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父親蹲在小菜園里檢查新出的蘿卜苗。
門外,傳來一陣急沖沖的腳步聲。只見村委會主任老趙,風風火火地闖進院子,手里揮舞著一份紅頭文件。
“老程!大喜事!“老趙的嗓門,震得梧桐樹上的麻雀都飛走了,“縣里決定,評選你當'農耕文化傳承人'!下周,就舉行授牌儀式!“
父親的手,停在蘿卜苗上方,像是被按了暫停鍵。他緩緩直起腰,眉頭皺成一個疙瘩,問道:“什么傳承人?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老趙早就習慣父親的脾氣,直接把文件塞給我,說道:“得勝,你給你爸解釋解釋。這可是縣里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十個名額里就你爸一個農民!“
我接過文件細看,原來縣里為推動鄉村振興,決定評選一批傳統文化傳承人。父親因為《麥浪》的影響和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被農業局強力推薦。
“爸,這是好事啊。“我試圖讓父親理解這份榮譽的分量。
父親拍拍手上的泥土,轉身去拿噴壺,淡淡道:“種了一輩子地,臨老倒成'文化'人了。“語氣里滿是自嘲,我注意到他的手指微微發抖,噴壺里的水灑出來一些,打濕他的布鞋。
老趙走后,父親整個上午都沉默寡言,侍弄他的菜園,仿佛要把所有情緒都發泄在泥土里。母親擔憂地看著他,悄悄對我說:“你爸這輩子,最怕出風頭。“
下午,縣文化館的人來了,說要拍些父親日常勞作的素材做宣傳片。父親一聽要攝像,立刻躲進儲藏室,任誰叫都不出來。最后,是程桐出馬,小姑娘趴在門縫上說:“爺爺,他們想拍你怎么種向日葵,我答應同學給他們看真的農耕專家...“
儲藏室的門慢慢開了一條縫,父親無奈的臉露了出來:“就拍種地?“
“就拍種地。“文化館的小李,趕緊保證。
父親勉強同意,要求“別拍臉“。當他專注地講解如何判斷土壤濕度,如何給幼苗施肥時,那些積累幾十年的農耕經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鏡頭前的拘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神圣的專注。
小李后來偷偷告訴我,那段素材美得讓人落淚。
拍攝結束后,父親精疲力盡地坐在藤椅上,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我遞給他一杯熱茶,他接過去,問我:“我這樣...算不算忘本?“
我一愣,說道:“怎么會?“
父親望著遠處的田野,聲音低沉:“老輩人說,莊稼人要踏實本分,不能張揚...“
“爸,傳承農耕文化不是張揚,是責任。“我握住他粗糙的手,說道,“您不是在炫耀自己,是在守護一種可能消失的智慧。“
父親沉默了很久,最后輕輕點了點頭。
第二天,醫藥公司的代表不請自來。那是個西裝革履的中年男人,開著一輛我認不出牌子的豪車,一下車就熱情地握住父親的手不放。連聲道:“程老先生,久仰久仰!“
父親局促地抽出手,在衣襟上擦了擦。來人自稱林總,是省城一家大型醫藥集團的采購總監,說在網上看到合作社的報道,特意前來考察。
“我們愿意以市場價兩倍,收購貴社的全部中藥材!“林總豪氣地說,眼睛一直往合作社的地塊瞟,“只要能達到我們的產量要求。“
“產量要求?“我警覺地問。
林總笑著解釋道:“我們需要保證穩定供應,希望合作社能擴大種植規模,適當使用些化肥和生長劑“。
父親原本謙卑的姿態瞬間變了。他挺直腰板,聲音不大,異常清晰:“我們的藥,不用那些。“
林總不以為意,笑道:“老先生,現在都什么年代?,科學種植嘛!“
“科學,不等于隨便糟蹋土地。“父親臉色鐵青,轉身就往屋里走,吩咐,“得勝,送客。“
