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時空關系

根據帕森斯的觀點,社會理論和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是“秩序問題”。在帕森斯主義的社會學中,“秩序”即“解體”的對立面,因此,秩序問題也就是社會控制的問題。更有甚者,它還被披上了一層功能主義的面紗:必須滿足哪些主要的功能性需要才能維持社會的秩序?我對社會理論的問題主要是“秩序問題”的判斷并無異議,但對把“秩序”看作是“解體”的對立面的觀點卻有所保留,我反對把這一術語置于混亂或者無形的對立面。參閱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London: Hutchinson, 1976), pp. 96-98。社會理論中的秩序問題也就是社會關系如何形成的方式,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說,也就是社會系統如何“凝集”(bind)時間和空間的方式。所有社會活動都發生于三種相互關聯而又彼此不同的場合之中:時間、結構(用符號語言學的話來說就是典范)和空間。這些要素的結合表明了社會實踐的情境特征。從人類行動之知識的有限性角度而言,社會系統所“凝聚”的時間和空間總是必須歷史地加以考察。

當然,將時間性應用于社會理論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時間和空間習慣上不僅被看作是社會分析的“邊界”,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還以一種學科時尚的方式將彼此分離開來。通常假定,歷史學的特權主要體現在時間的消逝方面,地理學的身份則表現在對空間的集中關注上。它們兩者構成了社會學的學科邊界,社會學的目標在于分析運轉于時間和空間“環境”中的“社會結構”。時間只是作為變遷、“動態”或者歷時而躋身于社會思想之中。正如前面所勾勒的那樣,結構化理論必然反對這樣一種學科邊界的劃分邏輯,反對把時間等同于歷時或者社會變遷。時空關系是社會系統的構成性特征,它既深嵌于最為穩定的社會生活中,也包含于最為極端或者最為激進的變化模式中。

這一觀點的哲學基礎體現在海德格爾有關存在與時間的討論上,與后現代牛頓物理學所提到的時間分析也存在關聯——后者在某些方面與海德格爾通過其“純粹哲學”所提出的觀點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海德格爾哲學上溯康德和萊布尼茲(Leibnitz),并跨越萊布尼茲而追溯到古代世界。根據萊布尼茲的觀點,我們不能把時間和空間當作兩個互不關聯的“容器”(containers),因為它們并不是諸如此類的“存在物”(existents)。我們只能在事物和事件的關聯當中把握時間和空間:它們是事物和事件之間關系的表現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康德把時間和空間看作是心靈的范疇某種程度上則是一種倒退,因為時間和空間已經從事物或者存在本身中轉移。與古代認為所有真實的存在都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中的觀念相比,時間和空間變成了各種“現象”。

正如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反復強調的那樣,哲學必須回到被西方思想中的認識論偏見所一直蒙蔽的存在問題上來。這種偏見既表現在其有關主體“開端”的論述中,也表現在其有關客體“開端”的論述中。因此,笛卡兒的認識論沒有探究“我是”中的“是”,而是預先假設了主體的認識論背景。相反,用海德格爾的術語來說,那些探討“客體”或者“事物”性質的哲學處于一種相對膚淺的“實體”(ontic)層次,沒有深入到“本體”(ontological)的層次。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Oxford: Blackwell, 1978), pp. 41ff.只有通過“初始視域”的時間才能發現存在,這意味著主體和客體都“存在于時間之中”。在談到主體和客體都預設了“時間中的持存”時,海德格爾指出:


如果僅僅根據時間來設想存在,的確,如果通過把時間考慮進去,存在的各種形式和其派生形式能夠通過其各自的變體和派生體而得到理解的話,那么,存在本身(不僅僅是實體,即存在于“時間中”的實體)便以其“現世”(temporal)的特征而變得明顯。同上,p. 40。


在海德格爾作為“無”(nothingness)的“非存在”(non-being)概念中,“無包圍著存在”,非存在既不應被看作是空間的“空無”,也不應被理解為“不再存在”的已經消失的過去。后面兩種情況所表明的是存在“現在”的局部化。時間并不是起源于空間,同時存在也不是“現在”的繼替。使邏輯實證主義極為反感的“完全空無”(nothing nothings)一詞表明,時間存在于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持續交互關系中。存在存在于取代“現在”和“空間點”觀念而即將生成(coming-to-be)的在場當中。這些命題在海德格爾的晚年著作中得到了擴展和發展,在這些著作中,他放棄了《存在與時間》所賦予的時間對于空間的優先性。同上,尤其參閱第70節。同時,在場還不能與海德格爾所特別批判過的“時間中的客體”這一習慣性觀念相混淆。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對于海德格爾來說,“未來是在場的拒絕,過去則是對當下(present)的否定,它們把在場置于一種相互關系中,并使之屈從于這種關系。在場取代了極容易與亞里士多德的‘現在’相混淆的當下。”“Introduction”to Heidegger, On Time and Be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我們不僅必須抵制時間的“空間化”傾向(Bergson),而且還必須抵制這樣一種觀念:對于時空的計算和測量將給我們提供有關其真實本質的線索。海德格爾說道,我們可以把“存在刻畫為在場”。通過這一立場,


