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維修技能全程動手學
- N.J.一修
- 10899字
- 2019-04-17 11:33:13
第二節 汽車零部件認識和布局
一、汽車整體結構布局
這里講的汽車整體結構布局是傳動系統的布置形式與發動機和變速器的位置關系,一般可分為前置前驅、前置后驅、后置后驅、中置后驅四種形式。
1.前置前驅
前置前驅(FF)是指發動機放置在車的前部,采用前輪作為驅動輪(圖2-8)?,F在大部分轎車都采取這種布置方式。由于發動機布置在車的前部,所以整車的重心集中在車身前段,會有點“頭重尾輕”。但由于車體會被前輪拉著走,因此前置前驅汽車的直線行駛穩定性非常好。

圖2-8 前置前驅
由于發動機動力經過差速器后用半軸直接驅動前輪,因此不需要經過傳動軸,動力損耗較小,適合于小車。不過由于前輪同時負責驅動和轉向,因此轉向半徑相對較大,容易出現轉向不足的現象。
2.前置后驅
前置后驅(FR)是指發動機放置在車前部,采用后輪作為驅動輪(圖2-9)。FR整車的前后重量比較均衡,擁有較好的操控性能和行駛穩定性。

圖2-9 前置后驅
前置后驅方式下,動力從發動機經由傳動軸傳遞到后輪,由后輪負責驅動整個車輛,而前輪負責轉向。
3.后置后驅
后置后驅結構通常民用家庭轎車使用較少,適用于超級跑車。這種結構是將發動機放置在后軸的后部,采用后輪作為驅動輪。由于全車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后方,且又是后輪驅動,所以起步、加速性能都非常好。
4.中置后驅
中置后驅(MR)是指將發動機放置在駕乘室與后軸之間,采用后輪作為驅動輪。由于將車中運動慣量最大的發動機置于車體中央,車重分布接近理想平衡,使得MR車獲得最佳運動性能的保障,適用于高級跑車。這種結構車型一般民用家庭轎車使用較少。
二、汽車整車部件
汽車具體包括發動機各系統部件;底盤系統部件,如變速器,懸架系統、制動系統等;電氣設備包括空調系統、燈光照明系統等;車身包括車架、車門、車廂等?,F代轎車主要組成部件如圖2-10所示。

圖2-10 汽車主要部件
三、發動機零部件及布局
(1)發動機結構和組成
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是活塞和氣缸。按照氣缸和活塞數量的多少及排列形式,一般把發動機分為直列3缸、4缸、5缸、6缸,或V型6缸、8缸、10缸、12缸,或水平對置4缸、6缸等形式。
(2)氣缸體及拆解零部件
氣缸體上的零部件及各零部件位置見圖2-11。

圖2-11 氣缸體拆解零部件
1—O形圈(節溫器殼體到冷卻液泵);2—節溫器殼體;3—螺栓(節溫器殼體到氣缸體);4—節溫器密封;5—節溫器罩;6—O形圈(節溫器到冷卻液管);7—連桿螺栓;8—連桿大頭軸瓦蓋;9—連桿大頭軸瓦(上);10—連桿大頭軸瓦(下);11—連桿;12—活塞;13—油環;14—第二道氣環;15—第一道氣環;16—氣缸套;17—排氣螺栓;18—冷卻液管排氣螺栓的密封墊圈;19—冷卻液管;20—螺釘(冷卻液管到氣缸體);21—氣缸蓋襯墊;22—螺栓(節溫器罩到節溫器殼);23—氣缸體;24—O形圈(冷卻液泵到氣缸體);25—螺栓(冷卻液泵到氣缸體);26—螺釘(冷卻液泵到氣缸體);27—冷卻液泵;28—定位銷(冷卻泵到氣缸體);29—定位銷(氣缸體到氣缸蓋)
(3)曲軸、油底殼和油泵及拆解零部件
下曲軸箱(氣缸體下部)上的零部件及各零部件位置見圖2-12,其中主要包括曲軸、油底殼和油泵拆解零部件等。