我十分尷尬,送走同樣一臉錯愕的林總。回到屋里時,父親正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晚飯時,父親幾乎沒動筷子。程桐想逗爺爺開心,拿出她新畫的“農耕手冊“,父親也只是勉強笑了笑。直到程桐說“爺爺,我同學都想來看真的麥田“,父親的眼睛才亮了一下。
“城里孩子沒見過麥田?“他問。
程桐搖搖頭:“他們說,只在電視上看過。“
父親若有所思地扒完了碗里的飯,突然說:“得勝,晚上叫老張他們來一趟。“
夜深人靜時,合作社的老人們陸續來到我家。他們擠在堂屋里,煙霧繚繞中,父親把醫藥公司的要求說了出來。
“這樣做,不就是要我們砸招牌嗎?“張老漢第一個跳起來,說道,“用了化肥,藥性就變了!“
李嬸憂心忡忡,說道:“可人家出的價錢,那可不是小數目...“
“價錢再好,也不能壞了良心。“父親敲了敲桌子,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藥是治病的,不是害人的。“
老人們爭論到半夜,最終父親拍板:“愿意按老法子種的留下,想追產量的不攔著。“結果,所有人都選擇留下,沒有一個愿意為錢改變種植方式。
會議結束后,父親站在院子里透氣。我走過去,遞給他一杯熱茶。初秋的夜風已經有了涼意,梧桐樹葉沙沙作響。
“爸,拒絕這么高的價錢,后悔嗎?“我輕聲問。
父親啜了一口茶,搖搖頭:“有些事,錢買不來。“他指著夜空中的星星,“你看,跟五十年前一樣亮。地里長的東西,也該跟五十年前一樣干凈。“
三天后,縣里舉行了隆重的傳承人授牌儀式。父親穿著那件壓箱底的中山裝,站在臺上局促得像根木樁。縣長問起他種地的經驗時,他突然流暢起來,那些關于土壤、節氣、作物習性的知識像泉水一樣涌出,引得臺下陣陣掌聲。
儀式結束后,農業局劉局長拉著我說:“得勝,有個學校想來合作社搞農耕體驗,你看...“
原來,是縣實驗小學看到程桐演講視頻后,想組織學生來參觀學習。我正猶豫父親能否接受,卻聽見他說:“來吧,讓孩子們看看真莊稼。“
周末,三十多個四年級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乘大巴來到我們村。他們穿著統一的校服,嘰嘰喳喳像一群小麻雀。程桐驕傲地站在父親身邊,向同學們介紹:“這是我爺爺,最厲害的農耕專家!“
父親緊張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當孩子們圍在田埂邊,好奇地指著綠油油的麥苗問這問那時,他漸漸放松下來。
“這是小麥,磨成粉就是你們吃的面包、面條...“父親蹲下身,輕輕撫摸著麥苗,聲音變得溫和,“摸的時候要輕,像這樣...“
孩子們學著他的樣子,小心翼翼地觸摸麥苗,有幾個甚至趴在地上聞泥土的味道。一個小男孩怯生生地問:“爺爺,我能摘一顆麥穗嗎?“
父親想了想,從地里挑了一顆飽滿的麥穗遞給他:“等它變成金黃色,就能收割了。“
小男孩如獲至寶,偷偷把麥穗藏進了書包最里層。我看到父親眼中閃過一絲了然的笑意。
參觀結束后,父親帶著孩子們在合作社邊上,開辟了一小塊“學生實驗田“,教他們種蘿卜。城里孩子第一次拿鋤頭,笨拙的樣子惹得大人們忍俊不禁,父親耐心地一個個指導,就像當年教我一樣。
“挖坑,要這樣...“
“種子,不能放太多...“
“澆水,要均勻...“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滿身是泥卻興奮不已。他們圍著父親喊“程爺爺“,爭相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老師感動地說:“這節勞動實踐課,是課本上完全學不到的寶貴體驗。“
送走學生后,父親罕見地沒有立刻去檢查他的菜園,坐在藤椅上閉目養神。我以為他累壞了,正要勸他休息,卻聽見他輕聲說:“這些孩子...真好。“