時空便不再僅僅意味著時間測量中兩個點(now-points)之間的距離,例如,我們心頭時常想起的這件事或那件事的發生離現在已經有五十年之久了。時空意味著敞開(openness),意味著將來、過去、現在之間的相互延伸。將來、過去、現在的自我延伸和開放意味著它們本身是前空間性的(prespatial),也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夠在所有的時間計算(并獨立于所有諸如此類的計算)之前提供空位——即空間……與真實時間的時空存在密切關系的是將來、過去、現在之間的相互延伸和彼此開放。Heidegger, On Time and Being, p. 14.


海德格爾認為,時間并不是的“三維”(過去、現在和將來),而是“四維”的,第四個維度表現為“在場”,它把前三維聯系在一起或者把它們分開。

G·H·米德(G.H.Mead)的時間哲學——一種人們在使用其“符號互動論”時很少予以充分考慮的一種哲學——盡管存在明顯的差別,但也存在某些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根據米德的觀點,“在場”是現實的展露,過去僅僅作為記憶存在于“當下”。George Herbert Mead.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La Salle: Open Court, 1959).與海德格爾的著作不同,米德有關時間討論的一個有趣方面是他主要以反思閔可夫斯基(Minkowski)的時空觀作為基礎,后者主要是作為一種物理學理論而提出的。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四維”交織的存在與現代物理學中的四維時空也有著極大的相同之處。在分析社會系統的時空構成方面,我們可以從他們那里提煉出某些極為相似的特征。在現代物理學看來,四維宇宙是有限而無際的。一名生命不息的宇航員能夠確定宇宙的范圍、參觀每一個星系,但卻到達不了它的邊界。四維時空很難“想像”或者描繪,因為它很難呈現為視角的形式。但是,地理學家最近有關黎曼(Riemman)、克萊因(Klein)以及其他一些人的非歐幾里得幾何學的著作或許可以帶來某些啟示,它們為提出一種遠優于傳統歐幾里得模式的時空關系的拓撲模式提供了線索。參閱David Harvey,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London: Arnold, 1969), Tommy Carlstein et al., Making Sense of Time (London: Arnold, 1978)。根據哈維(Harvey)的觀點,今天,在理論地理學家之間已經達成了某些共識,即從過程或者活動——時間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的角度來測量“距離”,不存在某種獨立的可以用來測量所有活動的單位(metric)。Harvey,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p. 210.

這是一些與海德格爾的結論同時出現的重要思想,它們表明,時空的測量——給西方文化中的時空關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衍生自時空的本質,不能將兩者混淆在一起。我們通常認識到的時間和空間的間隔,以及對它們的測量,經常出現在有關時間和空間的哲學討論中。M. Capek, “The Fiction of Instants”, in J. T. Fraser et al., The Study of Time (Berlin: Springer, 1972).時空的計算和測量長期被看作是其本質的體現,時間因此被認為是由“瞬間”(instants)所組成,空間則是由“奇點”(points)所組成。既然(以芝諾悖論來說)每一個瞬間都可以進行無窮地細分,那么,通常認為,時間是由“無時距的瞬間”(durationless instants)所組成,空間則是由“無形的奇點”(dimensionless points)所組成。通過提出“鞍狀時間”和用間隔來代替瞬間和奇點,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人則試圖避免這些明顯悖論的因素。用間隔代替瞬間所帶來的問題在于,它太過照搬了其試圖取代的對象的預設,認為時間的本質可以見之于其“可測量性”(mensurability)。時間延續線上的每一個間隔都可以被看作是無時距的,“瞬間”概念從而又再一次被引入。參閱Henri Bergson, Durée et simultaneité (Paris: Alcan, 1926), pp. 68-69。要克服這一悖論,我們必須遵循海德格爾的觀點,認為間隔并非由瞬間所組成,同時時空也不是由它們所“組成”。相反,不論間隔是以時鐘上的小時、音樂節奏中的音符、尺子上的厘米等何種方式作為表現形式,它都是給形式予內容的結構性差異。換言之,此言在于重申時空即“在場”,而不是物體賴以棲身的“無內容的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洞口县| 隆回县| 华坪县| 江口县| 柘城县| 平陆县| 灵台县| 安远县| 保德县| 古丈县| 武乡县| 平凉市| 内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萍乡市| 华容县| 灵台县| 凤山市| 克东县| 丰都县| 岳普湖县| 长葛市| 得荣县| 阜康市| 满城县| 乌拉特前旗| 赤水市| 措美县| 安徽省| 宿松县| 应用必备| 常熟市| 慈利县| 商水县| 永丰县| 广饶县| 夹江县| 灌阳县| 神农架林区|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