圖2-12 曲軸、油底殼和油泵拆解零部件
1—機油泵總成;2—機油泵襯墊;3—曲軸;4—止推墊片(位于3號主軸承上的2個);5—主軸瓦(上部)(1號和5號上是平的,2、3、4號上是槽狀的);6—定位銷;7—曲軸后油封;8—飛輪總成;9—螺栓(飛輪到曲軸);10—主軸瓦(下部);11—定位銷(軸承座到氣缸體);12—軸承座;13—定位銷(軸承座到變速器殼體);14—螺栓(渦輪增壓器進油管到渦輪增壓器);15—渦輪增壓器進油管與渦輪增壓器之間的墊圈;16—渦輪增壓器進油管;17—渦輪增壓器回油管與渦輪增壓器之間的墊圈;18—渦輪增壓器回油管;19—渦輪增壓器回油管墊圈;20—螺栓(渦輪增壓器回油管到氣缸體);21—機油濾清器;22—機油濾清器接頭;23—螺栓(機油濾清器安裝架到軸承座);24—機油濾清器座;25—機油濾清器座的錐形塞;26—機油濾清器座與軸承座之間的墊圈;27—螺栓(軸承座到機油槽軌);28—螺母(軸承座到機油軌);29—機油壓力開關;30—油底殼;31—螺栓(油底殼到軸承座)(長);32—油底殼放油螺塞;33—放油螺塞密封墊圈;34—螺栓(油底殼到軸承座)(短);35—螺栓(機油機油集濾器到軸承座);36—機油集濾器;37—機油集濾器密封;38—機油軌中心螺塞;39—螺栓(軸承座到氣缸體)(長);40—螺栓(軸承座到氣缸體)(短);41—螺栓(機油泵到氣缸體);42—曲軸前油封;43—油標尺管到軸承座的墊圈;44—螺栓(油標尺管到軸承座);45—油標尺管;46—螺栓(油標尺管到氣缸體);47—油標尺;48—變矩器驅動盤;49—螺栓(變矩器驅動盤到曲軸)
(4)氣缸蓋及拆解零部件
氣缸蓋及相關拆解零部件見圖2-13。

圖2-13 氣缸蓋及相關拆解零部件
1—螺栓(凸輪軸架到氣缸蓋);2—凸輪軸架;3—進氣凸輪軸;4—凸輪軸油封;5—排氣凸輪軸;6—氣缸蓋;7—進氣凸輪軸罩板;8,10—螺栓(罩板到凸輪軸架);9—排氣凸輪軸罩板;11—冷卻液出口彎管接頭墊圈;12—冷卻液出口彎管接頭;13—螺栓(冷卻液出口彎管接頭到氣缸蓋);14—冷卻液溫度傳感器墊圈;15—冷卻液溫度傳感器;16—螺母(渦輪增壓器到排氣歧管);17—渦輪增壓器到排氣歧管的襯墊;18—螺母(排氣歧管到氣缸蓋);19—排氣歧管;20—排氣歧管和氣缸蓋之間的襯墊;21—螺栓(排氣歧管到氣缸蓋);22—氣門導管;23,25—排氣門;24—嵌入式排氣門座;26—嵌入式進氣門座;27—氣門桿油封;28—氣門彈簧;29—氣門彈簧座;30—氣門鎖夾;31—液壓挺柱;32—定位銷(氣缸蓋到凸輪軸架);33—凸輪軸傳動銷;34—氣缸蓋螺栓
(5)凸輪軸(氣門室)罩蓋、火花塞蓋和進氣歧管及拆解零部件
凸輪軸(氣門室)罩蓋,火花塞蓋和進氣歧管及相關拆解零部件見圖2-14。

圖2-14 凸輪軸(氣門室)罩蓋、火花塞蓋和進氣歧管及相關拆解零部件
1—螺栓(火花塞蓋到凸輪軸罩);2—火花塞蓋;3—螺栓座(凸輪軸蓋到凸輪軸架);4—機油加油口蓋;5—機油加油口蓋密封圈;6—螺栓(凸輪軸位置傳感器到凸輪軸蓋);7—凸輪軸位置傳感器;8—O 形圈(凸輪軸位置傳感器);9—凸輪軸蓋到凸輪軸架的襯墊;10—螺母(進氣歧管到氣缸蓋);11—螺栓(進氣歧管到氣缸蓋);12—進氣歧管與氣缸蓋之間的襯墊;13—進氣歧管;14—螺栓(進氣溫度和絕對壓力傳感器到進氣歧管);15—進氣溫度和絕對壓力傳感器;16—凸輪軸蓋總成;17—凸輪軸蓋到渦輪增壓器進氣軟管的全負荷通氣軟管;18—部分負荷通氣軟管到凸輪軸蓋的彈簧夾箍;19—凸輪軸蓋到進氣歧管通氣口的部分負荷通氣軟管;20—全負荷通氣軟管到凸輪軸罩的彈簧夾箍
(6)凸輪軸正時帶機構及拆解零部件
凸輪軸正時帶機構拆解零部件見圖2-15。

