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的人來找父親時,我正在院子里幫他整理那箱種植筆記,一輛印著“農業科技服務“字樣的白色面包車,停在我家門口的梧桐樹下。
“請問,這里是程守田老先生家嗎?“一個三十出頭的女性下車問道,她戴著黑框眼鏡,扎著利落的馬尾,白襯衫配牛仔褲,既不像干部也不像商人。
父親從菜園里直起腰,警惕地點點頭。女子快步走過來,伸出手逆:“您好!我是省農科院土壤研究所的趙雨晴,看了您被評為傳承人的報道,特地來請教!“
父親遲疑地擦了擦手上的泥,才與她輕握了一下,笑道:“我一個種地的,能教你們什么。“
趙雨晴的眼睛落在院子中央那箱打開的筆記本上,說道:“范老,這就是您記錄的種植筆記嗎?“不等回答,她就蹲到箱子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翻看,動作輕柔得像在對待出土文物。
“這個間作方法...太精妙了!“她突然驚呼,指著本子上父親繪制的一個示意圖,問道,“小麥與綠豆間作,您是怎么想到的?“
父親愣了一下,放下手中的鋤頭走過來,有些莫名其妙:“這些經驗,都是老輩人傳下來的。綠豆固氮,養地。“
趙雨晴激動地翻出手機,調出一篇論文給父親看:“我們研究所花了三年時間,才驗證出這種間作模式對改善土壤板結的效果!而您這里...“她指著筆記上的日期,“這是四十年前的記錄啊!“
父親湊近看了看,眉頭舒展開來,笑道:“八三年大旱,地硬得鋤頭都刨不動,我就試了這法子。“他指著筆記下一頁,說道,“后來發現。加種一行芝麻更好,能防蟲。“
趙雨晴如獲至寶,立刻掏出自己的筆記本記錄。我端來茶水,她道謝后,繼續追問:“程老,您這個有機堆肥的配方比例,是怎么確定的?“
就這樣,一個年輕的農學博士和一個老農在我家院子里聊了一上午,話題從輪作制度到病蟲害防治,專業術語與方言土語奇妙地交融。父親起初的拘謹漸漸消失,說到興頭時甚至主動去菜園挖出一把土給她看:“你摸摸,這土活了二十年,比小閨女的臉還細乎。“
趙雨晴真的接過那把土,在指尖捻了捻,又湊近聞了聞,說道:“幾乎沒有化肥的刺鼻味...有機質含量一定很高!“她突然抬頭,“程老,能讓我取些樣本回去檢測嗎?“
父親大方地揮手,說道:“當然。這片地里的土你隨便取樣。“然后,又補充道,“不過東頭那塊別取,那是新整的,還沒養熟。“
中午,母親留趙雨晴吃飯。飯桌上,這位年輕博士的筷子幾乎沒停過,每道菜都要問是什么品種、怎么種的。當得知桌上的青菜全是父親用傳統方法種植時,她感嘆道:“這個口感...超市買的完全沒法比!“
飯后,趙雨晴提出想看看父親的合作社。走在田間小路上,她像個學生一樣認真聽父親講解,不時蹲下檢查作物長勢。當看到父親用草木灰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時,她再次驚嘆:“這正是我們提倡的生態農業!程老,您知道這些經驗有多寶貴嗎?“
父親搖搖頭,說道:“老輩人,都這么種。“
“現在沒人這么種了!“趙雨晴激動地說,“化肥農藥用多了,地越種越薄,惡性循環!“
回程路上,趙雨晴提出一個請求:希望能系統整理父親的種植經驗,作為生態農業的研究案例。父親有些猶豫,在我的勸說下最終同意。
“不過,得勝幫我整理,“父親說,“我字寫得亂。“
趙雨晴臨走時,帶走幾份父親筆記的復印件和一些土壤樣本。她承諾兩周后帶著檢測結果再來,還神秘地說要帶給父親一個“驚喜“。
接下來的日子,我開始一項艱巨的工作,將父親幾十年積累的種植筆記系統整理并輸入電腦。這些筆記跨越半個世紀,最早的一本還是父親年輕時用鉛筆記錄的,紙頁已經泛黃變脆,字跡也有些模糊。
第一晚,我工作到凌晨兩點才整理不到十分之一。父親那些看似簡單的記錄背后,是無數次試驗和觀察。
“七九年三月十二,試種春麥于東坡,比南坡早出苗兩天“;“八五年改用草木灰拌種,蟲害減三成“;“九一年臘月雪少,來年春旱,提前備水“..
