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學原理
- 錢耀軍 宋軍
- 8434字
- 2019-03-27 14:55:29
第二節 西方古典管理理論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國家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論,主要分為科學管理理論和組織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關注如何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組織管理理論則側重于管理者如何協調組織內部活動。這些觀點之所以被稱作古典的觀點,是因為它包括了組成管理領域核心的早期工作和貢獻。
一、科學管理理論
(一)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
1.泰羅——“科學管理之父”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出生于美國費城的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他年幼時就很愛好科學研究和實驗,對任何事情都想找出“一種最好的辦法”。
泰羅在進入費城的米德維爾鋼鐵廠當機械工人之前在當地的一個小機械廠做學徒工,在6年的時間里他從普通工人逐步晉升為總工程師,這也促使他去解決他所看到的嚴重問題——工人“磨洋工”。泰羅相信用科學的方法來決定如何操作而不是憑借過去的經驗,并在車間里開始了長達二十幾年的試驗來糾正這種狀況,先后進行了著名的“搬運生鐵塊試驗”“鐵鍬試驗”和“金屬切削試驗”來系統的研究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勞動所花時間。
泰羅一生獲得各種專利權約100種。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制》(1895)、《工場管理》(1903)、《科學管理原理》(1911)等。1912年他在美國國會眾議院特別委員會對泰羅制和其他工場管理制的聽證會上的證詞也是研究科學管理的一篇重要文獻。他所提倡的科學管理制度被稱為“泰羅制”。《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也被看作是管理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一個新的管理時代的來臨。
2.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
(1)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了發掘工人提高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潛力,泰羅認為應先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作定額,從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入手。這一觀點為開發科學方法,代替以經驗為主的低效率的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礎。
閱讀材料
搬運生鐵塊試驗
1898年,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從伯利恒鋼鐵廠開始他的實驗。這個工廠的原材料是由一組計日工搬運的,工人每天掙1.15美元,這在當時是標準工資,每天搬運的鐵塊重量有12~13噸,對工人的獎勵和懲罰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談話或者開除,有時也可以選拔一些較好的工人到車間里做等級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資。后來泰羅觀察研究了75名工人,從中挑出了4個,又對這4個人進行了研究,調查了他們的背景、習慣和抱負,最后挑了一個叫施密特的人,這個人非常愛財并且很小氣。泰羅要求這個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給他3.85美元的報酬。通過仔細研究,使其轉換各種工作因素,來觀察他們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例如,有時工人彎腰搬運,有時他們又直腰搬運,后來他又觀察了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和其他的變量。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試驗,并把勞動時間和休息時間很好地搭配起來,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提高到47噸,同時并不會感到太疲勞。他也采用了計件工資制,工人每天搬運量達到47噸后,工資也升到3.85美元。這樣施密特開始工作后,第1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噸,拿到了3.85美元的工資。于是其他工人也漸漸按照這種方法來搬運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很多,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2)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和培訓,強調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泰羅認為人的天賦與才能各不相同,他們所適合做的工作也不同,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要制訂科學的方法對上崗的工人進行教育和培訓,為工作挑選最合適的工人,使其能力與工作相匹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標準化原理。泰羅認為,在科學管理的情況下,要想用科學知識代替個人經驗,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實行工具標準化、操作標準化、勞動動作標準化、勞動環境標準化等標準化管理。這是因為,只有實行標準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只有實現標準化,才能使工人在標準設備、標準條件下工作,才能對其工作成績進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閱讀材料
