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
管理過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首次將管理理論學派林立、觀點叢生的現象形象的稱為“管理叢林”。孔茨在1961年12月的《管理學會雜志》指出,管理理論已出現一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亂局,管理理論還處在一個不成熟的青春期。管理理論一些早期的萌芽,現在已經過于滋蔓,形成了一片各種管理理論流派盤根錯節的叢林。孔茨把各種管理理論分成六個主要學派(管理過程學派、經驗或案例學派、人類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數學學派),他認為應該走出這個叢林。
在1980年出版的《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書中,孔茨再次提出,有必要對管理理論中的各種學派進行分類,指出各學派的主要分歧,清理這片叢林。以下是哈羅德·孔茨所歸納出的十一個學派。
一、社會系統學派
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C.D.Barnard),其代表作是《經理人的職能》。他將社會學的概念引入管理,在組織的性質和理論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這一學派是從社會學觀點研究管理,把組織看成是一個社會系統,是一個群體之間相互關系的體系;它受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所制約,是更大的社會系統的一部分。
社會系統學派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組織是一個協作系統。他認為組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意識協調活動的系統,每個組成部分都以一定形式與其他部分相聯系。
(2)組織無論規模大小、層次高低,都存在共同的目標、協作意愿和信息溝通三個基本要素。
(3)組織效力與組織效率是組織發展的兩項重要原則。
(4)管理者的權威來自下級的認可,即管理人員的權限取決于指揮下屬的命令是否為下屬所接受。
(5)經理人職能。經理人員作為信息溝通系統中相互聯系的中心,通過信息溝通來協調組織成員的協作活動,以保證組織的協調與目標的實現。
二、經驗主義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案例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歐內斯特·戴爾(Ernest Dale)和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其代表作分別為《偉大的組織者》《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該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管理者的大量實際管理經驗或案例來研究管理學問題,分析管理人員在個別情況下成功及失敗的管理經驗,從中提煉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然后使其系統化、理論化,這樣可以使管理人員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管理知識與管理技能。
三、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又稱管理職能學派,它是在法約爾一般管理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學派推崇法約爾的管理職能理論,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Cyril O’Donnell)。代表作是他們合著的《管理學》。管理過程學派在西方很有影響力,其原因有兩點,一是這個學派為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二是該學派認為各個企業和組織所面臨的內部條件及管理環境都是不同的,但管理的職能卻是相同的。
四、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B.F.斯金納(1904~1990)是行為主義學派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這一學派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變來的。人際關系行為學派的依據是,既然管理就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這個學派其中有些學者強調處理人的關系是管理者應該而且能夠理解和掌握的一種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籠統地看成是“領導者”,甚至認為管理就是領導,結果把所有的領導工作都當成為管理工作;還有不少人則著重研究人的行為與動機之間的關系,以及有關激勵和領導問題。所有這些,都提出了對管理人員大有助益的一些見解。
五、群體行為學派
群體行為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以致常常被混同。它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系。它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它著重研究各種群體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都在該學派研究之列。有人把這個學派的研究內容稱為“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研究,其中“組織”一詞被用來表示公司、企業、政府機關、醫院以及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這個學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就是梅奧和霍桑試驗。
六、決策理論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是在社會系統學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赫伯特·西蒙(H.A.Simon)。該學派認為管理的本質就是決策。因此,管理理論主要應研究決策的問題。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觀點有,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于整個管理過程;把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二者的解決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現實中的人或組織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決策一般基于“滿意原則”而非“最優原則”;組織設計的任務就是建立一種制定決策的“人-機系統”。這一學派重點研究決策理論。片面地強調決策的重要性,但決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七、系統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強調系統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來研究組織管理活動及管理職能,以便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目標。系統管理學派認為,組織是由人們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并且共同工作著的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其中,這些要素可稱為子系統。系統的運行效果是通過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的效果決定的。組織不僅本身是一個系統,同時它又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組織在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動態的平衡。