.每一行字,都是與土地對話的見證。
周曉梅擔心我熬夜,過來勸我兩三次早點休息,都讓我好言安撫走了。
第二天一早,我發現書桌上整理好的筆記被人動過。某些頁面夾了紙條,上面是父親工整的鉛筆字:“此處應補記八八年改良法“或“此方與李嬸家不同,她多加一味陳皮“。
原來,父親半夜起來,檢查我的工作并做了補充。
這個發現,讓我心頭一熱。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形成一種默契:我白天整理錄入,父親夜間審核補充。有時他會在我的打印稿上直接用鉛筆寫下修改意見,那些略微顫抖卻依然工整的字跡,與現代印刷字體奇妙地共存于紙頁上。
程桐也加入了這項工作,用她的彩筆在爺爺的筆記邊緣畫上各種插圖。發芽的種子、開花的植株、飽滿的麥穗。父親看到后不但沒責怪,反而認真地指出:“向日葵葉子是心形的,你畫成橢圓了。“
一周后的傍晚,我正在書房奮力工作,突然聞到一股熟悉的煙味,是父親的老旱煙。抬頭一看,他站在門口,手里拿著一個舊相框。
“這個...也許對你有用。“他把相框遞給我。
那是一張我從未見過的老照片,已經發黃褪色。照片上,一個留著山羊胡子的老人站在田埂上,身邊是個十來歲的男孩,兩人手里都拿著農具。
“這是...?“
“你爺爺。“父親輕聲說,“我十二歲那年,他教我認土。“
我這才注意到照片背景里的田地格外整齊,壟溝筆直如線。父親指著照片一角:“看這兒,他發明的排澇法,現在還用得上。“
那晚,我工作到很晚,將這張照片和爺爺的排澇法也錄入系統。凌晨三點,我趴在電腦前睡著了。醒來時發現身上披著父親的外套,鍵盤旁放著一杯已經涼了的茶,茶杯下壓著一張紙條:“別太累,活干不完。“
兩周后,趙雨晴如約而至,這次她不是一個人,同行的還有農科院兩位資深研究員和縣農業局的領導。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還帶來了一塊嶄新的牌子:“省農業科學院傳統農耕研究基地“。
“程老,我們的檢測結果太驚人了!“趙雨晴興奮地說,“您那塊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周邊地區的三倍!微生物群落豐富度更是驚人!“
白發蒼蒼的首席研究員王教授神情激活,他緊緊地握住父親的手,說道:“老哥,你的種植方法解決了我們多年來的難題,如何在保證產量的同時,改善土壤質量!“
父親被這陣勢弄得手足無措,只是一個勁地說:“沒啥,就是按老輩人教的種...“
在堂屋里,研究員們鋪開各種檢測報告和分析圖表。那些曲線和數據最終指向一個結論:父親堅持的傳統種植方式,雖然在產量上略低于現代化種植,在土壤養護、生態平衡和農產品品質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最重要的是可持續性,“王教授強調,“現在很多耕地,已經出現板結和酸化,程老的地越種越肥!“
趙雨晴拿出一個U盤遞給我,說逆天:“這是我們根據程老筆記整理的部分分析,希望能對你們的數據庫有幫助。“
我插上電腦一看,驚訝地發現他們將父親的經驗與現代農學理論做了對照研究,每一頁都是傳統智慧與科學驗證的完美結合。
“我們有個不情之請,“王教授說,“希望能在貴社建立長期觀測點,系統研究這些傳統方法的科學機理。“
父親看了看我,我點點頭。他深吸一口氣:“行是行,地還得按我的法子種。“
“當然!“王教授大笑,“我們就是來向您學習的!“
掛牌儀式很簡單,就在合作社的地頭。父親穿著那件中山裝,在鏡頭前仍然局促,當王教授請他講講這塊地的故事時,他的話匣子打開。從如何改良低洼地的排水,到根據天氣調整播種深度,再到觀察野生植物判斷土壤狀況...
那些積累了一輩子的經驗,像清泉一樣流淌出來。
研究員們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記錄,不時提出專業問題。父親起初被那些術語難住,很快發現這些“專家“對實際種植知之甚少,便放松下來,甚至開起玩笑:“你們書本上寫的'光合作用',我們叫'曬太陽吃飯'。“
笑聲中,一種奇妙的平等交流開始。科學理論與民間智慧不再對立,而是互相補充、彼此印證。
晚上,我繼續整理工作,現在有了農科院提供的專業分析,內容更加豐富。父親推門進來,放下一杯熱茶,罕見地在我身邊坐下。
“今天...挺好的。“他輕聲說。
我明白他的意思。那些被現代化農業拋棄的老方法,那些被年輕人嘲笑的老經驗,今天得到最高學術機構的認可和尊重。
“爸,你看這個。“我調出數據庫的界面,現在已經有上百條系統整理的種植經驗,配有父親的原始筆記、程桐的插圖和農科院的科學分析。
父親湊近屏幕,眼睛微微發亮。他不太會操作電腦,我慢慢拖動頁面給他看時,他的手指不自覺地跟著屏幕移動,仿佛在撫摸那些熟悉的文字和圖像。
“這個...能存多久?“他突然問。
“理論上永遠保存,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回答。
父親沉默了一會兒,點點頭:“好...好。“然后起身離開,輕輕帶上了門。
深夜,我起來喝水,發現父親房間的燈還亮著。從門縫望去,他正坐在床邊,手里拿著那張與爺爺的合影,另一只手輕輕撫摸著今天剛頒發的“研究基地“牌子。臺燈的光照在他的側臉上,那些深深的皺紋里似乎藏著無數故事。
“爹,您教的方法還有人記得...“我聽見他輕聲對著照片說,“還有人記得...“
回到書房,我打開數據庫,在簡介部分加了一段話:“這些農耕智慧不是冰冷的資料,是一個老農與土地六十年的對話,是四代人積累的生命經驗。當科技的光芒照亮傳統的價值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智慧,更是未來的希望。“
窗外,月光如水,靜靜灑在父親的小菜園上。那些蔬菜在夜色中悄然生長,仿佛在訴說著土地永恒的故事。程桐的向日葵已經結籽,沉甸甸的花盤低垂著,像是在向這片養育它的土地致敬。不遠處的“研究基地“里,新安裝的監測設備正在默默記錄著土壤的每一次呼吸、作物的每一次生長,將父親的經驗轉化為科學數據,傳遞給未來。
父親房間的燈終于熄滅,我知道父親那些珍貴的記憶和智慧,將永遠亮著,照亮更多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