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生產技術(第二版)
- 王燕麗 李軍
- 5576字
- 2019-03-12 12:22:39
預備知識
一、我國養豬業概況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有著七八千年之久的養豬歷史。養豬業在我國農業生產中是優勢產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滿足了人民的消費需求,而且為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就業、糧食轉化、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養豬業獲得了高速、持續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豬的年存欄數和年出欄頭數及年產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長趨勢,多年來生豬出欄量保持在6億頭以上,市場規模在5000億元以上,豬肉產量占世界一半。
1.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特點
(1)種豬繁育體系初步建成,良種豬覆蓋率顯著提高 全球豬品種3000多個,中國有地方豬品種76個,培育豬品種18個,引入豬品種6個,(參見《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這些豬是優良基因的結合體,更是培育優質豬肉的極佳原始素材。其中,從國外引入的品種主要有大約克夏豬、長白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皮特蘭豬;引入的配套系有PIC配套系、迪卡配套系、托佩克配套系和斯格配套系等。我國培養的品種/品系主要有:20世紀70~90年代培育的28個新品種(如浙江中白豬、上海白豬和北京黑豬等),從地方品種中培育成的新品系(如金華豬Ⅰ系、Ⅱ系和Ⅲ系),及已經通過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有8個豬配套系(光明豬配套系、渝榮1號豬配套系等,參見《彭中鎮文集—30年來我國豬育種工作進展與展望》)。
為了整合和提高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國已在逐步建立育種良繁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育種中心、原種豬場、品種改良站(人工授精站)、國家測定中心為框架的種豬繁育體系,還在不斷地完善布局、擴大規模、加強豬種質性能測定,加快育種步伐,不斷擴大良種覆蓋率。
(2)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區域化養豬生產加速形成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推進了我國養豬產業化進程,年出欄50頭以上商品豬的專業戶逐年增加。2012年,長江流域、中原、東北、兩廣等地區豬肉產量占全國80%,有兩個省年產5000萬頭以上豬,分別是四川5774.9萬頭、湖南5491.1萬頭,出欄(3000~4000)萬頭的有3省(山東、河南、河北);出欄(2000~3000)萬頭的有5省(區)(廣東、廣西、湖北、江西、安徽)。
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我國糧食主產區,飼料資源豐富,可以就地轉化,飼料成本所占比重比其他省要相對低一點,近年來飼養量逐年上升,商品豬出欄率增幅明顯提高(遞增率為8%),正在成為我國養豬產業的優勢新區。
(3)生豬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隨著規模化生產的發展,養豬生產區域化的形成,促進了養豬龍頭企業的發展,并與具有一定實力的肉類加工企業、飼料加工企業、動物保健品企業、專業合作中介組織等聯合發展,組成為養豬生產基地、專業戶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出現產、供、銷一條龍的成熟產業化模式,如“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市場帶動型”、“公司+園區帶農戶”等模式。
(4)豬肉市場向安全化、多樣化、特色化方向發展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消費豬肉的差距比較大,分別為20.3kg和13.8kg,人們生活正在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要求吃瘦肉(脂肪適度),還需要無農藥、抗生素、激素、重金屬殘留的放心肉、安全肉。
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瘦肉型豬、多元雜交豬的豬肉具有色紅、肉嫩、肌纖維細、油脂少、保水力好、瘦肉率適中的特點,在我國豬肉消費市場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含有我國地方豬血統的優質豬肉更受人們青睞,中式肉制品(燒烤、腌肉、醬肉)消費量上升。所以,豬肉市場已經向優質和多元化的方向轉變。
(5)豬肉加工體系正在形成,加工能力與水平不斷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從國外引進100多條生豬屠宰加工生產線,700多條高溫大腿腸生產線和一批低溫豬肉制品關鍵設施,加工能力、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全國有5萬多個屠宰場,年屠宰能力10萬~50萬頭的有1500多家,年屠宰量100萬頭以上的有300多家,涌現出一批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如雙匯、金鑼、得利斯、鵬程等),通過BMP、HACCP等質量認證體系,逐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2.我國養豬業面臨的危機