八、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的創始人是特里司特(E.L.Trist)及其在英國塔維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們通過對英國煤礦中長壁采煤法生產問題的研究,發現僅分析企業中的社會方面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其技術方面。他們發現,企業中的技術系統(如機器設備和采掘方法)對社會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個人態度和群體行為都受到人們在其中工作的技術系統的重大影響。因此,他們認為,必須把企業中的社會系統同技術系統結合起來考慮,而管理者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確保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
九、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又稱數理學派或運籌學派。這一學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學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為《現代生產管理》。
管理科學學派的特點主要是運用各種數學方法對管理進行定量分析。該學派認為管理可以通過制訂和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序來實現。管理的計劃、組織、控制和決策等幾個方面都可以用數學符號和公式進行合乎邏輯的計算和分析,求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因此,在管理中正確地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但是,該學派提出的方法和觀點大大增加了決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在某些領域避免了定性決策的含糊性和隨意性,意義十分重大。
十、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種較新的管理思想學派,代表人物有勞倫斯和洛爾希。權變理論學派認為,在企業管理中沒有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因為環境是復雜而多變的,管理方式或方法應該隨著情況的不同而改變。權變理論學派目前的影響很大,許多管理學派及實際管理人員不僅接受了權變理論學派的思想,而且在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中積極地采用權變的管理思想及方法,如領導的權變理論、組織理論中的彈性組織原則等。
十一、經理角色學派
經理角色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一個管理學派,代表人物是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y)。這個學派主要通過觀察經理的實際活動來明確經理角色的內容。明茨伯格系統地研究了不同組織中5位總經理的活動,得出結論說,總經理們并不按人們通常認為的那種職能分工行事,即只從事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工作,而是還進行許多別的工作。
本章小結
管理思想來源于人類社會的管理實踐,隨著長期的管理實踐的積累,由于社會化生產發展的需要,管理思想逐漸形成為系統的管理理論。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標志著系統的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古典管理學派,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即“科學管理理論之父”泰羅、“現代經營管理之父”法約爾、“組織理論之父”韋伯提出的管理理論,都為管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梅奧在著名的霍桑試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早期的行為科學——人際關系學說;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即11個管理理論學派。
課后練習
一、簡述題
1.試簡述科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他們的理論要點。
2.請回答一般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貢獻和缺陷。
3.試簡述需要層次論與X-Y理論的內容。
二、論述題
1.試論述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及優缺點。
2.試論述霍桑試驗的主要內容及優缺點。
案例分析
案例1:恩與威——從古羅馬軍威到現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時,古羅馬的士兵要在莊嚴的儀式中宣誓,保證永不背離規范,服從上級指揮的命令,為皇帝和帝國的安全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宗教信仰和榮譽感的雙重影響使羅馬軍隊遵守規范。隊伍金光閃閃的金鷹徽標是他們最愿意為之獻身的目標;在危險的時刻拋棄神圣的金鷹徽標既是邪惡的又是可鄙的。某種更有實質內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強了這種力量來源于想象的動機,在指定的服役期滿之后享有固定的軍餉、不定期的賞賜以及一定的報酬等減輕了軍隊生活的困苦程度。
當然,另一方面,由于怯懦或不服從命令而企圖逃避最嚴厲的處罰,那也是辦不到的。軍團百人隊隊長有權用拳打作懲罰,司令官則有權判處死刑。古羅馬軍隊的一句最固定不變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長官的程度應該遠遠超過害怕敵人的程度。這樣值得夸獎的做法使古羅馬軍團的勇猛得到一定程度的順服和堅定性,憑野蠻人一時的沖動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西方,這種管理方法終于總結為一句格言:“胡蘿卜加大棒”。拿破侖說得更形象:“我有時像獅子,有時像綿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時候我應當是前者,什么時候是后者。”
在東方,則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視卒如愛子,可與之俱死”等說法。又說:“將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愛設于先,威嚴在后,不可反是也。”《孫子兵法》總結說:“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總之是一句話:“軟硬兼施,恩威并濟。”
問題:
1.在現代管理中,這些說法是否還有意義?
2.該不該使用這些手段?譬如大棒、胡蘿卜、施恩、威懾等。
3.如果你當領導,用不用這些手法?或者還有更高明的替代辦法?
(來源于:http://www.docin.com/p-290886851.html)
案例2:聯合郵包服務公司的管理
聯合郵包服務公司(UPS)雇用了15萬員工,平均每天將900萬包裹發送到美國各地和180個國家及地區。為了實現他們的宗旨“在郵運業中辦理最快捷的運送”,UPS的管理當局系統地培訓他們的員工,使他們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從事工作。UPS的工業工程師們對每一位司機的行駛路線都進行了時間研究,并對其中的運貨、暫停和取貨活動都設立了標準。這些工程師記錄了紅燈、通行、按門鈴、穿過院子、上樓梯、中間休息喝咖啡,甚至上廁所的時間,并將這些數據輸入計算機中,從而給出每一位司機每天中工作的詳細時間標準。
為了完成每天取送130件包裹的目標,司機們必須嚴格遵循工程師設計的程序。當他們接近發送站時,他們松開安全帶,按喇叭,關發動機,拉起緊急制動,把變速器推至1擋上,為送貨完畢的啟動離開作好準備,這一系列動作嚴絲合縫。然后,司機從駕駛室下到地面上,右臂夾著文件夾,左手拿著包裹,右手拿著車鑰匙。他們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它記在腦子里,然后以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步走到顧客的門前,先敲一下門以免浪費時間找門鈴;送貨完畢后,他們在回到卡車上的路途中完成登錄工作。
問題:
1.本文主要體現了什么管理理論?是誰提出來的?
2.這一管理理論的指導思想有哪些?
3.這一管理理論主要有哪些內容?
(來源于:http://www.docin.com/p-290886851.html)
管理實踐訓練
1.實訓目標
(1)增強對現代管理思想的感性認識。
(2)培養對組織管理思想的分析能力。
2.實訓要求
認真閱讀《管理思想的演變》一書,從中摘抄一些比較典型的管理思想,從網上或圖書館搜集一些關于這些思想的評價和應用方面的資料,進而更深層次地學習和理解《管理思想的演變》中的思想。
3.成果評估
每人寫一篇《管理思想的演變》的讀后感,要求字數1500字以上,教師給予指導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