鐵鏟試驗
早先工廠里工人干活是自己帶鏟子。鏟子的大小也就各不相同,而且鏟不同的原料時用的都是相同的工具,那么在鏟煤砂時重量如果合適的話,在鏟鐵砂時就過重了。泰羅研究發現每個工人的平均負荷是21磅,后來他就不讓工人自己帶工具了,而是準備了一些不同的鏟子,每種鏟子只適合鏟特定的物料,這不僅使工人的每鏟負荷都達到了21磅,也是為了讓不同的鏟子適合不同的情況。為此他還建造了一間大庫房,里面存放各種工具,每個的負重都是21磅。
同時他還設計了一種有兩種標號的卡片,一張說明工人在工具房所領到的工具和該在什么地方干活,另一張說明他前一天的工作情況,上面記載著干活的收入。工人取得白色紙卡片時,說明工作良好,取得黃色紙卡片時就意味著要加油了,否則的話就要被調離。將不同的工具分給不同的工人,就要進行事先的計劃,要有人對這項工作專門負責,需要增加管理人員,但是盡管這樣,工廠也是受益很大的,據說這一項變革可為工廠每年節約8萬美元。
(4)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泰羅提出了一種鼓勵工人超額完成定額的刺激性工資制度——差別計件工資制,具體做法如下。
①通過工時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個定額或標準。
②采用一種“差別計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如果工人達到或超過了定額,就按“高”工資率付酬,為正常工資率的125%。而且不僅是超過部分,全部工作量都按這個“高”工資率計算。如果工人的生產沒有達到定額,就按低工資率付給,為正常工資率的80%。以此來鼓勵和督促工人完成和超額完成定額。
③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職位,即根據工人的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根據工作類別來支付工資,以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5)勞資關系。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工人和雇主雙方都要來一次“精神革命”,強調雙方的相互信任與合作。如果勞資雙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不僅工人可以多拿工資,而且資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潤,從而可以實現雙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6)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泰羅主張要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并在企業設立專門的計劃機構,對企業中的各項工作的性質進行認真仔細研究,科學分析,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取代傳統的經驗工作方法。要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應由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找出和制定標準的工作。
(7)實行職能工長制。泰羅主張實行“職能式的管理”,根據工人的具體操作過程進一步對分工進行細化。他認為這種職能工長制度有三個優點,一是每個職能工長只承擔某項職能,職責單一,對管理者培訓花費的時間較少,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專長;二是管理人員的職能明確,容易提高效率;三是由于作業計劃由計劃部門擬訂,工具和作業方法標準化,車間現場工長只負責現場指揮與監督,因此非熟練技術的工人也可以從事較復雜的工作,從而降低了整個企業的生產費用。
(8)實行例外管理。他主張在管理工作中實行例外原則。企業的高級主管人員應把處理一般事務的權限下放給下級管理人員,自己只負責對下級管理人員的監督和處理例外事務。這種例外的原則后來發展為管理上授權原則、分權化原則和實行事業部制等管理體制,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原則之一。
3.對科學管理的評價
20世紀以來,科學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近百年來,科學管理思想發揮著巨大作用的同時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1)泰羅科學管理的貢獻主要體現如下。
①科學管理的實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傳統的管理方法。
③促進了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也促進了工廠管理的根本變革。
④標志著管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開始形成。
(2)泰羅科學管理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如下。
