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696字
- 2019-11-15 12:10:10
二 灣區產城功能分類調整
灣區內各種物質要素高度集中,多樣化活動高度交織,不但衍生出港口樞紐等城市功能,而且改變了區域組織和空間形態結構,影響灣區內城市人口分布、居住結構、土地利用結構及生活方式,是灣區生產力布局和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在灣區產城關系調整中,增強產業需求與空間供給的有效匹配,從產城互動角度引導各類分區的功能組織和規劃保障,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產業園區功能提升
將單一的制造類產業區提升為生產生活多元的功能新城,全面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如將灣區的臨港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等改造擴展為集工業、商業、教育、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位于一體的濱海新城(區)。
(二)新舊城市建設改造
通過建設新城(區)打造高水平城市設施和產業配套功能,先行完成教育、醫療、金融等機構建設,以優質的城市功能吸引高端產業進駐,促進人口集聚。在老港口碼頭、老工業區、老商業區改造中,在保留歷史人文景觀的基礎上提升其城市基礎功能,側重于集聚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產業形態。
(三)中心城區提檔升級
將中心城區劃分為若干個產城一體化基本單元,每個單元均含職住平衡、功能復合、綠色交通等特征,實現居住、生產、交通、休憩等功能的一體化,改變原有功能分區所致的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隔離。
(四)城市間合作共建
灣區內多個城市合作打造產業新城(新區),依托高鐵、城鐵等基礎設施,在一小時通勤圈內合作建設產業新城,承接灣區中心城市產業外溢轉移,形成新的副中心。完善產業新城的居住、商務和公共服務配套功能,盡可能地獲得與中心城區大體均等的就業、住房、教育機會、公共服務、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
灣區產城關系演進模型見圖4-1。

圖4-1 灣區產城關系演進模型