雖然,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生豬生產大國,但不是生豬強國,和美國、丹麥等養豬強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疫病、藥殘、環境污染等因素也制約著我國養豬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我國養豬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危機。
(1)政府倡導養豬(生態)小區,但是很多地方搞形象工程、貼金工程,而且各養豬(生態)小區由于技術水平、飼料質量、防疫情況、種豬質量不一致,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不盡相同,特別是養豬業中的疾病控制和環境控制難度愈來愈大,生態破壞也愈來愈嚴重。
(2)大規模豬場抗風險的能力較差,特別是內地規模豬場,由于對市場開拓不夠,產品質量不高,其經濟效益也因此受到影響。同時規模豬場面臨著農村養豬戶和國外現代化養豬場的雙重夾擊,日后競爭將趨向白熱化。
(3)疫病的威脅日趨加大 原來已有的疾病出現變異或更隱性,隨著種豬引進的一些“洋病”,疫病形式更錯綜復雜;混合感染,代謝病,新的遺傳病,非典型、亞臨床病癥增多;傳染病的危害越來越大,無科學、系統、嚴密規范的防疫體系,也使豬場(群)間感染(傳染)的機會加大,控制環境愈來愈無力;對傳染病更是無法從氣候、區域等大的方面來控制,所需安全半徑與實際星羅棋布的養豬格局形成對峙局面。這幾年國內養豬業和養禽業受到災難性打擊是最好的例證。
(4)養豬技術相對落后 全國除發達地區和后來興建的一些豬場設施較好以外,很多規模豬場的設備老化,結構不合理,無法提供現代豬所需的良好環境,更無法發揮其生長潛能。對養豬實用技術的應用也比較欠缺。農村養豬者對技術欠缺和渴求更是深有感受。科技推廣之路還任重道遠。
3.我國養豬業的發展趨勢
(1)國家經濟持續健康良好的發展,也促進了養豬業的迅速發展。
(2)大規模豬場(萬頭以上)和農村散養戶(小規模50~500頭)將同時并存,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市場空間和潛力很大,農村市場將隨經濟的發展發生質的飛躍。
(3)將出現一定程度的社會化分工。小而全的豬場將逐漸減少,規模化豬場和農村養豬戶將根據自身情況、市場和地區優勢選擇飼養適合自身的豬,比如,是選擇培育種豬還是商品豬等。
(4)飼料加工、飼養、肉食品加工的產業鏈將得到完善。通過完整的產業鏈,一方面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飼養技術、資金等各種資源得到更有效的結合,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5)增加技術含量,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甚至可擴大出口配額。只有將產品檔次提升到一定層面,才能贏得國內和國際市場,從而對養豬業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6)養豬業將與飼料業結合得更緊密。以前存在著各奔一頭、各忙各的現象。現在隨著飼料工業的迅猛發展,飼料業將給養豬業注入新鮮血液,而養豬業也給飼料業提供了場地和生存環境,既分工又相互補充,互利互惠。
(7)要飼養適合市場的品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食品的消費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應該飼養瘦肉率高、風味好、有地方特色的品種,這將更有利于消費市場的完善。
(8)經營管理不善的豬場的倒閉(破產)將加劇,在一定程度范圍內豬場間的合作和兼并時有發生。
二、集約化、工廠化養豬概述
工廠化養豬是把豬從出生至出欄上市進行集約式的、按工廠化的流水線方式進行生產作業,采用全進全出的工藝進行生產。工廠化養豬中每頭母豬通過配種、妊娠、分娩生產出仔豬,并對仔豬哺乳、保育、生長育成后即出欄上市,其依照一定順序,按照周轉計劃,定量、定時地由一道工序轉移到下一道工序,在這種工序轉移的過程中,每一道工序內豬只的數量或由若干頭豬組成的基本單元數是始終維持相對穩定的,這就形成了工廠化養豬生產的工藝流程及各道工序相對均衡的豬群數量,并按節率(通常以周制,即7的倍數)流轉,形成有節奏的流轉式生產工藝。
1.工廠化養豬生產特點
(1)集約化飼養 工廠化養豬容納了環境工程、飼料營養、品種繁育、獸醫技術、農業工程、農業經濟、現代管理等多學科科技成果,形成了豬群密集、技術綜合的生產體系,是技術密集型的集約化養豬生產。集約的涵義也就是豬群集中且高密度,例如一條萬頭豬的生產線其總建筑面積僅為6200m2,母豬采用單欄限位飼養,公豬無專門的運動場且飼養面積兼作配種用,生長育成豬采用高密度大群飼養。
(2)流水式均衡生產 工廠化豬場的管理從配種→妊娠→分娩哺育→保育→生長育成→出欄上市,形成一條連續流水式的生產線,各生產階段有計劃、有節奏地運行,每期都有同等數量的母豬受孕、分娩,同時也有同窩數的仔豬斷奶和育成豬出場,整個生產具有流水式作業特點及實現了全年均衡生產。
(3)全進全出 豬只在各類豬舍的飼養期一般以周劃分,在一類豬舍的一個單元內的豬只全進全出,這樣易于實現精確飼養管理及便于每單元的維修、清洗、消毒和使用的有效管理,尤其對疫病的防疫更有利。
(4)飼養標準化 由于流水式均衡生產的工藝,且豬群幾乎不接觸泥土和陽光,運動量小,脫離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求選用生產性能優異、整齊、規格化較高的豬群和全價配合飼料,即采用標準化的飼養才能保證生產流程的正常運轉。