圖2-15 凸輪軸正時帶機構拆解零部件
1—螺釘(正時帶前上蓋到正時帶后上蓋);2—正時帶前上蓋;3—正時帶;4—螺栓(正時帶張緊輪到氣缸蓋);5—正時帶張緊輪;6—螺栓(凸輪軸帶輪至凸輪軸);7— 凸輪軸帶輪與凸輪軸之間的墊圈;8—進氣凸輪軸帶輪;9—正時帶后上蓋;10—螺釘(正時帶后上蓋到氣缸體)(長);11—螺栓(正時帶后上蓋到氣缸體)(短);12—排氣凸輪軸帶輪;13—正時帶前下蓋密封;14—正時帶前下蓋;15—螺釘(正時帶前下蓋到機油泵);16—曲軸正時齒輪;17—螺釘(正時帶前下蓋到正時帶前上蓋);18—螺栓(正時帶張緊輪限位拉線到氣缸蓋);19—曲軸帶輪減震器;20—曲軸帶輪螺栓和墊圈;21—正時帶前上蓋密封
(7)排氣歧管及拆解零部件
排氣歧管是一不銹鋼制結構的部件,四個獨立的分支最后匯合到一個法蘭上。加熱型氧傳感器裝在渦輪增壓器之后的前排氣管和排氣系統的前段上。
如圖2-16所示,排氣歧管法蘭用4個雙頭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渦輪增壓器進口法蘭上,并用金屬襯墊密封。排氣歧管用5個雙頭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氣缸蓋上。一波紋形金屬襯墊在排氣歧管和氣缸蓋之間起到密封作用。渦輪增壓器的出口法蘭和排氣系統的前排氣管法蘭相結合,用3個螺母固定并用金屬的襯墊密封。

圖2-16 排氣歧管及相關拆解零部件
1—排氣歧管到氣缸蓋襯墊;2—螺母(排氣歧管到渦輪增壓器);3—排氣歧管;4—排氣歧管到渦輪增壓器襯墊;5—螺栓(渦輪增壓器到排氣歧管);6—螺母(渦輪增壓器到排氣歧管);7—渦輪增壓器;8—螺母(排氣歧管到氣缸蓋)
(8)發動機驅動附件
發動機驅動附件由傳動皮帶和皮帶輪以及張緊器組成。
嚴禁潤滑附件傳動帶、配件傳動帶張緊器或惰輪皮帶輪,以免對附件傳動帶結構、附件傳動帶張緊器減震機構、附件傳動帶張緊器皮帶輪軸承和惰輪皮帶輪軸承造成潛在損害。發動機驅動附件零部件及布局見圖2-17、圖2-18。

圖2-17 發動機驅動附件零部件及布局(一)

圖2-18 發動機驅動附件零部件及布局(二)
四、底盤零部件及布局
1.概述
底盤是汽車的基礎,在其上安裝有發動機、車身及其各種附屬設備。此外,還安裝有電氣設備的各機件。底盤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并保證汽車正常行駛。底盤由傳動系統、行駛系統、轉向系統和制動系統組成。
底盤具體包括的總成和部件有驅動軸、前懸架、后懸架、轉向機、制動器等。
2.驅動軸(半軸)
(1)半軸布局
① 半軸將扭矩從發動機傳輸到車輪上。
② 為了讓車輪和發動機能垂直移動,半軸以不同的長度和角度工作。
③ 在軸向運動的過程中,三叉接頭允許半軸有長度上的變化。
半軸兩端均有等速接頭使車輪平穩行駛(圖2-19)。左側半軸接頭被彈性擋圈固定在差速器內。中間軸(右側)被中間軸中心軸承總成固定在差速器內。

