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信息經濟的結構
- 張翼成 呂琳媛 周濤
- 2638字
- 2019-01-24 16:40:39
前言
一個新范式的誕生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象征物已經從“林立的煙囪”轉向了“信息”。很難想象在實體經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變革的今天,經濟學說居然沒有經歷相應的脫胎換骨。一直以來,在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時候,主流經濟學是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但是隨著理論和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理論對現實世界的解釋也越來越乏力,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經濟理論的誕生。本書的目的并不在于加入批判的行列,而是顛覆性地提出一種取而代之的新的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中,信息將扮演著核心角色。
1776年,瓦特發明的實用性蒸汽機的點火,照亮了人類生活的一個新時代。20世紀中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人類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先行者憑借著對信息的深刻洞察迅速躍居為財富塔尖人士。今天的中國,類似馬云這樣的“草根”人士締造著一個又一個創富神話。當東西方世界四處洋溢著對這些信息英雄創富神話的溢美之詞的同時,現代經濟學卻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一邊是正在發生的信息化浪潮,正快速重構著整個現實世界;另一邊則是傳統的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無言而對。
信息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在供需法則中,關鍵參數是產品價格和銷量,并且假設人們都清楚地知道這些產品的質量。然而,這一假設與真實世界相差甚遠。在現實世界中,一個消費者面臨著無數的選擇,對他來說,知道每個產品的質量,并判斷哪個產品最適合自己難似大海撈針。金融市場信息不足的現象更加嚴峻。例如,一只股票的價值不能完全由其價格、利潤率和一些其他參數所表征,因為還有數不清的針對這只股票所獨有的細節特征,而這些正是精明的投資者必須研究和了解的地方,也是他們的決勝之處。
主流經濟學的核心范式是如何分配稀缺資源,也就是說如何在固定約束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優化。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在他的網紅博客中對主流經濟學給出了通俗形象的描述:“這有一堆公司,選了這些變量,這是他們所處的市場約束條件,這是他們需要優化的目標,自然會得出一個平衡態。”事實上,如果給定變量和約束條件,那么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最大化了,于是復雜的經濟問題就簡化成一道道數學題,正如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或文獻中經常看到的那樣。
雖然羅德里克給出的描述看似是合理的,但真實世界并不滿足他的前提。首先,事件不能簡單地由一些數學變量表征,因為它們是很難量化的。其次,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人盡皆知,而且每個知情者的認知和理解都會存在偏差與不足。因此,要達到某個既定目標(例如,最大化)就要經歷一個過程,而過程本身會使約束條件發生改變。以上因素將導致主流經濟學的前提失效。既然不可能通過優化達到平衡態,本書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動態變化情況的新的方法論,于是一個新的經濟理論應運而生。我們并不關注最終的狀態,而是關注無窮無盡的動態演化過程,并在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中不斷研究可能采取的行動和相應的后果。
我們的理論是基于一個新的范式,即將資源的分配和創造合為一體。信息經濟中充滿了分配和創造行為,競爭者(分配資源)和創新者(創造資源)的角色經常攪在一起無法分割。傳統的分配范式,關注的是在固定約束條件下如何進行優化的問題,而我們提出的分配與創造范式,研究的是約束為什么改變和如何改變。在現實世界中,在向著某個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都會受制于一些約束,隨著過程的進展,那些約束條件也會發生變化。
資源創造并不是來自一個魔術黑箱。當著名金融大鱷與哲學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還是個學生的時候,他的導師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告訴他,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供需關系,經濟學家不應該追究更深層的細節。這就好似一座冰山,供需關系是顯現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水下的情況是沒有必要知道的。與此不同的是,我們提出的新范式會關注水下隱匿的部分,因為可見的顯性部分(水上)和隱性部分(水下)是緊密相連的(參見圖2-3)。
一般說來,物質資源越用越少,而在21世紀,經濟資源則可能是越用越多:挖掘利用一個資源會引發新資源的出現。新的范式避免了報酬遞減的窮途末路,而是考慮一個開放演化過程。每當我們解決了一個問題,更加復雜的問題會接踵而來。經濟增長并不是一次次優化的結果,財富也不會魔法般地冒出來。如何認知與分配現有的資源將會影響未來資源的產生。
主流經濟學也考慮變化,但是那些變化好像是上帝注入的外部因素。當外部因素注入時,經濟系統會重置,然后就會從一個均衡跳躍到另一個均衡。然而,主流經濟學并不理睬是如何從一個均衡跳躍到另一個均衡的。在我們提出的新范式下,分配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約束條件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帶來新的東西,因此分配和創造必須同時考慮。這兩種力量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補充,共同驅動經濟永無休止的演化。
經濟中充滿著穩定和不穩定的力量:有限資源的分配屬于前者,而創造屬于后者。因此,經濟系統很少能保持在某一個均衡狀態。主流經濟學只關注分配問題,而忽視了創造這一重要驅動力,這也許就是造成很多主流經濟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經濟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在本書中,我們指出當資源的分配和創造同時考慮的時候,一個新的理論誕生了。
這本書主要介紹三類市場,即消費市場、金融市場和信息市場。每個市場圍繞著同樣的主題展開,即改善資源分配、約束轉移以及新資源的創造。前三章對消費市場大書特書,使讀者對新的市場理論有個較完整的了解,我們探討的議題往往都是當下市場運作的熱題,而這些恰恰被主流理論所忽視。后兩章我們分別介紹金融市場與信息市場,讀者會看到這些市場與消費市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性,但都可被同一基礎理論解釋。
本書源出于作者張翼成及其領導的研究團隊,也包括兩位合作者,20多年來在經濟學方面持續深度的研究。事實上,張翼成曾整理過一本簡要緊湊的英文小冊子,系統性地闡述了他的理論和見解。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本書加入了國內讀者熟知的例子,并對理論進行了更充分的敘述。讀者可以舉一反三列舉更豐富的例子,甚至反例,而且不一定非要接受本書的每一個結論,我們歡迎讀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分析評判。
信息經濟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趕超歐美的步伐令世人矚目。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歷史階段,我們謹以本書獻給在信息經濟各條戰線奮斗的精英與草根,尤其是與互聯網同齡的一代。我們期待本書問世后,一線的讀者會給我們提出寶貴的反饋意見,讓大家一起來豐富完善市場與經濟理論。就像國內的信息經濟先行者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世界一樣,希望有一天,中國人在經濟理論領域也能夠領先于世界,而不是盲目跟隨洋人過時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