(5)早期斷奶,高效管理 為提高母豬的生產力,工廠化豬場多采用早期斷奶(3~4周齡斷奶),使母豬年產胎次在2.2胎以上,同時分階段專群飼養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大群養豬生產中難于實現精確飼養管理的問題,從而能充分發揮豬的生產潛力。此外,由于采用豬自動飲水、虹吸式高壓自動清糞及機械化的飼料運送和飼喂系統等自動化機械設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降低了飼養成本。
2.工廠化養豬的優越性
(1)能大量提供商品豬肉 工廠化豬場規模大,采用科學養豬方法,肥豬出欄快,商品肉量多。以廣東省佛山市圩崗畜牧場為例,目前年生產瘦肉型豬已達3萬頭,按佛山市城區50萬人口計,5個3萬頭豬場即可以解決每人每年供應24kg豬肉的需要量。年產15萬頭肉豬則每天可上市411頭,按頭均重100kg計算,產肉量按80%計算,每天可上市豬肉3萬千克。
(2)提高定額,節省勞力,降低勞動強度 在人力養豬的條件下,1個人最多只能飼養250~300頭肉豬或20~30頭母豬,而且工作量大,勞動繁重。從美國引進三德畜牧設備公司生產的萬頭養豬生產線,存欄母豬500頭,公豬20頭,肉豬4500~4700頭,在美國只要3人管理,1個人1年可以生產肉豬1300頭。
工廠化豬場由于供水、供料、沖洗豬欄均用機械操作,工人的職責主要為觀察豬的采食、發情、配種和接產,檢查健康,欄內輔助清掃,控制及檢查機器和調整豬群、稱重記錄等,若以1人1年養1000頭豬計,1人1年的勞動量為2920h,即3h就可以養大1頭豬。
(3)產品成本低,利潤高 在種豬、飼料、設備等條件符合要求的工廠化豬場,豬群生長肥育迅速,一般從出生至出售不需要6個月,因此出欄周轉快,增重耗料少,房舍利用率高,節省人工,因此可以實現優質高產,降低生產成本,獲得高額利潤。
三、影響豬生產的環境因素
影響豬的環境因素有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溫度
豬是恒溫動物,適宜的環境溫度是保證豬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和生產的先決環境條件。不同品種、類型和年齡的豬所需的適宜溫度各不相同,隨著日齡和體重的增長,所需環境溫度逐漸下降。豬所需適宜的環境溫度可利用公式T(℃)=26-0.06W估算。式中,W為豬的體重,kg。該公式不適于哺乳和斷奶階段的仔豬。
實踐中從豬的增重速度、飼料轉換率、抗病力和繁殖力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斷奶后的豬的適宜溫度應保持在15~23℃,哺乳仔豬為25~35℃。切記保持豬舍內溫度的相對恒定,最好全天溫度變化幅度不要超過2℃。不同生產階段豬的具體適宜溫度詳見表1-0-1。
表1-0-1 豬的最佳生活溫度

2.濕度
豬舍內空氣的濕度對豬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多與環境溫度協同作用對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產生影響。生產中常用相對濕度來衡量空氣的潮濕程度,一般高濕的影響較大,而且豬舍內也較少出現低濕的情況。因此,應盡量保持豬舍的相對干燥。豬的適宜濕度為50%~75%。
3.通風
通風與溫度、濕度共同作用于豬體,主要是影響豬的體熱散失,適當的通風還可排除豬舍內的污濁氣體和多余水汽。正常溫度下,豬舍內通風的氣流速度以0.1~0.2m/s為宜,最高不要超過0.25m/s。通風時切忌賊風侵襲。每年冬季都是規模化豬場豬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多發季節,實踐證明,冬季在采用熱風爐或暖氣等供暖措施提高豬舍溫度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通風,可有效降低豬群的發病率。
4.光照
光照按光源分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對豬的生長發育、健康、繁殖、生產力以及工作人員的操作均有影響。一般情況下,生長肥育豬群的光照強度為30~50lx,光照時間為8~12h,其他豬群為50~100lx和14~18h。
5.有害氣體
豬舍內的有害氣體主要有氨氣(NH3)、硫化氫(H2S)、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碳(CO)等。有害氣體在豬舍內的產生和積累濃度,取決于豬舍的密封程度、通風條件、飼養密度和排泄物處理等因素。
一般豬舍內有害氣體的濃度應控制在下列范圍:氨氣(NH3)在產房及哺乳母豬舍不超過15mg/m3,其他豬舍不超過20mg/m3;硫化氫(H2S)在所有豬舍都不超過10mg/m3;二氧化碳(CO2)在豬舍的空氣中含量不超過0.2%;一氧化碳(CO)在妊娠及帶仔母豬舍、哺乳及斷奶仔豬舍不超過5mg/m3,種公豬舍、空懷母豬舍及育成豬舍不超過15mg/m3,肥育豬舍不超過20mg/m3。
6.噪聲
噪聲一般由外界傳入豬舍、舍內機械運轉產生或豬自身產生。目前我國還沒有制訂養豬場噪聲控制標準,一般認為,10周齡以內的仔豬舍噪聲不得超過65dB,其他豬舍不超過80~85dB。
7.有害生物
豬舍內的有害生物主要有各種病原微生物、媒介生物和老鼠等。媒介生物是指傳播疾病的節肢動物。對有害生物不能忽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殺滅。
工作目標
根據當地實際以及豬場規模、豬場性質選擇豬場場址,然后根據場址特點進行豬場規劃,讓場地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根據豬場性質和實際條件確定合適的養殖規模和生產工藝流程,設計并采用科學的豬舍環境控制及廢棄物的處理利用方法,在對環境污染降到最低的基礎上,使豬場生產節約治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