圖2-19 半軸布局
(2)半軸零部件
如圖2-20、圖2-21所示,驅動軸是帶有三銷軸總成和等速萬向節總成的剛性軸,一整體式帶滾柱軸承及軸承支座固定在發動機氣缸體的后端,另一整體式軸安裝在左邊,與差速器相連。三銷軸總成有三個腳,帶球狀襯墊,以減少滑動阻力,中間軸和三銷軸在一起是一個總成。等速萬向節總成是球籠型,以花鍵與中間軸連接,由一個鋼絲擋圈固定。萬向節內充滿潤滑油脂,并有橡膠護套保護。驅動軸還配有驅動軸減震圈。

圖2-20 前輪驅動車輛的驅動軸(右)
1—右等速萬向節總成;2—等速萬向節右鋼絲擋圈;3,9—卡箍(大);4—等速萬向節總成右護套;5,7—卡箍(?。?—驅動軸右減震圈;8—三銷軸總成右護套;10—右三銷軸總成;11—軸承座;12—防塵罩;13—軸承

圖2-21 前輪驅動車輛的驅動軸(左)
1—左等速萬向節總成;2—等速萬向節左鋼絲擋圈;3,9—卡箍(大);4—等速萬向節總成左護套;5,7—卡箍(小);6—驅動軸左減震圈;8—三銷軸總成左護套;10—左三銷軸總成;11—彈性擋圈
3.前懸架及拆解零部件
(1)前懸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
通過前橫向穩定桿及1∶1的減震器傳動比,使得前懸架的設計具有抗點頭及抗下坐的特點。減震器的布置及設計使得由于側向力而導致的車輪外傾角損失減少到最小,提高了操縱及轉向反應能力。前懸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見圖2-22。
前副車架是由液壓成形管制造的,具有質量輕、結構強度高的特點。所有關鍵位置的幾何尺寸均是在前副車架制造好后進行機加工的,以確保前懸架及轉向系統部件的精確位置。
前副車架通過6個橡膠支撐裝配在車身上,除了減震器頂部支撐及發動機和變速器的支撐外,前副車架能提供所有前懸掛部件裝配的位置。裝配在前副車架前支撐點和車身之間的前副車架支撐桿,能增加前副車架的剛度。支撐點的布置能避免前副車架在側向力下的位移,這種位移會產生不必要的轉向作用。前懸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見圖2-22。

圖2-22 前懸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
1—減震器和彈簧總成;2—車輪轉向節;3—輪轂;4—隔熱罩;5—下臂;6—穩定桿;7—前副車架;8—減震塊(有些車輛不需要裝配);9—穩定桿固定夾和軸襯總成;10—橫向穩定桿連桿
(2)前減震器及拆解零部件
見圖2-23,2個減震器控制了前懸架的減震效果。螺旋彈簧軸與減震器軸偏置,在轉彎過程中,這種布置能提供側向載荷補償,加強減震效果。
前減震器是雙筒型結構,可以充氣及加油。這種雙筒型的結構允許減震器活塞在內筒內運動,在內筒上,內筒與外筒之間有一個卸油孔,這種結構使氣穴現象減少到最小,并消除了因外筒損壞而影響活塞運動的結果。
每個減震器包含有一個減震單元、一個螺旋彈簧及一個上安裝支座總成。螺旋彈簧位于減震器彈簧座及上安裝支座總成之間,保持在壓縮狀態。彈簧兩端的隔震墊減少了自前懸架傳遞到車身的噪聲。在上安裝支座總成下面,安裝有一軸承,當轉向系統工作時,該軸承可允許螺旋彈簧轉動。在壓縮行程限位緩沖塊及減震器之間,安裝有一防塵罩,該防塵罩保護減震器柱,以免其變臟或損壞。前減震器及拆解零部件見圖2-23。

