而四會、陽美等地分別隸屬于肇慶、揭陽等地級市,既是流通中心,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加工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里的粵繡作為傳統刺繡工藝,其有兩個分支——觀賞繡和實用繡。實用繡是刺繡的鼻祖,刺繡的裝飾性是后來應需而生的,像清代的很多刺繡作品都是實用繡。早在20世紀90年代順德富德工藝品有限公司就開拓了歐洲市場,年度銷售額高達數千萬元人民幣。如今富德仍是國內刺繡行業出口量最大的一家公司,也是首批“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在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意大利撒丁島一帶,甚至北非等國家和地區,幾乎每個女子都有一件艷麗多彩的刺繡大披肩,在隆重的節慶場合爭奇斗艷。在西班牙弗拉明戈熱烈奔放的舞姿中,更是少不了這種1.4米見方、圖案繁復的披肩。而這些披肩,就是富德出口的拳頭品種。據富德董事長鄭乃謙介紹,變革一直是富德的最大法寶。2008年,金融風暴使主銷西班牙的市場大受影響,于是他們應市場需求而變,馬上轉向逐漸成熟的國內市場,尋找更多載體,融入現代生活,開發了融入廣繡元素的裝飾品和家具用品,成為新的熱銷品種。
再如,廣州狀元坊戲服廠為了吸引年輕消費者也花了很多心思。除了將廣州戲服的技藝用于服裝的改良、開發新的時裝化戲服外,還舉辦了“廣州戲服棟篤笑分享會”,堅持開設繡花、DIY旗袍的體驗班,吸引女紅愛好者,同時開發相關的粵劇公仔、玩具獅頭等衍生品。為了能夠持續發展下去,近年來工廠還改變了以前單一生產戲服的經營方式,逐漸嘗試制作演出服、寺廟用品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