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教學目的及要求
1.了解管理理論的萌芽
2.掌握泰羅古典管理理論的精髓
3.理解行為科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4.了解管理理論叢林及管理理論新發展
5.培養管理思想在現代管理、工作、生活中的運用意識
導入案例
秦王國的法家——獨步于歷史的天空
我國先秦時期(即秦帝國建立之前的歷史時期)是各種思想探索最為活躍的時期。其間,許多管理方面的思想火花伴隨著哲學思想和治國理念一起迸發出來。先秦時期,主要的哲學流派有四家——儒、墨、道、法,這些流派均各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思想。而法家最先登上歷史舞臺,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帝國。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國一度衰落,到了秦孝公掌權時期,想要通過自己努力讓國家強盛起來。這時,衛鞅(即商鞅)來到了秦國,以變法富國強兵之道打動秦孝公,秦孝公任命他為左庶長,開始推行變法。
商鞅通過變法,持續打擊舊貴族的勢力,使得國君的權威得到空前的提升。同時商鞅獎勵耕戰,耕作產出多的家庭免除勞役,作戰勇敢的士兵可獲得爵位。
一、據《戰國策》記載,秦國的士兵在作戰過程中,不戴盔甲,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赤身裸體地追殺逃跑的對手。六國的軍隊和這樣的秦軍作戰,就如同雞蛋碰石頭一樣。秦軍為什么這樣的勇敢?
從秦代官吏墓葬中發現的法律文獻可知,商鞅對于軍功有如下規定。
1.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2.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的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3.對于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沙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4.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所以,兩千年前的秦國,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于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斗,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說,是商鞅的軍功制度造就了秦軍的勇悍。
二、秦王國在統一戰爭期間的總人口不過500多萬,但是卻長期負擔著一支超過60萬人的常規軍存在(史書上稱秦“帶甲百萬”),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秦軍后勤供應的壓力之巨大是不難想象的,然而秦國還是完成了這一任務。
墓葬中記載法律的竹簡上說:播種的時候,水稻種子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麥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畝撒的種子可以適當減少一些。
各縣對牛的數量要嚴加登記。如果由于飼養不當,1年死3頭牛以上,養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懲罰,縣丞和縣令也有罪。
如果一個人負責喂養10頭成年母牛,其中的6頭不生小牛的話,飼養牛的人就有罪。相關人員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
農戶歸還官府的鐵農具,因為使用時間太長而破舊不堪的,可以不用賠償,但原物得收下。
由此可見,秦國是采用國家權威來對耕作進行到如此細致的管理。秦法已經深入到秦國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正是通過這樣細致的管理和嚴格的責任制,秦軍帶來的看似不可完成的后勤負擔才得以完成。
三、嚴格的責任制在秦軍的兵器生產中也有體現。為一支“帶甲百萬”的軍隊提供裝備,秦國的兵工業面臨的壓力并不弱于后勤糧草供應的壓力。考古發現,所有秦軍使用的劍、弩、戈等兵器,不論在何地、何時、由何人制造,其規格都是一致的,即秦軍的兵器使用的是“標準化”。
在兵馬俑出土的秦兵器上,發現了很多人名,經過分析總結,發現這是一種四級的分層責任制度。相邦(即丞相)是全國所有兵器工廠的總監,工師(即廠長)負責一個工廠的兵器生產,丞(相當于車間主任)負責工廠中某一類兵器的生產,最基層的工匠直接制造一件件兵器。
呂不韋(秦國相邦)在《呂氏春秋》中說:“物勒工名”。這幾個字的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這是一種責任制度。這種責任制度與對失職有嚴厲懲罰的秦法結合起來,每個責任人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工師要兢兢業業地檢查每件兵器,工匠則在加工的時候嚴格地依據標準來進行制造,這樣,在前線上每個士兵,使用的都是經過多年篩選的最優的兵器,而且具有同樣良好的質量。
你認為以上材料反映了法家的什么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的哪種管理思想比較接近?
管理是勞動社會化的產物,可謂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結成原始人群以對付惡劣的自然環境,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分配所得產品。共同勞動必然產生分工與協作,分工與協作也就必然需要管理,所以,嚴格來講,人類活動的社會性為人類的管理行為提供了條件,人類的管理活動實踐與人類的發展歷史一樣悠久。古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與中國的萬里長城等宏偉建筑,在建造過程中如果沒有嚴密的組織、嚴格有效的管理,怎么可能成為令人嘆為觀止的世界奇跡?在當時的生產技術條件下,那么浩大的建設工程,不但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同樣也是歷史上偉大管理實踐的結果。
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看起來已經不為現實所適用的古老的概念呢?簡單的答案是,它們還沒有過時。新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通常是在已有的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或者是意識到那些思想的不足之處而產生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把各種管理思想加以歸納、總結,形成了管理理論,人們又運用這些管理理論去指導管理實踐,期望取得成果,并在管理實踐中驗證和完善這些管理理論。歷史是重要的,我們在學習時,對某個特定理念和理論起源的了解有助于更加深刻、更加透徹地認識和理解所面臨的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