①泰羅對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的,工人最關心的是增加自己的金錢收入,即堅持“經濟人”假設。
②泰羅的科學管理只重視技術因素,不重視人群社會的因素。
③“泰羅制”只解決了個別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問題,而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和管理的問題。
(二)科學管理的其他貢獻者
1.亨利·甘特(Henry Gantt,1861~1919)
亨利·甘特,美國機械工程師和管理學家,是泰羅創立和推廣科學管理制度的親密的合作者,也是科學管理運動的先驅者之一。甘特的主要貢獻有如下幾點。
①發明了甘特圖,用水平線條圖說明工人完成任務的進展情況,使這種圖表發展為一種實用價值較高的管理工具。
②在科學管理運動中,甘特引人注目的另一點,是他對人的關注。在這一方面,他與泰羅有相似之處,同時又有重大的區別。其共同點在于,他們都重視工業生產中的和諧問題;其不同點在于,泰羅重視管理者,而甘特重視工人。
③提出了任務和獎金制度,即獎勵工資制。泰羅的差別計件工資制著眼于工人個人,甘特則與泰羅不同,著眼于工人工作的集體性,所提出的任務加獎金制具有集體激勵性質。泰羅認為,甘特的獎勵工資制,在舊有的計日工資制與新的差別計件工資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2.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Gilbreth,1878~1972)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是一位工程師和管理學家,科學管理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現在動作研究方面。莉蓮·吉爾布雷斯是弗蘭克的妻子,她是一位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是美國第一位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婦女,被人稱為“管理的第一夫人”,吉爾布雷斯夫婦改進了泰羅的方法,他們認為,要取得作業的高效率,以實現高工資與低勞動成本相結合的目的,就必須做到科學地規定作業標準和作業條件,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制度。
閱讀材料
吉爾布雷斯夫婦:成功的管理在于人而不在于工作
坐在浴盆里給孩子們示范怎樣洗澡更清潔、快速,剔除烘烤蛋糕和制作檸檬派時多出的奶油,用科學高效的管理方法把12個子女培養成才……這樣一個“效率大家庭”的主角,也許只能是吉爾布雷斯夫婦——“動作研究之父”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和“管理學第一夫人”莉蓮·吉爾布雷斯。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早年成績優異但家庭困難,17歲時不得不以砌磚學徒工的身份開始了職業生涯。由于喜歡鉆研,他后來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以此為試驗基地,從事管理工程的研究。弗蘭克在管理方面的最大特點是以效率為中心,注重科學管理。他總結出一系列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并嘗試通過在管理工作中的創新來消除低效。
比如,減省動作。弗蘭克仔細審視砌瓦匠的工作,注意到工人的很多動作是多余的、無效的。因此,他按照動作經濟原則,通過減少動作、運用人體、布置場所等方式,發明了一套動作流程圖,以提高工作效率。再比如,形成制度。弗蘭克認為,任何工作都有一套最好的管理辦法,應該把這些辦法系列化成一種人人遵照執行的制度,以規范職工行為。同時,他還制定出工作績效評價制度,以提高職工的積極性。
作為管理者,如果只做到這些,那么就會傾向于把員工當機器,從而失去人心,最終導致管理失敗。事實上,弗蘭克十分關心員工的切身利益。他實行差別工資,讓員工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和既得利益;他創設舒適的工作氛圍,消除環境中的疲勞因素;他關心員工的健康,為員工定期檢查身體;他合理安排員工的作息時間,他甚至關心員工本身的信仰、經驗、習慣、性格等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在管理中,始終關注“人”這一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這與他曾身為底層工人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
而莉蓮·吉爾布雷斯則是心理學和哲學雙料博士。她出身顯赫,立志向學,面對整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毅然堅持學習和研究。20年的婚姻生活中,莉蓮一直是丈夫事業上的得力助手,甚至在弗蘭克英年早逝后,她仍繼承丈夫的未竟事業,養育家里的眾多孩子,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莉蓮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研究人的工作行為,提出“成功的管理在于人而不是工作”這一管理思想。莉蓮將歷史上的管理方式分為傳統方式、過渡方式和科學方式三種。在她看來,傳統管理方式就是“驅趕式”的管理,其主要特點是中央集權、直線指揮,以體力、智力的競爭取勝。在這種傳統管理方式下,個人受到中心人物的權力壓抑,事實上處于一種受“脅迫”的地位,喪失工作積極性、自主性。過渡管理方式則搖擺于傳統與科學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范式。莉蓮將心理學融入管理,結合弗蘭克的管理實踐,倡導一種科學的管理方式。