圖2-23 前減震器及拆解零部件
1—螺母;2—前減震器回彈墊圈;3—螺母和墊圈組合件;4—前減震器上安裝支座;5—軸承;6—前懸架彈簧上隔震墊;7—前減震器壓縮行程緩沖塊墊圈;8—前減震器壓縮行程緩沖塊;9—前 減震器柱防塵罩;10—前減震器螺旋彈簧;11—前減震器柱總成;12—前懸架彈簧下隔震墊;13—前減震器沖擊碗
① 固定位置 前減震器下端連接在前輪轂上,并以鎖緊螺栓固定。前減震器上的一個柄腳位于前輪轂上,以確保前減震器有正確的導向。
② 前減震器柱 前減震器柱位于內鑲鋼板的橡膠襯套內,該橡膠襯套與上安裝支座組合成一體,前減震器柱用螺母及墊圈緊固。在前減震器柱端有一六角形的槽,當緊固前減震器柱固定螺母時,該六角形的槽可以用來限定前減震器柱,防止轉動。前減震器柱在減震器內以一低摩擦材料密封。
一定角度的彈簧座與減震器體做成一體,同時也可作為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的連接安裝點??拷鼫p震器底部,有一焊接支架,該支架可用來裝配前制動軟管、ABS傳感器線纜,在右減震器側,裝配制動塊磨損傳感器線束。
③ 減震器支座 上安裝支座總成由上安裝支座、雙層橡膠襯套及3個螺栓組成。橡膠襯套位于一鋼制罩殼內,該鋼制罩殼被壓入上安裝支座內。在橡膠襯套圓周有鋼制鑲入物,以防止在緊固減震器柱上的鎖緊螺母時對其造成過度壓縮。橡膠襯套的軸與上安裝支座的并不一致,這就使其能與偏置的螺旋彈簧軸對齊。在上安裝支座的下面有3個凸耳,可供頂部軸承安裝使用。
④ 減震器壓力軸承 安裝軸承與凸耳間為過盈配合。如果需要,軸承可以更換。襯套為不可修理件,當需要更換襯套時,必須同時更換一個新的上安裝支座總成。
(3)穩定桿及零部件分解
前橫向穩定桿及其連接桿見圖2-24。實心彈簧鋼制作的前橫向穩定桿橫向通過穩定桿連接桿而工作,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連接于前減震器柱的彈簧座上。前橫向穩定桿直徑為24mm。
前橫向穩定桿用兩個聚四氯乙烯(PTFE)襯套連接于前副車架的后部,PTFE襯套用螺栓及前橫向穩定桿固定支架固定。PTFE襯套摩擦力小,不需要額外的潤滑,并可使前橫向穩定桿在靜態下自由旋轉,這使得前橫向穩定桿對于翻轉的輸入反應迅速,且當發現常規襯套無壓縮及扭轉作用時,可允許使用剛度更大的襯套。
位于前橫向穩定桿上、每個襯套外側的波紋墊圈可防止前橫向穩定桿的側向移動。前橫向穩定桿的尾端,通過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連接于前減震器彈簧座上。這種布置,允許前橫向穩定桿以與車輪行程成1∶1的比例動作,提供最大的橫向穩定效能。
每個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的端部安裝有球節,球節可提高反應的速度及效率。上球節安裝在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的軸心線上,并直接與前減震器彈簧座相連,用鎖緊螺母固定。下球節與連接桿軸心線成90°安裝在連接桿上,并與前橫向穩定桿相連,用鎖緊螺母固定。連接桿必須連接到前橫向穩定桿的后部球節,并使鎖緊螺母的鎖緊面向前。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上的球節為不可修理件,如果需要更換其中的任一球節,則必須更換新的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總成。
(4)下臂及零部件分解
如圖2-24所示,前下擺臂為“L”形、高強度、輕質鍛鋁件,它將前輪轂與前副車架連接起來。

圖2-24 前懸架分解及零部件(一側)
1—麥弗遜式前減震器總成;2,18—螺母和墊圈組合件;3,11,14—螺母;4—前橫向穩定桿總成;5—前橫向穩定桿連接桿;6,9,15,17—螺栓;7—前橫向穩定桿固定支架;8—前橫向穩定桿襯套;10—前下擺臂襯套和支架總成;12—前副車架總成;13—前下擺臂總成;16—前輪轂總成
① 前下擺臂有一外球節,該球節上有一并聯的柄。該柄可以安裝于前輪轂底部一開口位置上,并被一螺栓及鎖緊螺母夾緊在合適的位置上。一內球節也定位并裝配于驅動軸的軸心附近,以最大可能減小因側向載荷而導致的轉向。內球節位于前副車架上的錐形座內,用鎖緊螺母固定。內外球節為不可修理件,如果其中有一個需要更換,則要求更換一完整的前下擺臂總成。
② 下擺臂后部有一鑄制的六角形體,該六角形體位于一柔性襯套內與之相配的六角孔內。尼龍柔性襯套裝配于前下擺臂襯套支架內,支架兩個M14的螺栓安裝在前副車架上。該支架的設計可以允許在前方有撞擊時,支架剪切,從而減小撞擊載荷。在下擺臂六角形體的上平面上鑄有一條線,該線可用于使柔性襯套定位大致在正確的位置上,以有助于與前副車架之間的裝配。
③ 當懸架運動時,下擺臂以內球節為支點轉動。懸架的直線運動被轉換成下擺臂的旋轉運動,該旋轉運動的大小由后柔性襯套的徑向剛度控制。
④ 柔性襯套為不可修理件,如果需要更換,則必須更換前下擺臂襯套和支架總成。
4.后懸架及拆解零部件
(1)后懸架布置及零部件
見圖2-25。
后懸架通過縱臂具有抗提升控制,通過橫向的上、下擺臂控制適宜的車輪外傾角的特點。

