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愛琴:絲路勇者
- 王世良 許小東
- 1399字
- 2019-01-03 17:31:29
第二章 創業創新1.0:突破束縛
中國的草根工業如今長成參天大樹,實在是億萬農民長期艱苦奮斗創造性的勞動成果。
——費孝通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這句經典臺詞,對企業亦然。
打開萬事利集團的發展史,數據顯示,僅1987年筧橋綢廠就織造翻改了11個品種:電力紡、七彩被面、高爾夫、麗格綢、多能多、陽離子等,真正做到了生產一代、儲備一代、更新一代,常變常新。其中,殊紋呢、喜樂呢等產品被上級科委鑒定為新品,多個產品被消費者協會評為“最受消費者青睞”產品。
20世紀80年代,筧橋綢廠因出色的表現,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嘉獎:從區級第一、市級第一,一直到省級第一、行業第一。沈愛琴個人也成為明星人物,先后榮獲先進黨員、先進生產工作者、杭州市首屆優秀企業家、杭州市“明星”廠長,以及全國優秀女企業家、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結果如此亮麗,過程卻并非如此美妙。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前,筧橋綢廠雖得益于國家鄉鎮企業政策的轉變,但鄉鎮企業發展的大環境依然艱難,計劃經濟的堅冰尚未打破,輿論褒貶跌宕起伏,沈愛琴只能在突破束縛的摸索中如履薄冰地前行。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華為董事長任正非指出,“我們的使命就是活著”。項保華教授的專著《活著》從“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三個層面對企業如何生存、發展、持續進行了探討,指出追求活著是企業的本能、使命、愿景和價值觀核心。企業只有首先做到“不死”,即先生存下來,才有資格談論發展,也才有最終成為優秀企業的可能性。
然而,能走向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企業依然在社會環境的變化莫測中、在企業內部的運營不當中被淹沒。“大數據文摘”基于對101家初創公司失敗案例的數據分析,指出了創業失敗的前20大具體原因,如圖2-1所示。

圖2-1 創業失敗的前20大原因分布
資料來源:見大數據文摘公眾號,《這101家創業公司是怎么死的?大數據有話說》,編譯:yawei,小浪,蔣寶尚,Chris Qiu,2017。
使彼得斯和沃特曼兩位作者成為蜚聲全球的管理大師的《追求卓越》一書總結提煉出了企業成功的秘訣,但遺憾的是,書中提到的43家優秀企業,在短短的幾年后,其中的32家就出現了問題,甚至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另一本頗具影響力的《基業長青》中列舉了18家高瞻遠矚的企業,它們大多也沒能將輝煌延續至今,有的“已死”,有的還在但已不“青”了。這些事實表明,要使企業好好活著是多么富有挑戰性的一項工作,也讓人們再一次深刻認識到,唯有創新才能打破這樣的“魔咒”。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短板理論(木桶原理、水桶效應)告誡我們,木桶的盛水量被其中的短板所限制。事實上,對企業而言,優勢對應的是“活著”,決定了其活法;短板對應的是“死去”,決定了其死法。但不容忽視的是,企業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不死”的前提是所有元素都不存在問題,即便是短板也處在臨界值要求之上,而只要其中某一個元素出現問題,超出了臨界值要求,企業就極可能走向死亡。
馬云曾說,創新是逼出來的。萬事利集團創業發展早期更是如此!當時的首要目標就是使企業“活下去”,但企業非常弱小,要資源無資源,要政策無政策,內外部環境和條件中的許多方面對這一目標構成了束縛,包括體制束縛、技術束縛、市場束縛等。在環境的逼迫下,沈愛琴要想企業“活下去”,沒有別的選擇,只有遇山開路,遇水架橋,逐一突破面臨的每個束縛。
生存倒逼式創新,就是沈愛琴該階段的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