“吵著您了吧?“我問。
父親搖搖頭,嘴角掛著微笑:“像麥苗一樣,有生氣。“他突然轉向我,“得勝,咱們的實驗田,能不能常辦?“
我驚訝于父親的轉變—這個曾經最怕陌生人打擾的老農,竟然主動提出要常辦農耕體驗活動。
晚上,程桐興奮地向我們展示同學們送她的禮物,有彩色鉛筆、貼紙,還有一封集體簽名的感謝卡。父親戴著老花鏡,認真地讀著卡片上歪歪扭扭的字跡,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
“爺爺,他們都說你是最酷的爺爺!“程桐撲到父親懷里,說道,“下次還想來!“
父親摸摸孫女的頭,眼里有光在閃動:“好,好,常來...“
夜里,我起來喝水,發現父親房間的燈還亮著。推門一看,他正在整理一摞舊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滿種植心得。
“爸,這么晚還不睡?“
父親抬起頭,眼睛亮得出奇:“得勝,我想通了。這些年的經驗,不能帶進土里。“他拍拍那摞筆記本,“整理出來,給孩子們當教材。“
我翻開一本,上面工整地記錄著各種作物的生長數據,配有簡單卻精準的示意圖。這些是父親五十年的心血,是無價的農耕智慧結晶。
“您真的愿意公開?“我有些不敢相信。
父親點點頭:“今天那個戴眼鏡的小丫頭問我,'爺爺,為什么麥子是綠色的不是黃色的'...“他的聲音突然哽咽,“咱們的孩子,離土地太遠了。“
我這才明白,是那些城里孩子純真的好奇打動了父親,讓他看到了傳承的希望和必要。
第二天一早,縣醫院的李醫生來家里出診——自從父親暈倒后,這是定期檢查。量完血壓,李醫生驚訝地說:“老程,血壓降了不少啊!最近吃什么藥了?“
父親自己也有些意外:“還是那些藥...“
“心情好是最好的降壓藥。“李醫生笑著說,“繼續保持!“
送走醫生,父親站在院子里,望著遠處合作社的地塊和那塊小小的“學生實驗田“,突然說:“得勝,我想在實驗田邊上種些花。“
“花?“我以為自己聽錯了,父親向來只種實用的作物。
“嗯,好看的花。“父親有些不好意思,“城里孩子喜歡。“
這個曾經只關心產量的老農,如今卻在考慮種花給孩子們看。我看著他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白發,突然明白了傳承的真諦——它不僅存在于書本和儀式中,更存在于這些細微的改變里。
下午,縣電視臺播出了父親獲評傳承人的專題報道。當記者問他“最想傳承什么“時,父親對著鏡頭,用粗糙的大手捧起一抔泥土,說了句讓所有人都動容的話:
“我想告訴孩子們,我們吃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藥,都是從這樣的土里長出來的。土地不會說話,它記得所有對它好的人。“
程桐看到電視里的爺爺,驕傲地拍手:“爺爺上電視啦!“父親卻紅著臉躲進菜園,繼續侍弄他的蘿卜苗,仿佛剛才那個深情的老人不是他一樣。
晚上,我打開電腦,在《麥浪》的修訂版后記中加了一段話:“真正的傳承,不在于宏大的宣言,在于老農彎腰教孩子種下一粒種子的那一刻。當那雙布滿老繭的大手握住稚嫩的小手,共同觸摸土地時,過去與未來便在那溫度中交融。“
窗外,月光灑在父親的小菜園上,那些蔬菜的輪廓在夜色中安靜地生長。程桐的向日葵已經高過她的頭頂,沉甸甸的花盤低垂著,仿佛在向土地致敬。在不遠處的“學生實驗田“里,孩子們種下的蘿卜籽正在土壤中吸收養分,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父親房間的燈還亮著,他正在整理那些珍貴的種植筆記,準備傳給從未謀面的孩子們。偶爾,他會停下來,望向窗外的田野,臉上帶著平靜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