圖2-25 后懸架布置及零部件
1—標準減震器;2—上臂;3—彈簧座;4—后副車架;5—后下控制臂調整凸輪螺母;6—穩定桿、襯套及夾子; 7—緩沖塊;8—彈簧及彈簧上緩沖墊;9—后下臂和彈簧下緩沖墊;10—橫向穩定桿連桿; 11—前下臂;12—前輪轉向節;13—輪轂
(2)橫向穩定桿連桿
橫向穩定桿連桿是一個組合連桿,包括用固定螺母連接到穩定桿上的實心桿和用固定螺母連接到車輪轉向節的球接頭連桿。球接頭連桿能對懸架運動產生更快的反應,它使穩定桿能對車輪運動狀態產生更直接的反應。
(3)上臂
上臂形狀不同于標準懸架上臂,以確保減震器的間隙。
(4)普通液壓后減震器及零部件
① 用鉻鋼制造的螺旋彈簧安裝于車身及后上擺臂之間,每個彈簧都安裝在上下彈簧隔震墊之間,彈簧隔震墊可減少自懸架傳遞到車身的噪聲。每個隔震墊都與彈簧直接相連。
② 下隔震墊安裝在后上擺臂上的一個扁型孔內,拆卸時,必須先將其懸轉90°,然后從扁型孔內拔出。下隔震墊內的切孔是供排水用的,裝配時,必須與后上擺臂上相應的孔對齊。
后減震器如圖2-26所示。
① 后減震器為雙筒型結構,可以充氣及加油。這種雙筒型的結構允許減震器活塞在帶有油孔的內筒內運行,該油孔介于內筒與外筒之間,這種結構使氣穴現象減少到最小,并消除了因外筒損壞而影響活塞運行的結果。
② 減震器下部安裝了一個不可修理的襯套,該襯套用螺栓連接在縱臂的延伸桿上。后減震器柱位于上安裝支座內的襯套內,并用一個鎖緊螺母與回彈限盤固定在一起。上安裝支座用兩個固定于其上的雙頭螺栓及鎖緊螺母與車身連接。
③ 回彈限盤安裝在后減震器柱鎖緊螺母與上安裝支座之間,當后減震器柱到達上極限位置時,回彈限盤緩和其所受的力。壓縮行程限位緩沖塊墊圈及壓縮行程限位緩沖塊安裝在后減震器柱上,當壓縮行程到達其最大行程時,減緩減震器的工作。防沖帽安裝在后減震器體頂部,當壓縮行程到達其最大行程時,該防沖帽保護后減震器柱上的低摩擦密封裝置免受壓縮行程限位緩沖塊的損壞。一個軟橡膠防塵罩保護后減震器柱,以免其變臟或受損壞。

圖2-26 后減震器及零部件
1—后減震器防沖帽;2—后減震器柱總成;3—后軸動力緩沖器;4—螺栓;5—后減震器內防塵罩;6—后減震器柱防塵罩;7—后減震器壓縮行程緩沖塊;8—后減震器壓縮行程限位盤;9—后減震器頂部安裝支座總成;10,12—螺母;11—后減震器回彈限盤
5.轉向機構
(1)轉向管柱及零部件
很多車的轉向管柱是可折疊的機構,在車輛遭遇嚴重撞擊時,考慮到發動機和轉向系統部件位置的移動,轉向管柱上部可向遠離駕駛員的方向滑動,而下部則可伸縮。轉向管柱及拆解零部件見圖2-27。
轉向管柱安裝在一個單件式鑄鋁支架上,該支架與車身及儀表板梁連接。轉向盤高度及傾斜度,一般在每個平面內都有50mm的調節量。為使傾斜度調節變得輕松,在每個調整終點處,都有一個平衡彈簧及限位襯墊。在轉向管柱與前圍隔板之間,有一個雙壁式密封護圈,見圖2-27。