莉蓮所倡導的科學管理,建立在人際合作基礎上,以提高社會整體福祉為追求目標。她認為,尊重“個人”是科學管理的基本內涵,個人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中心,挑選人員、激勵工人、考慮工人的福利等活動,都得圍繞“個人”進行。科學管理鼓勵良好的個人習慣,關心個人在物質上、精神上和經濟上的發展,其目的則是通過培養人的品德、能力和技巧,從而使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其最大的潛力。
在吉爾布雷斯夫婦的管理思想中,“人”一直被置于中心的位置。他們通過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引起員工不滿的,并不是工作單調乏味,而是主管部門對員工的漠不關心。基于此,吉爾布雷斯夫婦在管理上試圖將效率與人的因素結合起來,提出“在應用科學管理原理時首先必須看到工人,并且了解他們的個性和需要”“一個人的思想是其效率的控制因素,通過教育,可以使個人充分利用他的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人訓練對科學管理運動至關重要”等。這些新穎的觀點足以使整個管理思想界重新審視“人”這一效率主體。
這對事業上的黃金搭檔對自己所信奉的管理方法身體力行,并且應用于他們的家庭建設中。面對一個由12個孩子組成的大家庭,很多夫婦可能會毫無章法,喪失信心,而吉爾布雷斯夫婦則運用效率研究的概念操持家務,應用科學管理的方法與技巧,引導孩子們學會獨立生活與自我管理,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這些孩子長大以后成就斐然,其中還有兩個人成為暢銷書作家。這個家庭,就是科學管理與人本思想相融合的楷模。而追求事業的成功與家庭的幸福,可以說是吉爾布雷斯夫婦的人生信條,正如弗蘭克·吉爾布雷斯所言:“生活的目標就是幸福,不管我們對于幸福的理解有多么的不同……我們必須增加‘讓人感到幸福的時間’。”
材料來源:http://xuewen.cnki.net/CCND-CJYB201109060083.html
二、組織管理理論
(一)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
亨利·法約爾(Henry Fayol,1841~1925)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最杰出的代表。法約爾關于管理過程和管理組織理論的開創性研究,其中特別是關于管理職能的劃分以及管理原則的描述,對后來的管理理論研究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此外,他還是一位概括和闡述一般管理理論的先驅者,是管理教育家,后人稱他為“管理過程理論之父”。
法約爾在管理方面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管理的一般原則》(1908)、《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國家管理理論》(1923)、《公共精神的覺醒》(1927)等。其中,1916年問世的名著《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是他一生管理經驗和管理思想的總結。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企業的基本活動
法約爾指出,任何企業都存在著六種基本活動,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這六種基本活動如下。
(1)技術活動。指生產、制造、加工等活動。
(2)商業活動。指購買、銷售、交換等活動。
(3)財務活動。指資金的籌措和運用。
(4)安全活動。指設備維護和職工安全等活動。
(5)會計活動。指貨物盤存、成本統計、核算等。
(6)管理活動。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項職能活動。
2.管理的基本職能
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他首次提出管理活動可以劃分為五大職能,并對這五項職能進行了分析。
(1)計劃。計劃是指探索未來和制訂行動方案。
(2)組織。組織是指建立企業的物質和社會的雙重結構。
(3)指揮。指揮是指使其人員發揮作用。
(4)協調。協調是指連接、聯合、調和所有的活動和力量。
(5)控制。控制是指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規章和下達的命令進行。
法約爾認為,管理的這五大職能并不是企業經理的個人責任,而是同企業其他工作一樣,是企業領導人和整個組織成員共同的職能。
3.管理的十四條原則
為了使管理者能很好地履行各種管理職能,法約爾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歸納出十四條簡明的管理原則。
(1)勞動分工原則。專業化分工是組織管理的必要手段,實行勞動的專業化分工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2)權力與責任原則。有權力的地方,就有責任。在一個企業中,一個人的權限和責任應當相符,做到“權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委以責任而不授以相應的權限就是組織上的缺陷,當然權力也不可濫用。
(3)紀律原則。紀律是企業領導人同下屬之間在服從、勤勉、舉止和尊重等方面所達成的一種協議,應該盡可能明確和公正。雇員必須服從和尊重組織規定,領導以身作則,接受紀律的約束。
(4)統一指揮原則。組織中一個下級人員只能接受一個上級的命令并向這個上級匯報自己的工作。如果兩個領導人同時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行使他們的權限,就會出現混亂。
(5)統一領導原則。從事同種工作的任何部門應該由同一個管理者按一個統一的計劃來加以領導,杜絕多頭領導。法約爾將這比喻為“人類社會和動物一樣,一個身體如果有兩個腦袋就是一個怪物”。
