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興少學者為了圓說姜夔奮斗一生不容易,用“窮困潦倒”一辭加在姜夔身上。其實姜夔窮困一生是真,潦倒就言不中矢。姜夔在早中期追求岀世作官而奮斗,到了晚期就拋開名利,不依朝廷用否轉移奮斗精神,一心為文立命,為學問而奮斗。
奮斗是奮起而斗之。奮斗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精神境界。人類進步和發展,社會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奮斗。奮斗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本能手段的體現。人類與天斗,與地斗,與大自然界斗,與異類斗,時而還要與同類斗,在斗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奮斗也是推動人類進步與發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動力。
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引申為宗旨、主要意義。人要有精神才活得有意義,才能體現人在世間走一趟的真諦。
奮斗與精神組合為奮斗精神,讓奮斗得到了升華,給精神增添了幾分色彩。奮斗精神是人類勵志的一種基本精神,她包括:不畏艱難、自強不息、契而不舍、大膽創新、執著追求、堅持不懈、不怕犧牲、團結互助、奮發向上等等。
奮斗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定向力,意志力,和凝聚力的一種高級境界。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精神。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都充滿著一種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正因為中華民族有了這種傳統精神,才能一次次戰勝侵略者,一次次戰勝自然災害,才能使中華民族得以振興,強盛!事實證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奮斗精神能得到充分發揮,引導得當,民族與國家的定向力就準,意志力就大,凝聚力就高,就能戰勝任何一方的敵人,奔向更寬廣的金光大道。反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奮斗精神引導不好,發揮不力,民族與國家的定向力就差,意志力就弱,凝聚力就小。人再多,也是一盤散沙,任人欺負,任人宰割,在自然災害面前束手無策,民族與國家就落后,人民就受苦受難,甚至走向滅亡。
姜夔的奮斗精神有哪些?姜夔從布衣到詞圣,從一無官職,二無稿費的環境中到偉大的藝術家、音樂家、書法家,從飄零江湖到名公巨儒賞識等,姜夔的身份轉變,其中有著多少艱辛!
姜夔在1186年前后就已發現南宋時國家的正統廟樂混亂。姜夔的《霓裳中序第一》詞中有“未知孰是”字眼。《霓裳中序第一》這詞牌名本身就是調名而非詞名。此詞序寫了一段有關正統廟樂亂的事實,應該說這就是姜夔的《議大樂》的開始。
姜夔的《凄涼犯》詞,作于1191年前后,此詞序中有不少是說琴調之事,也可以說《琴瑟考古圖》,到此時姜夔腹中就有初稿。
1186年,1191年到姜夔呈獻《大樂議》、《琴瑟考古圖》的1197年,多的十二年,少的也有8年,這么長時間花費了多少心血!
姜夔把兩本書呈獻給朝庭,沒受到朝庭重視,又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寫《鐃歌十四首》呈獻給朝庭,受到“免解”,而受“慶元黨禁”反理學政治運動影響不弟后,姜夔沒有沉倫,而且仍在堅持,不停的研究古樂而工作。姜夔的《徵招》詞當是1200年后,也就是說在“議大樂”,“送饒歌”之后,姜夔仍未放棄對古樂的研究。
姜夔是一個多產作家,據考有十六種著述以上,他的身世雖然凄涼,可他的著述,特別是詞與音樂方面有特出貢獻。詞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最高理想境界,被尊為一代詞宗、詞圣。音樂方面據考是南宋唯一有譜的歌曲傳世,對研究古樂提供了實證。
姜夔不為當局重用與否而未動搖動對古樂的研究。這也又印證了姜夔對堅持不懈,契而不舍奮斗精神的肯定。
至此姜夔的奮斗精神可以用契而不舍,堅持不懈,執著追求,不畏艱難,不怕挫折,積極向上來概括。
不管“正廟樂”還是“正雅樂”,對國家的音樂統一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事件。對古樂的保留和對古樂研究及演奏技法和時代演變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由此認定,姜夔對古樂的研究是和國家利益融入一起的。就是時到今日,姜夔所留下的對古樂研究的殘卷片言,于中華古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給文明古國留下了可以追尋古樂演奏技法及演變的實證資料。
姜夔的奮斗精神有內涵存在,值得研究。對姜夔個人歷史經歷及當時政局的衰敗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姜夔的奮斗精神也有值得學習和發揚的現實意義。
下一集講:我與姜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