圖2-27 轉向管柱及拆解零部件
1—嵌釘;2—飾釘;3—轉向柱密封蓋;4—轉向柱防塵罩;5,6,16,18—螺栓;7—螺母;8—轉向管柱支架;9—轉向管柱總成;10—轉向柱鎖芯;11—識別線圈;12—螺柱墊圈組合件;13—轉向管柱調整解鎖手柄;14—點火開關;15,21—螺釘;17—自鎖螺母;19—自攻螺釘;20—轉向/遠光拔桿開關總成;22—旋轉偶合器;23—刮水/洗滌拔桿開關總成
(2)液壓動力轉向機拆解及零部件
① 轉向機。動力轉向機從一個鎖止位置到另一個鎖止位置需轉2.86轉,橡膠波紋管護罩罩住轉向齒輪齒條的運動區域。轉向橫拉桿一端裝配在帶螺紋的轉向機上,并以鎖緊螺母固定,可以起到轉向系統對正的調整作用。轉向橫拉桿另一端用鎖緊螺母固定在前輪轂處延伸出來的轉向臂上(圖2-28)。

圖2-28 液壓動力轉向機拆解及零部件(一)
1—動力轉向機總成;2,9—螺母;3—轉向橫拉桿球節;4—護圈;5—密封圈;6,7—供油管;8—波紋護罩;10,11—螺栓
② 液壓動力轉向總成。動力轉向機安裝在位于前副車架后橫梁之下的一個合適的位置上。由于動力轉向機的安裝點與懸架轉動支點都是由精確機加工而成的剛性前副車架確定的,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轉向齒輪齒條機構與懸架之間相對的設計幾何尺寸關系。動力轉向機由四個螺栓固定,其中兩個穿過緊固動力轉向機管的壓板,另兩個穿過處于轉向閥單元一端的與動力轉向機管一體的固定腳。一個帶螺栓及螺母的“雙D型”機構將轉向管柱固定在動力轉向機上。
液壓動力轉向系統主要包括一個兩截式并可折疊的轉向管柱,一個助力轉向機,一個動力轉向油泵,一個壓力傳感器(汽油型),一個動力轉向儲油罐,轉向油冷卻器及轉向油硬管和軟管(圖2-29)。

圖2-29 液壓動力轉向機拆解及零部件(二)
1—動力轉向儲油罐總成;2—動力轉向油泵;3—轉向油冷卻器總成;4—動力轉向機總成
③ 電動機械式助力轉向系統零部件見圖2-30。

圖2-30 電動機械式助力轉向系統零部件
6.制動系統零部件
(1)液壓制動裝置及零部件(圖2-31)
制動系統包括前盤式制動裝置及后盤式制動裝置,前、后盤式制動由帶真空助力裝置的雙回路液壓制動系統按對角方式分別控制。

圖2-31 液壓制動裝置及零部件
1—后制動鉗;2—后制動器后軟管;3—后制動器中間軟管;4—剎車管道;5—制動主缸及助力器; 6—制動液儲液罐;7—液壓控制單元;8—前制動軟管;9—前制動鉗
(2)制動系統電子裝置及零部件(圖2-32、圖2-33)
現在很多車型上,制動系統還帶有防抱死系統(ABS)、電子制動力分配(EBD)裝置、制動襯塊磨損傳感裝置和電子牽引力控制系統(TCS)作為標準配置。

圖2-32 制動系統電子裝置及零部件布局
1—制動液液面開關;2—后制動塊磨損傳感器總成;3—后ABS傳感器總成;4—ABS泵; 5—后制動塊磨損警示燈;6—ABS警示燈;7—制動系統/手制動/EBD警示燈;8—制動 燈開關總成;9—前制動塊磨損傳感器總成;10—前ABS傳感器總成
ABS是主動型傳感器(它們接受來自ABS調節器的電源供給),它們將車輪速度信號傳送給ABS控制單元。傳感器安裝在每個前輪的輪轂內及每個后懸架的縱臂內,非??拷總€相關的車輪軸承內側的密封裝置。與車輪一起旋轉的密封裝置含有一個帶48對磁極的磁性元件,當車輪旋轉時,密封裝置內的磁極在ABS傳感器內產生電壓波動,該電壓波動被轉換成方波信號,并被輸出到ABS控制單元。信號的頻率與車輪的速度成比例。實際使用時,每個ABS傳感器都有一個位于發動機艙內或后備廂內的連接導線,將其與整車線束連接,見圖2-33。