(6)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原則。企業的整體利益高于任何個人利益,任何個人利益都不能超越企業的整體利益。但是,往往“無知、貪婪、自私、懶惰以及人類的一切沖動總是使人為了個人利益而忘掉整體利益”。當兩者不一致時,領導人必須使它們一致起來。
(7)員工報酬原則。員工的報酬應與其付出相適應,一個員工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就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薪酬制度應當公平,對工作成績與工作效率優良者應有獎勵,但獎勵不應超過某一適當的限度。
(8)集中原則。集中原則主要是指權力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問題。管理應保持一定的集權和分權,提高下屬重要性的做法就是分權,降低這種重要性的做法就是集權。集權反映的是下屬參與決策的程度,這種集中或分散應當具有一定的彈性,具體根據組織的性質、問題和所有人員的能力而決定。
(9)等級原則。為了進行有效的管理,需要在組織中建立等級原則,在組織機構中,從最高權力機構到最基層管理人員應該建立關系明確的職權等級鏈,信息的傳遞應按等級鏈進行,不能輕易違背等級鏈。為了克服由于指揮的統一性原則所產生的信息傳遞延誤,法約爾設計出一種“跳板”,也叫“法約爾橋”,如圖2-1所示。它減少了信息失真和時間的延誤,既維護了統一指揮的原則,又大大提高了組織的工作效率。

圖2-1 法約爾橋
(10)秩序原則。“凡事各有其位”,無論人力資源還是物質資源,設備、工具要排列有序,人員也要有自己確定的位置,遵守秩序。
(11)公平原則。公平是由“公道”和“善意”產生的。領導人對其下屬表現出善意和公平,就可能使下屬人員對上級表現出忠誠和熱心。
(12)人員穩定原則。管理者應制訂規范化的人事計劃,以保證組織所需人員的供應;一個人要有效地、熟練地從事某項工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人員不斷變動,工作將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13)首創精神原則。首創精神是創立和推行一項計劃的動力。鼓勵員工發表意見和主動工作,這樣將促使職工提高自己的敏感性和能力,對整個組織來說將是一種巨大的動力。
(14)團結合作原則。團結合作可以使組織產生巨大的力量,團體精神可加強組織內部的融洽和統一。領導者應盡一切可能保持和鞏固人員的和諧與團結。
4.對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分析
(1)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貢獻。法約爾開創了提倡管理教育的先河,探討了管理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管理理論的普遍性。他認為,人的管理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傳授,通過學習來獲得的,是可以先在學校里學習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的,先知后驗、先學后予。在企業中的中上層領導者對管理知識的需要更加尤為普遍。
(2)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局限性。其局限性在于管理原則過于僵化,僅限于上述十四條原則,在實際工作中,不容易遵守。
(二)韋伯的行政組織管理理論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是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他主要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對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確立作出杰出貢獻,是公認的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被后世稱為“組織理論之父”。
在他的代表作《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一書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管理思想。
1.提出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
理想的行政組織必須通過職位和職務來管理,而不能通過傳統的世襲地位來管理。他認為,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最符合理性原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上均優于其他組織形式。
韋伯的理想行政組織強調的是一種高結構、正式的人格化的組織體系。其特點如下。
①機構是根據明文規定的制度組成的,并有確定的目標。
②為實現目標,組織的成員必須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明確規定權利義務。
③組織內各種職務和職位按照等級制度的體系來劃分,形成自上而下的指揮鏈。
④組織中人員的任用,要根據職務的要求,通過正式的教育培訓,考核合格后任命,嚴格掌握標準。
⑤管理與資本經營分離,管理者應成為職業工作者,而不是所有者。
⑥組織內人員之間的關系是工作與職位關系,是非人格化的。
2.韋伯對權力的分類
韋伯認為權力與權威是一切社會組織形成的基礎。他把組織中存在的權力與權威劃分為以下三種。
(1)法定的權力。是指依法任命,并賦予行政命令的權力。
(2)傳統的權力。是以古老的、傳統的不可侵犯性和執行這種權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統性為依據的;
(3)超凡的權力。是建立在對管理者個人的、特殊的、神圣的英雄主義或模范品德的崇拜基礎上的。韋伯認為,法定的權力是行政組織體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