圖2-33 制動系統電子零部件及控制
1—前ABS傳感器;2—后ABS傳感器;3—后制動襯塊磨損傳感器;4—前制動襯塊磨損傳感器;5—制動液液面開關;6—組合儀表;7—發動機控制模塊(ECM);8—偏航傳感器;9—轉角傳感器;10—自動變速器(ECU);11—診斷連接器;12—制動燈開關;13—牽引力控制開關;14—牽引力控制開關熔絲-乘客艙熔絲盒;15—點火電源熔絲-乘客艙熔絲盒;16—蓄電池電源熔絲-發動機艙熔絲盒;17—蓄電池電源熔絲-發動機艙熔絲盒;18—ABS泵(調節器/控制單元)
(3)盤式制動器拆解及零部件(圖2-34)
① 每個前制動器由一個安裝在輪轂上的單活塞、滑行制動鉗總成及一個帶通風裝置的制動盤組成。制動盤的內側有一個護板保護。在右制動器上,一個制動襯塊磨損傳感器連接在制動襯塊內側,并通過電線與后制動襯塊磨損傳感器串聯在一起。傳感器連接導線的接頭位于發動機艙的內擋泥板上。
② 當液壓壓力傳遞到制動鉗時,活塞向外伸展,迫使內制動襯塊壓靠在制動盤上。制動鉗殼體受到反作用力作用,沿導向銷滑行,帶動外制動襯塊與制動盤接觸。如果制動襯塊磨損得足夠厲害,則右側制動盤的磨損通過制動襯塊磨損傳感器,使磨損傳感器連接導線斷開電路,從而使儀表板上的制動襯塊磨損警示燈變亮。

圖2-34 盤式制動器拆解及零部件
1—前制動襯塊磨損傳感器總成;2—螺釘帽;3—排空螺釘;4—前制動鉗殼體;5—前制動鉗止動彈簧;6—前制動鉗活塞密封;7—前制動鉗活塞;8—活塞防塵罩;9—前制動盤護板;10—前制動通風盤;11—前制動鉗支架;12—螺栓;13—前制動襯塊;14—前制動鉗導銷襯套;15—前制動鉗導銷;16—前制動鉗導銷飾蓋
(4)手制動裝置零部件(圖2-35)
① 手制動含有一鼓式制動器,該鼓式制動器與主制動器的后制動盤組合成一體,由連接在位于前排座位間的手制動拉桿總成上的拉索控制。
② 手制動拉桿總成安裝在中央通道上。在該系統中安裝有一個傳統的棘齒機構及一個由拇指操縱的釋放按鈕,用以鎖止及釋放手制動拉桿總成。在手制動操縱桿總成上安裝有一個報警開關,控制位于組合儀表上的手制動警示燈。當實施手制動時,報警開關將一根地線連接到組合儀表上,如果點火開關開啟,則該地線使制動警示燈發亮。每次點火開關開啟后,組合儀表會對制動警示燈的燈泡實施一次檢查。

圖2-35 手制動裝置零部件
1—手制動后拉索總成;2—手制動后拉索護管;3—手制動調節裝置;4—后制動蹄片;5—后制動轂張緊裝置; 6—后制動護板總成;7—手制動拉索張緊裝置;8—手制動前拉索;9—手制動調整螺母; 10—手制動拉桿總成;11—手制動警示開關;12—后軸動力緩沖器
五、電氣設備
電氣設備在以后章節具體深入講述。在此,其零部件及布局圖略。
電氣設備包括供電和總線系統、發動機電氣系統、汽車照明和信號裝置、空調和暖風裝置、中央車身電氣系統及其他輔助電子控制系統等。其中發動機電氣系統包括啟動系統和點火系統、發電機、發動機管理系統等。
汽車的電氣設備是用來保證汽油機點火、發動機啟動、照明和發出燈光信號,監視發動機及其他機構的技術狀態,保障空調和其他一些電子控制裝置的正常工作。電氣設備通常由電源和耗電設備組成。我國汽車電氣系統的電壓,一般采用12V、24V,負極搭鐵。
六、變速器零部件
因為變速器零部件結構的特殊性和維修特點,本標題內容安排了在第六章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